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近代上海,市政管理机构多元,制度多元,法律多元,货币多元,建筑样式多元,交通工具多元,人口多元,饮食多元、服饰多元,婚丧习俗多元,年节假日多元,娱乐方式多元,语言多元,宗教信仰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异质文化交织的都市。

中外文人将“最复杂”、“最奇特”、“最丰富”、“最吸引入”这些极端字眼赋予了上海。

那么,近代上海这一奇特的异质文化交织的社会是怎么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价值观念是怎么共处共存的?有些什么样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是怎么化解的?这一特殊文本在文化交流史上有什么意义?还有二战期间,在上海的英美侨民在日本集中营是如何生活的?您的这些疑问都将在本书寻找到睿智答案。

内容推荐

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产生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

本书从异质文化交织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书中对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特别现象,如中西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儿、学习外语热、洋泾浜外语、公园、西洋人歧视华人等,予以特别的关注。

本书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目录

引言

一、文化特别区域形成

 1.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经历

 2.开埠以前英商考察上海

 3.从华洋分处到华洋共处

 4.华洋共处范围不断扩大

二、外国侨民概览

 1.各国侨民百年概况

 2.英美侨民

 3.法国侨民

 4.俄国侨民

 5.德国侨民

 6.犹太侨民

 7.日本侨民

 8.印度与其他亚洲侨民

三、并存与交织

 1.各行其是

 2.各司其法与协商司法

 3.各信其教

 4.货币多元

 5.花园里的异国风情

四、围墙与篱笆:认同、理解与歧视

 1.各国总会与民族认同

 2.西洋人对华人的歧视

 3.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4.诤友与益友

五、求真择善与跟风趋时:西物·西医·西餐

 1.西物输入,至广且速

 2.西医推广,势如破竹

 3.西餐引进,风行一时

六、外语热与洋泾浜外语

 1.学校外语教学兴旺

 2.广方言馆的外语教学

 3.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

 4.外语培训班长盛不衰

 5.洋泾浜英语与洋泾浜汉语

七、协商与合作

 1.造桥、防病:有限的市政合作

 2.中外会防:联合对抗太平军

 3.东南互保:共保上海稳定

 4.文化合作:格致书院与中国女学堂

 5.宴会与舞会:待客之道

 6.狂欢的理由:开埠五十年庆典与早期华洋关系

八、矛盾与抗争

 1.歧异与纷争:四明公所案件

 2.误解与矛盾:《点石斋画报》案件

 3.隔岸观火:机器织布局火灾事件

 4.官民联手:小车工人抗捐事件

 5.官绅合作:大闹会审公堂案件

 6.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外滩公园案件

 7.时势使然: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

九、缝隙效应种种

 1.王瀚变成王韬

 2.康、黄、龚三案

 3.苏报案震动全国

 4.假孙中山案

 5.遗老避难胜地

 6.张园演说

十、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

 1.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

 2.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

 3.民众文化的分层性

 4.都市与乡村

十一、集中营:非常态下的外侨生活

 1.集中营设立过程

 2.集中营分布情况

 3.规章与管理

 4.物资供应

 5.有关交涉

结语

主要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其三,杂处华人之中。

