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读张爱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五篇,研究领域多为以往张爱玲研究所未曾涉及,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对于张爱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内容推荐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本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有近年活跃的“张学”新锐,还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或有新观点的提出,或有新史料的爬梳;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十八春》、《色,戒》等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考证。总之,这部论文集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目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

百世修来同船渡——《封锁》的瞬间经验

解读《传奇》中的女性——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

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

范烟桥·丁谛·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

情遇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知识女青年的同性爱再现与“婆”叙事体

轮回转生:张爱玲的中英互译

文化在文本间穿行——论张爱玲的翻译观

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

女人故事:张爱玲的《太太万岁》

张爱玲与电懋

香港电影半生缘:张爱玲的喜剧想象

张爱玲看《秋海棠》及其他——没有硝烟的战争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离沪前的张爱玲和她的新上海文化界——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色,戒》“考”

关于《张人骏讣文》

张爱玲读者言

附录: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一、日常生活面面观

在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初版里附有一张她的照片,据柯灵回忆,相片下还有一句题词:“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她的小说集《传奇》再版的序言,是把原文中的两句话串连在一起的,在这篇序的第一段,她谈到去报摊看自己的书销路如何,不禁自励道:“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然后又催自己:“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在第二段她才讲出一番“大道理”: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一直到全文的最后,她才说出“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这句话来,也为上段出名须趁早的虚荣心态作了一个批注。然而,这仍然像是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未免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更遑论她的“政治不正确”——竞无“感时忧国”的精神。然而,这段序言对张爱玲至关重要,她的多篇散文皆是为这个人生哲学来作阐释和批注;这些话语看来十分琐碎,但如果放在一种“现代性”(modernity)的理论框架来审视则可发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现代感”极强的作家,恰是由于她掌握了这个“现时”(present,now)的深层意义。

(1)

且让我们先从张爱玲在1945年4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我看苏青》——谈起:

张爱玲自己承认:“这篇文章本来是关于苏青的,却把我自己说上许多”。她和苏青似乎所见略同(其实张的观点远较苏青在《结婚十年》中的平铺直叙有深度),都觉得她们身处的“这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然而张爱玲却为这个“非罗曼蒂克”的心态作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批注:

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开心,真是难: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和爱悦,也是应当的,而对于我,苏青就象征了物质生活。(页264)

在这段话和这篇长文中,张爱玲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物质生活”,只说它是“与奢侈享受似是不可分开的”,但又没有进一步解释。以“后现代”的角度看来,这当然指的是商品和消费,然而张爱玲虽在文中提到她初次领略到到百货公司购物是一种“消遣的好方法”,却没有在购物方面着墨许多。她那个时代毕竟还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上海初兴的时代,对于“消费文化”尚未达到如今以消费为欲望和生活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她所谓的物质生活,指的不仅是奢侈享受,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世俗性,而世俗的定义是和钱分不开的,因此她在此文中说:她和苏青“都是非常明显地有着世俗的进取心,对于钱,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页218)。中国古今文人可以穷而酸,但绝不肯定金钱的价值,而张爱玲似乎早已具备一种“小资”的情操,甚至觉得她自己天生俗骨,甚至“俗不可耐”。无怪乎近年来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一直畅销不衰,甚至成为“小资’’白领和“波波族”的宠物。

如果张爱玲的作品意义仅止于此,则没有继续讨论的余地了。在她眼中,世俗的物质生活显然并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已,而有其他更广泛和深层的意义。

综观张爱玲在1939至1947年写的散文,特别是收集在《流言》中的文章,不难发现内中的主题就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更衣记》谈的是从古至今时装的演变,《公寓生活记趣》顾名思义讲的是她幼时在上海住的公寓,虽然大楼里住了中外各色各样的人,她却更喜欢听公寓外的“市声”;《道路以目》谈的是“行”,特别是寒天清早行过的小饭铺、人行道上的小火炉、深夜橱窗里的模特儿、和霞飞路西洋茶食店中的蛋糕:很自然地也由“行”扯到“食”;《有女同车》中的素描背景是电车,物则是电车上的女人;《童言无忌》中自小标题是:“钱”、“穿”、“吃”、“上大人”和“弟弟”;《说胡萝卜》中谈的又是吃——萝卜煨肉汤;《私语》更是一篇日常生活回忆总其大成的文章,内中除了亲戚人物外,谈的最多的依然离不了食衣住行,甚至把其中的色香味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松子糖——“松子仁舂成粉,撞入冰糖屑——喂给生病的弟弟”(页174),让人联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petite Madeleine”;她也写到其他日常生活的细节,诸如:“母亲回来的那一天我吵着要穿上我认为最俏皮的小红袄”;给天津的一个玩伴“描写我们的新屋,写了三张信纸,还画了图样”(页177);父母离婚后她的颠沛流离,在母亲的公寓里第一次见到的地上的瓷砖浴盆和煤气炉子,“我非常高兴,觉得安慰了”(页128);还有在父亲家被禁闭在空房里,想到家里楼板上反照的蓝色的月光。一切都和她私人的日常生活有关。P1-5

序言

2005年9月8日,是张爱玲逝世十周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上海,她的代表作在上海诞生。鉴于这些纪念作家的充分理由,笔者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的同事们筹备在该年召开“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研讨会因故未能举行;庆幸的是,海内外“张学”研究同仁始终对研讨会热情支持,这部《重读张爱玲》论文集就是本拟提交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的汇编。

张爱玲,这位在人世度过了七十五个春秋的女作家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窃以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张爱玲。这个“发现’’可非同一般,至少是部分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和翻译,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学天才,体现了她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到把握,体现了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洞见,一言以蔽之,体现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加上张爱玲复杂的个性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在引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之关注、研讨并进而“重写文学史”的冲动。张爱玲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走红,到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被埋没,到八十年代的“出土”,再到九十年代以降形成的“张爱玲热”,更有从文本诠释、读者接受、文学风尚和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近年来,张爱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张学”也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本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四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作者来自中国(含内地、香港和台湾)、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家,有近年活跃的“张学”新锐,还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晚期风格”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或有新观点的提出,或有新史料的爬梳;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十八春》、《色,戒》等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考证。总之,这部论文集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逐渐无人阅读了,他们的名字也逐渐被人遗忘了,张爱玲却越来越被记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关于张爱玲的争议也一直存在。笔者完全有理由期待,《重读张爱玲》的出版将会像以前三部“张学”研讨会论文集一样,有助于对张爱玲的认知,有助于从学术层面展开对张爱玲作品的讨论,有助于推动“张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谨向本书作者和海内外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读者深致谢忱;由于篇幅所限,还有部分论文无法收入本书,也谨向作者深致歉意。

是为编者序。

2008年10月11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读张爱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欧梵//夏志清//刘绍铭//陈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9834
开本 32开
页数 4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53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