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完美人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应该是那个能够弥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缺失的精神品质的人。在今天,太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已变得心浮气躁,他们在任由精神的家园荒芜弃废。当人们渐渐地重新感受与寻觅精神的至高境界时,却不得不承认所失甚多——功利主义代替了理想与激情;冷漠与玩世不恭代替了似火的热情;妥协、懦弱代替了坚强与勇毅;自私代替了宽容:随波逐流代替了神圣的信仰……许多人不再自信,不再深刻地自省,不再信奉纯洁与忠诚……因而,在本书中,以身处的这个时代为大背景,精心遴选的25个人皆为某一个精神层面最杰出的典范,虽然他们并非完人。在他们身上,你可以重新找回早已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瑰宝,那本该是每个人都应该一生珍藏的。

内容推荐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非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是缘于他们永远闪耀着炫目光芒的精神内质。他们是兼具种种美德的人生榜样,是拥有人类一切优秀品质的楷模。当我们用最完全的心,以及无与伦比的热情去追随伟人,就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尽的精神与品格的力量。

一个伟大的灵魂把他的品质传达给我们是毫不费力的,在与之同行的路途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精神震撼。他们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再生;他们像飘动的旗帜,每一次招展都令人幡然醒悟,让人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

伟人是引领者,他们替我们扫清路障,指给我们正确的方向,并激励我们无畏地前行;伟人是督促者,在他们面前,我们所有精神的匮乏与缺失都会暴露于阳光之下,我们只能以伟人的德与行为参照物,不断地弥补与提升自我;伟人是推动者,他们总是令我们热血沸腾,从而迫不及待地倾尽全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对伟人只做到钦佩是不够的。去追随他们吧!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后继者,去做像他们那样的人。对他们投入完全的信任吧!让我们的身体成为他们的身体,让我们成为他们口里的气息。人生应当这样去追随,这是他们伟大精神的至高无上的传承,是他们伟大精神的神对赐予。

目录

切·格瓦拉——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文森特·凡高——艺术史上的苦行僧

厄内斯特·海明威——男人的真正典范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厄运中的大勇者

阿尔伯特·史怀哲——非洲之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忠于信仰的科学圣徒

伊莎多拉·邓肯——崇尚自由的舞者

特里莎修女——尘世间仁慈的天使

海伦·凯勒——见证生命的人

斯蒂芬·霍金——探索世界运转规律的斗士

比尔·盖茨——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

罗曼·罗兰——一个期许伟大的人

居里夫人——高尚与无私的劳动者

马歇尔·杜尚——自在自为的生命真义

亨利·戴维·梭罗——为生命本身而生活的智者

莫汉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最仁爱的圣徒

穆罕默德·阿里——捍卫尊严的神

泰戈儿——生命的伟大歌者

纳尔逊·曼德拉——胸襟博大的解放者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人类精神与灵魂的使者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的民族之魂

亚历山大·普希金——歌颂自由的帝王

拿破仑·波拿巴——一个创造了历史的伟人

维克多·雨果——雄踞时空的王者

鲁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

试读章节

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无数次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这就是硬汉厄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一人生诉求。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我们似乎看见一个孤单的捕鱼老人置身于大海中,就像是在旋涡中的一片叶子,在寂寞的大海上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沉寂。从漂浮的小船到海风和夕阳,在那场与风浪、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尽显老人疲惫又顽强的毅力,每时每刻都让我们为一个天涯漂流者的生命担忧着。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硬汉”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面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桑地亚哥那样永不服老、永不服输,所以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之后,他决心主动地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格言,于是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不仅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在与莫测的自然搏斗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20世纪最后一位英雄

海明威人如其书。他与大多数同侪作家不同,是个强壮英俊的行动者。但海明威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个优秀的猎人、钓手、拳师和游击队领袖。他要自己变成荷马史诗般的神话,在人前塑造一个海明威式的英雄——强悍、坚毅、受苦,那是海明威式的精神,那是硬汉的风范。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外的橡园镇。父亲克拉伦斯·海明威是这个小城镇医院的一名外科医师,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他的长子。父亲本期待他将来能继承父业,没想到40年后海明威竟以他的长篇巨著《丧钟为谁而鸣》赢得了世界声誉,此后又在55岁时以一部不到6万字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压倒所有候选的世界级文豪,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使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风和习惯爱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文人学者类型。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入学之后,他几乎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所有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拳击和橄榄球的爱好简直达到了痴狂的程度,而且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由于这种长期锻炼,海明威的健壮体格和犷悍外形使人无法将他和“文学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在如此醉心于激烈体育活动的学生时代,他早已对写作深感兴趣,经常仿效当时流行的幽默笔调试写一些小品和报道,不久便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刚满17岁就当选为橡园镇高级中学校刊的主编。中学毕业后,19岁的海明威通过叔父的推荐,远离家乡到堪萨斯州担任《堪萨斯城明星报》的记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海明威争取到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的机会,开赴意大利前线,不料刚到那里不久便被一颗炮弹炸成了重伤(战地医院医师在他身体里一共取出了大小237块弹片),而海明威当时居然带着这些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此举为他赢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银十字军功勋章。但战争的残酷恐怖同时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2年,海明威被任命为《堪萨斯城明星报》特派驻欧洲记者,在巴黎期间,海明威一方面担任采访、报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但开始很不顺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在1923年出版时,只印了300册,社会反应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种不肯服输的“硬汉子”,他索性辞去了记者的工作专心搞创作,并在当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个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么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国发行了增订的第二版时,成为1925年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举成名。1926年,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遗余力地揭露并谴责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暴力行径和灵魂的堕落。通过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格,作者不仅显示了“迷惘的一代”青年们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极的世界观,实际上,书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大众遭受的苦难发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叹息,同时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在20世纪30年代的前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时光消磨在出国旅游、钓鱼、打猎、观看斗牛等事上,这几年里他只写了两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么成功。1936年他发表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短篇受到普遍赞赏,被公认为是他所写的几十个短篇中最杰出的作品。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毅然投人到这场民主与独裁的生死搏斗中去,在当年冬天他发起了广泛的募捐支援活动,为此跑遍了大半个欧洲。这场反法西斯的艰苦斗争最后失败了。海明威满心沮丧地回到了美国,战争的经历和失败的痛苦为他提供了改变自己精神世界的机会和创作的源泉。他先后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后者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巨著,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被举世公认为不朽之作。