俄侨散处在上海华人社会之中,较少居高临下的殖民心态,与华人社会有较为广泛的接触。俄侨在上海的居住地,相对集中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蒲石路(今长乐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格罗希路(今延庆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赵主教路(今五原路)、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亨利路(今新乐路)、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善钟路(今常熟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雷米路(今永康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环龙路(今南昌路)、吕班路(今重庆南路)、海格路(今华山路),法租界比较有名的一批公寓,如培恩公寓、康绥公寓、新华公寓、永业大楼、飞龙大楼、泰山公寓、国泰公寓、回力公寓、高塔公寓、盖斯康公寓、格雷沙姆公寓、恩派亚大楼、葛礼文公寓、林肯公寓、诺曼底公寓、休斯敦公寓、幸福公寓、尼科尔公寓、巴黎公寓、泰山大厦、孟梭大楼、哥伦布公寓、廷尼公寓、飞立门公寓、勒克公寓、贝尔维公寓、派克公寓、米什林公寓、辣斐新邨、费利克斯公寓、伊丽莎白公寓、勃司东公寓、克莱门公寓、自由公寓、格罗夫纳公寓、格林顿公寓、爱群公寓、希勒公寓、恒贤公寓、亨利公寓、华盛顿公寓、集雅公寓、意摩兰大厦、贝尔蒙公寓、白克公寓、亚尔培公寓、米科公寓、白尔登公寓、莉迪亚公寓、赛华公寓、德来才公寓、柏林公寓、爱司拉公寓、卜邻公寓、戴利亚公寓、贝尔蒙公寓、丹尼斯公寓、嘉宝公寓、秀琦公寓,居住着俄侨中比较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实力的人。但从总数上来讲,这些人占少数,绝大多数俄国侨民,散处在上海众多的新式里弄里,蒲石路的在明坊、庆祥里,台拉斯脱路(今太原路)的慈惠邨,吕班路的巴黎新邨、万宜坊、花园邨,福煦路的模范邨、光明邨,福履里路(今建国西路)的曲园,格罗希路的大福里、埃林别墅,海格路的大胜胡同、侯家弄,霞飞路的仁寿坊、荣业里、乐安坊、淞滨小筑、平安里、胜德里、林大坊、来德坊、钱家塘、汾晋坊、霞飞坊、兴业里、大德里、上海新邨,辣斐德路的辣斐坊、辣斐新邨、桃源邨,赵主教路的华邨,亨利路的永利邨,金神父路的锡德坊、由义坊,巨籁达路的四成里、采福里,雷米路的丁家弄,亚尔培路的宝隆坊、联贵坊、亚尔培坊,善钟路的浦行新邨、荣康别墅,西爱成斯路(今永嘉路)的恒爱里、集益里、蓉园、和平邨,圣母院路的德来才别墅,拉都路的震字邨、福颐坊、松盛里,环龙路的上海别墅、花园别墅、善庆坊、志丰里、环龙新邨、达丰里、环龙里、美乐坊、光明邨。

这些公寓、新邨里。既居住着俄侨,也居住着众多华人。相当多俄侨从事的职业与华人有密切关系,比如女帽头饰业、女服童装制作业、男子服饰、面包房和西式食品、钟表和珠宝首饰业。仅1926年至1928年,俄侨在霞飞路就开设了近20家小百货店、30家服装店、10家食品店、5家大型糖果店、5家药房、5家钟表首饰店、5家理发店,还有许多小吃店、饮食店、糕点铺、报亭、照相馆、花店等。这些商店出售从食品、针线、服装、首饰到婴儿车等各式用品。为数众多的俄国餐馆,遍布于大街小巷,使得俄国大菜很快风行起来。这些行业的服务对象有相当部分是华人。俄侨杂处于华人之中,俄人华人朝夕相处,謦欬相接,对于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四,文化水准较高,艺术人才突出。

俄侨中相当一批人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在上海立稳脚跟以后,其文化特长很快显示出来。至20年代末,上海一流医师、建筑师、工程师中,俄侨已占10%以上。俄侨开业医师人数,在1920年还仅2人,到1930年已增至32人,1940年则增加到58名,另有50名牙医,7名兽医。

俄侨中有些人本是著名的艺术家,他们迁居上海,其艺术才华很快令人刮目相看。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成员60%是俄国人。1926年成立的法租界公董局管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扎哈罗夫、托姆斯卡娅等俄侨专业音乐人员担任教员,其外籍学生几乎全是俄国人。托姆斯卡娅开办了一所音乐学校,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家。扎哈罗夫、阿克萨科夫、普里贝特科娃等人发起组织俄国音乐教育协会,为俄国音乐在中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批艺术家在1931年9月成立俄国室内剧团,1933年改组为俄国话剧团,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托姆斯基和音乐家普里贝特科娃主持,1933—1934年间,公演了24部话剧。谢罗夫、曼热莱、埃利罗夫等大批俄侨芭蕾舞演员定居上海,使得上海的芭蕾舞剧在30年代盛极一时。俄国画家也大展才华。1918年卡尔梅科夫在汇中饭店举行画展,让上海市民首次领略俄国绘画艺术,其后波德古尔斯基、基奇金等许多俄籍画家相继在上海举办画展。俄侨美术家参加上海许多大型建筑物的设计装饰工作,波德古尔斯基参加设计的沙逊大楼、法国夜总会,亚龙设计的法租界内圣尼古拉耶夫古教堂,利霍诺斯设计的圣母大教堂等,都在上海建筑绘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P51-53

序言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

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60个,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它们发行的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等,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哪怕是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够像这里有那么多品种的货币流通。

