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彷徨(徐訏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徐訏,是中国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锋人物,20世纪40年代以《风萧萧》、《鬼恋》等文学作品享誉文坛,50年代以后赴香港生活,创作生涯延续到70年代。徐訏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 样都来,其文学成就得到海内外华人文坛与读者的广泛赞誉。

徐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

内容推荐

这部书所记述和评论的徐訏,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席地,有过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他身兼教授、作家、诗人、编辑家、记者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做过了文化界的诸项功课,且每项皆有可观之绩,并与当年的鲁迅、林语堂等文坛巨擘过往频繁。

一位如此重要和特异的文化人物,必然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胞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阅读中不时地会听到一颗诗心的激越跳动,看到他奔波于艰难时世的那个清瘦的身影。徐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他的经历已经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文坛风云录,这其中有文人间的曲折交往、笔债和掌故,更有恩怨源起、旧时情事,抚今挽昔,从头道来。书中文笔始终追随了徐訏的行踪,以时为序,以纵揽横,丰实而不冗赘。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岁月

一 “不平凡”的出

二 五岁寄宿生

三 小学生活的“插曲”

四 童年时期的“收获”

第二章 北京的记忆

一 辗转的中学生活

二 北京大学的读书时光

三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第三章 早期的文学活动

一 大学时的“文学尝试”

二 编辑生涯的发端

三 第一次婚姻

第四章 去国

一 欧洲之旅

二 巴黎友

三 与柏格森主义结盟

四 《阿刺伯海的女神》与《鬼恋》

五 遗落巴黎的情与梦

第五章 游子归来

一 “从海上归来”

二 孤岛生活

三 诗朋往来

四 遭遇婚变

五 辗转大后方

六 《风萧萧》

七 威斯康辛的阳光

第六章 上海的苦闷

一 重新出发

二 第二次结婚

三 弃妇别子

第七章 香港 香港

一 陌生与怀旧

二 被“围剿”的日子

三 编辑、教授、作家:三位一体的身份

四 《江湖行》

五 第三次结婚

六 “第三只眼睛”看大陆

第八章 回不去的“家园”

一 “最像自己的女儿”

二 另一个女儿

三 从《彼岸》到《时与光》

四 最后的“洗礼”

附录 徐訏生平和著述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不平凡的“出生”

从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上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上的“浙江省”无疑是一个神圣而光芒四射的“文学圣地”的形象。这是一片充满了美丽的故事与美丽人生的土地,它所蕴含的巨大人文意义与精神价值是20世纪中国任何一个地名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如有论者指出的,现代汉语文学近百年历程,浙籍作家可谓居功至伟。单以“现代文学30年”计,浙籍作家的卓越成就便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甚或“半壁江山”之誉。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郑振铎、冯雪峰、夏衍、艾青、丰子恺、夏丐尊、梁实秋、戴望舒、施蛰存、王鲁彦、许杰、柔石、殷夫、巴人、邵荃麟、应修人、潘漠华、王西彦等一大批光耀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名字都是带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文学从这片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起步进而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并最终被定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

1908年11月11日,浙江慈溪洪塘竺杨村,一幢五开问两明轩、老式两层楼房东首的房间内,伴着淅沥的雨声,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一个新的人生、一个新的故事又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徐訏,他的第一声啼哭,在这个深秋的夜晚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希望,而他后来的锦绣文章更会在将来给20世纪中国文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想象。

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故乡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他开始不断地被故乡“塑造”并被赋予“性格”。故乡是对生命的一种特殊馈赠,故乡的记忆是一种生命的记忆,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文化,故乡的一切,都会化作血液流淌在每个生命的经脉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乡”无所谓好坏美丑,它是一种命定的无法选择的存在,是一种精神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意义”。正如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一样,“故乡”就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一种命运。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美好的出生,一个美丽的故乡,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他的造化、他的幸运还是令人无比羡慕。徐訏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他出生在“浙江”这样一个神秘、深厚、充满文学性的故乡,他出生在一个文化积淀深厚、充满了历史和故事的家庭,他的文学性似乎是先天赋予的,他有足够的理由以其一生的文学成就对这个“出发地”投以感恩的目光。

