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以一种“闲闲说”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述。作者曾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十五年,作者曾在北京大学讲述《京剧与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作者还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讲了一年的《品戏斋夜话》。作者力求学习演员那种“从‘闲闲说’到舞台上‘大忙特忙’”的生活态度,力求再实践那种“从‘大忙特忙’又回到‘闲闲说’”的工作程序。

本书同时也是为喜欢京剧的成年人们写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幼年是怎么喜欢上京剧的?京剧曾经带来哪些欢乐?如果肯于把心态倒退回童年,一道来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内容推荐

写这本书是想为年轻朋友们寻找一条从看戏、到懂戏、最后发展到迷恋戏的最佳路线,学生们上课,每学期新课本发下来,总要从前向后一课一课地学,看戏也是一样,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尽量不走弯路,就理解和喜爱上中国这一门最大、也最值得骄傲的艺术。

本书同时也是为喜欢京剧的成年人们写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幼年是怎么喜欢上京剧的?京剧曾经带来哪些欢乐?如果肯于把心态倒退回童年,一道来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目录

自序

一 猴戏领进门

二 武打真奇妙

三 韵白听不懂

四 唱的不是歌

五 脸谱处处有

六 行当有啥用

〔小结〕般般假反成真

七 一桌与二椅

八 锣鼓心中敲

九 上场与下场

十 写实和虚拟

〔小结〕技有规戏有矩

十 一幼功是根底

十 二出科不毕业

十 三临摹无止境

十 四急了敢造魔

〔小结〕先成名后成派

十五 风从四方来

十六 大人与小孩

十七 呼唤孙悟空

十八 梦游迪斯尼

〔总结〕未来的京剧

参考答案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猴戏领进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是一句很古老、又很实在的话。

无论干什么事,都应该找个好师傅。好师傅的作用,就是用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把徒弟“领进门”。大家或许认为,师傅就是班主任和任课的老师;可我觉得,师傅首先是你们的课本。你可以想一想,一上小学,为什么要先学算术?为什么不直接去学初中的代数、几何和三角?为什么不直接去学大学的微积分?如果一上来就学代数、几何、三角,不把你弄蒙了才怪!弄蒙了还怎么学?

按照我的理解,京剧里的“一年级算术”应该是猴戏。你要不信,就跟着我一起进一回剧场。

大幕已然拉开——

花果山,水帘洞。你对简单的布景肯定不满足,因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开始为你讲《西游记》的故事,老师早就仔细描绘过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云彩和那里的果树,一切都是那么活生生的。而眼前的这个舞台,只摆着几个纸片片做成的石头景片,天幕上就画着几片云朵。你肯定不能接受:太简陋了!

戏不等人,不等你去慢慢思考。

一阵震天的锣鼓响过,两行扮演小猴儿的演员急匆匆走上,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大旗。他们按“八字”形状摆开,立定不动,仿佛在等待。

你忘掉了刚才的不满足,眼睛只盯着台上,仿佛也在等待。

又是一阵震天的锣鼓。一个大个子演员快步走上。他头戴紫金冠,帽子上竖起两道长长的雉尾翎,身穿黄色的袍子。他弯下腰,用宽大的袖子遮挡着脸部,“蹭蹭”几步就走到台口。你急于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可他偏偏不肯放下袖子,而是向左晃晃身躯,再向右摆摆肩膀,就是不肯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他真坏!

终于在第三阵锣鼓中,他猛然撂下了袖子,把自己那张毛茸茸的脸投向了你——原来,脸的中部是一个倒置的“红葫芦”,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眼睛、鼻子和嘴巴。葫芦之外则是棕色的猴毛。还没容得你仔细打量,这位“大猴”的眼睛眨动起来,一下接一下,煞是好看!转瞬,他又抓耳挠腮起来,没一会儿老实劲儿!

观众席中欢呼起来:“孙悟空——孙悟空——”

在这一刹那,你可能想起第一次进动物园的情景——

老虎吼叫着,凶猛地抓着笼子的铁栏杆,脑门儿上的“王”字似乎鼓了出来,仿佛想冲出来咬人。

狮子懒洋洋地睡着觉,甚至你扔一块小石子儿到他身上,他也懒得理睬;如果你扔的次数多了,他就慢慢站起来,在铁笼子里来回踱步;最后,他把屁股对着你,突然——“挤”出几滴热尿,飞射到你的脸上!

