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望庄士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当中,庄士敦应算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这位生在苏格兰、就读于牛津的硕士,一个典型的为西方文化所浸润的英国绅士,来华后却大异其趣。他终生迷恋中国儒学不说,而且还变得极端蔑视西方基督教文明,成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异数。但国人对他的认知,长期以来,却大抵不过于他给逊帝溥仪当老师的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馀则不甚了了。英国传记作家史奥娜·艾尔利女士所著的《庄士敦》一书,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庄士敦。从童年时光、青年求学,到香港、成海卫两地的殖民生涯、京城五年的帝师经历,以及回国后的晚年岁月,一生之起伏曲折,尽在其中。

内容推荐

庄士敦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曾经的“帝师”,英租威海卫最后一任行政长官,一位终生未婚的英国绅士,是个古怪而神秘的人。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勾勒了庄士敦奇特而富于传奇性的跌宕人生。而书中随附的大量图片,多为首度面世,为认识庄士敦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提供了另一种解读。

目录

中译本序

访问之地

第一章 来自苏格兰的青年(1874—1903)

第二章 在中国工作和旅行(1904—1918)

第三章 与末代皇帝在一起(1919—1926)

第四章 中国及更遥远的地方(1927—1938)

致谢辞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来自苏格兰的青年(1874—1903)

庄士敦实在是一个古怪的人,他既是一个佛教信徒,又是一个乡野隐士,性格可爱而又难以相处,不过他与孩子们倒很合得来;他从一个爱丁堡的孩子竟然变成一位中国朝廷(实为逊清宫廷_译者)大员。人们对他唯一一致的看法,大概就是他那一生极不平凡的经历。

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十九世纪,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像庄士敦一样离开祖国,前往英国殖民地工作。其中绝大多数人在不平凡的地方度过了平凡的一生,最后只不过给这段殖民历史留下了一个脚注。他们的工作常常是百无聊赖的,或许正因如此,许多人转而寻求其他的发展途径。一些人成了异域语言方面的专家,一些人则绘制了荒僻地区的地图,还有许多人着手研究他们所处社会的文化生活。他们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欧洲之外的世界。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从他们的研究中获益,他们是未被讴歌过的英雄。

尽管他们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今天只有真正献身于探索殖民历史的人,才发现他们是值得研究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只有少数人——一极少数人——度过了不平凡的人生,这其中就有庄士敦,一位迈进中国末代皇帝宫廷的苏格兰人民的儿子。

庄士敦于1874年出生于爱丁堡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姐弟三人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罗伯特·约翰斯顿是该市一名律师,母亲伊莎蓓拉.艾维是一个爱尔兰牧师的女儿。他们于1872年结婚,婚后一年,大女儿娜尼便在莫尼萨德郊区(这是有钱人常去的地方)的哥什‘班克出生。十七个月后的1874年10月31日上午11点,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雷金纳德.约翰斯顿(即庄士敦)来到了人世。第三个孩子查理斯‘爱德华于两年后来到人间。

罗伯特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律师,而且还是爱丁堡保守党俱乐部的忠实会员,经常参加当地苏格兰圣公会的教堂事务。在莫尼萨德新建的教堂里,庄士敦是第二个受洗的孩子。这三个孩子定期去教堂做礼拜。在受洗时,庄士敦的教名后又新添了一个名字——约翰。在他的一生中偶尔会使用这个名字。

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罗伯特不肯减省任何费用。在他们去私立学校前,罗伯特就聘请了家庭老师来教授基本的读写技能。1888年,庄士敦进入福肯豪尔学校,离家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这所学校于几年前成立,主要训练学生参加竞争性考试,以便获得公职或进入军队。作为一名勤奋的学生,庄士敦把目光瞄准了印度文职机构,作为大英帝国的主要服务机构,它是大多数聪明的年轻人心向往之的一个工作部门。庄士敦在学校里学习异常刻苦,父母也鼓励他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在参加教堂唱诗班的过程中培养起了对音乐的热爱。对苏格兰境内氏族部落遗址的参观访问,又激发了他对历史的迷恋。应该说这是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但庄士敦和泰迪(查理斯更为人熟知的另一个名字)兄弟俩发现与父母共同生活颇为困难。男孩们很少关心自己的父亲,在他们青春期的时候,罗伯特与妻儿之间的家庭争吵已经司空见惯。

伊莎蓓拉离开钱便无法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肆意挥霍使家庭的财政状况日益拮据,罗伯特不得不进行投机买卖以筹集资金。平日里他借酒浇愁,仅买酒就花费了数百英镑。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庄士敦已经决定,一旦能够自立,马上离开这个由“酒鬼和金钱挥霍者组成的令人丧失斗志的家庭”。

他通过写作从不幸的家庭生活中寻找慰藉。他写了大量的幻想性历史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虚幻人物,这些“人物”伴随他度过漫长的一生。其中包括一个被称为“笨拙人”的族群,酗酒的达姆巴顿伯爵是其中的主要成员。当庄士敦最终前往中国时,伯爵伴他同行。与庄士敦的父亲不同,伯爵是一位友善的酒鬼,是所在族群的生命与灵魂。他的笔下还有一个名叫“库克”的女孩,她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女帽盒和一把绿伞”,并因无地“在所有已婚和未婚男人中制造丑闻”而声名狼藉。库克跟她遇到的每一个男人打情骂俏,但似乎并没有奢侈挥霍的习惯,所以其原型可能不是庄士敦的母亲。这些奇怪的人物形象自庄士敦少年时代起,就开始进入其内心世界,尽管他们“只存在于我的幻想中”。成年以后,他同自己的朋友及朋友的孩子们来“分享”这些人物形象。

