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鏖兵台儿庄
内容
编辑推荐

《鏖兵台儿庄》是一本研究我国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的专著。书中介绍了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背景,详述了三次序战,台儿庄中央战场,台儿庄大捷与追击战;充分肯定了我国参战各部队将士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与高级将领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于学忠、关麟征、王仲廉、王铭章等指挥台儿庄战役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了台儿庄战役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内容推荐

蒋介石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调兵遣将,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策定了津浦线防御战;他下令处决韩复榘,严肃军纪;他同李宗仁及台儿庄前线各高级将领保持密切的电报联系;在台儿庄最危险的时刻,他亲临前线巡视;在举国欢庆台儿庄大捷时,他通电全国,告诫军民保持清醒头脑,“闻胜勿骄”。

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宗仁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抗战初期,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属,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

 徐海地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略地位

 战争之开始

 战时局势的发展变化

 日军图谋打通津浦线

 李宗仁肩负重任

 处置韩复榘

第二章 台儿庄序战之池淮阻击战

 池河血战

 淮河大捷

 两淮豪杰起田间

第三章 台儿庄序战之滕县保卫战

 川军开赴滕县

 滕县外围战

 滕县城保卫战厂

 王铭章 血洒滕城

第四章 台儿庄序战之临沂之役

 一战临沂

 再战临沂

 三战临沂

第五章 台儿庄城寨阵地战

 台儿庄初期保卫战

 台儿庄中期保卫战

 台儿庄后期保卫战

第六章 台儿庄侧背运动战

 汤军团进入抱犊崮

 枣庄、郭里集争夺战

 向城、兰陵截击坂本支队

 鏖战大顾珊及底阁、杨楼

第七章 台儿庄大捷

 捷报传来举国欢腾

 乘胜出击穷追逃敌

第八章 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附录一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序列表

附录二 台儿庄战役日本军队序列表

附录三 台儿庄战役相关军事地图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历史背景

徐海地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战略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日急。国民政府一面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对付地方实力派;一面以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手段应付日本的侵略,试图以此阻止或迟滞其侵华的步伐。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并不因此而有所收敛,相反,却益发加快侵略扩张,兵锋直指我国华北。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严重关头,国民政府在坚持围剿红军的同时,不得不开始进行抵御日本侵略的军事准备。

1935年春,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蒋介石借口追剿红军,派兵进入四川,并以西南大后方作为抗战基地,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加紧进行国防工业建设。

当时中国主要受到日本来自华北和华东两个方面的威胁。在华北,日军兵临平津城下,策动“华北特殊化”,不断进行军事挑衅,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在华东,日本驻军上海,其海军集结于长江口和东南沿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京畿地区。在加强华北防务的同时,国民政府吸取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教训,防备日军直接从上海登陆,攻击中国首都南京,在东南沿海京沪杭三角地带加强防御准备。因此,华北与华东便成为我国对日国防之重点地区。位于这两大区域之间的徐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亦被列为国防要地之一。

从1935年起,至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国民政府历年的国防作战计划都对徐海地区的防务作了专门设计。其目的是为了防备日军由青岛或山东半岛沿海岸登陆,尔后西进攻击济南,再沿津浦线南下徐州,以截断我军的沿海防御体系,支援南北两线日军的侵华作战。1933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奉命制定当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关于对日国防也做了军事上的“应急之处置”。其具体内容共有八项措施,其中:“第三,速成徐海地区之防御工事;第四,对山东潍河两岸防御阵地平时应准备周密之计划,并密储充裕之器材。”《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写道:“敌国之军备及一切物质上均较我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我华北造成强大之根据地,故其对我之作战方针将采积极之攻势而期速战速决”,“其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并以有力之一部沿平绥路西进及由山东半岛、海州等处登陆,截断我南北连络线,策应其主力军之作战,以囊括我华北全部,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期助援其主力军作战进展容易。”因此,如果抗日战事一开,我军除了在华北地区部署抵抗日军外,“并在山东半岛经海州及长江下游亘杭州湾迤南沿海岸,应根本扑灭敌军登陆之企图。”“山东方面固守潍河,徐海地区固守运河,以为最后抵抗线”。

为了准备实施这一防御计划,国民政府将徐海地区划为全国七大作战区之一,并在徐州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协调处理此一地区抗战准备及未来作战指挥事宜。与此同时,依照“以首都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先完成各阵地之骨干,以后逐渐加强”的原则,在各国防重点地区大修战备工程,到1937年2月止,徐海分区国防工事建设已近全部完成。其中“海州附近阵地”预定的87处国防工事以及“徐州附近阵地”173处国防工事已告全部完成,“徐海分区运河阵地因款项无着尚未标定”。

