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名人成长密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供青少年阅读的名人传记集录。读完本书,你会发现,每一个名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有可能成为一位名人。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促使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早日成才!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和孩子,关于名人故事的书。虽然名人成长的经历我们难以复制,名人所取得的成就我们难以超越,但是那些或辛酸或幸福的成长岁月却会给立志成才的孩子们以希望,给为人父母者以启迪。

目录

荷马:母亲给了他一个“明亮”的世界

亚历山大大帝:一部《荷马史诗》让他热血沸腾

但丁:老师的关怀点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哥伦布:父亲的藏书引领他走上航海事业

达·芬奇:父亲发现他有绘画天赋

哥白尼:舅父激发了他的天文兴趣

米开朗琪罗:一切从雕刻开始

麦哲伦:骑兵团的故事激发了他的探险欲望

塞万提斯:父亲给了他一个书本世界

培根:父母送他去剑桥

伽利略:一位数学家的演讲改变了他

莎士比亚:罗宾汉的戏给了他灵感

笛卡儿:课外阅读使他走上了哲学之路

牛顿:姥姥坚信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富兰克林:父亲的藏书开启了他的知识大门

罗蒙诺索夫:邻居大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康德:牧师的来访点亮了他的人生

华盛顿:哥哥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军事潜能

瓦特:跳动的水壶盖引发了他的好奇心

歌德:一场木偶戏启蒙了他的艺术人生

法拉第:一本书让他开始“触电”

舒伯特:父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巴尔扎克:新来的老师开阔了他的视野

普希金:民间传说是他的创作源泉

雨果:母亲的一句话让他刻骨铭心

安徒生:小木偶给了他一个童话世界

林肯: 《华盛顿传》一书让他痴迷

达尔文:美丽的大自然让他陶醉

肖邦:母亲的歌声让他走上音乐之路

南丁格尔:父母给了她无私奉献的品德

巴斯德:校长给了他充分的信心

小仲马:对父亲的崇拜使他萌发了写作的念头

凡尔纳:探险故事给他插上了幻想的翅膀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从写日记开始

诺贝尔:科学家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实验欲

门捷列夫:化学启蒙来自玻璃溶液

柴可夫斯基:一份生日礼物给了他音乐的启蒙

罗丹:美术学校改变了他的命运

爱迪生:小小实验室给了他无限的空间

贝尔:爷爷的表扬激励了他的一生

巴甫洛夫:教父的来访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莫泊桑:母亲教他学写诗

凡·高: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他的创作

弗洛伊德:借来的书读得更有趣

契诃夫:剧作家话剧让他为之倾倒

泰戈尔:老师的鼓励影响了他的一生

福特:一辆蒸汽车让他念念不忘

罗曼·罗兰:有一本书让他如痴如醉

莱特兄弟:妈妈的风筝让他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居里夫人:父亲的一席话温暖了她的心

罗素:祖母的达观影响了他的一生

丘吉尔:一次转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邓肯:母亲的伴奏给了她舞蹈信心

爱因斯坦:小磁针激发了他的求知欲

毕加索:斗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罗斯福:白宫之旅让他念念不忘

香奈尔:母亲教会她裁剪第一件衣服

巴顿:裁缝的一句话给了他充分的自信

希尔顿:一封电报改变了他的命运

卡耐基:大胡子老师影响了他的一生

卓别林:一次救场让他从此走上舞台

戴高乐:父亲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上进心

希区柯克:父亲的惩罚给了他恐怖和悬念

迪斯尼:小动物为他的卡通创作提供了素材

嘉宝:一位导演影响了她的一生

萨特:外祖父的藏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布劳恩:一架望远镜给了他另一个世界

撒切尔夫人:父亲的话让她牢记在心

克林顿:一节课让他终生难忘

乔丹:父亲的因势利导成就了空中飞人

试读章节

达·芬奇:父亲发现他有绘画天赋

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天才的艺术家和杰出的工程师。同时,达·芬奇又是一位画家,他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都是巧夺天工的传世名画。特别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至今令人遐想,成为后世画家探索的源泉。

一天,他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用纸和笔给老师画起速写来。他回到家里,把这一张速写拿给父亲看。父亲觉得儿子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从此以后,父亲便有意在这方面培养他。

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父亲皮耶罗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位有名的公证人,母亲卡特里娜是一个小镇酒馆里的一位女招待。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父亲皮耶罗和母亲卡特里娜认识并相爱了。可由于达·芬奇爷爷的干涉,他们的婚事遭到了否决。

等到达·芬奇6岁那年,父亲皮耶罗把儿子达·芬奇抱回家哺养。达·芬奇被父亲接过来以后,父亲便给他请来了养母阿尔别拉。养母阿尔别拉对达·芬奇非常疼爱,她常常让达·芬奇认字,并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他对画画很感兴趣。一天,他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用纸和笔给老师画起速写来。他回到家里,把这一张速写拿给父亲看,父亲觉得儿子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从此以后,父亲便有意在这方面培养他。一天,父亲让他为邻居画一块木制的盾牌,达·芬奇于是开始收集标本,他把标本收集完以后,又仔细地观察了许久,才动手开始画这块盾牌。

