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邢燕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邢燕子是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优秀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本书记述了邢燕子同志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一代名人风采,展现了质朴赤诚人格,钩沉历史,以飨读者,激励世人以饱满热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事业。

内容推荐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树立的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她,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五次当选全国党代表、三次当选中央委员;

她,曾五次见到毛泽东,十三次见到周恩来;

她,曾是知识青年心中的偶像、广大群众学习的楷模;

她,有着太多的故事;

读她,有着太多的感动;

她,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邢燕子。

目录

一、童年/001

二、学生时代/008

三、回乡务农/017

四、初出茅庐/024

五、冰上治鱼/034

六、胡耀邦的嘱咐/040

七、改名/045

八、唱响邢燕子/054

九、婚姻大事党安排/062

十、出席共青团九大/071

十一、见到毛主席/077

十二、走进历史洪流(上)/086

十三、走进历史洪流(下)/092

十四、出访日本/098

十五、当选中央委员和天津市市委书记/104

十六、率团出访罗马尼亚/108

十七、痛悼伟人周恩来/1 17

十八、为毛主席守灵/124

十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127

二十、从来处来,到去处去/131

二十一、调到北辰/136

二十二、幕后的人与事/149

二十三、再见邓大姐/157

二十四、偶遇患难知己黄宗英/163

二十五、访问西班牙/168

二十六、与郭凤莲的友情/172

二十七、与“名人知青”的交往/177

二十八、百姓不会忘记/184

二十九、社会再度关注(上)/195

三十、社会再度关注(下)/203

后记/221

试读章节

蓟运河宛若蜿蜒缥缈的玉带,在天津这块富饶美丽、河流密织的土地上缓缓流淌,河水汩汩流经宝坻县。就在这个地方,蓟运河之西1000米,有一个宁静普通的小村庄,叫司家庄。这个貌似平常的小村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共和国特殊的岁月里,因为出了个邢燕子而名噪一时,从此不再沉寂。

司家庄属宝坻县大钟庄乡,位于北大洼内,有两千多亩土地,所处地势低洼,海拔最高不过4米,低处只有2米。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洼,“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花花”,广袤而潮湿。西面是高高的土堤,每逢春夏初秋,堤上便草木葱茏,野花妩媚。南面是大片的滩地,在旱涝无常的年景里交替着丰收和荒芜。东面就是那条与世代繁衍、福祉相关的古老运河。

司家庄东北角,有几间简陋的土屋,坐北朝南,年代久远,模样破旧,在狂风暴雨中苦撑岁月。虽说破旧,屋里面却收拾得井井有条。这里住着一户邢姓人家。据说邢家祖上随燕王扫北而来,落居于此,世代务农为生,荒芜年景,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到了邢永顺(邢燕子的爷爷)这一代,一家十几口人,已有七亩河滩地和四十多亩水淹地。邢永顺勤劳能干,虽不识几个字,但思想却十分开明。他带着一家人,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然而天难遂人愿,司家庄大片土地连续十二年被洪水淹没,庄稼常常颗粒无收。当时,全村有一百多人扶老携幼到东北、唐山等地逃荒,三十多人给本村和邻村老财扛活,二十多名青年远离家乡外出学徒。挨饿忍冻,愁苦的阴云笼罩着邢氏一家人。为了生存下去,邢永顺只得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选择了带领一家人闯关东的路,在东北某地经营一家香油、食醋小作坊,希望生活得到好转,谁料仍难度日。无奈之下,只好又带着一家人重回司家庄。

邢永顺膝下二子四女。邢春台(1914年3月—1985年2月)是邢永顺的二儿子,因为家里穷,只断断续续读过三年私塾。为谋一条生路,刚刚十六岁就只身闯关东,在黑龙江政闻通讯社当了一名收发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三省,邢春台离开黑龙江回到司家庄,经姐夫齐少卿介绍,到绥远同顺和洋货帽店学徒。1936年10月,邢春台拿着从姐夫手里借到的一千元钱,开始在绥远、包头、北京、萨县等地贩卖毛巾、肥皂、帽子、手电等日用品,还到南口贩卖过花生、粮食等,成为一名年轻而颇有成就的生意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绥远沦陷,华北形势紧张,邢春台被迫于1938年1月回到司家庄,又于秋天返回北京,住在广安门,在姐夫齐少卿开办的信生粮庄(后改称裕丰祥粮庄)担任副经理。此时,自幼聪明好学、喜爱书画的邢春台,萌发了继续读书学画的念头,遂找了一所比较好的学校补习了一年的文化课,又在“四友书画社”学了一年的书画。这些特长为他日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了过心愿,邢春台继续经营裕丰祥粮庄。当时北京正遭日寇铁蹄践踏,就在邢春台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生活之际,1941年1月15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邢燕子出生了。母亲把这个女婴抱在怀里,用欣喜的目光,一眼不眨地端详着。孩子全身嫩红,憨憨的睡姿,看上去十分可爱。虽说是女孩,骨架倒颇具男孩之形。母亲一定没有想到,她怀里这个幼小的生命,在日后会有一段叱咤风云、大红大紫的命运,她的命运会那么紧的和她身处的时代风云连在一起。

自从生下这个孩子,邢春台始终琢磨为孩子取个什么乳名。按照司家庄的老说法,乳名越贱孩子越好养活。但走南闯北、多才多艺的父亲邢春台,却不愿给爱女一个俗名。他冥思苦想。关于乳名,邢燕子父母之间还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父:朱棣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之后迁都北京,北京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都。能生在这天子脚下,自然是大富之相、大贵之兆,就叫京生吧。  母:京生?一个女孩子,咋叫这名字?

