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顺风雨六百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曾经辉煌于世的和顺乡,后来在历史风雨的岁月里,特别是在“文革”中,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宏伟壮观的牌坊被捣毁,宗祠门楼被拆除,不少文物古迹遭到摧残,爱国爱乡的归侨侨眷奏出过一曲曲无奈的岁月挽歌。三十余年过去,如今真正知道和顺历史的和顺老一辈知情人和文化人大都已去世。有一句话令人回味:“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历史就是这样造就着一切,又毁灭着一切”。而面对这种自然法则,今天的我们理应尽快捡拾历史遗留的碎片,以期修补和复原历史的原貌,使其闪烁自身的光彩,董平的《和顺风雨六百年》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乡。

内容推荐

董平的《和顺风雨六百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展示和顺侨乡发展史的正式出版物,是让海内外人们认识和顺、认识腾冲的一张美丽的闪光的名片。

《和顺风雨六百年》一书,是站在新世纪高度对美丽侨乡沧桑历程的回眸,是开放才能发展的硬道理的生动个例,是对和顺——也是对腾冲精神和形象的一种提升。她给予人们提供的历史和文化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营造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顺、更加美好的腾冲将迎着新世纪的春光款款走来。

目录

再版弁语

引言

穿过历史的迷雾

辉煌的村落

地灵人杰

风雨岁月

迟到的报告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而暴发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定边战役”则是当时连年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次。关于这次著名的战役,《明史》、《明实录》、明《滇史》等古籍均有记载,而明朝张洪所著《南夷书》记载得最为详实。并且首次涉及到和顺人。张洪,字宗海,江苏常熟人,时任明朝廷遣行人司行人,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持朝廷谕旨出使缅甸,调解缅甸与孟养(孟养,元代时为云远路,又名迤西,与缅甸同时为明洪武时置军民宣慰使司)之间的争端。完成使命归来后,作《使缅录》,并根据史料和采访所得编成《南夷书》,是元代及明初云南史事的详细史料记载。在《南夷书》中,张洪记载道: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百夷王思伦法遣其酋刀思郎寇定边县(明代定边县属云南楚雄府,即今南涧县。今属大理州),众十五万,西平侯沐英率兵御之。选战士得万五千人,与之对垒。夷人驱象以战,马惊走不得成列。公患之,令其下曰:谁与我当象?总旗刘安西奴请往。时夷人隔水阵象,激其怒号,以恐吾众。安西奴以五人赴之。斫一象鼻而回。被伤象反走,余象惊奔不可制,夷人夺气。公赍以百金百两,马一匹,承制拜百户。公喜曰:‘吾之破象之术矣,以火攻之心克也”’。

张洪在此文中,首次记载了和顺刘姓始祖刘继宗因军事而出使缅甸。当时,刘继宗“充南甸招刚(南句土司领地,不同时期的管辖区域不同,其中心在今梁河县。明洪武十五年置南甸府,归腾越卫管辖指挥),选充总旗”(见《刘氏宗谱》和《说和顺之原始》)。而其文中“总旗刘安西奴请往”即证明刘继宗曾赴缅甸作战。安西是一地名,在缅甸孟拱境内;奴,是由于当时汉夷杂处,当地习俗都有在名字后面加“奴”的习惯,后来觉得不雅,才逐渐废弃。因此,全句意即:“管辖包括安西城在内的总旗官刘继宗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带兵前去厮杀”。并且刘继宗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战斗中挥刀砍杀敌象鼻,大破敌象阵,为明军平叛立下了大功。战后,被沐英赠给“百金百两,马一匹,承制拜百户”。由此看来,刘继宗应该算是和顺人最早出入麓川、缅甸者之一。根据以上史实,可以认为和顺人出国时间始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左右,当时是因为军事原因而出使缅甸的,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而中缅之间的交往则起源于汉代。缅甸在汉代时被称作掸国,唐代时被称作骠国,宋、元时才称之为缅甸。南朝宋杰出的史学家范晔记载东汉史实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上,就详实记载了当时的掸国王雍由调前后三十五年间三次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朝贡的情形。史称自此以后“永昌郡外,向风集于汉京”。可见当时影响之大,并且证明中缅之间有着近两千年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交往。到了唐宋时期,华人商贾到缅甸及其他国家经商和定居的逐渐增多。元代时,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谕遣之弟近臣来朝”(《元史·本纪》),但因缅王不愿意内附,元朝廷便“将精兵万人征缅国”(引文同上),这其间云南人到缅甸的不少,有的人便滞留在当地定居。明代开始,云南人特别是滇西的大理、腾冲到缅甸经商的人更多。明代后期,由于海禁开禁,华侨出国形成高潮,不少人到缅甸经商并且在当地与缅人结婚生子,从此在那里安顿生息,成为华侨。

“定边战役”之后,云南边地仍然战事不断,明王朝不断派兵进剿,将“叛服不常者戮之,胁从者谕遣归业”(明《滇史》)。并将从征有功将士进爵封侯,子孙世袭其位。P24-25

