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由程光炜和杨庆祥主编,是程光炜教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课堂的成果选集,书中收入了《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八十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等论文。
| 图书 | 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由程光炜和杨庆祥主编,是程光炜教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课堂的成果选集,书中收入了《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八十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等论文。 目录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 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 八十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 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身份”转换和“认同”重建——兼论《人啊,人!》进入历史叙述的方式 “改革文学”的“认识性的装置”与“起源”问题——重评《乔厂长上任记》兼及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与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 “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 何谓“现代”,“自我”何从——重读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兼及八十年代新潮批评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 八十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 在文学机制与社会想象之间——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 “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 以马原为对象看先锋小说的前史——兼议作家形象建构对前史的筛选问题 这一个“福奎”——重读《最后一个渔佬儿》 附录:人大课堂八十年代文学研究论文总索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程光炜//杨庆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5085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2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60 |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4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9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