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芥川龙之介小说精选(名家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子》译介到中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深受老一辈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夏衍、楼适夷等人的喜爱,他们都曾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轰动全球,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因此更深入人心。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芥川中短篇小说25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鼻子》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委实耐人回味。

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这方面选了《罗生门》、《鼻子 》、《薮中》等代表作。另一类便是现实题材。芥川生性敏感,近乎神经质地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非凉。这点不难从其他几篇中窥其一斑。

目录

导读

罗生门

鼻子

手绢

烟草与魔鬼

地狱变

蜘蛛之丝

毛利先生

桔子

沼泽地

魔术

舞会

杜子春

弃儿

秋山图

母亲

竹林中

斗车

六宫公主

阿吟

仙人

小白

一块地

桃太郎

河童

试读章节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京城里的情况如此,像修理罗生门那样的事,当然也无人来管了。在这种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一种习惯,把无主的尸体,扔到门里来了。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倒是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魃魃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当然,它们是到门楼上来啄死人肉的——今天因为时间已晚,一只也见不到,但在倒塌了砖石缝里长着长草的台阶上,还可以看到点点白色的鸟粪。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上边提到,当时京城市面正是一片萧条,现在这家将被多年老主人辞退出来,也不外是这萧条的一个小小的余波。所以家将的避雨,说正确一点,便是“被雨淋湿的家将,正在无路可走”。而且今天的天气也影响了这位平安朝家将的忧郁的心情。从申末下起的雨,到酉时还没停下来。家将一边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一边耳朵里似听非听的听着朱雀大路上的雨声。

雨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飒飒地打过来,黄昏渐渐压到头顶,抬头望望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起一朵沉重的暗云。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里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家将反复想了多次,最后便跑到这儿来了。可是这“倘若”,想来想去结果还是一个“倘若”。原来家将既决定不择手段,又加上了一个“倘若”,对于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同夜暗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蹲在朱漆圆柱上的蟋蟀已经不见了。

家将缩着脖子,耸起里面衬黄小衫的宝蓝袄子的肩头,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就想在这儿过夜了。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宽大的、也漆朱漆的楼梯。楼上即使有人,也不过是些死人。他便留意着腰问的刀,别让脱出鞘来,举起穿草鞋的脚,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过了一会儿,在罗生门门楼宽广的楼梯中段,便有一个人,像猫儿似的缩着身体,憋着呼吸在窥探上面的光景。楼上漏下火光,隐约照见这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化脓的面疱。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屋顶挂满蛛网的天花板下摇晃。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绝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火光照到的地方挺小,看不出到底有多少具。能见到的,有光腚的,也有穿着衣服的,当然,有男也有女。这些尸体全不像曾经活过的人,而像泥塑的,张着嘴,摊开胳臂,横七竖八躺在楼板上。只有肩膀胸口略高的部分,照在朦胧的火光里;低的部分,黑漆漆地看不分明,只是哑巴似的沉默着。

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可是一刹那,他忘记掩鼻子了,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夺去了他的嗅觉。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量情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照旧记的作者的说法,就是“毛骨悚然”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对这老婆子,也许有语病,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的恶恶之心,正如老婆子插在楼板上的松明,烘烘地冒出火来。

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不消说,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P1-3

序言

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由自身能感受到的现实空间再向上推溯,就进入了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身生活的空间也会逐渐演变成历史。因此,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不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思考前人的生活,思考前人经历过的、远比眼下的现实更为漫长的历史。

已经流逝的过去,凝固在纸上,凝固在文物中。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历史在现代人的眼中开始变得模糊了,没有想象中那般透明。要进入历史的时空,了解前人的生活,往往需要借助文字的阐释。于是有了史学,有了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本书将要介绍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就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现代作家,他在十多年写作生涯中用自己的创作,对日本古今历史文化作出了独具一格的形象阐释。他的小说深为日本读者所喜爱,并通过翻译介绍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所熟悉。

与历史学家不同,文学家对历史的阐释更多地侧重于形象。这使得通过文学作品理解历史比读史籍来得更为生动。一个人一生中读过的史书,恐怕远远不及读过的小说数量多。仔细想想,说不定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中就掺杂了很多文学成分。尤其是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是如此。

