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闻新知张爱玲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报纸与杂志,在秘闻轶事、凶杀色情、绯闻流言,甚至家长里短的拥挤与嘈杂之中,会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费事件而与人争吵;因爱上有妇之夫而公园受辱;因奇装异服而使路人侧目;因汉奸丈夫而被人质疑身份;因写作成功而涉足影视;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较之后人对她的崇仰,彼时人眼中的张爱玲是真正平民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编这个集子,多半是为了呈现20世纪40年代小报中的张爱玲,一切以客观、原始资料为主,不虚饰、不隐恶,希望能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后半部分是想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论争作一个线性的归纳、梳理,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书把张爱玲的年谱编写放在第三部分,意图就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并尽可能详细,但受限于现有的资料并不全面,更为丰富的、全面的年谱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出现。

内容推荐

全书由三辑组成。

第一辑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计有文章80多篇。这些文章都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展现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

第二辑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通过四个方面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了总结。

第三辑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编者在能够利用的资料范围内,尽量丰富各个阶段有关张爱玲的内容,且加上自己在资料搜寻上的成绩,基本展现了张爱玲的生平。

目录

序言/1

第一辑 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

 辑录简介/3

 一、平襟亚与张爱玲

一针见血/秋翁/6

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秋翁/7

柬诸同文——为某女作家专事/秋翁/9

灰钿案平议/柳絮/10

最后的义务宣传/秋翁/10

不得不说的废话/张爱玲/12

“一千元”的经过/秋翁/13

“灰钿”之声明/汪宏声/14

与秋翁并无难过/柳絮/15

灰钿/文帚/15

女作家生财之道/一帆/16

关于张爱玲/秋水/17

《语林》出版/留司/17

张爱玲和《语林》/余晋/18

女作家一字一金/啼红/18

秋翁的慷慨/太白/19

红叶/秋翁/20

平襟亚与张爱玲/康海/21

《传奇》印象/文海犁/23

贵族血/半老书生/24

张爱玲之贵族身世/曰子/24

释张爱玲贵族血液/眉怃/25

贵族血液的大胆女作家

张爱玲重述连环套/上官燕/26

 二、女作家的面孔

女作家/醉云/27

女作家/无名氏/28

女人的天地/秋水/28

张爱玲与潘柳黛/柳浪/29

女作家点描/黄次郎/29

女作家训练班/凤三/30

女作家的面孔/文海犁/31

小报上的女作者/商朱/31

看女作家/商朱/32

谈女作家/钱公侠/33

女作家给我的感觉/文海犁/34

女作家笑谈/佚名/35

苏青看还张爱玲/李七/35

苏青、颜洁、张爱玲/黑老夫/36

 三、关于《倾城之恋》

张爱玲登台演戏/徒蒙/37

《倾城之恋》上舞台/《上海影坛》剧讯/38

张爱玲不演《倾城之恋》/裁云/38

关于《倾城之恋》/云郎/39

“大中”新闻:《倾城之恋》的演员/一青/40

《倾城之恋》将上演/君多/40

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张爱玲/41

谈小说改编剧本/白文/42

《倾城之恋》/紫凤/43

看《倾城之恋》后/伏芝/43

观《倾城之恋》/含惊/44

 四、论奇装异服

炎樱衣谱/张爱玲/46

张爱玲笔下的炎樱姊妹俩/商朱/47

张爱玲开时装公司/耳闻/48

奇装异服/文海犁/48

论奇装异服/正兴/49

张爱玲的衣着/老阁/50

论胡兰成与张爱玲/真西哲/50

张爱玲和胡兰成/李愚公耳/52

张爱玲将嫁胡兰成/喜鹊/53

贺张爱玲/老凤/54

应瑛娣是二皇娘/老凤/54

张爱玲婚事/黄瓜/55

张爱玲征婚/将往/55

张爱玲不识鸳鸯?/孤鹜/56

张爱玲到警局——西装男朋友随侍/云峰/57

 五、见一见张爱玲

张爱玲使人舒服/海士/58

张爱玲画/秋水/59

花凋/秋水/59

见一见张爱玲/刘郎/60

张爱玲作品中之人名/柳絮/61

三个张爱玲/曼厂/61

张爱玲与余爱渌/刘凤/62

连环套之爱/戎轻露/63

随笔专家/霸珠藏/64

张爱玲与我的儿子/霸珠藏/65

