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汶川地震15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个亲历汶川地震灾难现场的记录者在被灾难改变了世界观、人生观之后的记录和思考。这是人类的灾难,更是上天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在灾难中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5月12日不是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符号——人类反省自己的符号。

内容推荐

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在那一刻,1000万同胞目睹了山川移位、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境,500万同胞于一瞬之间痛失家园,将近9万同胞被废墟掩埋并失去生命。发达的传播手段让灾难的现场毫无延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死亡和鲜血让人战栗不止,拯救和互助让人热泪长流,没有谁发誓,但每一个人都会深信,这样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将永不磨灭。本书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记录了汶川地震的15天。

目录

5月12日:震动世界

 14时28分汶川震动全国…

 亲历地震

 千钧一发,营救者们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急赴四川地震灾区

 部委快速行动

 军方启动应急预案

 医生现场抢救

 温暖潮涌

 自救英雄

5月13日:学会坚强

 及时、公开的地震报道

 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

 政府后盾

5月14日:困难重重

 挺进再挺进

 水荒与水库

 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怀和关注

5月15日:生命第一

 我要坚持

 没有遗忘

 爱心守望

 抗灾前线

5月16日:接受世界

 开放姿态

 国宝无恙

 决不放弃

5月17日:新阶段

 转向农村

 防疫先行

 生命奇迹

 灾后一些新的问题

 灾情依然严峻

5月18日:任何困难都难不到中国人民

5月19-21日:哀悼日

 举国同哀

 北川:特别管制

 捐赠加速

 救援与善后工作

5月22-27日:哀悼之后

 回到课堂

 安置灾民

附记 生命奇迹:震后20天获救

后记

试读章节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一位在上海工作的重庆人问《商界》杂志的一位编辑:“历史上发生过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有的,那是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官方统计显示,那次地震造成24.2万人丧生。”  

但此次地震的破坏性远不止这位年轻编辑所想象。地震发生时,他正坐在重庆市渝中区一座写字楼的13层的办公室里,为一篇6月份将要刊登的稿件冥思苦想标题:下午2点30分左右他眼睁睁地看着办公室里的饮水机像被人猛烈地推了一把,里面的水马上就“沸腾”起来。紧接着办公室里发出了令人窒息的尖叫,然后是慌乱中奔走的同事。

3天后,在5月15日晚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的关于地震危害性的说法显然更具说服力——从震情看,这次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温家宝说,经过地震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加上实地观察以及各地上报的情况,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随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冯梅用科学的解释阐述了温家宝总理的说法。这些解释刊登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

第一,从震级上看,汶川地震更强。唐山大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7.6级,而汶川地震已于2008年5月18日从最初评定的7.8级最终修订为8.0级。

第二,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大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大地震影响大。

第三,唐山大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错动时间越长,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大地震要强。  

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大地震是2.7级,汶川地震是9.4级,差别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大地震大。冯梅说,这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

第六,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大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大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由于四川水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堰塞湖以及水利设施的险情是唐山大地震不能比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安美建也补充说,汶川地震的震级比唐山大地震的震级高、能量大,所以地震传得更远,在更远的距离内造成破坏。同时,唐山大地震发生在中国东部,因为东部地区延迟线比较薄,东部地震波衰减厉害,而四川的延迟线厚,所以地震波衰减慢。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要比唐山大。

P2-3

序言

很显然,这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我将继续写下去。我希望我能每隔几年写出一本,作为本书的后续或是修订。

即使不能出版,我也要写。

基督教救援组织世界宣明会称,中国要从1976年以来最致命的地震中恢复过来,可能需要10年时间,因为政府需要重新安置震后超过500万的无家可归者。而四川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则说,重建的时间暂定为8年。

我想我会见证这10年或者是8年的发展,也会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一)

和几乎所有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80后的孩子没有两样,我虚荣而上进,自私而真诚,但我缺失信仰。

我唯一信仰的就是人都是自私的,一辈子的努力都为了两个字——控制——对财的控制叫利,对人的控制叫物。

于是,我每天都在大谈人间真情,却从来不知道人间真情为何物。我几乎没有给别人人间温暖,而也拒绝别人给予的人间温暖。

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无数个盒子组成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盒子里,你是很难走进别人的盒子的。尽管盒子与盒子天天碰面。我就活在自己的盒子里。

在都江堰,我亲眼见到两辆汽车相撞,一辆车的反光镜都被撞掉了。我以为,双方即使不扭打起来,至少会争执。但是,两位驾驶员跳下车,却在相互道歉。然后,他们双双握手,悄然离去。地上留下了一堆被损坏了的玻璃。

在成都,我亲眼看到一个公司的老总,开着一辆越野车为给灾民宋东西,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结果一头撞到在收费站的露台上。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不是收费站的人员下来责备肇事者,而是紧急赶来安慰他,然后拨打了他家里的电话,叫来了人把他车和人都带回家去了。

……

突然,我发现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处处充满了爱。

(二)

我从来没有想过活着是一种幸福。有时候甚至觉得活着是一种痛苦——我们为工作累,为学习累,甚至为吃饭累(不知道今天晚上吃什么?)。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意义。有时候觉得生命就是一个无所谓的过程,无所谓珍惜与否,它都要过去。于是,慵懒地面对一切,任由身体逐渐发福,任由能力普普通通,任由生活平平静静。眼看时间匆匆而一点也没有懊恼。

