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乐家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玛莎·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是当今国际乐坛的一位旷世奇才,在当代众多的钢琴家中最受瞩目,被誉为“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的演奏华丽辉煌,热情奔放的宏大气势和桀骜不驯的个性气质,使她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

阿格里奇194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五岁时师从钢琴家斯卡拉穆扎。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进步飞快。八岁时即登台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钢琴神童”。然而,由于老师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琴童教导乏术,枯燥的重复练习,使年幼的阿格里奇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千方百计逃避上钢琴课。

14岁时,由于举家迁居维也纳,阿格里奇有机会能在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古尔达的门下继续学习。在古尔达灵活的、善于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阿格里奇重新焕发出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因此形成了她日后开放的、有独立见解的与狂放不羁的演奏风格。

16岁时,阿格里奇在三周之内以技压群雄之势,连续获得两个国际重要钢琴比赛(布索尼与日内瓦)的头奖,成为传奇。此后,她又随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加洛夫等人学习,特别是1960年开始的与米凯朗基利和阿什肯纳吉的深造,对于她后来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5年,阿格里奇参加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阿格里奇在比赛进行中还没有弹奏完第一首规定曲目,所有在场的评委就心照不宣地互相交换了会意的眼神——此时大家都明白,不用再考虑谁该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以后的工作该是忙着定出谁是第二名。此次阿格里奇以技惊四座的演奏摘取了第一名桂冠。国际肖邦大赛的夺冠,不仅再一次证实了阿格里奇拥有超人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打开了通路、奠定了基础。

阿格里奇以她特有的音乐风采征服了世界,被公认为当今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

1999年传奇人物阿格里奇来华献艺。在三场音乐会中,阿格里奇的演奏赋予了音乐独有的无限激情。魔幻般的演奏技巧和自然流淌的内心倾诉,使每一位现场听众激动不已。在当今国际乐坛上还很少有哪位钢琴家,能够像她这样受到观众如此狂热的欢迎。阿格里奇的演奏立即在北京音乐圈内掀起了一阵强劲的飓风。

阿格里奇个性很强,历来我行我素,在国外临场拒演和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情况时有发生。1996年她随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时,北京的记者就已经有所领教。此次访华演出之前,阿格里奇也曾提出不出席招待会、不见记者的要求。但在京演出期间,由于与大提琴家梅斯基、钢琴家傅聪和小提琴家胡乃元的愉快合作以及对北京听众的良好印象,最终使她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独家采访。

在阿格里奇11月8日最后一场音乐会结束后,我在世纪剧院后台休息室,对这位世界杰出的钢琴大师进行了采访。此次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阿格里奇能破例接受,愿意回答问题,就已是个奇迹了。

见面时,我先对她访演成功表示了祝贺,阿格里奇闻听脸上露出了一种被夸奖后孩子般天真烂漫的微笑,她连声说:“谢谢!谢谢!”紧接着我们的谈话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人们都说您是一位天才钢琴家,但很少有人了解您为此付出的艰辛,您能否谈谈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我三岁以前就开始学琴,那时我每天练得不多,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是一个半小时。15岁以前我一直就没有过星期天,直到15岁以后这种状况才略有改变。我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虽然他对我很严厉,但我今天的技术基础却都是在他教我时打下的。我是付出过很多努力,也有过许多艰辛,可那是在早年的时候。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我很少练琴,但有时仍然会付出努力,当然这是在需要的时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手指都需要你做出同样的努力。

作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譬如音乐?技术?先天的才智?还是后天的努力?

要想成功,要想把音乐演奏得完美,一个演奏家首先必须热爱音乐,非常喜欢音乐,要感觉和音乐在一起是一种幸福与享受。否则在演奏时就根本无法投入,这样听众自然也就不会满意。这里当然存在着一个天分问题,有的人可能缺少些天分,但没关系,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补偿,前提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因为在这个前提下,音乐可以为你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门。当然成为一名成功的钢琴家,由许多综合性因素决定,并不只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当然声音也很重要,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没有了声音也就没有了音乐。但是有些声音要想发出来的话就需要技巧,有时你演奏的乐器可能还会发出非常难听的声音。P4-11

目录

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访谈

钢琴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夫·埃申巴赫/访谈

女中音歌唱家——阿格妮斯·巴尔查/访谈

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访谈

钢琴家——毛里奇奥·波里尼/访谈

指挥家——夏尔·迪图瓦/访谈

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莱明/访谈

女高音歌唱家——基莉·迪·卡娜娃/访谈

小提琴家——奈吉尔·肯尼迪/访谈

吉卜赛小提琴家——罗比·拉卡托斯/访谈

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访谈

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访谈

男中音歌唱家——布莱恩·特菲尔/访谈

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里/访谈

长笛家——詹姆斯·高尔威/访谈

指挥家——郑明勋/访谈

序言

在演奏中创造美的人,创造了音乐的和谐,并从中发现了和谐的真谛与人类的和谐。

这是一本谈话录,对话的都是在当今国际乐坛位居巅峰的音乐大师。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达到登峰造极、超越常人的艺术境界,与他们睿智的思想和对艺术独到的见地分不开。品读大师们的谈话,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音乐艺术汇集意愿、心智和神灵,传递信息和价值,净化抚慰人的心灵。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启示,艺术提示了真我,艺术是美的化身,而美就是人性,就是善,就是真。

在与这些音乐大师的近距离接触中,我深刻感悟,他们是在用心灵抒写音乐,而不是在用技能展示乐器。希望本书不只是在复述与大师们的谈话内容,而更在于传递美、传递爱、传递人生的真谛。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一直在用心灵感受音乐的人们。

陈立

2009年春节

内容推荐

阅读这本访谈录,就仿佛去经历16次与大师面对面倾心交谈的难忘时光——无论你是谁。他们这回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璀璨的舞台上,用音乐让听众席上的我们崇拜与陶醉,他们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亲切、松弛,始终微笑着。伴随陈立的提问,我们听到他们讲起童年和情感时的坦率和滔滔不绝,他们的幽默自信,听到在他们迥异的身世、个性和不同的表达之下,一些成就大师所必需的、相同的东西:比如勤奋和爱。而那位提问者,他基于对音乐深切的知情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设问巧妙而坦诚地唤起了大师们倾诉内心的欲望。这时,仿佛音乐也谦逊地退居为一个背景:甚至无论你是否真的聆听过他们的音乐都不重要了!你会被一个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个人吸引,那是他们通过音乐实现的自身。就像埃申巴赫说过的:音乐实现了人自身,不仅是创造音乐的人,还有倾听音乐的人。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使人相信,来自音乐的极乐,能使人完善自己。

轻松的阅读,精美的图片——在这里,一如一直以来人们从陈立那里获悉的——通过文字和声音,陈立总是试图告诉人们:音乐从不拒绝任何一位向往和喜爱它的人。它一直,并将永不停歇地为那些努力和谐其生命的人服务。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访谈录。收录了著名乐评人陈立先生近年来与当今国际乐坛最卓越的16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对话。

这些耀眼的名字是: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钢琴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女中音歌唱家阿格尼丝·巴尔查,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钢琴家毛利奇奥·波利尼,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女高音歌唱家雷妮·弗莱明,女高音歌唱家基利·迪·卡娜娃,小提琴家奈基尔·肯尼迪,吉普赛小提琴家罗比·拉卡托斯,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男中音歌唱家布莱恩·特菲尔,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里,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尔威,指挥家郑明勋。

他们是在用心灵抒写音乐,而不是在用技能展示乐器。希望本书不只是在复述与大师们的谈话内容,而更在于传递美、传递爱、传递人生的真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乐家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5944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7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