张爱玲赞美路易士/巨人/66

两对对谈/离石/67

男张爱玲/靳苓/68

文人的诸好/老道人/68

张爱玲嗜吃臭豆腐干/诸葛/69

麦克风前的张爱玲/凤三/70

张爱玲哪里去了?/慕容妍/70

卡尔登门口张爱玲发嗲/柯洛/71

不了情/盖阿毛/71

张爱玲初见剧坛名二哥/白香树/72

《太太万岁》/桐叶/72

狂捧张爱玲未免太肉麻/钱眼/73

张爱玲骂张瑞芳/未人/74

张爱玲严遭盘问/彭朋/74

附逆未遂之女作家

张爱玲琵琶别抱/章绪/75

第二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论争综述

 概说/79

 一、林柏燕、夏志清、水晶等关于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论争/81

 二、朱西宁、王翟、唐文标关于“殖民地作家论”和“文学功能论”的论争/89

 三、大陆学界对张爱玲的政治文化身份之争/94

 四、刘再复、夏志清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争/101

第三辑 张爱玲年谱简编

附录 张爱玲与《万象》矛盾的历史考察/156

 从遗弃到回归?——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中的接受史/169

后记/179

试读章节

一针见血

秋翁

某刊物评论当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云:“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这决不是因为她有传统的贵族的血液……”

“按”据人说:张小姐是张佩纶的孙女,张佩纶又是李鸿章的女婿。照此一层层的推算起来,张佩纶应该有李鸿章的血液,张爱玲女士细胞以内,至少该有若干西西李鸿章的血液,李鸿章既受过清朝的爵赏,是一位“爵爷”,当得起“贵族”两个字。因此批评人胡先生在上文肯定地说:“总觉得她是贵族”;可是,忽又在下文否决她“不因为她有传统的贵族的血液”;“贵族血液”这东西,假使放在显微镜底下看,毕竟与“平民血液”怎样分别,怕连德日欧美不论什么派的“达克透”,一时都分辨不出来吧?而我们的胡先生,在“和她相处”之下,竟然论列及此,那真不愧文坛先进,在我辈后生小子,莫测文学高深者腕底,只能恭维他的评论是:“一针见血!”

(《海报》1944.5.14)

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

秋翁

因为我国文坛女作家不多的缘故,我对于她们总是竭力捧场。尤其是对于某一位女作家,从她《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起家的当儿,便追随我友瘦鹃兄之后在本报一再揄扬。虽不曾分析她的血液有多少西西贵族化的成分,然而对她文字的美妙,身家的清白,似乎已都称赞过,尽过宣扬的能事。不信可以打开本报的丛编来对证。可是,她对我却适相反背,不懂她特别对我顶真呢,还是习性如此?记得一年前吧,那时我还不认识这位女作家,有一天下午,她独自捧了一束原稿到“万象书屋’’来看我,意思间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荐给编者柯灵先生,当然我没有使她失望。第一篇好像是《心经》,在我们《万象》上登了出来。往后又好像登过她几篇。她有一回写了一封信给我,大谈其“生意眼”,并夸张她一连串的履历,说她先人事迹,可查《孽海花》。当初我猜想不出《孽海花》一书怎么好当她的家谱看,随后才知道这小说中确曾记及清代一位李合肥的女婿——逃走将军的逸事,但始终不能使我怎样惊奇与兴奋。她写信给我的本旨,似乎要我替她出版一册单行本短篇小说集。我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她。她曾将一大批短篇小说原稿亲自送来给我付印(其中包括《倾城之恋》、《封锁》、《琉璃瓦》等篇,那时都还没有披露过)。当我接受了她的原稿后,她接连来见过我好多次,所谈论的无非是“生意眼”,怎样可以有把握风行一时,怎样可以多抽版税,结果是她竞要我包销一万册或八千册,版税最好先抽,一次预付她。我给她难住了,凭我三十年的出版经验,在这一时代——饭都没有吃的时代。除凭藉特殊势力按户压买外,简直没有包销多少的本领。因此只好自认才疏力薄,把原稿退还给她(留下一篇短稿《琉璃瓦》刊登《万象》)。同时,怕她灰心写作,约她在我刊《万象》上面写一篇连载小说,每月写七八千字(在当时一般作家正在向杂志社联合会提出要求千字百元)。我就答应她,稿酬较我刊诸作家略高,每月预付她一千元。谁知她写了一期之后,前来论价,斤斤要求百五十元千字,并说如不允许,每月当酌减字数。我因我刊许多老作家——在文坛上写了三十年的老作家,报酬千字仅不过百元,不便使人家难堪,因与彼争论了数语,她不欢而去。后此,每期递减字数,且差不多每期前来要求,例如说:“这一期我只写五千字了,你要便要;不要就拉倒。”我终于忍耐着,不使她难堪,一凭她减少字数,看她减到多少为止。结果竟然减到一个字都不写(可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编者柯灵兄,在七月号付印时,向我进言,要我加送二千元去,那么三千元写五六千字,也不为少了。我依照编者的吩咐,送去二千元,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又遭退回。可是,她退回来的,只有加送去的一笔二千元,尚有预付的一千元,却一字不提。小说稿则一任腰斩。这一千元虽小数,预付了两个多月,竟使我们无从撤销这一笔账,会计先生正在踌躇,付什么账好呢?要请这位女作家吩咐。这位女作家毕竟是谁?可不用我说明了吧。

