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蒹葭集(顾骧散文随笔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作家顾骧近些年来所写的部分散文随笔结集。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有对战争岁月的追忆,对旧梦的重温,对故园的思念,对人生况味的思索。忆人之作,感情真挚,衡文品艺,清新典雅,杂说则在娓娓细语中蕴含耐人咀嚼之哲思。无论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都透出顾骧先生儒雅、高远的书卷气息,真诚、朴实的人格魅力。

内容推荐

在作者散文随笔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明显透露着“五四”现代文明科学、民主与自由的影响。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人道主义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作品有对战争岁月的追忆,对旧梦的重温,对故园的思念,对人生况味的思索。忆人之作,感情真挚,衡文品艺,清新典雅,杂说则在娓娓细语中蕴含耐人咀嚼之哲思。无论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都透出顾骧先生儒雅、高远的书卷气息,真诚、朴实的人格魅力。

目录

记人

《晚年周扬》一书的前前后后/3

“克礼复己”的周扬/9

寿筵难再/12

人淡如菊 品格清淳/33

淮南名士 徽派大家/36

十年携手共艰危/42

演员于是之/45

又见朱琳/48

张海迪的“芭蕾”梦/51

 随感

流氓无产阶级/57

古老的东方有一尊佛/60

还×于民/64

“编”“名人名言”/67

重视科学的实证方法/69

“学点文法和逻辑”/74

谈茶说泉/76

“小珍子”姑娘/79

哀悼,在东京!/81

佐藤纯子与长野微/83

又过孟庄/86

 忆往

书剑飘零——往事忆拾之一/91

春节纪事——往事忆拾之二/95

相识何必重相逢——往事忆拾之三/98

如此照相——往事忆拾之四/105

胡同忆——往事忆拾之五/110

 衡文

精神的家园不会荒芜/121

如火年华 玉洁冰清/124

“这个世界大着呢!”/127

藓赋新篇/130

理直气壮地高举人道主义旗帜/133

能不忆江南/135

漂泊云南的艺术/137

反思历史 呼唤人性/140

人生无常 文学如诗/143

吹绽心灵的春风/146

说“序”/150

将军本色是诗人/153

铁马冰河入梦来/157

书即人/161

风云·风骨·风采/164

作为批评家的王蒙/168

历史新时期的中国大陆散文/175

关于抗日战争文学创作问题/181

 品艺

瞬间审美寓藏着风骨哲思/193

故国夕阳红/198

气韵生动 笔墨酣畅/205

烟雨迷潆 苍润隽秀/207

少年岁月画图中/210

穷身抱瓮乐 笔墨见精神/212

 序·跋

女性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体范/219

新人耳目的“本体翻转”戏剧批评/222

战地黄花熏染硝烟/225

岁月留痕/227

诗要有真情,有新意,讲平仄/230

冰心一片/233

有个性和声音的文字/235

人的重新发现/237

 散文剧

湖畔情韵(音乐散文剧·第四集)/243

跋/265

试读章节

多年未见的文化部许多老同志来了,文联的同志来了,文研所的同志来了,老延安的同志们来了,还有部队方面的同志来了,文学界老中青几代人来了,电影界的编导演艺术家、教授们来了……这是文艺界一次规模盛大、热情进发的聚会,是几年来仅见的一次群众性自愿的聚会。我在想,是什么赢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如此的倾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八十年人生,六十年创作生涯,岁月悠长。悠长的岁月,陶铸了他的人格力量,熔冶了他的人格魅力。这人格魅力像一块强力的磁石,将人们的心吸引在他周围,将祝贺的人群聚拢在这座礼堂。严文井是荒煤同志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员中唯一健在的同事,文井同志拈出“质朴”两个字,以状荒煤同志的为文为人,可谓传神。我觉得,还要补充的是“真诚”,他人格魅力的精粹。他抓电影,则全力扑在电影上,李准说他看过的电影本子可以装一卡车,准确、生动。如今他退居二线,在政协这样比较虚的岗位上,他同样一头扎进去,不顾高龄年迈,到处跑,搞调查、写报告,非常认真。近些年,见到他,总是听他谈音像市场的混乱,对这个研究课题,怀着深深的忧虑。这次在他创作生涯六十周年研讨会上,他还谈到这个话题。