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有在美国注册、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这里宗教多元。门类之多,教务之盛,信徒之众,均为全国其他城市所罕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之外,还有犹太教、东正教、袄教、锡克教、理教。这些信仰系统来源各异、形成历史长短不一、信奉对象千差万别、教堂样式千姿百态、礼拜仪式形形色色、节日庆典斑驳陆离的宗教,如果散布在世界各地,每个地方都自成一道风景线,一旦汇集到一个城市,那就是众神毕至、群仙咸集、各显神通、各呈异彩的名副其实的宗教博览会。不难想象,近百年间的上海,这里是佛教的水陆法会、春节烧香、除夕撞钟、元宵彩灯、观音诞辰、龙华庙会、浴佛盛典、盂兰盆会;那里是道教的画符念咒、掐诀步罡、祈晴祷雨、驱鬼逐妖、占卜堪舆、超度亡灵,各路神仙从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玄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到铁拐李、吕洞宾、关公、钟馗、春申君、黄道婆、施相公、秦裕伯、陈化成,一路走来。一会儿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五大功修、开斋节、宰牲节;一会儿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感恩节、圣餐礼拜、结婚礼拜、追思礼拜、安葬礼拜;一会儿又是犹太教的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普林节、修殿节、除酵节。这边是留蓄长发、上衣至膝、戴镯佩剑的“红头阿三”锡克教徒;那边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衫的“白衣秀士”祆教信徒;再那边则是壁挂葫芦椰瓢、戒烟戒酒、大摆素斋的理教信众。

人口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必然带来节假日多元、风俗多元。一些多民族人混处的机关、团体、学校,为了照顾各自的宗教信仰,放假的节日就特别多。比如,圣约翰大学就中西节日兼顾,在春节、端午、中秋节要放假,在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感恩节、圣诞节也要放假。

至于语言多元、报刊多元、饮食多元、服饰多元、建筑样式多元、娱乐方式多元,早已为人们所习知,毋庸赘言。

这么多的“多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近代上海处于中外两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处于多种文化影响的复合区域。

这里处于中国权力控制的边缘地带。租界虽是中国土地,但受治外法权保护,中国地方政府不仅不能管辖作为上海城市主体的租界里的外国人,连对租界里的华人也没有充分的管辖权,不能随意征税,不能随意拘捕,不能随意审判。

这里也处于英、美、法等国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公共租界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权力主要控制在英国人手里,但是,它不等于香港或新加坡,工部局总董不等于香港总督。工部局总董由租界有关居民选举产生,并不需要向英国政府或英国驻沪领事负责,也不一定总要听从英国领事的意见。法租界的情况有别于公共租界,但法租界与法国政府的关系并不是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

这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如果仅出现在一个租界与华界之间,那还比较简单,而出现在两个租界并存、三个政权同在的情况下。就更为特殊,对于英、法、中等权力控制系统来说,也更为边缘。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上海租界距离英、法、中国权力控制中心都特别遥远。

这种权力控制边缘地带,如果出现在政治体制相近、司法理念相近、价值观念相同的情况下,那还比较简单,其问的差异会较多地体现利益的不同、立场的不同。但事实是,英华、法华之间在政治体制、司法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方面既大异其趣,英法之间又曾为宿敌,在政治体制、司法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这样,在华界与公共租界、华界与法租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事实上存在三道行政控制的缝隙,整个上海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异质文化交织的特有区域。

近代上海城市的这种复杂性,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对其作任何简单的概括、断语都是一种冒险,都可能失之偏颇。你可以说它是黑色的染缸,我可以说它是红色的摇篮;你可以说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我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你可以说它摩登,我可以说它传统;你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罪恶之渊薮,我也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文明之窗口。红与黑、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反动、世界性与地方性……几乎任何两极对立的判断,对上海来说都能成立。只有一种判断不会招致反驳,这就是:极其复杂。

近代上海城市的这种复杂性,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这首先表现在它的文化交流功能。近代上海很像一个袖珍地球,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英、美、德、法、俄、日、犹太、印度……全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南起香山、潮州,北到齐鲁、幽燕,东起江浙,西迄川湘,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俗,都到这里来一展风采,互相交流、融合。说它像一个袖珍地球,而不是世界文化博览会,因为很多外侨是这里的居民,而不是过客。居民与过客不同,居民有长久性,有认同感,长期居住在上海的英美人自称Shanghailander,直译就是上海人,过客则呈临时性,无认同感。因为是居民,所以,他们引进电灯、电话、自来水、抽水马桶,首先是自己欣赏,满足自用,而不是为了炫耀、兜售。其结果也有宣传作用,但这种宣传不是灌输式宣传,而是示范式宣传。灌输式宣传是我说你听,俯视式的,示范式宣传则是我做你看,平视式的,后者更能让受众心悦诚服,自觉接受。