在成都,当一位灾民大声对我说,他们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家里的人都活着的时候,我突然从他们的笑脸上看到了幸福的感觉。此时,他的家早已经倾覆,他抱着自己两岁的儿子,远处是一直默默不说话的女人。

在成灌高速上,当我亲耳听到一个人在接电话的时候说,活着就好,要好好活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活着是多么了解不起的事情。人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社会所活。

当《商界评论》的封面出现《活着》的大黑标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活着不是个人的命题,而是历史的命题。

(三)

尽管从我出生就看到连厕所的墙上都刷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字,但是对于我这样出生就处于变革年代的人来说。除了小时候买米要凭粮票,现在只要付钱甚至有人送米上门之类的变化之外,历史性的变革对于我来说,多少只是些模糊的概念,也许麻木了。

而这样的概念是抵制不了我从《华尔街日报》或者是BBC新闻台获悉的某些非官方信息的力量。于是,我在一方面不服输地对那些反华人士大呼,中国不是你相像的那样的时候,我又有些诚惶诚恐。

但是,当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切断正常节目的播放,把镜头对准灾难;当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第一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谈灾情;当外国记者准许进入灾区采访;当国际救援队被第一次准许进入……我看到了那些从小就看到的标语背后实实在在努力。

当我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站在废墟上看着露出半个脑袋的孩子泪流满面的时候,我突然对诸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耳熟能详的词句有了新的体会。

当我看到人民军队徒步进入灾区,在用手在废墟中挖灾民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汶川地震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无论你在中国还是海外,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这是人类的灾难,更是上天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在灾难中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5月12日不是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符号——人类反省自己的符号。

本书是我,一个亲历现场的记录者在被灾难改变了世界观、人生观之后的记录和思考。

后记

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的判断再次得到了印证。

灾难发生之后,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并且为救灾日夜奔波;军人们甚至徒步行军,夜闯“鬼门关”;而企业家们尽管有人遭遇了质疑,但是他们捐出了以千万计、甚至上亿元的善款;影视明星们也在这个时候通过义演等方式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与支持。

而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或者说是新时代的一个文人,又能做些什么呢?除了有限的捐款捐物,以及在互联网上转发灾区的各种信息,真是百无一用。

从灾区回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着做点什么,最终就有了你眼前的这本书。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我是在远离震源300多公里的重庆体验到地震的。当我和惊慌的同事们从13楼的办公楼匆忙往楼下冲的时候,当后来在网络上看到汶川发生地震,并且是7.8级的时候,我是麻木的。

和所有有些麻木的新闻看客一样,我没有去分析这7.8级意味着什么,我没有想到过会是那么惨烈,事实上,我到灾区去看到的情景比更多的人从电视画面或者是平面媒体上看到的更惨烈。

应该感谢我就职的商界传媒的领导,他们那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做出决定——到现场去,到灾区去。

于是,在地震发生不到30个小时,我就有幸和其他10个商界传媒的同事一起到达灾区,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灾区,除了采访还为灾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对我来说将是永生难忘的采访,所有的经历都将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从来没有见证过这么惨烈的灾难,也从没有见证过这么热心的救助者;我从没有看到人们对生者是那么温暖,我从没有看到人们对死者是那么尊重;我从没有想过党和政府处理灾难会那么开放和快速,我从没有看到那些平时为利益争斗的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拧成一根绳。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焦躁的环境里,特别是在2008年,这种焦躁正在成为一种高昂的民族情绪。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期《时代》周刊上出现了穿上了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那是日本崛起的标志。无独有偶,2007年5月,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也刊登出了类似的封面,场景是好莱坞电影《金刚》里的猩猩爬上帝国大厦,不过把那只猩猩换成了大熊猫。  这是世界看到的中国。

而另一方面,随着奥运会的倒计时,每个中国人都处于一种亢奋的民族情绪之中。我们可以发动对CNN的抵制行动,也可以去家乐福示威。

我们在亢奋的民族情绪中变得激进。

而就在这个时候,灾难发生了——还以我同胞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为代价。

毫无疑问,这是个悲剧!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悲剧中思考更多。我也不例外。这是本书写作的另一个目的,不仅仅是一个记录。

感谢我就职的商界传媒,-一本以商业文明改变中国为理念的杂志,在第一时间派出11个人的采访团队到一线采访,这凸显了杂志领导人的气魄,预示着杂志的光明未来。

感谢和我一起在灾区经历了心灵洗礼以及见证了这场灾难的我的同事们。

感谢哆年来给我支持的我的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们。

尽管书中有我大量的采访以及数据,但是为了更全面展示灾难的残酷性以及大爱的无边性,我对互联网以及传统媒体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引用。特别是新华社关于很多官员以及灾难事实以及数据的报道。尽管我一直渴望这本书是平民视角的,但是这些东西,还得是权威信息。

感谢我的高中同学——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防火部宣传处参谋姚云辉。在灾区的采访中,他一直给我提供了帮助,同时还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对于本书的写作也提出很好的建议。

当我赶赴灾区的那天,正是我还没有满月的儿子住院的那天。我是从医院直接赶到杂志社,然后上车到灾区的。

我看到了儿子的哭泣,看到了妻子的不舍,看到了父母的忧虑。我对他们心存愧疚,但是我义无反顾。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坚信,胜利永远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汶川地震15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艾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2354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2 21: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