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最新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广泛撷取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论辩文典范的《战国策》,文笔优美精练、被誉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史记》,画人风神毕肖、说理明晰透彻的《资治通鉴》,情节曲折生动、引入入胜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语言纯净自然,朴素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红楼梦》以及《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古典名著的智慧精华,通过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精练、实用的要点,展示了针对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人群,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可灵活采取的论辩说服方法和口才技巧,会有助于广大读者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增长智慧,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自我形象,促进入际关系的和谐和事业的顺利发展。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富有影响力的名人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口才出众。他们的演讲辩论或思想深邃,语言犀利,或激昂陈词,气势夺人;或娓娓道来,亲切感人;或庄或谐,或幽默或朴实,激发人的斗志,唤起人生的热情,匡扶正义,除奸惩恶,为民伸冤昭雪,扶正法律,涤荡灵魂,留下千古美谈。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犹如骏马对于骑士一般。”在生活中,能言善辩、口生莲花、妙语连珠、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容易赢得别人的合作和支持,能够更快捷、更顺利地达成各种目标。

目录

一、动之以情,从内心深处打动别人

 妙语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3

 消除对方防范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心换心/5

 先捉摸对方的内心实意再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说服和开导/7

 与那些处于高位内心优越的人说话要从大处人手/11

 巧用双关语从情感上打动别人/16

 以明显的利益诱惑被说服的对象/18

 用易于理解的故事获得别人心理上的认同感/21

 为对方体面地下台铺设好台阶/23

 寓理于故事之中,使对方心悦诚服/24

 指桑骂槐,也能打动对方的心/27

 先把对方捧得舒服了,再让他权衡利弊/29

 循循善诱,切中要害以打动人心/30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晓之以利害/32

 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33

 让对方真切地感触到你的真实感受/38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唤醒其良知/39

 用感情打动别人的心比才能更重要/41

 巧妙地提出一个对方不愿实行但又不得不实行的建议/43

 先顺应对方的心理,再改变他的态度/45

 好的口才以聪明的头脑和细腻的心思为基础/47

 通过抬高别人来为自己扭转不利局面/48

 用善于逢迎的语言赢得别人的欢心/50

 为了迎合对方而事先精心做好准备/52

 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向对方说明/54

二、晓之以理,用人义和事实引起对方的重视

 发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后要敢于指出/59

 巧用类比,以事喻理去说服/60

 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地进行正面批评/63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巧妙地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65

