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
内容
编辑推荐

“说假话是最大的腐败之一。能够不说假话已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要讲真话了。”

1978-2008,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迷失到觉醒的过程,命运的大落差,观念的大转折,前所未有。这样一部厚重丰富的心灵史,密码就藏在那些流行一时的民间语词中。

一本书,30年历史,从官方到民间,在各自的话语中,构成了一部雄阔的中国当代史,让你读懂中国!

内容推荐

本书以编年体结构,抉取1978至2008年间真实的中国言辞,梳理出三十余年中国社会从政府到民间、从制度到观念的转变,留存一份兼具人文思辨和知识趣味的历史档案。

目录

1978年: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

1979年: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1980年:这里出租西服

1981年:你们剑桥建多大的桥

1982年:交五毛钱,就可以搞对象了

1983年:这里的服务比国营餐厅好100倍

1984年: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985年:新婚夫妇学校

1986年:我就不是丑陋的中国人

1987年:文明守法光荣牌

1988年:中南海里购股票

1989后:本片严禁少年儿童观看

1990年:方帽子里剪不出牛肉饼

1991年:对虾场“亏损奖”

1992年:馅饼教授,地摊市长,通天农民

1993年:一个耳光400元

1994年:中南海法制课

1995年:他的肚子怎么就装不满呢?

1996年:没什么大不了的

1997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998年:征购隐私

1999年: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2000年:成功,一种恶俗

2001年:做爱做的事

2002年:我的家,在水里,就在水下60米

2003年:当众放屁一次罚5元

2004年:偷税漏锐,来世罚作尼姑

2005年:此地钱多,人傻,速来

2006年:有谁还关心好人

2007年:结婚证要不要年检?

2008年:国足再败我们无话可说

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不剪不流行,不卷不要钱

“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

1978年,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书。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也流行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在某些人眼里,喇叭裤代表没落,腐朽,是资产阶级的裤子,穿喇叭裤,是道德品质问题,更是政治立场问题。当“问题青年”的喇叭裤在武大校园里流行,校方高度警惕,挂出一条醒目的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

很快,便有学生在那条标语上加了一句话:“请问:什么裤能吹响?”

20多年后,作为学术明星的易中天在大学演讲时说,改革开放头十年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广东。

1980年代,路透社曾惊呼:在中国,服装也是政治。如果换成中国特色的表述,那就是:在中国,服装也是生产力。

轧马路

1978年,时年34岁的苏州市民褚崇禧得到了新生——曾因读了一位好友评点时政的文章而身陷囹圄的他,在这一年得到平反;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姑娘侯惠惠。

第一封情书让褚崇禧绞尽脑汁。为怎么称呼对方,他犹豫了好久。按照之前的惯例,就算是写情书,抬头也只能称呼尊敬的某某某同志。文革期间,情书上更是干篇一律的“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礼”之类的话。

最终,褚崇禧大胆以“惠惠”相称,甚至在信中提出,等惠惠晚上10点下班后,相约在一座小桥旁见面。他心里忐忑不安——在当时,男女青年私下约会是一件被人看作无耻和堕落的事。谈恋爱像搞地下活动,女孩子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一见前面有人,赶紧下车,低头红脸。

褚崇禧和他的惠惠在公园里约会,手拉手轧马路。“轧马路”这个词在那一年里流行起来,马路上的恋人们像春草一样疯长,把革命轧成一团泥。

电烫

“虽然单调的灰色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但是女人开始涌向百货商店,从有限的供应品中选购衣料。在城市,新时兴的是卷发和电烫发型,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这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8年6月8日对中国的报道。

1978年9月,北京著名的四联理发馆重新开业。开业那天,排队的人差点把理发馆挤爆。馆里最扎眼的就是四台电烫机。几家国外电视台的记者赶来采访拍摄。

此前,烫发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情调,只有个别演员或参加外事活动的人员,才能持介绍信到理发店烫发。据说,允许四联恢复烫发,是经过中央领导特批的。当时,京城乃至全国仅此一家。

后来,烫发流行开来,有的理发店内贴了标语:不卷不要钱。

我有红心,不收情书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8年,曾经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28岁的张艺谋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5月,张艺谋争取到一次出差北京的机会,他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负责招生的老师看了他的作品集,面露喜色,但一问他的年龄,却超出北影招生规定的最大年龄6岁。老师们不忍挫伤张艺谋的积极性,告诉他,北影在西安设有招考点,他可以直接去那里报名。

回到西安,张艺谋前去报名。可是,年龄是死规定,人家爱莫能助。  后来,在爱惜人才的文化部部长黄镇的帮助下,事情有了转机。8月,陕西第八棉纺织厂革委会收到北影的致函,写了几条,前两条是:(1)学院经过看张艺谋作品和面谈,为了让他有深造的机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破格录取;(2)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张艺谋已经工作满5年,所以,上学期间请原单位照发工资;并请厂里给张艺谋做一个政审,由张本人带回政审表。

”如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

1978年,已插队9年,只读过6年小学的秦晖投考兰州大学历史系赵俪生教授的研究生。秦晖虽然成绩很好,但他“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视神经萎缩,裸视力0.2,矫正视力仅0.7”,不合体检标准。赵俪生为了录取秦晖,力排众议,说:“如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他还断言:“秦晖就是失明,也可以成为又一个陈寅恪!”

校方终于破例。现在,秦晖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1198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