荒煤同志外表严肃,初次接触他的人甚至会有冷漠之感,可是严肃的外壳却包裹着一颗灼热的心,一颗富有人情味的心。他的散文写得那么动人,正因为他有着丰富、纤细而深沉的情感。劫后他重新拿起被剥夺了十四年写作权利的笔,写的第一篇文章,是纪念周总理的《永恒的纪念》。他写这篇文章“感到热泪难忍、顿觉眼前模糊起来”,积蓄在胸中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喷涌而出。他的一组怀人忆旧的文章:《忆何其芳》、《怀念君里》、《忆老崔》、《不能忘却的纪念》、《阿丹不死》、《一颗企望黎明的心》、《告慰丽尼》,都是至情至性的篇什。他是“常常噙着热泪”握管操觚的。他像文学史上许多被人崇敬和热爱的作家一样,有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是一位带着少年时代就形成的忧郁气质,怀着悲悯的忧患意识,袒露着自己心扉,情感浓烈的作冢。

庆祝大会以后,我们合计,按照已经形成的惯例,我们这个祝寿的友好圈子还得单独活动一次,好好叙一叙,庆祝大会不能替代。这样,原班人马:冯牧、许觉民、朱寨、王春元、江晓天、唐达成、谢永旺、缪俊杰和我,再加上陈丹晨以及荒煤同志本人共十一人,又在文采阁聚一次。张锲老板给予优惠,每人出资五十元,酒席还颇丰盛。席问忆及往事,大家不胜感慨。这时,已不再有祝荒煤同志七十寿辰时,正逢结束“28天”不叫运动的运动那份喜悦、兴奋的情绪;也不再有祝冯牧同志七十寿辰时,一九八九年多事之秋的那股抑郁、沉闷的气氛。“左”的霉菌虽然还在不时发出种种气味,什么“真理”、“思潮”之类,还不断地兴风作浪,但毕竟日薄西山了。而拜金大潮又席卷而来。长者及我辈中人,或已退居二线,或已离休,或快到站了。沧桑阅尽,心境平静。此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席间荒煤同志提出:我们这些人在一起干点事好不好?干什么呢?办出版社。他是壮心不已,思想还很活跃。他的一本散文集没地方出版。出版社不是拒绝,是拖,是搪塞。他说,不如我们自己办一个出版社,出自己的书。我以为他是“突发奇想”,新闻出版署对出版社有整体布局,出版社都有单位归属,我们凑在一起办一个出版社,不是“同仁出版社”么?同仁出版社政策不允许。他说,宋木文(时任新闻出版署署长)讲,有什么事情要办尽管吩咐。宋木文是荒煤同志的老部下,对荒煤同志十分尊敬。过去办杂志要批刊号,很难。有人走后门找到荒煤同志,荒煤同志给宋木文打了招呼,还真解决了几件。可是办出版社不比批刊号,恐怕宋木文一个人也不能说了算。他老人家兴致很高,我也不好泼冷水,那就试一试吧。后来,联系的结果是这样,宋木文问:您要办出版社干什么?荒煤同志答:出书,我们的书也没地方出版。宋木文说:这事情好办,我帮您出书就是了。这就是后来出版的那套“当代文学评论家丛书”的由来。以荒煤、冯牧、许觉民、朱寨、王春元、江晓天、唐达成、陈丹晨、谢永旺、缪俊杰和我十一个人的名义向新闻出版署打了一份报告,申请出版“当代文学评论家丛书”。宋木文从署长基金中拨出十二万元,交人民文学出版社,指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据说当时这十二万元出版十一本书的印刷费还有富余,这样陆续又有五位文友闻讯加盟,成了现在这套书的规模。令人感叹的是,这套书问世举行出版座谈会时,荒煤和冯牧都已不能出席,而春元已看不到他的新作了。