对徐訏来说,他的文学“性格”也似乎确实正是从这个深秋的夜晚开始被浙江慈溪这片美丽的“土地”所塑造的,尽管他后来浪迹四海,但心中的“故乡”却一直没有褪色。在徐訏晚年于香港所写的《鸟语》等小说中,“故乡”始终是一个中心的意象。在徐訏出生之前,宁波一慈溪一竺杨村也许在中国确乎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但是在徐訏诞生之后,历史就要被重写了。正如几十年后他家乡文联的王静女士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洪塘的竺杨是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过去隶属于慈溪县洪塘乡,现隶属于江北区洪塘街道宅前张村,位于江北大道西侧。村不大,几十户人家的几十幢农家小·院躲藏于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茵间,然而那是个富有诗意的村庄。“小城外有青山如画,/青山前有水如镜,/大路的右边是小亭,/小亭边是木槐荫,/木桥边是我垂钓的所在,/槐荫上有我童年的脚印。/桥下第三家是我的故居,/破篱边青草丛中有古井,/传说有大眼长发的少女,/为一个牧童在那里殉情。最后请就站在那里远望,/看马鞍山上是否有微云。”(徐訏晚年所作的诗作——《幻寄》)

小村原是竺杨两姓人家居住,后徐氏迁移而居并渐渐兴旺,竟成了慈溪徐氏望族的居住村,青瓦白墙江南风格的屋群错落在绿色的田野中,屋群中有一座徐氏祠堂和一座竺杨庵。据徐氏后裔回忆:“徐訏的祖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老式两层楼房,与楼房垂直的还有一明轩间,明轩的后楼又连着一幢‘洋房’。”

显然,“竺杨村”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村”,而是一个“美丽的小村”,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村。佛风源远流长的宁波文化和既洋洋洒洒又深藏不露的慈溪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影响着小村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徐訏能诞生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并为其所塑造,可以说是从他最初的“出发地”就赢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给徐訏其后的人生历程和文学生涯铺就了浓郁的传统底蕴和永远的宗教气息。而由这片“文化沃土”哺育的徐訏也注定了将为这个“文化小村”走出浙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徐訏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底蕴厚实的家庭。徐家的祖业曾经繁盛一时,是当时有名的大户人家,到了父辈,由于战事频繁,农村经济萧条,徐家也逐渐走向败落,成为逐渐崩溃、沉沦下跌的破落户。徐訏的父亲徐荷君,又名徐曼略、徐韬,从小聪颖过人,能诗善文,后从师于“四明四才子”之一、慈溪县著名学者冯君木,清光绪三十年中了举人。他是一位既有着传统学识,眼光又很开放的家长。在徐訏后来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接触了西方文化,尤其对康德特别感兴趣,也许正是康德的理性使他在20世纪初年,当商品经济仅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兴起的时候,就能以非凡和超前的眼光关注商业,并企图以此来光复祖业。他早年在北京北洋政府任财政部秘书工作,徐訏出生时,他已到上海银行工作。当徐訏11岁那年被接到上海时,他已成了上海有名的银行家。后来,抗战时期他还曾一度在重庆任中央银行监理会秘书,可谓名噪一时。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徐訏的母亲姜叶如(亦名姜燕琴)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勤俭克家的人。她治理家业非常节省,节省下来的钱,做各式各样的储蓄,如万国储蓄会一类的零存整付等,也一心希望家业的重新振兴。徐訏的女儿葛原曾在她的书中对祖母有这样的描述:“我祖母姜燕琴是个身材纤小缠足的老式妇女,在一连生下三个女儿(我的犁如、班如、瑟如三位姑母)之后,她许下了愿:祈求菩萨能赐给她一个儿子。终于她得到了我父亲这个儿子,从此便以吃素来还愿。”