序言

《和顺风雨六百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展示和顺侨乡发展史的正式出版物,是让海内外人们认识和顺、认识腾冲的一张美丽的闪光的名片。

这是一座地处极边的“村落博物馆”。元龙阁旁的深潭碧水,双虹桥下的垂柳清溪,弯楼子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宜人景观;更让人称奇的是:远在1928年,这偏僻之地就建起了堪称全国第一的乡村图书馆;从这里走出了“翡翠大王”为代表的侨商群体,走出了著名的哲学家、博士、教授。人说和顺人十有九经商,这经商带回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域外的文明,带来了时代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带来了这边地村寨的繁荣。

这繁荣是如何营造起来的?从《和顺风雨六百年》中记述的那一幕幕游子异域跋涉的坎坷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无论成就高低,能力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报效乡里。在这个共同目标的凝聚下,他们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办学堂,兴教育,出人才,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这种物质和文化的繁荣不仅惠及和顺、惠及腾冲,还影响到永昌乃至滇西地区,乃至和顺人所到之处。从和顺侨商身上散发出来的,不是铜味,而是书香!和顺人在一代代的接力奋发中,不仅建设了一个美好的侨乡,同时也铸就了令他们引以自豪的和顺精神。

前些年,有人在《腾冲文化》上著文,提出腾冲文坛在新时期出现了一种“段培东现象”,指的是小西乡油灯庄出了个在土洞里写作的农民,因为他的文章表达了腾冲人的心声,张扬了民族的正气,所以从几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到县文化局县文联的干部,写诗作文的,习书作画的,企业家,个体户,华侨,教师,农民,等等,都一拨拨地去看望他,关心他,鼓励他,为他排忧解难,就这样“众星捧月”般地捧出了一位——腾冲历史上第一位农民作家(他受到省委书记的接见,在全省文艺授奖大会上代表获奖者发了言)。这种群体性的相扶相助的社会共举与和顺人的爱国爱乡情结是一脉相通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是腾冲的光彩和骄傲。与这种群体的无私的相扶相助的精神相比,嫉才妒能者应该感到汗颜。

1980年5月15日《云南日报》报道,和顺归侨、一代名医张德辉先生的遗孀、八十八高龄的张云和女士,在张德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之后,旋即率儿孙将八千二百余册藏书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以表爱国之忱。张云和氏及亲属,尽管他们在“文革”中备受伤害和委屈,一旦醒来,便与共和国一起抚平创伤。他们理解祖国母亲的不幸。这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在这种抛开个人恩怨的大度面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同时,相比之下,那嫉才妒能的窝里斗者看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只不过是精神和人格上的侏儒而已。

《和顺风雨六百年》一书,是站在新世纪高度对美丽侨乡沧桑历程的回眸,是开放才能发展的硬道理的生动个例,是对和顺——也是对腾冲精神和形象的一种提升。她给予人们提供的历史和文化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营造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顺、更加美好的腾冲将迎着新世纪的春光款款走来。

杨仲禄

2003年7月10日昆明

后记

我从事文化工作整整二十年。从开始业余写作至今,算来也有十多个年头了。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东西,发表和出版过不少文字,得过全国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岁月匆匆而又悠悠,在一天天流逝的日子里,支撑我生命的精神支柱,除了工作便是埋头于文化的研究中,总想为振兴腾冲的文化工作多做点自己的贡献,也不枉做一回“腾越人”。

1998年12月底,组织上将我从文化体育局调到和顺乡政府任职,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过去虽然跑过不少农村,但和顺乡与其它乡镇不同,它是农村,又不同于一般农村,全乡农耕土地有限,乡域窄小又无其他资源可挖掘,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这是摆在乡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我们选择了以农业为基础,文化旅游业为主,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这一选择,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乡人的赞同。因为和顺乡文化旅游资源实在太丰富了,如不加以利用,无疑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因此,只要把和顺乡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能取得“吹糠见米”的效果,使和顺乡广大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也是振兴和顺乡的唯一选择。

但是,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在“硬件”投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件”的投入。而对和顺侨乡的宣传,虽然我曾写过电视专题片,在报刊杂志作过一些介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介绍和顺乡的书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与文化旅游景点不相配套的一项空白。一年多来,我白天奔走在乡间,晚上利用业余时间抓紧纸笔的“操练”,查阅大量的资料,反复研究,力争尽早完成书稿的写作及大量照片的翻拍和洗印工作。现在,这部书稿总算勉强完成了,但我认为还没有将整个和顺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掘出来,因为和顺乡六百多年的历史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能够揭示完的,而我仅是作一抛砖引玉而已。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顺乡人张孝仲先生、寸茂鸿先生等为该书提供了部分老照片,蔡汉伦、董红、杨凌宇提供了部分彩照,其余照片为我所摄。在我写作该书的漫长时间里,有一位好友给予了我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令我铭记不忘。而给予我出版此书最大帮助的杨仲禄老师是我的师长,值此该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杨老师给予我的支持和扶持。

有感而发,且作后记。

作者

2000年2月18日于腾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顺风雨六百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3851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45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2
出版地 云南
201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