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菖蒲飘香(漫话扬州传统节日)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曹永森编著的《菖蒲飘香(漫话扬州传统节日)》系统描述了扬州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大冬、腊八、送灶等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别致,引证严谨,文风雅洁,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普及节日文化常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富有积极意义。

内容推荐

由曹永森编著的《菖蒲飘香(漫话扬州传统节日)》是一本介绍扬州传统节日的书,面向扬州市民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讲解扬州民俗特别是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地域特征等。《菖蒲飘香——漫话扬州传统节日》分“史话扬州风情”、“漫谈民俗特征”、“趣说传统节日”三部分,以散文笔法多侧面描述了扬州节日文化的事象和意义。

目录

序 袁秋年/1

我们为何而过节(代前言)曹永森/1

壹 史话扬州风情/1

从遥远的龙虬庄走来/5

景仰高大的董子祠/8

何处拜谒文选楼/11

大虹桥上看古今/15

贰 漫谈民俗特征/23

“十里栽花”收获了“农商皆本”/25

在“满汉全席”上品味“兼收并蓄”/30

“敬惜字纸”墙洞中的“崇文尚雅”/39

叁 趣说传统节日/43

爆竹声中的喜庆与吉祥/45

“上灯圆子落灯面”的启示/72

扫墓踏青漫说风情/92

菖蒲香里的思念/111

七夕之约/124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13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46

冬天里的三把火/154

后记/169

试读章节

“敬惜字纸”墙洞中的“崇文尚雅”——小议扬州民风的“崇文尚雅”特征

扬州民风的“崇文尚雅”,也是地域风俗的重要特征。此类例证很多。

各地都有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这一节日的主要民俗事象是慎终追远、扫墓祭祖。明代人谢肇涮在《五杂俎》卷二中记述北方人的扫墓情景是:“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但是,明代的扬州,由于商业经济开始崛起。商人贸易活动中重交际、尚雅致的做法逐渐地渗透到民间风习中。表现在清明节的习俗中,那便是另一番迥然不同的景象。在扬州,清明扫墓时“哭声相望,至不忍闻”的场景是看不到的。人们把清明祭扫与郊野踏青巧妙地结合起来,演变成为一种新春时节交际游乐的民俗活动。同是明代的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记述,扬州人家的扫墓是:“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接着还记述了走马放鹰、斗鸡蹴鞠、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等娱玩活动。祭祖扫墓的悲伤和愁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春日踏青的雅趣和欢欣。

再如,旧时扬州人家的婚礼,也有娶亲途中、新婚房内的各种闹笑之举,那是因为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便设法搞笑,以为娱乐。但总的来说,扬州人家的议婚论嫁都是以“六礼”来规范的,在土族大户的倡导下,崇文尚雅的做法备受推崇。例如,旧时商议嫁娶时有合婚一俗,其做法是男女双方要互送庚贴,这庚贴有固定样式,除填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外,还要在庚贴的上方写上一副喜联的上联,如“苏才郭福”。对方收到后,要写出下联,如“姬子彭年”,等等。若是老对联,则易对易写,如若对方即兴编撰,那就要有一定的文才,方能写出下联。这种风雅的婚俗,使得扬州人家的婚礼多了一分雅趣。

扬州的冬至节也颇有雅趣。冬至节,在扬州又叫“过大冬”,这一天,扬州人家除了有祭祖活动外,尚雅的人家还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按照农历,过了冬至就进人“数九”寒天,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春天。由此,扬州人家设计出《九九消寒图》,图用九个文字组成,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以上各字,用繁体字书写都是九画,合起来九九八十一画。绘制时,在纸上用双钩法,将各个字精心描画,绘好后挂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以后每天描画一笔,所有笔画都描完了,春天也就到了。其实,旧时家家户户都有皇历,查看日期,有皇历就足够了,绘制《九九消寒图》,完全是为了增添生活的雅趣。

最能集中体现扬州人崇文尚雅的,大概就是小巷深处的“敬惜字纸”了。

“敬惜字纸”是临街墙上的字纸窟,是附砌于墙壁上的小墙洞。墙洞有碗口大,上方刻有“敬惜字纸”几个大字。洞不深,也不高,大人小孩都可将废弃的字纸丢人其中。

废弃的字纸为啥要丢人墙洞呢?原来,扬州民风崇文尚雅,老百姓都敬重文化,敬重读书人,对文字也有特殊的敬重。认为文字是神圣的,写有文字的字纸也是神圣的,从来不随便乱扔,也不能当包装纸,更不能作手纸,认为那样做是亵渎,是罪过。旧时的扬州人家大多有一只盛放字纸的字纸篓,这字纸篓是细竹篾编的,正面贴有红纸条,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这种字纸篓总是恭恭敬敬地挂在书房里的书橱旁,或是放在堂屋老爷柜上的家神菩萨旁。

家里不能乱扔字纸,街巷里同样不能乱扔,于是扬州的街头巷口便有了“字纸窟”。字纸窟都是房主砌房造屋时自愿附建的,多建在街巷的岔口处,一条长巷里隔不了多远就会有一个。

