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蛰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既是郭奕星多年卧病在床生存状态的直观写照,也体现出郭奕星病中不低迷、希望借此蕴蓄力量的积极向上心态,书里表达的是作者人生的所遇、所感、所想、所愿。全书60余篇文章,10多万字,分为“蛰伏之悟:有氧菩提”、“蛰伏之思:灯下漫步”、“蛰伏之感:血浓于水”、“蛰伏之忆:岁月风痕”、“蛰伏之喜:杂花生树”等五个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蛰伏之悟:有氧菩提、蛰伏之思:灯下漫步、蛰伏之感:血浓于水、蛰伏之忆:岁月风痕、蛰伏之喜:杂花生树五部分。

本书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诠释,是对人生亮点的一次聚集,更是对人间真善美的一次讴歌。作者应该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安心养病,以坚强意志和不弃信心与癌魔搏斗,最终战胜癌魔。

目录

蛰伏之司:有氧菩提

抓住幸福

感受快乐

练习微笑

栽培感恩

学习死亡

尊重自己

生命之旅

希望之绿

简单之美

宽容之美

缺憾之美

沉静之美

寂寞如酒

生命斑马线

不远的远方

水洗的天空

水做的青春

没有舞台的舞台

为自己擦亮一生

为别人装饰梦想

秋自凋零

冬夜,轻叩心灵的门环

蛰伏之思:灯下漫步

十年友情

棋语戏言

请别爽约

进退之间

关于时间

思维的误区

读书乐

圈子

说俭

说廉

说贪

说忙

说钱

说苦

说比

说忠

放弃的人生

淡泊的人生

本色的人生

乐观的人生

执著的人生

双赢的人生

蛰伏之感:血浓于水

千杯不醉母爱酒

母亲节里说母亲

夜半灯暖倍思君

感动如针

温馨是家

滚烫的是冰

孝行天下

蛰伏之忆:岁月风痕

油坊怀想

最后一课

15床老爹

柴胡缘

怀念那只蚊子

珍惜手背

蛰伏之喜:杂花生树

致敬黎明

散文女人

雪的语言

最后一把心锁(外八首)

“词国女皇”挣扎为谁?

他在雨巷舞蹈

石花

蛰伏(跋)

试读章节

学习死亡

一碰到死人,大家便觉得晦气;一提到死亡,大家就毛骨悚然。其实,死亡也并非那么邪恶,而是每个生命的最后一课,也是最为沉重、残忍和必修的一课。

多年前,我时常会标榜自己:“我不怕死,但是我不能死。”风华正茂之年,谁会想到死?青春挥洒之时,谁又愿意去死?那时似乎自己有一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无所畏惧,一身是胆。现在看来有些可笑。因为那时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死并无关联,只是藉以此式,彰显自我;因为那时热血沸腾,离死亡还太遥远,心想至少还需五六十年时间的等待。可笑之处,还发现自己的标榜有误,“我不能死”依然成立,但“我不怕死”却不堪推敲,反而变成了“我很怕死”。

3年前,当我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时,按照以往对癌症的认识,那它就是不治之症,是死亡的代名词。想想自己就要这么走了,万千滋味百感交集,然以“怕死”为著,恐惧大于所有。当入住医院,听到医护人员的解说和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自己又心安起来了,因为自己那时还有治疗的可能,死亡还不至于这么当前。所要经历的仅仅是一程刻骨铭心的挣扎,一段九生一死的生命黑暗,纵然山重水复,毕竟还会柳暗花明。

9个月后,当肿瘤发生全身多发性转移时,从医生的神情中,我又找回了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化疗是残酷的,很多人化疗之后人就完了,上午化疗晚上死人是常有之事,甚至还有人在化疗进行中就走了。况且这还不是戛然而终的一时疼痛,更不是长眠不醒的死亡幸福,而是长时间的生理摧残和精神折磨,谁能不怕?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同房病友一大早被殡仪馆的车拉走时,真是心惊胆战,几天都调节不过来,下次入院也不敢再住那张病床,甚至那个病房。然而,肿瘤医院的哪一个病房没死过人呢?肿瘤医院的哪一张病床又没死过人呢?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心也就磨炼得怕不起来了。原来很担心自己会在某个早上就起不来,现在想来也不过如此,日升月落,树荣木枯,万象之律,谁堪逃脱?