我们也许对唐朝的兴亡所知不多,但却知道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样,我们对法国的近代史未必有足够的了解,但却知道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为此,我们不能不感谢那些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文学家,其中既包括本国的,也包括芥川龙之介这样的外国作家。

芥川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历史题材小说。如本书介绍的《罗生门》、《鼻子》等等,无不取材于日本古代典籍。当初芥川执笔写这类作品时,还是一个东京大学的学生。从小说描写的古代日本人物风土,能明显感觉到这位年轻的作家以古喻今的志趣。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深层的开掘,让冷峻的笔触直达人性的最深处,这种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深得作家夏目漱石的欣赏。他曾断言,如果芥川能将“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此后,芥川以自身的艺术成就证明了夏目漱石的眼力果然不错。

芥川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于日本的大正年代,这一时期正值白桦派高扬人道主义旗帜活跃在文坛上,因此,日本作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关注自我、关注人性。由于作家的个性、追求、文学趣味不尽相同,每个人对历史的阐释方式自然也呈现出不同风貌。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芥川尤为重视戏剧性场面的经营,以求用小说的形式展示历史人物内心的冲突,从而与现代读者的精神沟通。从本书选译的《罗生门》等小说可以看出,芥川在写这类作品时最为关注的与其说是历史真相,不如说是人的生存状态本身,尤其是心理深层的人性。这篇小说描写的是平安朝一个雨夜,在京城罗生门里上演的那幕短剧,分明是一篇现代寓言。那个年轻的家将为生存所迫,起意做强盗,但内心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当发现罗生门上老太婆拔死人头发做假发,家将的心理明显为之一变。方才还觉得强抢可耻。如今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堂而皇之地完成了向强盗的蜕变。

其后创作的《鼻子》,仍然运用类似手法,通过古代高僧心理深层的纠葛,揭示人性中最为隐秘的一面。小说中那个僧侣对自己长了一根与众不同的香肠鼻子耿耿于怀,却偏偏死要面子,不敢向徒弟坦言治愈的愿望。经过了一番折腾,鼻子虽然没治好,僧侣内心反倒变得比当初坦然了。作品写的虽然是古人,但揭示的却是现代人的心理、生活情境。类似的作品还有《竹林中》,这篇小说由几个不同的人物的不同陈述连缀而成,他们对刚刚发生的那场凶杀案的证言真真假假,像一团乱麻纠葛在一起,很难断定孰是孰非。作者似乎想通过小说告诉读者,世上本来就没有一览无余的真相。只有剥开蒙在表面的种种谎言,透过纷繁的表象,才能触摸到背后的真实。

本书中选译的《地狱变》、《六宫公主》等,也同样属于历史题材。《地狱变》从开篇到结束,场面描写开阖自如,火烧香车那一段尤其动人心魄。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甘愿遭受世人的白眼。为了能生动再现地狱火焰,他向大公提议烧辆香车,以便观察体验。然而他万万没料到的是他的爱女竟然被投入香车在烈焰中丧生。那一刻画师内心悲愤无比,继之升腾起一股近乎神灵感召般的艺术激情。艺术与道德的冲突激成了那幅惊世杰作,而画师本人则因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后自缢身亡。《六宫公主》虽然作品内容看起来波澜不兴,但小说的每个细枝末节中,都蕴藏了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能量。

除了从日本古典取材之外,芥川还有意识地从中国古典资源里寻找素材。这当然得益于他自幼熟读汉籍。中国古典作品、传说可以说是芥川发掘创作题材的又一宝库。小说《杜子春》、《秋山图》等故事就是这方面创作的典型。《杜子春》取材于一段得道成仙的故事,作者着眼于主人公杜子春成仙过程中受到的种种诱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古今人性的弱点——对金钱的执迷。《秋山图》则取材于中国艺苑传说,通过一幅《秋山图》的真赝,折射出人生悲喜的几多虚妄。