P19-21

序言

顾骧的新作散文随笔选《蒹葭集》书成,嘱予作序,我乐于应承。我与顾骧说起来倒颇有渊源,至少有四同:同乡、同行、同人、同志。

我与顾骧是同乡:江苏省盐城市。我居东台,他居阜宁。我们的家乡都靠近苏北的里下河地区,里下河的村庄多不大:麻团大的庄子,油条长的巷子;三里一舍,五里一村,八里一垛,十里一湾。河网密布,大都是水路,那弯弯曲曲的里下河,成了乡村和城镇的枢纽。在那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里,常有歌声在上空回荡,人们不看便知小渔船来了,歌声就那么从小船传来,有男有女,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给人一种飘渺悠远的感觉。那一方水域并不浩淼,因为其间横亘着大大小小的垛子和土坝,但正是这种天然环境,造就了众多的沟汊渠荡,也成就了别具一格的水上风光,每到深秋季节,生长在数千亩滩涂湿地的芦苇荡中,秋风一起,芦花便漫天飞扬,飘飘洒洒,如下雪一般,“排空雪蔟丛芦曳,泻地霜铺一苇浮”,所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我自幼家贫,高小都没有毕业,童年浪迹江南,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十六岁在文化界诸位前贤、前辈领导和帮助下,从事青年指导工作,参加左翼文化活动,出版进步书刊,投身抗日救亡歌咏和救国会的种种筹备活动,成为一个“革命音乐小青年”(解放后塞克戏语)。抗战爆发,我奔赴华北前线,一九三七年参加八路军,一九三八年我在西安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后来一起到了延安,不久就奉命率领西战团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工作,在北方分局彭真书记和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文艺工作,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生活在北方。新中国成立后我就进了北京,长期在文化部工作。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顾骧十四岁就参加了新四军黄克诚将军部所属苏北文工团,而那个时候的我正在北方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这样算来,可以说我们相距几千里,却早就是同行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我们都在为国家、民族的独立,为我们心目中美好、神圣的革命理想而努力工作。

进城后,我的工作行政事务很多,涉猎很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本行,成了一个“打杂工”。顾骧进大学深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理论专家。著作颇丰,影响不小。他也曾从事新闻、出版,在文化部门工作,也是长期在周扬领导下,我和顾骧算是同人了,可是我们并不熟悉。周扬晚年顾骧曾帮他做文字工作助手,文章代笔,我也仍在周扬领导下工作,见过面,但没在一起共事。我们在周扬同志逝世后为了开展研究周扬的活动才开始熟悉。由于我们对周扬同志的历史情况比较理解,特别是他在思想上大彻大悟,对过去做的错事能进行深刻反思,“文革”后公开检讨道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拥护,出于对祖国思想政治发展的关注,对一些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我们一直都感到崇敬,受到启发,而他受到某个所谓理论权威人士的无情打击,我们一直感到同情,感到不平。由于周扬同志一生从事文艺工作,和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周扬的工作及文艺思想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兴趣。共同的志趣,让我们真正变成了同志。

周扬在上海发表国防文学文章后不久,我就写了《国防音乐必须大众化》的文章,表示同感。一九三八年秋我到了延安以后,才知道周扬就是周起应,沈端先就是夏衍。我在一九四四年五月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奉调回延安汇报工作,进行整风学习,当时归鲁艺领导,我才开始认识周扬。解放战争期间,我在华北联合大学任文工团团长,周扬推荐我兼中共张家口市市委会文委书记,后来他任晋察冀分局及华北解放区党委宣传部长时成立文委兼任文委书记,我是文委委员兼秘书。就在一九四六年从张家口市撤退时,他的小儿子在夜间转移,因大车出事而早年夭折,中年丧子的周扬、苏灵扬夫妇悲痛之情可以想象。当时我作为文委秘书,常从束鹿、正定去阜平或平山向周扬汇报工作,见到苏灵扬、周扬,多加安慰,因此大家关系比较深了。后来我到石家庄及天津市以及解放后到文化部工作,都是在周扬直接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周扬任文化部副部长,他有事常向周总理请示,遇到“左”倾思潮压力大时,常请周总理出来说话,以图减压。而我因工作关系,也常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接受指示,有次在西花厅谈戏剧工作和民间职业剧团的处理时,只有周总理、周扬和我三人,周总理戏称他自己是老周,周扬是大周,我是小周。使我感到上下级之间的同志友谊。我对周总理和周扬怀有特深厚的感情。“文革”结束,周扬同志重出江湖。他大彻大悟,成为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这时,顾骧来到周扬同志的身边,襄理文牍,结为忘年之交。之后一直致力于周扬研究,撰写《周扬评传》并出版了《晚年周扬》研究成果。于光远同志说:“顾骧是最有资格写晚年周扬的作者。”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我以为,一个真正好的作者除了有好的文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朴素的本心,就像这首《蒹葭》一样,写对人生的感悟、对美好的向往、对正义的坚持,而这些,往往是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的。