由此可见,在国民政府的抗日国防战略中,徐海地区始终为其重点防备地区,这是因为它具有成为连接未来抗日南北两大战场枢纽的重要战略地位。

战争之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阀终于按捺不住侵略野心,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指出中国已临“最后关头”,宣布如果战端一开,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7月26日,日本利用与我华北驻军“洽商和平”之机完成了增兵计划,随即发起大规模攻势,到29日,占领平津地区,华北要地相继沦陷。

8月初,日本政府抛出《日支国交全盘调整纲要》和《日本和平条件》,以苛刻的条件威逼中国停战投降。对此,蒋介石发表声明,指出平津之战只是战争之开始而绝非战争之结局,全国人民要“一致决心,共赴国难”,并号召全军将士“和平已经绝望,只有抗战到底”。8月7日,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12日,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商决抗战大计,并推举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8月13日,中国军队对上海日本驻军发起淞沪会战。时逢日本海军正欲在华东开辟新战场,双方一触即发,战争不断升级,历时3个月,战况空前激烈。中国参战部队达70余万人,而日军亦不断从其本土、台湾、朝鲜等地调兵增援,并从华北战场抽调其主力部队投入上海作战。最后,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偷袭我军侧背成功,终于得以占领上海。我守军在日军追击下,逐步后撤,接连放弃两条既设国防作战线,退守南京。

12月7日,南京保卫战开始。我军以新败而未及整理之部队无力抵御猛进之日军,13日南京终于陷落,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至此,中日双方在华东战场的较量以日军付出惨重代价后取得胜利而结束。

P1-3

序言

在建国60周年将要到来之际,《鏖兵台儿庄》一书承重庆出版社出版。作为本书的主编,我想趁此机会就本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向读者略加说明。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编写《民国大事记》(1938年)时,接触过台儿庄战役的资料,初步进行过专题研究。嗣后,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殷廉和我商议合作研究抗日战争史问题,此时我因承担了台儿庄战役资料的课题项目,遂约定先共同编辑一本台儿庄战役的资料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支持,同意提供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档案,并派马振犊参加工作。1983年6月13日,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台儿庄会战》一文,同年12月殷廉等人在该校学报发表《台儿庄战役概况》。台儿庄资料编就后,我们在出版问题上颇费周折,直到1989年10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为《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全书25万字。编者有:韩信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殷廉、柳春旸、励维志、萧前(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6人。至此,我们研究台儿庄战役的第一步工作始告完成。

台儿庄战役是我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80年代以来,各种论文、专著及资料书纷纷问世。1992年4月,我邀请《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一书的原班人马撰写台儿庄战役专著。1993年4月8一l 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举行了“纪念台儿庄大战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山东许多著名学者,外地的张宪文、黄美真、王学庄,台湾张玉法、蒋永敬,美国唐德刚等12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00余篇。会议广泛讨论了台儿庄战役的背景与范围,参战部队与将领,中日两军的战略方针,大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李宗仁将军的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在大战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论文所涉及的范围及讨论所提出的可题,超过了以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会议的召开及其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台儿庄战役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阶段。我和马振犊、夏军参加了会议,感到深受鼓舞和鞭策。从山东开会回来后,我们加快了写书的步伐,对原计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和落实,努力使这本专著富有特色。

历史研究必须详细占有资料。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我们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努力发掘新资料。经过10余年的资料积累,在此基础上撰写专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单独的战役。就后者而言,它除了自身的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外,在其外围还有若干次序战。日军欲打通津浦线,开初以南中主攻,北路助攻。当南路日军在淮河受阻后,又改以北路主攻。但北路日军不待南路配合乃孤军南下,这就为我军在台儿庄围歼日军创造了契机。从这一视角观察,津浦南段的阻击战可视为台儿庄战役的最初序幕战。基于这种考虑,本书将津浦南段的阻击战列入了台儿庄的序战之一。津浦南段阻击战,一般称之为淮河阻击战,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因为津浦南段阻击战,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池河阻击战;第二个阶段是淮河阻击战。据此,本书将津浦南段的阻击战称之为池淮阻击战。

作为台儿庄序战之三的临沂之战,严格来说应当截至张自忠第五十九军与庞炳勋第四十军3月18日临沂大捷为止。 “再战l临沂”、 “三战临沂”均已超出序战范围,本应将二、三两次临沂之战与临沂大捷分开,但本书将临沂三次战役放在一起,全部在序战中写,完全是为了叙述之便。