北极熊泡在宽大的游泳池中,他一边游一边想:为什么水面上没有浮动着的冰块儿呢?这里的天气比起北冰洋,实在是太热了!

在几块竖立起来的石头前面,熊猫一边文静地吃着竹子,一边展开遥远的回忆——是在“箭竹开花”那灾难之年,自己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才被人类“请”到这里来的。

一间间的鸟房分割开来,各种小鸟鸣叫着,扑棱着翅膀在笼子里飞,尽管这里有吃有喝,也有光秃秃的“树”,但是他们依然仰望头上的蓝天白云,依然思索着“自由”两个字。

金鱼在水缸里游动,几根水草就使它感到天地无限。

……

都新鲜,都有意思,都好看,然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猴山——用各种散碎石块儿堆成的大山上,成群的猴子。或坐,或爬,或打架,或追逐,或玩耍,或亲昵。在高耸的石头之间拉上了长长的铁链子,猴子便用四肢勾住铁链儿,整个身子下垂在铁链的下面,一下一下地向铁链的另一头爬去。猴山上还少不了秋千,小猴子荡秋千会使许多小孩子手脚痒痒……

你扔过去一个梨,它接住吃了,知道要吐核儿;你扔过去几粒花生,它接住了,先剥去外面的壳儿,再吃里面的仁儿。它吃得高兴了,像人那么站立起来,高高地伸出两只爪子,向你“还要——”你也许嫌它贪得无厌,也许想逗它、耍弄它一下,于是用一张糖纸包上一块小石头儿扔过去。它高兴地接住,也许还向你敬个礼。然而一剥开糖纸,发现你是在愚弄它,便会气愤地转身而去。脾气大点的猴子,说不定会把一块石头向你“砍”回来……

猴儿学人,人也在学猴儿。猴儿和人(特别是和小孩儿)是息息相通的。以往的你,往往认为自己最聪明、最伶俐、最调皮、最滑稽,会认为这些都是自己所独有的,因为大人们在这些方面就不如自己。然而一旦到了动物园,你会发现猴儿(——只有猴儿!)才和你最相似也最亲近,它们同样最聪明、最伶俐、最调皮、最滑稽……我猜,这些想法,可能就是你在观看猴戏最初的一刹那中所想到的。

其次,你又会在一刹那中,回忆起有关《西游记》的各种故事。那是在很小的时候由老师或者家长讲给你的。这些故事都讲到了孙悟空——他原本是只猴儿,后来变成了神仙,可是不知怎么的,它还是具有一个“人”的优良品质:

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看出几千里远,更能一下子看清对面站的是好人还是妖怪;他有一根金箍棒,专打妖魔鬼怪,而且千变万化,只要向空中一扔,嘴里念句咒语,想让它变什么,它就能变什么;

他脑门儿上还有一条金线一样的印痕,抓不断也挠不去;这是当初观世音留下的惩罚,只要他不听话,观世音一念咒语,那印痕就深深地向脑袋里面“箍进去”,疼得他满地打滚儿,后来观世音把咒语传给了唐僧,唐僧就随时可以处罚他,也不管自己说得对不对。比如,他明明用火眼金睛看破了妖怪的真面目,可唐僧是凡人,一点也看不出来,于是就念“紧箍咒”惩治他,甚至把他赶走。谁知他前脚刚走,妖魔后脚就到,放心大胆地迫害唐僧,最后还得猪八戒到花果山去请他回来收拾妖魔……

就这样,随着这些《西游记》故事,随着连环画、动画片进入你的视野和脑海,孙悟空也就牢牢地在你头脑中扎根了。每逢过春节,时常能碰到有孙悟空的面具和金箍棒玩具出售,男孩子们总是踊跃购买,拿回到家里好一阵耍弄,好痛快、好过瘾呀!现在,你随着我偶然走进了京剧剧场,并且偶然地观赏起京剧中的猴戏来了。就在孙悟空撂下衣袖的这一刹那,就在观众们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京剧这一种艺术,京剧这一种中国古老深厚的文化,可以说就已经被完全、彻底地接受了!