在顾骧的散文随笔中,不仅可以看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明显透露出“五四”现代文明“科学”、“民主”与“自由”的影响。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人道主义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这是可贵的。顾骧的散文随笔文笔较好。亦文亦诗,亦抒亦论,有独特的风格。作者为本集所著的《跋》是一篇具有精辟的美学见解,富有风趣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妙文。露菲同志告诉我,周扬多次称赞顾骧文章“文字好”。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文字是文学第一要素,尤其是散文,对语言文字有更高要求。

顾骧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选在十年前出版,当时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解波,她对顾骧的散文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在文章中作了如下评论,现转录以飨读者:“顾骧先生年过花甲,少年时代投身抗日宣传,参加新四军苏北文工团,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长期从事文艺评论等工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为其推出的《夜籁》,纳入学者散文之列,确实名实相符。翻阅集子,有对战争岁月的追忆,对旧梦的重温,对故园的思念,对人生况味的追索。忆人之作,感情真挚;艺文随笔,清新典雅;杂谈则在娓娓细语中蕴含耐人咀嚼之哲思。无论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都透出顾骧先生儒雅、高逸的书卷气息和真诚、朴实的人格魅力。一册在握,如闻袅袅乐音,飘荡于浩渺夜空。”(《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第七版)

时在戊子初秋

后记

这是我近些年来所写的部分散文随笔结集。随手拈来“蒹葭”二字为书名,无他,一层意思是寄托我对故乡的些许情思。

我的家乡为古淮东,苏北里下河地区,濒临黄海。这里湖荡星罗,河港棋布。境内大纵湖、马家荡都是苇海千顷,黄海沿岸芦滩绵延百里。每当春节刚过,冰河开冻,那一针针暗紫嫩绿的芦芽,便争相钻出水面。还没到清明,沟渠港汊就满眼青翠;待到端阳,那无涯无际的芦苇已绿满水乡,绿遍平原。射阳河夹河两岸的芦苇,恣意向河心疯长,舟行水上,宛如在绿林间穿行。夏日天长,迷宫般芦苇荡静谧、幽深,不时有惊鸟起飞,水下小鱼啪喇喇跃动。及至秋深,月夕霜晨,北雁南飞,则是万竿金黄,芦花飞白了。我们家乡人,对自己所处偏僻、闭塞的谦词是:“多见芦花少见人。”江苏民歌,具有江南特色的是《茉莉花》;具有江北韵味的则是《拔根芦柴花》。我的苏北文工团战友雪飞大姐唱了几十年,至今无人出其右。那特有的“芦柴花”味,好比郭兰英唱山西民歌,别人是学不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有高粱、玉米庄稼构成的“青纱帐”,成为游击战争的疆场;在我的家乡,芦苇荡则是打击侵略者的水乡“青纱帐”。蓝天、白云、流水、轻帆、风车、稻香、荷碧、蒲青,伴着绿得醉人的芦苇,就是留在我心中永远的童年记忆。

再一层意思是对《诗经·秦风·蒹葭》的钟爱。我以为,“诗三百”最具有诗的魅力,或说,对我而言,最受诗美陶醉的是这首咏芦苇的诗《蒹葭》。从儿时在家乡塾中诵读《诗经》起,直到生命的晚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直是我心灵诗意栖居的艺苑。以往人们曾简单化以现实主义文学、反现实主义文学的消长,来划分一部中国文学史,尊崇《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滥觞,《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削足适履,方枘圆凿,框套无限丰富的文学现象。《蒹葭》究竟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抑或象征主义作品,谁能说清?现在还有人说这是“朦胧诗”的“鼻祖”呢。《蒹葭》的艺术魅力是千古难解之谜。李商隐的诗以难解著名,他的《锦瑟》与若干无题诗,若将笺注本与考释研究文字合辑,将会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文集。但是,在玉谿生之前上溯一千多年,这首无名氏的民间歌谣,自汉代以后,也早已注家蜂起,聚讼纷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它的多元审美,迷离意蕴,难以捕捉的思绪,亦真亦幻,亦诗亦梦的意境,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旋律中,引发你遐思无尽,回味绵长。