——这,就是我学习死亡的简要经历。

死亡是痛苦的。在安乐死还没有得到法律允许施行的今天,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来结束生命,都是痛苦的。哪怕自杀他也是因为生活痛苦,施行之前也得进行痛苦抉择。

死亡也是被动的。我们不能准确地预测胎儿什么时候降生,除非用剖腹生产;我们也不能预期自己是什么时候终死,即便是自杀,也时有未遂,就算成功了,你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具体死期。

其实,人的内心深处是怕死的。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我们都会看到,只要是执行枪决死刑,死囚准是背对枪口眼蒙黑纱全身战栗瑟瑟发抖。前者是为了缓解囚犯惧怕死亡的人性化举措,后者则是囚犯面对死亡而发自内心的生理表现,属于不能自控的潜意识。

有人腹中流产,有人襁褓夭折,有人英年早逝,有人鹤年西归……有人死得其所,有人死不瞑目,有人死于非命,有人死无全尸……人的生命特征是偶然性、脆弱性、一次性和短暂性的四维集合,这种生命特征也就决定了每个生命必须死亡。诚如波斯诗人莪谟伽耶玛所说:人,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糊里糊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也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所以我们才需要认真学习死亡。只有学习过死亡,你才不会过分恐惧忧心忡忡,才不会忐忑不安患得患失;只有学习过死亡,你才能生得潇洒,死得坦然。文盲也能生活,但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却能生活得更好。生如是,死亦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的死亡也都有一项意义评价,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不求死得光荣,但求死不猥琐;即便后人不惦记,也不叫后人唾弃。若能为之,那当含笑九泉,瞑目安享。  尊重自己

在我看来,“尊重自己”至少应包含三层含义:自尊、自重和善待自己。自尊,是指一个人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轻蔑和侮辱自己,有内在的自尊心和外在的尊严;自重,是指一个人能注意、控制并修养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端庄厚重而不浅薄流俗;善待自己,则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地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生活,珍视‘自己的生命。

据说,当年泰坦尼克号遇难时,巨轮上备有一些小船帮助乘客逃难,因船只有限,所以只容许老人、小孩和女士先行登船。一名日本男子为了逃生,略使小计便蒙混过关,得以获救。不料,媒体事后还报道了这件事,消息传回日本后,几乎所有的日本国民都诅咒他没有尊严,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能原谅他。不久,他就在别人的唾骂声中尊严地死去,但他的死依然没能平息这场风波,听说后来他还引发了整个日本国民的尊严教育。

这名日本男子也给我们的尊严上了沉重而深刻的一课。

古今中外,自尊一直是人们探寻并乐道的话题。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中就论述过“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我想这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是同一个意思。

自尊,就是自觉地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诚如印度作家安贝卡所言:“即使你穷得只剩下一件衣服,你也应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让自己穿起来有一种尊严。”

自尊,也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承认,自我肯定,自我尊重;在行为规范上的自我抉择,自我认定和自我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声附和;追求真理,不人云亦云;从善如流,不固执己见。

自重,可以说是自尊的同胞孪生。它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内在的情怀与操守,指一个人既富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修养,也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豁达,并能以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指导自己和评价自己。

自重当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自强不息的追求来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人格,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士可杀不可辱”,侮辱他人也是自贬人格。

自重更要自律。“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要自觉抵挡物欲对人格的考验,“物物而不物于物”,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永远是大事的根,每一棵生命之树的枯荣,也都可以从它的根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自重还要自信。在自信中提炼出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因众人好之,我便师之;有人非之,我便避之。既不阿谀谄媚,也不卑躬屈节。面对巍峨高山,不自惭形秽是一粒细沙;独对伟岸大树,不妄自菲薄是一株野草。

从来高境界,缘自大心胸。荆轲自重,身许为知己死,一剑夷门,至今侠骨香仍古;陶潜自重,腰不为督邮折,五斗彭泽,从古离风清至今。人活于世,最可怜的是自卑,最可悲的是自贱,最可笑的是自狂,最可怕的是自虐,最可惜的是自轻,最可恶的是自私,最可鄙的是自诩,最可喜的是自足,最可贵的是自谦,而最可敬的就是自重。