我这样说是有证据的——

比如,孙悟空的那张脸,明明是用油彩很仔细画过的,内行人管它叫做“脸谱”。但“脸谱”画在别的人物脸上,你未必承认;可是画在孙悟空脸上,一个倒置的“红葫芦”,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眉、眼、嘴巴,多神气,多威风,多逗乐呀!这,难道不就是当初你听故事时,随着幻想的翅膀飞腾着的孙悟空的形象吗?

比如,舞台上孙悟空的抓耳挠腮,虽然只有三下两下,可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回到童年时代的动物园!但是猴山上下,那些“漫山遍野”的猴儿,也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动作都“好看”的;他们还满地拉屎,很臭、很臭的。而现在京剧舞台上的孙悟空,不动则已,一动就能引发你的美妙联想,这还不高明吗?

比如,孙悟空的站相也是不同于动物园的。动物园的猴儿很少直立起来,而舞台上由人扮演的孙悟空,是美猴王,是齐天大圣,由于是一个很值得赞叹和同情的“人”,所以就必须像人那样站起身子——并且要用站着的姿态,去和周围的“人物”(比如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玉皇大帝、如来佛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这里的联系都是“事儿”,孙悟空“做”这些“事儿”时,得有一个基本的姿态,得有一个基本的“站相”“坐相”以及“打相”。于是京剧中的孙悟空,就特别讲究这三“相”。他站立时,重心总是落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仅是脚尖点地;手也总是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在上的那只常常倒转过来,手掌朝下地搭在眼眉上面,似乎是为了遮挡阳光,帮助远望。说到坐,大约他的屁股从来不沾椅子,总是一下就蹦到椅子面儿上,蹲在那里和别人有说有道。还有打,因为他已经神通广大了,重要的不是说明他是否能够战胜敌人,而主要是让他通过“打”来表现他的“猴儿气”(换句话说,就是猴子所特有的机灵、聪敏、狡猾、智慧)。

在孙悟空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当中,我猜你最喜欢的一准是孙悟空。由他带头演出的京剧猴戏,也就理所应当地被你接受、被你欢迎了。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京剧,那么我建议你第一次就去看猴戏。这样,你就能轻轻松松地被孙悟空这个精灵,领进京剧的大门。P1-7

序言

各位青少年朋友,大家看见书名的那一刻有何感觉?它好么?有文采么?知道它的出处么?如果你接触京剧有过几年历史,或许知道下边的女声唱段: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替我那三郎把话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哪)!

这出戏叫《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唱这段戏的人叫苏三,是山西一个县里的妓女。她当初有过一个相好的,分手多年,此刻自己受到冤屈,给关在监狱里。一天,忽然从太原来了一个解差,说奉命要把她押解到太原复审。于是她又萌生出一线希望,被押解着走上洪洞县的大街,对着满街路人唱出以上的心声。

朋友们或许奇怪了,京剧还描写娼妓么?不但有,而且还不少呢。但这出小戏在京剧里还挺重要,四大名旦各自都唱,而且各有特点,每人都对苏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准确的表现,他们因此得到各自粉丝的巨大拥护。朋友们,如果你学唱好了,说不定你的父亲也要跟你学呢!我丝毫没有夸张,过去的四大名旦(四位非常有成就的男性),都以演唱这出女声的戏驰名。

再说“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这一句。单看文字,一点文采也没有。这我完全承认,可京剧的绝妙之处不在于有无文采,而在于刻画人物的是否简洁明确,在于人物是否性格鲜明。从这一点上说,京剧的节奏快而得当,就比昆曲要强,其观众面也广大得多。传统剧目在演出时是不需要打字幕的,演员在台上张嘴唱出上句,观众应该就能在心里接下句。