可以说,正是承载着徐氏家族中兴的希望,徐訏“不平凡”地诞生了。徐訏的出世,给父亲、母亲和全家都带来了曙光。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三个姐姐,不能支撑门户,有了他,全家人就像盼到了救星一般,欣喜若狂,对他也就备加呵护与宠爱。然而,“不平凡”的出生,既是徐訏的荣耀与造化,同时又显得过于“沉重”,弱小的徐訏从一出生就要承载那么多的希望与寄托,难免给人“不能承受之重”之感,这也为他后来风云变幻的人生埋下了深深的“伏笔”。现在看来,“不平凡”的出生留给徐訏的除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幸福之外,更有着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P3-6

序言

这部书所记述和评论的徐訏,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席地,有过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他身兼教授、作家、诗人、编辑家、记者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做过了文化界的诸项功课,且每项皆有可观之绩,并与当年的鲁迅、林语堂等文坛巨擘过往频繁。他虽然拥有传奇般的经历,但由于大半时光都在海外度过,再加上时过境迁,其名字不仅为大陆读书界渐渐淡漠,即便在当代创作界,也并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徐訏通常在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占据了很小的篇章,有的著作对他甚至只字未提。

然而徐訏在海外,自四十年代至今却一直文名不衰,台湾还出版了他的十余卷全集,可以说始终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因此,大陆现代文学研究中如果缺少了徐訏,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也正因为这样的缘由,本书的面世也就具备了格外重要的意义。义勤是’一位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别具洞见的著名批评家,他以同时具备的清晰的理性、生动的文笔,以及展示丰赡细节的能力和潜入钩沉的耐心,从而对人性与历史做了一次双重穿越,抵达了一个相当圆融的、具有深刻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术与艺术的目标。

一位如此重要和特异的文化人物,必然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胞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阅读中不时地会听到一颗诗心的激越跳动,看到他奔波于艰难时世的那个清瘦的身影。徐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他的经历已经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文坛风云录,这其中有文人间的曲折交往、笔债和掌故,更有恩怨源起、旧时情事,抚今挽昔,从头道来。书中文笔始终追随了徐訏的行踪,以时为序,以纵揽横,丰实而不冗赘。特别是写到徐訏艰辛流转于苦难大地的那些篇章,今天读来如同亲历,细节俱在,声气可闻,散发出浓烈的彼时气息。这种情致以至于洋溢全书,构成了笼罩全篇的氛围,作者的一支笔就在这团文气里游走自如。

在传与评的比例和关系上,可以说在书中纠缠一体难分难解,它们随时随地相互依存,不可分开和剥离。这也正是好的文学评传著作的特质之一。只有潜入了研究和描述对象的人生与心境,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化解和诠释。一言可中肯綮,却又掩映于流畅的叙述之河当中,正可谓游刃有余,在纷繁人事与瞬息光阴之间思绪翩翩,一翔万里。

从谋篇结构上看,这本书似乎是朴素平易的,但是书中囊括的妙结,细致的拆解方式,又显出了别样功力和匠心。如与日籍女作家的恋情、与言慧珠的分手,还有与台湾作家三毛的交往过程,都达到了俭言探微却又能溢于言表的精准。这就是安静的外表与激越的内心的结合,是与评述对象在气质上的一次高度契合。

阅读之快,即是阅人之快。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历史中某一个不可忽略的心情,该是多么重要和有趣的事。

2008.8.16

后记

在键盘上敲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早在15年前,当《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出版之际,我就有了写作徐訏传的打算,并在资料收集和采访当事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天不遂人愿,我从南方来到北方,从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学生变成一个颇有沧桑之感的中年人,可以说人生的历程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本书却始终没有问世。这几乎成了我的一个心病。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说请楚的。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我个人研究兴趣从现代到当代的转移,以及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后工作任务的繁重。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研究生读的是现代文学,但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促使我追踪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新锐作家作品,并以《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为题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而到山东师范大学工作以后,教学、科研以及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也极大地影响了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心境与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徐訏传》的写作被耽搁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其次,徐訏资料收集的困难也是本书未能及时完成的一大原因。徐訏1950年从上海流亡香港,这一走就改写了他的政治身份和文学史身份,从此他就以“反动作家”、“逆流作家”、“黄色作家”的身份被大陆主流文学史和主流学术界放逐了出去。他的作品在大陆无法出版,解放前的作品查找也受到种种限制,更别说有什么研究了。解放后他的作品大多出版在台湾和香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不用说都是“禁书”,不仅无法搜罗全,偶尔能看到一两本也都是繁体字、竖排本,读起来很别扭。对于传记的写作,资料可以说是成败的生命线,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某些重要的资料未能搞清楚就匆忙下笔,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传记实在是很危险的。此外,本书被延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訏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神秘色彩。他的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都留下了难以索解的谜团。比如说,他的第一任夫人赵琏的情况,他们离婚的原因等等难以找到第一手资料。而在对徐訏的第二任妻子葛福灿、儿子尹秋、女儿葛原等亲人的采访中,我发现“赵琏”也似乎是一个敏感的禁区,几乎没能得到什么第一手的有价值的材料。作为一部传记,我们当然不能把传主生命历程的某一重要阶段省略不提,然而实际面对这些难题时确实力不从心,只能根据一些相关资料和文学作品去想象和填充,难度可想而知。