我不敢说这位女作家“市侩气”太重,因为她毕竟是一位“作家”而又是“女”!像我本人,从事出版专业,买卖要顾到血本,似乎不能不与人较量锱铢,才是十足道地的“市侩”。“市侩”而有“市侩气”,尚能为一般原谅的吧。

又如花了一千块钱,买不到当代女作家一个字,怕即使不是“市侩”,没有丝毫“市侩气”的人,也总觉得心头有所未甘。我愿不论“作家”与“市侩”,彼此能反省一下,设身处地为自己为他人想想,得免许多争执。这话尚也在合理之列吧。

(《海报》1944.8.18、19)

柬诸同文

——为某女作家专事

秋翁

一周以前,予于本报记某女作家一稿,同文间如凤三,刘郎,秋水诸兄,先后訾予失当,认予容量太窄,浪费楮墨。予拜领嘉言之余,不能自已,续有申述,藉明予写此文之本旨与夫重心所在之点。未敢文过饰非于诸兄之前,还祈知我者之亮鉴焉。

予虽量窄,然亦绝不至于肉痛此戋戋一千元之灰钿,予既为市侩——书贾之一,亦何憎于他人之与我谈“生意眼”。予所认为不能已于言者:不幸而站于《万象》出版人地位,出版人于稿件之征集原非分内事;向例由编者处理之,但某女作家连载一稿,却在例外。因当时多嘴之故每次“支费”与“索稿’’均由本人负其责,本人又因需顾及其他写稿人一般之润率,不能率外增给致生厚此薄彼之嫌。以是不满意于某女作家,确为事实。但随后予即默认其酌量每期写若干字数,从未多一句话,是在实际上早加其润例——每次稿费单不啻由其自开,尚复有何不慊之理?况七月号我刊发稿时,予遵从编者之请,增至按月三千元,字数不计,尚亦不得谓不优容矣。乃终遭其拒绝,遽将已刊之长篇连载小说付诸腰斩,致失信于千万读者群,尚亦使站在出版地位之人有所不堪忍受。然当时犹冀其小休以后八月号继续写作。乃终于置之度外,是既无断稿原因,亦乏辍写理由,徒使千万读者群之怅失。此在出版人方面将何以对读者。犹茶寮主人之聘请说书人排日说书,聚众千万于一堂,正兴高采烈之际,说书人遽中途剪书而去,使茶察主人将何以对听众。故予之写稿于本报,重心还在藉是以明其辍写之经过,而诿卸我索稿无着之责任,非敢有他。若谓我张挞伐之阵,则非知我者也。还祈诸同文鉴我之诚,有以见教,则幸甚焉。

(《海报》1944.8.27)

P6-9

序言

自从大陆文坛、学界和一般读者“发现”了张爱玲之后,这个名字就渐渐地符号化了,同时也附着了越来越多的情绪色彩。这就是说,除了原本的作家身份外,“张爱玲”的附加值越来越多了。很难说这对张爱玲及其文学的历史评价是否都会是正面的或积极的。有时候,审美疲劳很易引发对立甚至厌恶心理,粉丝的非理性尖叫会被视作公共噪声,而商业炒作更会提醒人们在文学评价时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张爱玲由此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必须“警惕’’的存在和对象。

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近年的张爱玲研究似乎进展不大;但相关的“动静”却又很大。比如,关于张爱玲佚作或遗作的出版之类。张爱玲仍是一位话题人物。这也就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说明了,张爱玲研究确还有全面、深入展开的进一步空间。照理说,像张爱玲这种长期处在关注中心的人物,有关的研究资料应该渐渐会被穷尽了。实际情况却并不然。比如,对于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出世”的那段时间,能够引用的材料除了张爱玲自己的作品和有限的几篇评论,大概就剩下浪子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了。其实,当时的报刊资料并不少见,而且今天也不难找见。为什么张爱玲的研究者不去尽量有效地使用呢?我不是张爱玲的研究者,但相信一条道理:与作家同时的史料,最能有效还原作家生活、写作的真实时空,也最能真切再现作家的社会形象和文学身份。作家的日常性、文学性和历史性,就是从这里出发和形成的。这对张爱玲也应该是适用的。因此,更多的发掘、搜寻有关张爱玲的真实资料,其重要性不会逊色于某些“出身暧昧”的张氏作品的出版。肖进编著的《旧闻新知张爱玲》,就体现了一种“有证据的真实”的价值。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走红上海文坛之时,上海报纸期刊对她的评论报道异常繁多。这些评论报道,应当在今天成为研究张爱玲40年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当时的上海小报,对张爱玲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女作家,兴趣特浓,“狗仔”很多,各种虚虚实实的报道也就非常丰富。《旧闻新知张爱玲》的第一部分,就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著录者在书中共计整理小报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生活、趣味、性格的方方面面。由于上海小报休闲性、娱乐性的特点,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展现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比如:张爱玲的深居简出,张爱玲穿着上的奇装异服,张爱玲的情爱选择和对待金钱的态度等等。鉴于40年代上海一度被日伪占领,严肃的出版业凋零,所以小报上的张爱玲形象可能是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为数不多的真实影像之一。张爱玲文学的都市性和市民性,完全可以由此获得印证。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作者策略性地用四个方面的论争来概括50年来的研究过程,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虽然这一归纳疏略了某些细节,而且一些关键问题也有待详细展开,但已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见出作者用力所在的是文字中那些考辨的内容,包括几篇附录——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很值得对张氏有兴趣的读者留意。