该说说这本书的副标题“京剧闲闲说”了。京剧演员首先很忙,他们每天都要练功或演出。但工作之余又很爱说。“闲闲”二字要连念,“说”有小也有大。演员平时多属“小”说,说完了也就完了。要把从前世代演员的“小”说积累在一起,就足以构成一门很大的学说。平时,演员只要觉得事情有“哏”,就会在兴头上滔滔不绝。如果你想按住他们的话头听嘴,他甚至会抓住你的手:“让我把话都倒给你吧——为这个,我给你二百钱都心甘情愿……”京剧演员是很仁义的,如果认定你是朋友,满肚子的话就非倒出来不可。如果发现你不是他们“门儿”里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转身而去。

在这本书里,我将以一种“闲闲说”的方式给朋友们讲述。我曾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十五年,我曾在北京大学讲述《京剧与中国文化》一个学期,我还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讲了一年的《品戏斋夜话》。我力求学习演员那种“从‘闲闲说’到舞台上‘大忙特忙’”的生活态度,力求再实践那种“从‘大忙特忙’又回到‘闲闲说’”的工作程序。  朋友们就一边学着唱段,一边再循序渐进着慢慢看书吧。祝大家心情好,学习好,身体也好。学唱京剧需要先喊一下嗓子,不这样的话,你唱出来的就是“京歌”了。唱戏得是演唱者自己掌握节奏,胡琴伴奏得跟着演唱者,旁边不要有一个负责打拍子的人,那节拍应该在演唱者的心里头。

还想再“闲闲说”一句话:朋友们把京剧唱段唱熟了,等下届“青歌赛”再决赛时,说不定文化艺术考试中,就会增加一些京剧选段的课题。如果原生态歌手发生了尴尬,你不妨举手说:“我会!我能!”当然,我希望电视里的董卿能看见你才好。当然,这要想办法。

我这本书早在十年前就写好了。为什么没急着拿出来?因为那时普及京剧的形势没有今天好,那时的教育部不像今天这样重视,京剧的业余活动也不像今天这样热火。于是,我预先“大忙特忙”着写出了书,今天才“闲闲说”给了大家。

作者

2008年4月

后记

这本书写完之后,仿佛还有一些话想说。因为这本书,我是站在“京剧文化人”的立场上讲的,是我研究京剧艺术三十年后讲的。而现在,我想把自己退回到童年时代,讲讲是怎么进入京剧殿堂的吧。

我出生在重庆,三岁来到北京,在还没看到京剧的时候,先在北京最大的庙会上看见了京剧的脸谱面具与武器。谁的脸谱面具?孙悟空!谁的武器?他的金轱辘棒!其他小孩子买了之后当时就戴上面具并拿起缩小了尺寸的金轱辘棒,立刻就耍弄起来,我看见很羡慕,就非逼大人也照样给我买一份。我也当众“表演”了几下,随后回家把它一扔,兴趣就转移到其他玩意儿上去了。过了一两年,爷爷带我进戏园子听戏,是武打的戏,主人公是一只神鸟,被如来佛收服了,但它不久又造反了,独自跑到了人间。如来佛派出亲信十八罗汉去捉拿它,但一个个被打败。最后也不知怎么,如来佛又调动起天兵天将捉拿它,演它的这个演员被逼到了舞台的最前边。忽然,从台口上方掉落下一张很大的网,把这个神鸟罩了进去。它挣扎着,很痛苦,也很愤怒。可舞台后方站在高台上的如来佛却放声大笑……戏也就在这里结束。事情过去了许多年,我渐渐才知道这出武打戏究竟应该看什么。甚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也认识了其中这位演神鸟的著名演员。

还说我的幼年——看过这一次戏,仅仅让我对其中的武打很感兴趣。但爷爷告诉我:京剧最棒的地方是唱工。他拿出家中很厚又很破的一本书,说这本书叫《戏考》,几乎京剧全部的唱工戏的唱词全在上边。我翻了翻,看不懂,扔在了一旁。后来,爷爷又拿出他买的京剧唱片让我听。先有一个老声老调的男人在说:“高亭公司(唱片公司的名字)特请梅兰芳老板唱某某戏,头段——”然后胡琴就响了,一个女声就委委婉婉唱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发出女声的人,竟然是个大老爷们!他,就是风靡了世界的大名鼎鼎的梅兰芳。直到此刻,我才知道这叫京剧的东西很深,但依然没钻进去。