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很有传奇色彩。十五年中写写停停不说,写完了书稿后又全部丢失的惊险就曾使我决定彻底放弃对此传记的写作。那是2000年前后,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郑晓芳女士约我把徐訏传交由她出版。由于当时我收集的资料大多是香港、台湾的,全是竖排版,电脑录入整理难度较大,我就让我的博士生王素霞帮忙一起进行这个工作,以加快工作进度。可以说,现已是深圳大学副教授的王素霞博士为本书付出了大量汗水和辛劳。书稿大致完成后我就先寄郑晓芳女士审稿,同时我们在电脑里再修改、充实,并准备等她的意见来后最终定稿。但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电脑遭遇病毒,所有的东西烟消云散,当时那种绝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我灰心地想,大概老天也不支持我完成这部书,就算了吧,放弃吧。而郑晓芳女士因为调动工作也离开了上海书店出版社,这个事就完全放下了,大概两年后才收到她寄回的原稿。如果不是此次上海三联书店钱震华先生的督促,我们大概永远也不会再碰它了。把它找出来,再重新电脑录入,这工作其实是痛苦而艰巨的。好在这里面的许多资料都是很珍贵的,它为我这次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好在,本书最终还是完成了,虽然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但一个多年的心愿总算了了。在此,我最想表达的就是我的感谢与感恩之情。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范伯群先生,他不仅支持和帮助我出版了《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还亲自到香港帮我复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当我此次写作时再次翻动那些已发黄的复印资料时,我常常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先生的学问和人品一直引导着我,而这本薄薄的小书,同样浸透着先生的心血。我要感谢徐訏先生的家人:葛福灿女士、葛原女士、徐尹秋先生、徐尹白女士,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我至今还记得1993年冬天,我到上海复兴中路拜访葛福灿女士、葛原女士的情景,我至今也还记得徐尹秋先生专程从台湾来大陆我们在苏州火车站相会的一幕,而徐尹白女士、徐尹秋先生的大量信件我也一直珍藏着。我要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王一心先生,完全是因为对徐訏的喜爱,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把他收集的资料以及关于徐訏的研究心得、研究文章都毫无保留地寄给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要感谢远在香港的廖文杰先生、余冠汉先生,他们是铁杆的徐訏迷,收集了有关徐訏的几乎所有资料,他们多年来无私地把这些资料寄给了我,对我的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帮助。虽然我至今未到过香港,虽然我与他们从未谋面,也不知他们的职业、身份,但只要想起他们,我的心中就有一种温暖,香港也变得非常亲切。我要感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青年教师陈长书博士,春节期间他有一个月的时间去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究,但大部分时间却都花在为我搜集徐訏资料的工作上,这份情谊我定会好好珍藏。最后,我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没有他们的眼光,没有他们对于中国文学的责任心,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而为了纪念徐訏诞辰100周年,他们正夜以继日地编辑着《徐訏文集》,这更是一件令人敬佩、功德无量的盛事,我相信中国的文学史、中国的学术史一定会浓墨重彩地记下这套书难以替代的价值与贡献。

吴义勤

2008年酷暑匆就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彷徨(徐訏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义勤//王素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9142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