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找寻吴越古村落
内容
编辑推荐

江南吴越之地,自古由水形胜、人文荟萃、人物风流。

令人惊奇的是: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不是城市,却是乡村,是吴越古村落!行走吴越古村落,恍如徜徉一个个乡村博物馆,往昔凝固的记忆、沉淀的文明,在最美的风景中不顿然开放,炫人眼目,荡人心神。

内容推荐

  一本好的旅游图书就是一个好的导游,可带你走进一个个美丽奇妙的感观世界,它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你的忠实伴侣,伴你走遍大江南北;一本好的旅游图书本身也是一道绮丽的风景,随你遨游世界,放飞梦想。你拥有了吗?

本书共写了16个古村,又对27个古村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包括闽北和苏南的少数古村,述及范围大致是古吴越国的疆域。书中写到的行程路线、车次等内容,大多为笔者亲历。

目录

前言

从吴越首府杭州出发

到孙权“家”作客——走访龙门村

三进诸葛村——诸葛后裔最大聚居地

千根大柱撑起来的老屋——斯宅大宅门见闻

江南第一家——同居共食三百年

“世外”俞源村——我想在这里安家

古郭古宅古事多——郭洞村说“八古”

呼吸林坑山村风——楠溪江古村之林坑

可渔可樵的好地方——楠溪江古村之岩头

芙蓉风景别有姿——楠溪江古村之芙蓉

行走在“文房四宝”里——楠溪江古村之苍坡

流水的风景——游走进士村前童

揭开清潭五大谜团——清潭寻访张良后裔

八闽大地上的两支皇裔遗影——城村、赵家堡

千年未断读书声——闽西培田村扫描

大厝落在漳里村——福建最大的古民居

吴越其他古村落

后记

试读章节

郭洞的故事

在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为了追杀韩姓后代,追杀的官兵在一条河边与其相遇;官兵问其姓啥,他就随手指着河说姓何。后来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就渐渐地改为姓何。

郭洞是郭上村和郭下村的合称,因地形“山环如郭,幽深如洞”,被呼为郭洞村;又因树木葱茏,空气清新,被誉为“古生态村”。据《武义县志》载,郭洞村始建于宋朝,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早期阶段,郭洞有赵姓、吴姓等十多户人家。它之所以兴旺发达,名声在外,并成为以何姓为主的血缘村落,和一个名叫何寿生的书生有关。

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还是青年书生的何寿生去郭洞村探望外祖母。见到此地三面环山,翠嶂千重,碧溪双流。巨树参天,认定是一处风水宝地,极为喜爱。后征得时任广东巡按副使的祖父和在朝任参军的外公及父母的同意,毅然从武义县迁居郭洞,并娶了吴氏为妻,生有五个儿子。第五个儿子曾两任太守之职,开始了何姓宗族在此繁衍的历史,至今已历三十代。现今有约2000人口,其中郭上村略多于郭下村。据传,何寿生深谙风水术,又因为何家是望族,财力丰厚,为此,他在安家落户后,将村庄按风水学的要求设计并建设。

说起何姓,郭洞还有一则有关何姓来源的传说。据传,最初何姓并不姓何,而是姓韩。在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为了追杀姓韩的后代,追杀的官兵在一条河边与韩姓后代相遇;官兵问其姓啥,他就随手指着河说姓何。后来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就渐渐地改为姓何。

郭洞的何氏祖先原居福建浦城,因避方腊之乱,从福建迁居浙江武义。至第十二世何渊时,任广东巡按副使,因有恩于家在郭洞的赵参军,赵很感谢,就把女儿许配给何渊的公子何中昱;中昱生得一子何寿生,便成为郭洞的始迁祖。

郭洞的古郭

太平军曾三次试图进入郭洞村,三次被挡在门外;又三次攻打,三次被击退。这寨门和寨墙使郭洞人免遭灾殃。

我第一次走近郭洞村时,导游小姐指着村口的石墙解释说,这是郭洞村的城门和城墙。当时我就有点犯疑。郭洞是城市吗?显然不是。那么这村的门和墙称什么为宜呢?我看是不是可称为村寨门和村寨墙。或者干脆呼为郭墙或郭洞墙遗迹?