1945年3月,海明威在二战胜利前夕回国,随即移居古巴首都哈瓦那,在那里定居,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先后发表了一些短篇和两个中篇作品,其中《老人与海》(1952)是他的又一部不朽之作,在1953年为他赢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又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在他的生命最后几年中,一直遭受多种病症的折磨,他已丧失了创作的精力。1958年,海明威迁返美国爱达荷州疗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最后,终于按照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人和大自然或外界势力的搏斗中,最后人总是难免于失败”,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自杀是对病魔采取的一种“宁死不屈”,与之同归于尽的解决手段;同时也使他的消极世界观和他所提倡的“硬汉”精神这一对矛盾最终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P20-24

序言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

伟人就活在你的心里,尽管他们与你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你的精神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他们或许在你千万次的寻觅与热切的呼唤中出现,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你相遇,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存在对你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你与他们之间有着某种意会与神交——他们有时是令你痛苦的。当你平庸,当你颓废,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你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再生:他们带给你更多的是狂喜。当你迷惘,当你无助时,他们高贵的品德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一次招展都将令你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你把他们视为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你不由自主地追随着他们,每一次与之相遇,你便会强烈地感受到精神的震撼。

如果把精神的成长比做一条不断向上延伸的曲线,那么每个人成长曲线的延伸度和曲折度都有所不同,这完全取决于你拥有着怎样的精神成长空间。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以及无与伦比的热情追随伟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一个最佳途径将这个特别的空间拓展至最大。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伟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伟人精神的荫泽下,像藤蔓一般沿着伟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追随意味着改变。伟人的点醒将使我们的人生积淀一天比一天厚重。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缺乏精神敬畏的结局,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无比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平凡或是伟大,在伟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生活的那本大书,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应该是那个能够弥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缺失的精神品质的人。在今天,太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已变得心浮气躁,他们在任由精神的家园荒芜弃废。当人们渐渐地重新感受与寻觅精神的至高境界时,却不得不承认所失甚多——功利主义代替了理想与激情;冷漠与玩世不恭代替了似火的热情;妥协、懦弱代替了坚强与勇毅;自私代替了宽容:随波逐流代替了神圣的信仰……许多人不再自信,不再深刻地自省,不再信奉纯洁与忠诚……因而,在本书中,我们以身处的这个时代为大背景,精心遴选的25个人皆为某一个精神层面最杰出的典范,虽然他们并非完人。在他们身上,你可以重新找回早已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瑰宝,那本该是每个人都应该一生珍藏的。

去看看切·格瓦拉吧,这位尘世中的耶酥如何用自身的毁灭,来换取理想的实现与激情的勃发。“我已下定决心和人民共患难。我已看到他们正在经受着苦难。作为一位不带偏见的探索者和理性剖析者,我可以自信地高呼:我要冲向堡垒和战壕,用鲜血染红我手中的武器……我正在整装待发,准备冲杀。我将用我全部的热血,去实现一个无产者全力追求的未来。”

  去看看凡·高吧,作为现代艺术的殉道者、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命中注定为了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在3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承受着接踵而来的失败,他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来源于那近乎疯狂的激情—一“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去看看海明威吧,那颗射向自己的子弹,即便穿透了脆弱的头颅却依然击不碎他生命的硬度。他用自杀来捍卫他一生所恪守的信念:“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去看看特里莎修女吧,这位以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关心他人的仁慈的天使,在她的生命中,蕴含着英雄和圣徒的本色。“爱应该像生命和呼吸一样,天天伴着你,直到最后一刻。”她无私地将自己奉献出来,不为名利,只为延续这世间的爱,她留下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以虔诚的心去思考。  去看看普希金吧,他之所以获得“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美誉,不仅因为他为俄罗斯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那如岩浆般喷发而出的,集自由、纯真、勇气与尊严于一体的精神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这月光下的世界中哪怕仅有一个诗人在流传。”无论是谁,只要与普希金在精神的时空中相遇,就注定会被撞击、被感染、被点醒。

去看看爱因斯坦吧,如果把每个世纪都比做一棵参天大树,爱因斯坦则必定被视为20世纪这棵大树上最粗壮的根茎。也许鲜有人会再成为像他那样的科学大师,但我们要追寻的,是他那朴素的、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最充实的灵魂。他的公正、善良、诚实,以及他“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崇高的信仰,使他得以窥见上帝的秘密,也使后人懂得了如何崇敬“生命的神圣”。

人的生命的成长有限,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那么,就像葛拉西安曾告诫我们的,“与伟人心心相印”吧!你的一生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做伴,你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次这样不舍不弃的追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完美人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2750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1
17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