父:那就叫燕生。北京还有一个名字叫燕京,得名历史比北京还早。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是燕国的国都,后来虽有变化,但到金代和蒙古成吉思汗时期,又先后称燕京。孩子叫燕生,有纪念意义,又含蓄。

母:燕生?京生?叫哪个好?我查了皇历,孩子出生那天是三九的第四天,“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要不就叫燕子吧,多响亮!

父:燕子——京生——燕生——

母:京生,燕生,燕子,叫啥好呢?

父:啥都好。

还是燕子好听,父母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从此,这个女婴有了个响亮而饱含父母之爱的乳名——燕子。

邢春台于1932年10月与李氏结婚。李氏是个能干的农家女,家住蓟运河东玉田县齐庄子,两庄相距大约五六里路。李氏勤劳、善良、朴实、贤惠,是操持家务的能手,邢春台与李氏共育有二子三女,依次是:邢润英、邢秀雯(女)、邢秀英(女,乳名燕子,入学时取名邢秀英,后改名邢燕子)、邢润峰、邢秀敏(女)。邢燕子排行第三。人们亲切地称呼她“燕子”。

1942年,邢春台从张家口购买的六十吨粮食被日寇没收,粮栈倒闭,生活无着,他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司家庄。国仇家恨,使邢春台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943年,冀东抗日武装工作队进入司家庄地区,经焦清泉、于化明、史运生介绍,邢春台到抗日民主政权玉(田)蓟(县)宝(坻)办事处五区任小学教员,化名邢雨饰(后一直使用,直至去世)。后来根据革命斗争需要,被调到冀东星火印刷厂担任军事地图绘图员。邢雨饰绘制的地图清晰、准确,一目了然,在当时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奇缺的情况下,邢雨饰成为中国其产党一名不可缺少的技术人才。P1-4

序言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树立的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早在1958年,她初中毕业后就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主动回到蓟运河畔的北大洼,组织、带领铁姑娘队战天斗地,在雨中堆“土牛”、顶凌抢种“六九麦”,从村边大坑淘鱼,到莽莽冰原治鱼,流血淌汗,为改变家乡穷困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唐山劳动日报》首先报道她的模范事迹,《河北日报》说她“创大办农业范例”,《中国青年报》弘扬她“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精神。大文豪郭沫若则专门为她作歌,赞颂她“青春献农村,青春永不老”。1960年10月,她以农业和知青代表的双重身份随“英模”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炮轰金门战斗”的广大官兵,并在全国各地不断为学生、农民、干部作报告,从此成了冀东大地乃至全国妇幼皆知的好典型。

她,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五次当选全国党代表、三次当选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与筹组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全国总工会。曾同时担任天津市市委书记、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十六个职务,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却始终是农民身份,是人民共和国靠工分养家的中央委员。

她,曾五次见到毛泽东,十三次见到周恩来。是毛泽东牵着手把她领上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台;在毛泽东不许子女参加的生日宴会上,她是被特别邀请并坐在毛泽东身边的青年代表之一;在以廖承志为团长的访日代表团中,是周恩来提名她为团员;在为庆祝中国和罗马尼亚首航而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里,她被周恩来亲自安排为团长;当有人再三提出她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所谓“问题”时,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公开表态:我了解她,她是党培养的。

她,曾是知识青年心中的偶像,是广大群众学习的楷模。在她有职有权的时候,人民敬重她:有一次,她陪人到郊外钓鱼却一无所获,有位老农手捧几条鲜鱼主动送给她,目的只为向她表示敬意;有一次,她乘车途经河北涞水,因修路被阻,可当路政人员听说是她坐在车里时,立即设法放行,条件只是能见她一面。在她成为退休老人后,人民没有忘记她:她是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栏目的贵客,是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嘉宾。2004年,厦门举办第二届知识青年文艺晚会,作为特邀代表,在机场有人给她献花,在会场有人请她签字,与会的数百名知青代表们则将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她,并以和她握手为荣。

她,有着太多的故事。

读她,有着太多的感动。

她,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邢燕子。

后记

邢燕子是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优秀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适值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邢燕子》一书出版问世了。本书记述了邢燕子同志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一代名人风采,展现了质朴赤诚人格,钩沉历史,以飨读者,激励世人以饱满热情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事业。

《邢燕子》一书,由中共天津市北辰区委发起、区委宣传部主持编著。书名由当代著名楷书专家、原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资格审查委员会常务主任张瑞龄题签。

2005年1月,北辰区委成立了《邢燕子》一书编撰委员会。编委会下设4个写作组,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谭秀元、区人大代联室主任冯克敏、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光祥、区文联主席滑富强分别担任各写作组组长。2月,谭秀元拟出初步写作方案,后由杨光祥、张光辉、胡日钢、赵文秀、王娜等分章节写出原始文稿,由赵文秀统筹执笔,于9月完成初稿。此后,编委会先后召开20余次会议进行通稿,对整部书稿多次进行修改。定稿后,分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同志审阅,遵照反馈意见,对书稿又做了多处修改,2006年3月完成审定稿。在写作过程中,胡曰钢搜集整理了书中的全部照片,徐煜昌老师对文稿进行了润饰,朱民、刘振义、陈瑞平、李士久、韩春雁、张志玲参与了相关工作。

写作过程中,邢燕子本人除了多次口述史实、审校全稿、带领编辑人员回访故地,还提供了大量珍贵文献、照片、信札等相关史料,为本书的顺利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区委党史研究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区档案局、区文联、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天津市档案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邢燕子》一书是集体心血的结晶。从确定写作方案到出版发行历时三年,编辑人员同心协力,夜以继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力求真实,写出精品。但囿于编写水平和掌握资料所限,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难免,诚挚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邢燕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燕子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8445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4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