通过对历史的新式解读,芥川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感知历史、介入历史的新形式。正如芥川自己所言,他的小说素材“大抵得之于旧书”。不过,芥川本人的眼界之宽阔,并不完全限定在和籍汉典。他在东京大学读的原本就是英文专业,毕业后最初也是在学校教授英文。精通西文无形中给芥川又拓开了一条新路。比如本书中所收的《烟草和魔鬼》,就取材于早期基督教传入日本的逸闻,小说描写烟草初次传到日本,借此暗示读者,事物呈现的形态往往比人们所看到的更为复杂。人自以为战胜了诱惑,说不定恰好中了魔鬼的圈套。正如牛贩子获救与堕落相伴随,魔鬼的失败背后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成功:把烟草带入了日本。

这种认知历史的视角一旦形成,使得芥川在创作现代题材的小说时,也获得了一个依托点。本书中所收《手绢》、《母亲》等小说,方法意识与他的古典题材有相通之处。由此也可以看出,芥川的历史小说为什么“不以再现历史为目的”。《手绢》可以说是透视日本人心理的绝好文本。小说描写痛失爱子的母亲宛如谈家常一般讲述儿子的死,眼里没有泪水,嘴角还带着微笑。只有从放在膝盖上激烈颤抖的双手以及手中那条差点被撕碎的手绢,才能窥见母亲深藏在内心的无比哀伤。手绢成了诠释日本民族心理的小道具。《母亲》中的叙述,表面上看同样是平淡无奇,透过一个个貌似琐碎的细节,却让人感到一种惊悚、震撼。作品通过那个年轻母亲敏子的淡淡心迹,揭示了掩盖在同情心之下的刻薄与冷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的洞察极为深刻,如此复杂的心理形态在作者的笔下驾驭得却十分轻松。

在芥川看来,无论古典还是现代题材,最终都是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这正是芥川与通常的历史小说作者相异之处。芥川的小说虽然也写历史,但他叙述的故事并不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滞重,反倒圆润轻灵,骨子里流露出很强的现代精神。反观他的现代题材小说,很多又带有古典传奇色彩。比如《魔术》中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称奇的画面。魔术能给追求物欲者带来成堆金币,但要学会这种技巧,却要求学习者必须断绝对金钱的欲望。一旦心里涌起贪念,魔力顿即消失。小说寓意现代人面临的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就幻想的丰富性而言,《河童》比《魔术》更令人赞叹。这部小说借助于民间的传说,虚构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河童世界。这个由一群传说中的精灵组成的国度,将人类的价值观体系做了根本性的颠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在河童的眼中,人毋宁说是异类、怪物。那些人类世代奉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河童的价值观念中恰恰是错误的、变态的。不言而喻,这部作品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仍然显得很前卫。

大凡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不会无视写作技巧的锤炼。芥川当然也不例外,他倾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艺术上的理想境界,也与其对历史的感悟形式密切相关。芥川有句名言说,作家为了写出“非凡的作品,有时难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小说《地狱变》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创作态度。本书中收录的另外一部作品《沼泽地》,也用不同篇幅表现了艺术家创作的甘苦,不妨视为芥川本人心境的流露。芥川小说的形象性,源自作家在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即便是古典题材,他也经常可以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开凿出人性的最隐秘处,并作尖锐透彻的艺术剖析。仅就小说而言,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芥川始终都在探讨人性问题。他探讨人生,挖掘人性,结果总是看到现实的丑恶,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深为痛苦,极感矛盾。所以,鲁迅在翻译介绍芥川的小说时,特意点明,他“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不安时之心情。”

在走过35年的人生旅程后,芥川终于在对未来的“恍惚不安”中,于1927年7月24日服安眠药自杀身亡。恰像《地狱变》里的良秀一样,芥川的人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他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限于篇幅,本书只选收了芥川的24篇小说。不过,仅就这24篇作品来看,也足以展示出芥川创作的艺术风采。自芥川自杀至今,80多年过去了。现代的读者(不仅日本国内,包括世界其他国家的许多读者在内)仍然从芥川作品中不断汲取新的启迪。作品一旦完成,如何理解,就在读者了。阅读史不单与作品的创作史相伴随,还将在作者的创作活动结束之后继续延伸。中国的年轻读者,身在21世纪,你们从芥川的小说中会读出些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芥川龙之介小说精选(名家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8781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4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