为了画一块让人吃惊的盾牌,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在画面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让人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妖头。他画好后,让父亲来看,为了让父亲看见这张画以后,感到害怕,他把窗户关上,只让一缕光线照在凶恶的女妖脸上。

父亲高高兴兴地随达·芬奇从外面走进来,刚进屋来的父亲看见一个凶恶的女妖在屋子的角落狂笑,顿时吓坏了,拉着达·芬奇扭头便跑。

达·芬奇看到父亲惊恐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爸爸,别跑,这就是你让我给你画的盾牌。”

父亲听到达·芬奇的解释后,才跟着他又重新走进了放着盾牌的屋里。

“太像了,简直快把我吓死了。”父亲惊魂未定地称赞他。

16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大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去学画画。一开始维罗奇奥便让达·芬奇每天学画蛋,达·芬奇画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厌烦了:“老师,我画了这么多蛋了,应该可以了吧?”

老师耐心地对他说:“孩子,画蛋是练习你的基本功,要知道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蛋。如果你把这些蛋能画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也就可以了。可是,我看你画的这些蛋怎么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好呢?你得再来,一直要画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才行。”

从此以后,达·芬奇几乎每天都要画上几十个鸡蛋。在这样一遍一遍的练习中,他掌握了许多绘画的技巧。在老师耐心的教诲下,达·芬奇苦练基本功,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绘画的技能。

在人文主义思想熏陶下,达·芬奇迅速成长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名战士。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在绘画中从现实生活着眼,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细心地观察自然,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还从理论上对构图、透视、光线等做了探讨。为了确定人体的比例和结构,他研究了人体解剖学。在人体素描中,他先勾画出全身的骨骼结构,再添入神经,最后再加上肌肉,每部分都配上文字解说。达·芬奇主张绘画艺术不能只是临摹别人的作品,也反对把眼前的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再现。

1495年至1497年间,达·芬奇受米兰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的委托,以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为题材,创作了题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在他之前,许多画家都尝试画过这一题材,但都失败了。为了创作这幅传世壁画,达·芬奇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经常到米兰城的各种场所去观察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形象,并画了许多形状各异的草图。这幅画的构图是:主人公耶稣庄严、静穆、安详地处于画面正中,餐桌两旁十一个门徒左右呼应,把全部人物引向中心。达·芬奇把叛徒犹大安排在一个美貌文静的门徒旁边。他面目丑恶可憎,惊慌失措。在光线明暗的处理上,居于中央的耶稣背后衬以明亮的窗户,显得光明磊落,而犹大身上则显得特别阴暗,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幅画面人物虽多,但以耶稣为主体,布局匀称,色彩调和,成功地描绘了戏剧性冲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达·芬奇通过高超的艺术构思,表达了殉道者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善良的人们对正义的热爱和追求,揭示了对叛徒的憎恨,鞭挞了邪恶。这幅壁画反映了世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

大约在1503年,达·芬奇又完成了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以他巧夺天工的技法,传神地画出了蒙娜丽莎嘴角边的一丝微笑。这微笑俏丽、自然、明朗、舒畅,引人遐思。那双别具神采的眼睛,又使她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跃然画上,表现出一个少妇特有的智慧和青春活力。这幅画体现了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人刚从封建束缚和神的枷锁下得到解放后所特有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乐观主义情绪。这幅画现收藏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晚年的达·芬奇是在漂泊中度过的。1517年,他离开意大利移居法国,人们热情隆重地迎接了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那里,他取得了国王首席画师的称号。两年之后的夏季,大师在法国逝世,他为世人留下了近20幅的名画,件件堪称艺术精品。重要著作有《绘画论》。他终生勤奋,死时留下的草图速写及其他手稿约有7000页。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在绘画方面,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了一派新风,创立了意大利这一时期反映世俗生活的新的绘画流派,为绘画艺术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同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一起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三位最伟大的艺术家。

成长启迪

聪明的父母通常不会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从孩子身上发现天赋,并积极地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这方面,达·芬奇的父亲无疑是一位很好的典范。如果发现孩子的天赋而不去培养,不去鼓励孩子,那么孩子的成才就会受到影响。

……

P14-17

序言

普通人与名人的距离

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好教育往往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从来都是千万家庭关注的一件大事。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眼下的许多家庭教育都是不成功的。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成才、成名,但是,多半事与愿违。于是,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成才成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儿。

其实,名人与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距离。因为,再有名的人,在成名之前也是一名普通人;再有名的人,在成名之前都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教育。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平凡的成就。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不一样的学校教育。

那么,名人的成长环境和普通大众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为此,本人阅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参阅了许多的名人资料,对名人的成长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名人的成长进行了逐一解码。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名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有可能成为一位名人。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促使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早日成才!

李秀萍

2009年4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达尔文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名人成长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秀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6304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