先哲们无论是对《锦瑟》的训释,还是对《蒹葭》的索解,除了留给我们若干诗美思考的高见外,也存在一个通弊,这就是总想坐实什么,总想去直白地索出诗美背后指陈的谜底。这是大煞风景的事。这种索隐法,又常常将谜底归为两类,或是政治纪事诗,或是具体有所指的爱情诗。对李商隐的《锦瑟》与无题诗,主“政治纪事诗”说,认为此乃李慨叹在牛李党争中宦途的尴尬,主“爱情诗”说,则认为是李思念所爱之人。那么确指谁呢?有说是诗人妻子王氏,此乃一首“悼亡诗”;还有说是指令狐楚家青衣。这就索然无趣,诗味寡淡了。对于《蒹葭》,主“政治诗”说,认为是讥刺秦襄公(《毛诗序》),主“爱情诗”说,则无法像对李商隐那样有身世可考,所以无法确指“伊人”为谁。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道出真谛,“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近人梁启超氏虽然在文学观念上有强烈功利色彩,但是对《锦瑟》之类无题诗却有着穿透诗歌艺术本质的理解,它认为不必拘泥诗的具体确切指陈,只要领受它的“美”就成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只要“秋水伊人”能给你心旌神摇的审美感受,何必再去考证“伊人”何氏?《蒹葭》就是一首使你永远猜不透,却让你情思不绝的审美高境界的诗。我的家乡芦苇荡与这首咏芦苇的诗,就是我心中散文的高境界。它是我永远达不到的高境界。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集所收文章,大体归成六辑:日记人,日随感,日忆往,日衡文,日品艺,日序跋。另有音乐散文剧一部。前些年散文界曾有“艺术散文”与“大散文”之争,是属于“特征论”、“范畴论”之争,是散文文体之争。散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何谓散文?“非韵非骈”是也,这是中国古代说法;“不是小说、诗歌、戏剧”是也,这是外国说法。谁也未将散文确切界定出来。散文文体审美特征不清楚,是散文发展最值得忧虑的事。揭橥艺术散文之论是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他经过十数年悉心研究,建构了一套成体系的艺术散文理论。他认为发展散文要净化散文文体。“杂文”作为“硬散文”因鲁迅的创作成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成为独立文体,从散文中分流出来,而“随笔”作为“软散文”也应从散文大家族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分家另过。锡庆兄“艺术散文”理论持有的散文应回归人自身,回归文学本体,散文应显现自我,折射内心等主张,为我心折并践履中;但是,他的艺术散文主张,完全实现起来也有相当难度。比如,散文与随笔究竟怎么区分?随笔要从散文中分流出来自立门户,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我这本集子选文,也还是散文随笔“一锅烩”,在艺术散文与大散文之争中,我有点“二元”味道。本集中选取了若干文学评论、艺术评论文字,这些属于叙述散文,议论散文,这一点我没有犹疑。至于文章粗陋,那是另一回事了。本集还收有音乐散文剧一部,我自认为体例上并无不合。鲁迅的《过客》不是以短剧形式写的散文诗么?不敢妄比前贤,只是说散文样式并非不可多样。

九三高龄的巍峙同志,是我尊敬的前辈乡长。他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参加了左翼文艺活动,投身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抗战爆发后,他奔赴延安和华北抗战前线。全国解放后,他在“老周”(周总理)“大周”(周扬)领导下,长期从事文艺领导工作。现在人称“老周”“周老”的巍峙同志,那时只能屈称“小周”。文艺界人士说,在巍峙同志身上,有周总理的影子。这是非常可贵的评价。总理去世,他写出《十里长街送总理》与他的《志愿军战歌》一起,成为他的音乐代表作并非偶然。他对文艺工作者有一种亲和力,大家对他有着亲近感,他平生乐于奖掖后进。本书蒙他赐序,至为铭感。

戊子年荷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蒹葭集(顾骧散文随笔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4814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