台儿庄战役的正面战场,包括台儿庄城寨的阵地战和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前者是守城战,后者是攻击战。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善守,担任阵地战;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善攻,担任运动战。孙集团军和汤军团是台儿庄战役的两支主力军。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孙集团军坚守城寨,诱敌深入,避免决战;汤军团让开正面,在抱犊崮与台儿庄迂回线上运动,拊敌之背,协同孙集团军歼灭犯台儿庄之敌。孙集团军以三十一师守城,为内线作战;又以三十师及四十四旅控置于台儿庄西侧,第二十七师控制于台儿庄东侧,为左右两翼,均为外线作战。孙集团军采取守点打援、积极防御的阵地战。全体将士奋勇作战,以死报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台儿庄保卫战中功勋卓著。本书对孙集团军的作战情形,做了详尽的叙述,对其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汤军团,本书详尽地叙述其作战的全过程,并将其作用归纳为四个方面,指出汤军团功不可没。目前史学界对汤军团的看法有欠公允。主要是4月1日至4日汤军团在向城、兰陵一带截击坂本支队延误了南下的时间,加重了孙集团军作战的压力,使台儿庄处于几不能保的困境之中。战区当局指责汤军团,事出有因。但汤军团处在腹背受敌的危险时刻,当机立断变更态势,先扫清来自临沂的威肋,再行南下,这是当时摆在汤军团面前唯一可行的抉择,它使坂本与濑谷两支队会合成为泡影,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解除了坂本支队的威胁后,汤军团马不停蹄,迅速南下,在大顾珊与底阁、杨楼与敌鏖战,底阁、杨楼一役大败坂本支队,使形势急转直下,造成了汤军团与孙集团军在台儿庄东北合围日军的态势,迫使濑谷支队全线崩溃,不得不下令撤退。我军抓住机遇,适时转人总反击,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汤军团与孙集团军两支主力在台儿庄战役中并驾齐驱,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完全可以说,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扬孙(集团军)贬汤(军团),而要一视同仁。而且,汤军团的运动战,是我国抗战初期实施新战略战术的成功范例,不仅是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评价,也有一个观察的视角问题。如果从抗战初期的历史背景及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考察,我们会感觉到这一战役牵动了全局,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台儿庄大捷震动了世界,便不是偶然的。世界各国都从这次大捷重新认识交战双方,分析和预测中日战争的结局,从而改变了国际视听,对我国争取国际援助、实现抗战攻略,十分有利。如果把这一战役局限于台儿庄弹丸之地,孤立地当作一次普通战役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从前一种立场出发,对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辟了专门一章,分为八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我们的结论是:“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台儿庄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前线我军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给方的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点,台儿庄大捷,也使民族复兴露出了一线曙光。”

台儿庄战役同李宗仁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宗仁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抗战初期,他临危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津浦线防御战。他所率领的五战区各部队,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两个集团军外,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的,有中央军和“杂牌军”,派系复杂,问题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团结部属,共同抗日。他的作战部署周密,坚定沉着,指挥若定。孙集团军善守,他委以台儿庄阵地战,汤军团善攻,令其在台儿庄侧背进行运动战。津浦线南段以五十一军、五十九军在淮河北岸实行阵地战,而以桂系三十一军及第七军让开津浦正面,全师西撤,实行游击战,并发动两淮民众武装,军民合作,共同歼敌,将日军阻遏于淮河南岸,使之不能沿津浦线北上增援台儿庄。李宗仁实行运动战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略战术,在台儿庄战役中大见成效。李宗仁的正确指挥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这些,书中尽可能地如实加以反映。

另外,在本书的编写中,还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第二,重要将领及部队(如李宗仁、李品仙及桂军,孙震、王铭章及川军,以及于学忠、张自忠、孙连仲、汤恩伯、关麟征、王仲廉等)在出场时介绍,而不另附小传。第三,重要村镇及军事要地(如淮河、滕县、临沂、台儿庄、抱犊崮、向城、兰陵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分别作简要介绍。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王学庄的鼓励和帮助;王述曾为本书作了部分书稿的文字修改;刘敬坤对书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符致兴提供了外文资料;张学继在搜集历史图片中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韩信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火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毛泽东

这次胜利虽然是在一个地方,但他的意义却影响战争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周恩来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没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蒋介石

现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马革裹尸,誓与日寇决战到底!

——李宗仁

历史上中国曾屡次战胜强敌,现在中国业已全国统一,又有新兴之军事人才,日本即令欲征服中国三分之一之土地,其消耗之多,牺牲之大,亦非日本之力所能及。

——英国《伯明翰报》

华军的胜利说明,中国战局之变迁,已予日本在大陆之野心以极大的打击。去夏日本尚以为中国于开战6个月后即将屈服,但中国之抗战已达9个月,而其实力反由弱变强。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鏖兵台儿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信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9267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