 通过相互比较来陈说利害关系/66

 运用妙趣横生、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68

 一定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69

 以隐藏在背后的危机打动对方/71

 用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话进谏/72

 力谏上司按规定办事/74

 精辟透彻、委婉恳切地展示自己的深谋远虑/76

 有理有节,强调以法办事/80

 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可怕以引起对方重视/81

 采用以事实说理的方法/83

 采用使人感到亲切可信的现身说法的方式进行劝谏/85

 先循循善诱,再以理服人/88

 不卑不亢地对别人不实的诬陷进行辩解/89

 深明大义,辅佐丈夫力求上进/91

 用形象的比喻进行告诫和劝勉/92

 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93

 揭示出事情的真正规律和发展方向/95

三、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向主题靠近

 一个人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99

 以漫天无际的话题展开,逐渐向中心逼近/100

 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的效果大相径庭/103

 巧问善诱,牵住对方的“牛鼻子”/105

 条理清楚、步步为营地进行说服/106

 晓明利害,软硬兼施地去说服/108

 步步深入,结构上环环相扣/110

 正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条件联系/111

 从小到大,逐层设喻,步步进逼/n4

 由远及近,先打外围,后攻核心/n6

 分层次和阶段采取不同的论辩方法/120

四、出其不意,采用出人意表的策略进行论辩和说服

 大胆采用无言沉默的说服法/125

 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破要害/127

 以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引出话题/129

 采用出其不意、另辟蹊径的策略/130

 以提问题的方式开始引起别人的注意/133

 反言相劝,以刺激其清醒而知错/137

 外勉内讥,既不刺痛对方,又可使其觉悟/139

 利用“逆向心理”进行激将说服术/140

 采用出人意表的反论式说服法/145

 以堂而皇之地撒谎的方式进行辩解/147

 以假装糊涂的方式嘲弄对方/149

 以明知故问的方式提醒对方觉醒/150

 故意编造一个非常荒唐的故事/151

 说话要有分量、要得体/153

五、针锋相对,展示敢于交锋的胆略和气度

 用夸张、铺陈的语言吓倒对方/157

 利用对方的无理要求引出显然荒谬的结论/159

 用对方提出的论据巧妙地进行反驳/160

 先守后攻,以磅礴的语势各个击破/163

 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摆脱劣势/166

 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类比反驳/167

 思维敏捷,敢于向权威挑战/169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70

 单刀直入,阐明自己的观点/173

 巧妙地指出对方不讲道理的错误/175

 根据实际需要转换角度或角色/176

 借用对方的逻辑和推理引出荒谬的结论/177

 刚柔相济,张弛有度,不卑不亢/178

 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击/180

 用形象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181

 以更实际和更容易实现的建议取胜/182

 明知对方难以接受还是要巧妙地去说/184

 牵强附会、信口开河的观点站不住脚/186

 巧妙地利用概念的灵活性为自己辩护/187

 将计就计,暗中将对方引向了自己的论证目标/188

 使对方陷入他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190

 善于变换角度,主动出击/192

 灵活地采用借喻手法,以物喻理,借古鉴今/194

 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作证据,强调道义和利害关系/196

 言辞委婉但针锋相对,言之有“据”/199

六、委婉含蓄,采取侧面迂回的办法表明态度

 尽量以委婉的方式提出忠告/205

 在“进谏”的时候要讲究技巧/206

 要善于避开对方的讳忌点,绕道而行/207

 欲擒故纵,委婉地进行劝谏/208

 陈述利害,而不表明自己的观点/209

 兜着圈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21O

 有意识地运用委婉、模糊的语言/2n

 只提出委婉的建议让对方去自悟/213

 恰到好处地“拐弯抹角”/214

 用故事委婉地批驳对方的不妥言行/216

 努力先使对方不致对自己产生反感/218

 采取批评讽刺的态度远不及美言赞誉的激励有效/219

 使对方在自我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受到心理上的控制/220

 先对对手进行试探,再决定自己的方针和策略/222

 推诿搪塞术,回避问题或问题的实质/223

 迂回隐避地进行自然而又亲切的赞美/225

 不可不分情况、不看对象地直言力谏/226

七、随机应变,灵活机巧地争取有利处境

 采取正意反说的方式为自己辩解/235

 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给自己留下任意解释的余地/236

 用逻辑的二难推理摆明事实/238

 根据对方的接受能力调整谈话的内容/239

 采用悖论假定法,把对方引向自相矛盾的境地/240

 将错就错,灵活地借题发挥/241

 巧妙地转移话题,化解尴尬/243

 巧寻借口,使自己摆脱窘境/244

 对对方的情绪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性/245

 开阔思路,大胆寻找新的突破口/247

 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八面玲珑/248

 口才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251

 采用“逆水推舟”的方法,出奇制胜/252

 善于察颜观色,调整说话的方式/254

 回环曲折,诱使对方说出己方所需要的话/256

 借题发挥,巧妙地赋诗/257

 千方百计地顺应上司的心思/259

 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祸从口出/261

 在论辩中恰当地应用对偶/263

八、幽默风趣,使人受到心领神会的愉悦、美感和教益

 说话风趣、幽默是展示良好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271

 古人常用的幽默方式和技巧/272

 诙谐、幽默地与人交往会使人际关系更和谐/275

 恰当地进行自嘲是一种高档的幽默/278

 用谐音和语义的双关巧妙地制造幽默/280

 用荒诞的推理含蓄、婉转地表达意见/283

 幽默诙谐地借题发挥/284

 采用风趣含蓄、诙谐轻松的语言进行反驳/285

 制造误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286

 用名不副实的赞美进行调侃和讽刺/287

 抓住矛盾之处,突出其可笑之处/288

 幽默引导对方产生正确的认识/289

 把歧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对联当中/291

 以数量取胜的诗句/293

 对不学无术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嘲讽/294

 对过度追求虚荣者的嘲讽/295

 对为了面子而丢丑的人的嘲讽/297

 对不知惭愧的无耻之徒的嘲讽/298

 对谄媚者与被谄媚者的嘲讽/300

 对自卑而又争强好胜者的嘲讽/301

 对小气吝啬鬼的嘲讽/302

 炉火纯青、空前绝后的拍马口才/303

 卖卜者的投机取巧、随口奉迎/305

试读章节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

当时,南北为纵,是以魏国、韩国、赵国为中心,北联燕国,南联楚国,东联齐国,共同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霸权和侵略的国际战略。东西为横,曾是齐、秦两国用武力迫使弱国听命,继而兼并其他弱国的国际战略。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在战国后期齐国衰弱之后,连横成为秦国专用的吞并六国的谋略。

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对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的策略,他不是太感兴趣。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人、鞭辟人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信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却曾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烦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见。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权威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10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100两银子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他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觉得自己的研究和演练已经成熟了,他又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白银20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

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在当时,广大天下、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要听苏秦一人来决定一切政策。没消费一斗军粮,没征用一个兵卒,没派遣一员大将,没有用坏一把弓,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稳定;只要有这样的一个人得到合适地使用,天下就会服从领导、归顺朝廷。所以说:“应该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来处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谋策划、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

P7-10

序言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富有影响力的名人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口才出众。他们的演讲、辩论,思想深邃,语言犀利,或激昂陈词,气势夺人,或娓娓道来,亲切感人;亦庄亦谐,或幽默或朴实,激发人的斗志,唤起人生的热情,匡扶正义,除奸惩恶,为民伸冤昭雪,扶正法律,涤荡灵魂,留下千古美谈。

中国古人是非常注重口辩能力的,并以此为契机,著书立说,成就功名,足见其重大意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鬼谷子等人都是“率其徒群、辩其谈说”的口才大家。可以说,没有口才就不会有诸子百家的繁荣昌盛,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如此灿烂辉煌了。《战国策》中写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强秦无理索要象征天子地位和尊严的九鼎的危机中,在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穿梭游说齐国,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地说服齐国,并借助齐国的力量挽救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层出不穷,如苏秦逐个说服六国参与合纵,张仪离间齐楚联盟,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国际战略;唐雎为安陵君使秦雄辩滔滔而不辱使命;鲁仲连慷慨陈词,绝不向秦王称帝,等等。出身贫寒的策士们凭着锋利口才,说服了君王、显贵和政要,完成了一件件国家、国际大事,他们的论辩游说具有何等的说服力、信服力!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一书,广泛撷取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论辩文典范的《战国策》,文笔优美精练、被誉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史记》,画人风神毕肖、说理明晰透彻的《资治通鉴》,情节曲折生动、引入入胜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语言纯净自然,朴素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红楼梦》以及《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古典名著的智慧精华,通过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精练、实用的要点,展示了针对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人群,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可灵活采取的论辩说服方法和口才技巧,会有助于广大读者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增长智慧,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自我形象,促进入际关系的和谐和事业的顺利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最新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9550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1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