人要尊重自己,说到底就是要善待自己。这份“善待”不仅仅是吃得好些,穿得体面些,大事小情别委屈自己,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它更当是在精神的家园里构建一个完整的自己,拥有自己的真性情,保留自己的真喜好。善待自己,应满足于过一种俭朴的生活,“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不为物役,不为利求,始终保持精神上的富足与丰厚,让自己既拥有心灵上的纯洁和自由,又保留生活中的平淡与雅趣。  其实,善待自己的真谛就是善待生命。能否善待生命,已是衡量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标准。一个人也只有珍视生命,他才可能在有生之年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历来都有“杀人偿命”的观点,但对于自杀,却网开一面。人有没有权利选择自杀?自己毁灭自己的生命是否构成犯罪?这个在法学界争论了若干个世纪的问题,至今仍然莫衷一是,没有答案,但自我戕害终究是要推上道德良心的法庭的。善待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完善自己,也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一个生命也只有与社会大众融为一体,他的生命才能变得更加厚重,更加美丽,也更加有意义。

试想,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有谁会尊重你?你连自己都不尊重,又拿什么去尊重别人?

尊重自己,请从现在做起!

P14-19

序言

颤飞的希冀——《蛰伏》序

肖文群

手捧书稿清样,虽仅一两斤,可我却觉得似乎重如千钧——手在悉悉地颤抖,心绪在不停地翻腾。小郭那年轻而瘦削的脸庞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明知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作序之任,却还是以感佩之心,不自量地提笔为他写了以下文字。

序言题为《颤飞的希冀》,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的翅膀在飞翔中不断地颤动着,但尽管是颤动着,却仍然在天空中奋力地翱翔。我想,这用于描述罹病达三年之久而依旧乐观向上的小郭,是不是合适一些?

“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这是小郭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很想实现的夙愿。也许正是由于病患的原因,使得小郭实现这一夙愿的心情更为迫切、更为强烈、更为感人。关于写书的缘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作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两个字:报答。”报答谁呢?“如果能为年迈的双亲留下一点物质资料,那样最好!”重病在身,时刻惦念着的依然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多么令人感动,又多么叫人心酸,使我这个比小郭年长许多、经历了诸多世事的人,也不禁为他的善良情怀而动容。为了报答父母,他在病痛中强忍着、支撑着,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放飞自己的灵感,放飞自己的憧憬,徜徉在架构文字之中。他把书稿定名为《蛰伏》,思绪却丝毫未能蛰伏,反而在漫天翱翔。伴随着这颤飞的希冀,他将自己人生的所遇、所感、所想、所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书中所创也使我感到,他的文字,比我在赣州市章贡区任职时所看到的,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思想深度,都登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岂止一个“好”字了得?

或许正是因为病患,才使得他下定决心,提前实现自己的夙愿。这样也自然而然地触动了他的灵感闸门,使创作的源泉喷涌而出,一泻千里,作品基本上以一天一篇甚至一天两篇的速度递增着。这也印证了他自己的一句话:“以前是灵感跟不上笔的节奏,现在是笔追不上灵感的步伐。”正是有了这种努力、这种拼搏、这种抗争,才使得他“痛并快乐着”,才使得他终于有了这部书稿,而得以实现这个平生最大的夙愿。

我在章贡区工作期间,目睹了小郭在组织部的成长历程,也曾为他的进步而暗暗高兴和祝福。如果不是身患重病,以他的勤奋、聪慧和执著,他一定能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必将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因为他还很年轻、很年轻,生命历程对于他,走过的也许还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尽管病魔缠身,但他生命的蜡炬依然火焰高飘。书中有篇题为《怀念那只蚊子》的文章,最能反映他的这种心境:蚊子被折断了腿脚,“它挣扎了几下后,竟然飞走了……一个弱小的生命,不是坚强怎会在戒备森严的病房里存活下来呢?的确,它的生存状态也很不乐观,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可能,但它没有屈服,没有投降,而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尽管这种希望的载重量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难以估量,然而,希望之光毕竟仍在闪烁。从小郭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厄运当前,他正视现实,坚强向上。小郭是读懂了并热切拥抱生活的人。上苍作证,善良而懂生活的好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生如夏花,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美好的。《蛰伏》一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诠释,是对人生亮点的一次聚集,更是对人间真善美的一次讴歌。我想,出版了这部书,小郭应该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安心养病,以坚强意志和不弃信心与癌魔搏斗,最终战胜癌魔。不知诸位读者与我可有同感?