字纸丢在竹篓里、墙窟里,会有专人来处理。扬州有人专门以此为业,背着竹筐上门收字纸,墙窟里的也是他收去。收去后倒入文昌阁旁的化纸炉,点火焚烧。烧后的纸灰也不随便抛弃,而是倒入文昌阁下的汶河,字纸灰便沿着汶河流到运河、长江,最后流人大海。大海是字纸的归宿。

文昌阁如今是扬州的市中心。旧时,文昌阁是为临近的府学修建的,阁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主司文运,主管读书人的功名,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一些生员、秀才到文昌阁里磕头。若是有了功名,更要拈香上供。文昌阁旁的“三元巷”,即是明代有三人高中了状元(又一说是有人连中三元)而得名。

扬州民风中崇文尚雅的事象还可列举许多,诸如扬州人家天井里的花台;餐桌上的瓜雕;客厅里的字画等等,都是可以一议的。尽管其中有些事象有附庸风雅的成分,还是应该看到崇文尚雅毕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扬州民风儒化进程中的可喜现象,它反映的是扬州民风重人本、重情趣。是生活的艺术化,也是艺术的生活化。

P39-42

序言

我们为何而过节

(代前言)

曹永森

一年一岁过得真快。刚刚闹过元宵花灯,清明风筝又飞上了天;端午的菖蒲还在门前挂着,转眼间又忙着找寻中秋的子孙藕;还记得重阳糕的清香,冬至的汤圆又上了餐桌……中国人的光阴就这么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连接着,不经意间一年一岁过去了。于是,节日就成为时间的符号、岁月的标识。

中国人都看重“过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过节”意味着期盼的满足、情感的表述和幸福的拥有。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愿望和审美追求融入到“过节”之中,“过节”便成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代代相承、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物质的浓缩而极致的盛宴。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大冬、腊八、送灶这十大传统节日,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也有极为别致的形式,有的有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有的有多姿多彩的装饰和氛围,有的有奇妙风趣的讲究和程式,有的有令人慨叹的禁忌和仪规。其实,我们有时很难弄清楚它们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时是内容决定形式,有时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又有时形式的意味大大地涵盖了内容。于是,节日的精彩和精深产生了,节日的魅力和张力也产生了。我们为什么要过节,还不就是因为节日里有这么多令人感动、令人鼓舞、富于文化内涵的内容和形式吗!

可见,节日的精彩与精深、魅力与张力,都源于节日的文化。

文化是节日的灵魂。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过节”的方式,好像就是“放假”。“放假”的空闲,使得“过节”演变为“购物”和“旅游”,于是这几年来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黄金假日”、“假日旅游”盛行于世。节日的文化不见了,灵魂也就丢失了。节日的精彩和精深,节日的魅力和张力也随之丢失了。原本枝繁叶茂的节日出现了干枯的征兆,干枯得仅剩下“节日经济”。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所在。

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春节的假期提前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假日,同时又将三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之中。这一决定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放假了,传统节日有了法定的地位,重温早已陌生了的“过节”内容和“过节”形式,则是不可忽视了。

我们重温“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决不是要今人再去泥古,而是要解读传统的理念和情趣。也不是让今人再去模仿,而是在继承发扬的前提下体验传统的人文精神。更何况,过去的毕竟是“过去”。但我们从已经废弃的旧俗中,可以了解古人的心境;在仍然沿用的做法里,可以明白传统的意蕴:在时尚热门的事象里,可以预测未来的走向。八九年前,我在《扬州风俗》一书中曾经写道:“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今人当采用‘在温情与敬意中汲取,从和合与扬弃中把握,于沉潜与深思中奋起’的态度。”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基于这样的观念,便有了本书写作的基调和初衷。

菖蒲香里看龙舟。端午时节的菖蒲,古人视它为“水剑”,今人用它做“插花”。时代变,用途变,形式也变,不变的是菖蒲香里的思念。这种思念,代表了历代民众对屈原等古代先贤的敬仰。这就是端午节的主题,这就是端午节的文化,这就是端午节的灵魂。端午节如此,其它传统节日同样如此。  菖蒲仍在飘香,我们为此而“过节”。

二00九年二月

后记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列在“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中,在全年放假的七个节日中,占有四个。这标志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法定承认与传承。这是此前许多文化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和论证,受到政府部门直至国务院高度重视,并最终成为国家制度的结果。这是我国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其意义不只是节日假期的调整,更在于在国家制度的层面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复归到主体文化的本位,这必将使全国人民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必将在开放、吸纳外部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弘扬自己原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配合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2008年初,扬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计划出版一本介绍扬州传统节日的专著,要求面向扬州市民特别是针对广大青少年,讲解扬州民俗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地域特征;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衍化、现状及特殊事象等,笔者欣然接受了委托。写作出版过程中,笔者得到了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欣然为本书写序;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晓庆对本书的撰稿主旨、出版要求等予以了具体的指导;文明办副主任卫军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处长朱翔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筹划、出版工作。本书的资料搜集还得到了扬州大学图书馆杭效民老师和市图书馆、市档案局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图片由王虹军、张元奇、马恒福、丁春晴等摄影家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由于撰写时间紧迫,更由于笔者学力不逮,定有许多疏漏和不足,祈请各位方家和广大读者教正。

曹永森

二00八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菖蒲飘香(漫话扬州传统节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永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4608
开本 16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8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