20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男三中读了六年书。高中阶段,学校举行校庆纪念演出,由喜欢并且会演京剧的老师,在校庆晚会上直接唱了两个京剧片段。男三中是个古老学校,老师中会唱京戏的人很多。直接参加演出的老师被调动出积极性,每天下午课后,就自觉进行排练。我们跑去看热闹,老师挑了几个个子高的同学给他们跑龙套。没挑上我,但我还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尤其是看被挑上的同学如何出洋相。这样一来,我对剧情一来二去也就知道了一个大概。等正式演出那天,我们的生物老师脸上涂抹上鲜红的油彩登台了。他平时讲课就逗乐,舞台上临时又加了“哏”,把本来一句“你那眼睛里就没有咱家我吗”的台词,临时改成“你那大脑皮层里头就没有咱家我吗”——当时,我们生物课正好就学这一段——结果,全校同学大笑不止,应该说,我是在这一刻才真正喜欢上了京剧。

后来,我经过生活赐予的苦难与苍凉,三十多岁从边疆回到北京,文化部这才批准我进入中国京剧院。我在这国家级剧院干了15年,与许多优秀的演员成为了朋友……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读完了这本书,大约能够知道了京剧在欣赏过程中应该是怎么回事。下边就应该尽量争取机会多多进入了。在音乐课堂上唱一唱,到戏园子当中去听一听。我甚至愿意说,等你们真正懂得京剧并且不愿意松手时,大约你们就人到中年了。

最后,我再提出最后的问题:你们注意到书中的彩色插图没有?彩插的作者,画家韩伍,是我刚认识的新朋友,他1936年出生,比我大六岁。他是上海人,出色的人物画家。我是北京人,虽前些年常因工作去上海,但与专业画家来往很少。他因为自幼就喜欢京剧,看了许多的好戏,也交了许多演员朋友,因此画出来的作品既准确又生动。这次能够认识他并得到他这一大批画京剧舞台人物的绘画,可说是机缘凑巧。  我写京剧的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自然需要相应的插图,当然,有彩色的就比黑白的好。但这也有两个麻烦:一,京剧的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我写书主要就是谈那些时期的事儿。但让我非常可惜的是,中国最有名的演员,大多都没有留下珍贵的彩色剧照。二,为图书制作彩色图版比单色的黑白要贵许多,价钱一贵,读者自然就少。在这两个原因的驱使下,我过去写的书,几乎都不敢碰彩色。甚至连使用著名前辈的画作时,都要把彩色的变成黑白的。多么可惜!但是没办法,为了把书的价格降下来,我们没有其他办法。

这一回,我因为遇到韩伍,真算是得到了好运气。他与我是同一辈人,我俩都看到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好的京剧演出,因此我写他画,两人就走到了一块。我希望这种合作能够继续下去。还应该感谢出版社,因为目前有一个向青少年普及的任务,如果此书出版后能够得到欢迎,那么因彩色印刷增加的成本就会有所降低。我想,这应该是咱们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最后,我希望朋友们认真看后再仔细想想,并逐步走近京剧的大门。一旦进去之后,就会惊讶地发现,它里边的天地还大着呢!我希望诸位在那里边玩好,心情也不断愉快起来。

作者

2008年4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这是《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中的一句唱词,单看文字,一点文采也没有,可京剧的绝妙之处不在于有无文采,而在于刻画人物是否简洁明确,是否性格鲜明。在这本书里,我将以一种“闲闲说”的方式,一步一步给大家讲解京剧艺术的奥秘。我重视的是“两元”:一个是读者自身,另一个则是京剧。既“以人为本”,也充分尊重京剧艺术的各种规则。

有兴趣的话,大家不妨一边循序渐进着慢慢看书,一边看京剧学唱段。我不奢望,从音乐课上就会涌现出大批未来的京剧大师,但如能多增加一些古典艺术的知音,那就是京剧之大幸了。

我这本书早在十年前就写好了。为什么没急着拿出来?因为那时普及京剧的形势没有今天好,那时的教育部不像今天这样重视,京剧的业余活动也不像今天这样热火。于是,我预先“大忙特忙”着写出了书,今天才“闲闲说”给了大家。

——徐城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京剧闲闲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城北
译者
编者
绘者 韩伍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84818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