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将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术史积淀互相渗透而寻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而运用于学科的建设之中。
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是论述与求证美术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与美术学交叉新学科成立的必然,其中包括对美术考古出现的探源、发展历程的梳理、理论的建立与方法的探寻、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论证等。
| 图书 | 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美术考古学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将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术史积淀互相渗透而寻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而运用于学科的建设之中。 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是论述与求证美术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与美术学交叉新学科成立的必然,其中包括对美术考古出现的探源、发展历程的梳理、理论的建立与方法的探寻、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论证等。 目录 引论/001 上篇 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研究/005 第一章 美术考古学的定义与学科前史/007 第一节 “美术考古”与“美术考古学”概念/007 第二节 美术考古学的萌芽/012 第三节 美术考古学学科前史/015 第二章 美术考古学学科的提出/025 第一节 西方学科视野中的美术考古学/025 第二节 中国学科视野中的美术考古学/031 第三节 美术考古学学科的提出/039 第三章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043 第一节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刘象范围/043 第二节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目的/046 第三节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049 第四节 “物态学”理论的提出/053 下篇 中西方美术考古学学科发展史/059 第四章 西方美术考古学发生、发展之历史/061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欧洲古物学/061 第二节 考古学与美术史学的出现/065 第三节 美术考古学的滥觞/071 第四节 美术考古学实践/081 第五章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发生与实践/095 第一节 传统古物学/095 第二节 美术考古学与关联学科/104 第三节 美术考古学实践/149 第四节 美术考古学理论的相关运用/172 附录一 美术考古学研究个案/183 一、解读《超越“大限”: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183 二、良渚文化鸟人纹像的内涵和功能/189 三、以功能论为前提论饕餮纹名实矛盾/208 附录二“全国首届艺术考古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219 参考文献/241 后记/245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美术考古学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顾平//杭春晓//黄厚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8370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42 |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7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79.0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30 |
| 宽 | 171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