尽管家庭生活混乱无序,庄士敦还是不断在学业上取得进步。1892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由于仅有十七岁,还不能参加印度文职机构的选拔考试,他因此决定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英语和历史,并很快便成为艺术系同学中的佼佼者。尽管他的英语成绩属于一流,但真正胜过他人的是历史科目。1893年,一篇优秀的历史论文使他获得了代表荣誉的校长奖学金,数额是二十五基尼(1基尼等于1.05英镑)。一年以后,他再次取得成功,荣获格雷作品奖。

就在庄士敦结束他在爱丁堡大学学业的前夕,他们一家搬到了市中心,来到爱丁堡西端的格罗维纳街。作为引人注目的维多利亚式排屋的一部分,这是一所笨重而又阴暗的房子,里面装饰着母亲在当时属于上流时尚品位的奢侈品。庄士敦憎恨这个地方,随着这次搬迁,他和泰迪与父母的关系急剧恶化,兄弟俩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中呆下去。时机一旦成熟,泰迪便会离家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只要一有可能,庄士敦便会同爱丁堡的朋友们生活在一起。有时,他会到远方去旅行,比如到苏格兰高地去。只有这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忘掉父亲的酗酒与冷漠,忘掉母亲的奢侈与纵乐,充分利用大好时机来享受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打猎、射击和散步。

1894年,在爱丁堡大学度过两年的时光后,庄士敦便放弃自己在苏格兰的学业,前往牛津的玛格德琳学院学习现代历史。当然,作为学习之所,牛津强于爱丁堡的原因之一是它离家相当远。这次远行没有带来什么遗憾,庄士敦很快便被玛格德琳的魅力所倾倒。他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动力,而且结识了一群终生的挚友。

1894年10月16日,他来到玛格德琳学院,住在新厦。这是一幢乔治王朝时期的华美建筑,建于1733年,属于意大利建筑凤格。华美的建筑与优美的环境同爱丁堡市中心的煤烟与尘垢形成鲜明的对比。庄士敦的房间在六单元,同一天搬入该单元的还有另外四名新生:弗朗西斯·阿米泰吉、塞梭·克莱门迪、帕西·戴尔和汤姆斯·拉夫狄。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

P1-5

序言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当中,庄士敦应算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这位生在苏格兰、就读于牛津的硕士,一个典型的为西方文化所浸润的英国绅士,来华后却大异其趣。他终生迷恋中国儒学不说,而且还变得极端蔑视西方基督教文明,成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异数。但国人对他的认知,长期以来,却大抵不过于他给逊帝溥仪当老师的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馀则不甚了了。英国传记作家史奥娜·艾尔利女士所著的《庄士敦》一书,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庄士敦。从童年时光、青年求学,到香港、成海卫两地的殖民生涯、京城五年的帝师经历,以及回国后的晚年岁月,一生之起伏曲折,尽在其中。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二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威海度过的。正是因为这种历史因缘,我们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这本书,并得以结识本书的作者史奥娜·艾尔利。

自1898年起,威海被英国租借了三十二年,刘公岛被英国海军租借了四十二年,由于英方撤离时将档案悉数带走,这段历史遂成为空白。1998年我们开始了国外查档行动,并获悉苏格兰沃森学院藏有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之大量私人收藏品。1999年我们第二次去英国查档时,便按图索骥,直奔而去。负责接待的迈克·吉尔先生,正是史奥娜·艾尔利的丈夫。查完档案之后,迈克热情邀我们到家中共进晚餐,一则尽地主之谊,二来让我们结织史奥娜。原来,多年前史奥娜即对迈克保管的这批无人问津的藏品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对骆克哈特与庄士敦的研究。我们去的时候,她的《蓟与竹——骆克哈特爵士的一生及其时代》已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正在进行庄士敦的研究与写作。在迈克的乡间私宅,我们见到了为我们准备晚餐而忙碌了一天的史奥娜。她性情开朗,善言健谈。见面没几句,便扯到英租威海卫的话题。与她的交谈中.不难看出她对这段历史的稔熟与痴迷。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共同讨论某一历史问题,有时则请她帮助查找和提供历史资料。对我们提出的每一项要求,她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几年下来,让我们受益匪浅。为解决历史研究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我们又分别于2002年、2004年两次再赴苏格兰查找史料,由此得以与史奥娜数度会面。史奥娜也两次回访威海。一次是2005年专程来威考察历史遗址,一次是2006年来威参加“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随着双方交流的不断增加,史奥娜已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

2001年,英文版《庄士敦》一书由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我们在第一时间拿到书后,便有了将其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的想法。后经多方论证并与史奥娜多次沟通,最终于2007年底由我们威海档案馆的专职翻译马向红女士将其翻译完毕。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力求尊重作者,忠实原著,对书中与国人阅读及认知习惯相左之处,则添加了译注。较之英文版,又插入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以期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庄士敦和他所处的时代。中译本的书名则采纳了出版社的建议,改为《回望庄士敦》。

张建国

2009年5月19日于威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望庄士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史奥娜·艾尔利
译者 马向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9935
开本 16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5.4-6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