最后,祝愿小郭早日病愈重返工作岗位,并有更多的好作品奉献给他所热爱的社会。

是为序。

二○○七年国庆节于南昌  (作者系江西省粮食局纪检组长,原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书记)

后记

蛰伏(跋)

文/书兰

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一直是我的夙愿,愿望的起点是脚跨大学门槛的那一刻。参加工作后,囿于机关事务繁杂,耕笔钝辍,于是把实现愿望的时间定在退休之后,心想到那时,时间充裕了,阅历丰厚了,见解独到了,笔法老道了,思想成熟了,写作质量自然也就更高了——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个予人开脱。

不想,愿望的实现竟提早了整整三十年,按理说是好事,但更多的却是无奈、无情和残忍。

甲申冬月,晴天一霹雳,一纸鼻咽癌晚期的疾病诊断书无情地将我推到死亡的边缘,接着是不可思议的转移和暗无天日的治疗。两年多来,自己的身体始终蛰居在鲜为人知的角落,而我的灵魂却无法栖息,于是将蛰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梦所想,诉诸秃笔,所谓《蛰伏》。

写作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两个字:报答。文章写好了,书出版了,自然有些许稿酬,这样就可以补济一下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如果能为年迈的双亲留下一点物质资料,那样最好!另外,我还要报答温暖社会中那些关心过我的恩师同窗、领导同事、亲朋贵友,正是他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才有了我的坚持、抗争和勇力。这些都不是成功的经验,而是失败的教训,我希望他(她)们能在我的书中收获到一枝一叶,至少不要蹈袭覆辙。我曾给一位朋友做过类似的表达:我不轻狂也不奢望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精品,其中肯定有败笔,可能还不少,但我只寄望于我的读者在看完全书后,有那么一点赞同,越多越好,能达到共鸣的境地就更好。最后,我还要报答自己,丰子恺先生很哲理地将人的生活分为三层楼: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遵其旨意,写作应属精神生活,但我却把它珍视为我灵魂的寄托。因为我是个匆匆过客,因为我命悬一线,险象环生。

如果说文章是一个精神生命,那材料当是血肉,结构就是骨骼,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思想则是核心。《蛰伏》一书力求突出“人本位”这个主题思想,也许有人会说它颓废,但最好它能消极而不消沉,低调而不流俗。如果我现在还引吭高歌,高蹈激进,那注定是一种伪善,一种失真,一种矫情,一种炒作,一种欺骗,一种亵渎。

笔法上我也没有过多的推究,因为我只想用尽量平静的笔触为大家展示一份真实。不过在我眼里,写作始终是件严肃而慎重的事,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读者负责,这一点我可以承诺。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多年来的思考产物,然因恙体不济,慵懒作祟,一曝十寒,鸡零狗碎,到底没成气候。2007年3月复查身体,病情几乎恶化到没有治疗必要的地步,出院之后,遂易名书兰,力耕《蛰伏》。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基本上是以一天一篇,甚至一天两篇的速度将全书初稿写完,后经遴选,即成本书。本书写得很是艰辛,我曾向朋友笑话自己,“以前是灵感跟不上笔的节奏,现在是笔追不上灵感的步伐”。因时处风湿性的梅雨季节,加上全身多处骨骼及肝脏里都转移有恶瘤,所以不堪负担长时间的端坐及用脑疲劳,每每写好一篇都躺在床上痛得不想动弹,还不时地想呕。调息之后,第二天又铺纸开张,可到底还是坚持下来了。余暇回眸,那也是一种快乐,痛并快乐着!

在文稿的择选上,本人对一些时人特别是青年朋友较之关注并困惑的话题有所侧重,而对一些个人主观感情抒发性较强的篇什,则加以剪删。其中《石花》是本人小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我“习作”与“创作”的分水岭,我带着它迈进大学校门,也是它让我保留着写作这个喜好;《滚烫的是冰》是迄今为止本人创作中最为满意的作品,所以一并附上。

时日至夏,料峭依然,窗外的雨已下了几天,极像春雨。但愿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吉祥雨、及时雨,愿它能让我的蛰伏尽快结束并能重新拥抱生活;也愿《蛰伏》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美好端口,至于下一部是什么,我不敢许诺,因为我怕爽约!

肖文群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赐序,本人倍感荣幸,深表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及本人故交、文友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寥寥数言,是为跋!

丁亥年夏月于信丰蛰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蛰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书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7415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0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