这也表现在它的唯一性。放眼世界,盱衡古今,从古希腊到新大陆,从亚细亚到欧罗巴,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成千上万,有哪个城市会如此复杂?绝对没有。纽约、洛杉矶、巴黎等,也都是多民族移民城市,也都是多元文化,异质文化交织,但是,它们都不是行政机构多元、司法系统多元、交通系统多元、货币多元,在异质性程度方面,都远远不能与近代上海相比。

这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复制性。道理很简单,那么多的多元的存在,是以中国政府丧失对租界的行政管辖权、司法权、教育权等为前提的,是以不平等条约为后盾的,任何一个独立国家都不会以丧失一部分主权来进行这种复制。

这种不可复制性还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不可复制。租界作为“国中之国”,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主观设计出来的,具有不可逆料性。治外法权是租界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西方列强在中国共设有26个租界,在许多城市享有治外法权,但没有哪个租界、哪个城市出现像上海这样复杂的情况。如果没有小刀会起义、没有道台权力失控、没有华洋混处,上海租界的形态就不会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那个样子,而小刀会起义、道台权力失控、华洋混处局面出现,都是彼时彼地、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内政与外交、政府与人民、现实与历史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

内蕴如此丰富、情况如此复杂的城市,正是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极好对象。

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切人比较理想。为此,本书在卷目设计方面,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公共活动场所(茶馆、饭店、旅社、浴室、广场、菜场)、公共娱乐场所(公园、影剧院、书场、游乐场、跑马厅、跑狗场、赌场)和校园生活的研究;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买办、医生、报人、律师、科学技术工作者、舞女生活的研究;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英美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犹太人、印度人的研究。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态度、精神生活。

本书以研究近代上海为主,兼及古代、当代上海。上海城市生活,从时间上看,明显地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年开埠以前,那时的上海是中国普通沿海城市,与宁波等一般沿海城市相比,没有太多特别之处。第二阶段,为1843年至1949年5月,即通常称为近代的时期。第三阶段,1949年5月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第四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古代上海是近代上海变迁的基础,当代上海是近代上海的延伸。1949年以后的上海城市生活,其变迁起伏,与整个中国城市生活变迁起伏的曲线基本一致,影响城市生活变迁的函数,时代因素重于区域因素,但是,上海仍然有其自身特点,有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精神。这是本丛书将古代、近代、当代连通起来进行研究的原因。

历史研究需要关注宏大叙事,也需要关注日常生活。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关注宏大叙事时兼及日常生活,在关注日常生活背后有宏大叙事意义,更为理想。本丛书汇集这么多学者集中研究上海城市生活,除了上面所述的学术因素,即上海城市生活的极端复杂性强烈地刺激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还有一个奢望,就是通过这项研究的展开,试图探究一下彼此悬殊的异质文化,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是如何相遇、共处、交流、融合的。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全人类已经面临、无数学者正在关注的重大问题。

这是因为,历史行进到信息时代,波音飞机、高速列车,极大地提升了人类个体流动的速度,手机、因特网,极大地加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古人所臆想的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都已成为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员交流、信息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便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共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全世界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与其说是源于人们对文明冲突的担忧,还不如说是源于人们对文明对话、文明和谐的冀盼。历史是现实的老师,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总爱向历史请教,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于是,异质文化解读史、异质文化交流史受到学界的空前重视。在这方面,近代上海是难得的个案。

以近代上海与今之世界相比,同构、相似之处极多。近代上海实为一小世界,今之世界实为一大上海。

本书总的框架、卷目由我设计,各卷内容则由作者独立完成,我既不参与其章节设计,也不负统稿之责。

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各卷作者多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专业研究人员,来自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欧亚研究所,也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与上海档案馆的学者。多年来,课题组多次举行国际、国内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对所研究对象以及中间成果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书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集体攻关的智慧结晶。值此项目完成之际,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谨向各位课题组成员,以及他们所在的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年12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月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5567
开本 16开
页数 5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1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3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