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得比较简略。大多只能依赖欠详的资料作一个大事年表的介绍。本书对年谱的编写同样并没能克服资料上的困难,但编者在能够利用的资料范围内,尽量丰富了各个阶段有关张爱玲的内容,而且还加上了自己在资料搜寻上的成绩(如添加上了40年代张爱玲的一篇佚作《炎樱衣谱》),基本上展现出了张爱玲的生平。总体看,这一份年谱应该说仍然是暂时的、简编的,它还有很多有待完备的地方,特别是关于张爱玲后半生在美国的生活等等。

本书的编著者肖进,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考取南京大学,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来这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教授提议编著的,朱教授说坊间关于张爱玲的书不算少,但真实史料的整理出版还应该加强,有助于清晰地呈现张氏的真实面目。我本来应承下来做此事,但不久发生了工作调动的事,于是便将这件事转请肖进接手完成。他虽年轻,但做事已经相当老练,而且很能用功吃苦。我想,同道都能了解查阅、录入几十种民国报刊资料的工作量和其中的辛苦。这本书现在的样子,都是他个人独立完成的。有了这种精神,假以时曰,相信他还能做出更为出色的成绩。

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阅读张爱玲,惊叹于她的用笔之精准,用心之深刻,或者一个字,就是“毒”。但全部读完后,却没有变成“张迷”。为什么?张爱玲的文学局面和心胸还是太小。可以视为出色的作家,但文字之妙毕竟主要属于才情、修养和禀赋,不完全与人格境界的精神内容有关。在小说技术上,她确实是很深、很高,但她对我显然没有起码的精神感召力——而我,期待一个文学家的却主要在此。

吴俊

2009年4月30日

后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与论述之“多”与“盛”,已经形成与鲁学、红学、钱学相并立的“张学”。海内外相关的论文、著作,不说汗牛充栋,也足以蔚为大观。各种各样的论述话语,从宏大叙事到文本分析,从女性主义到后现代批评,以至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等都在张爱玲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有关张爱玲,我们还需要说些什么?

也许一切的再论述都是多余的,前人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也许不是,因为我们总能找到说话的理由。作为一个充满魅力(glamour)的作家,张爱玲注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解读与评论,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张爱玲也是不同的。不仅我们这些后来者,就是在张爱玲生长和成名的那个时代,也早已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言语之间甚或带着点鄙夷与不屑。这也许是因为彼时的张爱玲还没有来得及被人罩上一圈耀眼的光环吧。

不是吗?翻开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报纸与杂志,在秘闻轶事、凶杀色情、绯闻流言,甚至家长里短的拥挤与嘈杂之中,会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费事件而与人争吵;因爱上有妇之夫而公园受辱;因奇装异服而使路人侧目;因汉奸丈夫而被人质疑身份;因写作成功而涉足影视;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较之后人对她的崇仰,彼时人眼中的张爱玲是真正平民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编这个集子,多半是为了呈现20世纪40年代小报中的张爱玲,一切以客观、原始资料为主,不虚饰、不隐恶,希望能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后半部分原是想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论争作一个线性的归纳、梳理,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奈能力薄弱。只是浮光掠影。张爱玲一生避世,她的生平事迹一向为众多的张迷们所渴望了解。本书把张爱玲的年谱编写放在第三部分,意图就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并尽可能详细,但受限于现有的资料并不全面,更为丰富的、全面的年谱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出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先生对本书的完成多有关照和支持。本书原是由吴俊教授策划、编写的,为了使我得到锻炼,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全部的编写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还要感谢我读书时的导师陈子善教授,他引领着我逐渐走进史料,走进期刊,走上治学的道路,使我终生受益。感谢责任编辑曹利群老师对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感谢我的妻子王欣,在报海中搜寻资料需要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如果没有她无怨无悔的默默支持,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得下去!

本书在资料上的错漏之处,一概由本人负责。

肖 进

2009年4月20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闻新知张爱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70689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