据有关资料显示,城墙指城市的防卫性墙体,分内、外两重,外层称郭,作用是对外防御,内层称城。表示城市的范围。所以一般亦称城墙为城郭。对照郭洞村的实际情况,由于离武义县城较远,且周围常有盗匪出没。在古时建造防卫墙是十分必要的。郭洞之名,正说明它是一个有防卫墙的村庄。这一点和楠溪江的许多古村极相似,而那里即称村寨门或村寨墙。

再从郭洞砌墙的材料和方法来看。和城墙显然不同,但和村寨墙基本一致,也即都用蛮石搭积,墙体较矮且厚。而不是像城墙那样用砖块或石条砌成。

郭洞村的寨墙,还是眺望风景的好去处。站在现存的墙头上,可看到村北鳌鱼山上的鳌峰塔。此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14.3米,三层六面,塔门上有“鳌峰崛起”四字,为本村恩贡生何元启题写。当年。元启公经长期观察。感觉村的东南西三面均高,唯村北地势稍低,从风水上说是个缺陷,他就出资造了这座塔。因塔本身不高,被称为半座塔,是武义三座半塔之一。

如果将郭洞村寨门和村寨墙联系起来考察,历史上曾起过较好的防卫作用。夜晚关上门,盗贼进不了。村里就安全。如果遇上大股土匪。关上寨门,防守得法。也能抵挡并击退盗匪。清代同治年间,太平军曾三次试图进入郭洞村,三次被挡在门外;又三次攻打,三次被击退。其中有一次。先锋李得利还被击毙在寨门下。这寨门和寨墙,使郭洞人免遭灾殃,且保存了许多古文化。

郭洞村门上有一横额,上书“双泉古里”四字。这是郭洞村的雅称,既说明古时郭洞村文化素养高,又说明古村郭洞是以宝泉和漳泉作为村的泉源。

郭洞的古溪

数不清的山间溪流汇成尼溪一脉,流经全村,淌至村口,汇成一口古水塘。

走进“双泉古里”门堂,首先见到一个叫“水口”的地方。它虽由古树、古亭、古屋等组合而成,但主体是古溪流、古水塘、古水礁以及溪流上的古桥梁。

郭洞的古溪泉以宝泉、漳泉较知名,加上数不清的山问溪流汇成龙溪一脉,流经全村,淌至村口,汇成一口古水塘。塘水清澈,人见人爱。大概是爱得深切吧,村民用风水的观点解释它:认为水塘的作用是保住村里的瑞气和避免外来的邪气。这类说法,既有心理因素,也有迷信成分,但有一点应予以肯定,村口有大水塘,无论从防御外侮、水土保持、调节温度还是休闲观赏,都是十分需要的。

古溪流上有一座石拱桥,一般呼为回龙桥。据载,它始建于元代,原名石虹桥。在明清两朝时,曾两度被山洪冲垮。关于桥被冲垮一事,《何氏宗谱》有如下的记载:“其桥既坏,村中事变频繁,四民失业,此年灾降,生息不繁。”说明对桥的倒塌极为重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此桥前,曾咨询风水先生,说是:“桥为艮象,下急而上冲其势。山为龙山,龙回气聚。”故取名为回龙桥。回龙桥上建有一石亭,除了点缀水口风景外,对于加固桥梁也颇有益。

在水口旁有一矮屋,名水碓房,内置一车轮般木器具,以流水为动力。是古代利用水力驱动的舂米工具。导游何小姐为了让我亲眼目睹,遂放水驱动水碓。刹那间,轮动机转,煞是好看。

郭洞的古树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砍树炼钢,各地毁了小少树林。一天,一批人来到龙山砍树,郭洞村民手拉手,围抱着沙龙山古树,说:“要砍树,先砍人。”

要说郭洞的珍贵和独特,当数这里原生态的苍茫树林和飘荡着的清新空气。郭洞背靠森林公园般的龙山。龙山海拔390米,垂直高度240米,坡度在45度~50度之间,因山脉起伏像腾龙一样而得名。古森林覆盖面积达100公顷,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龙山树多林深,据调查,百年以上的苦槠树有84棵,其中有一编号为29的树,已有200多年树龄。龙山的阴离子特别丰富。据测定,大城市的居室内,每立方厘米空间内约含阴离子40~50个,城市街道约含100~200个,农村田野约含750~1000个,而龙山森林公园内约含1万多个!所以,龙山的空气特别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美称。在那里多呆呆、多呼吸,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项保健运动。

龙山上的古树,又以红豆杉和罗汉松最出名。此外,还有短叶卫矛、虎皮楠、豹皮樟、红皮树等。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白垩纪冰川时期生物大灭绝劫难中遗存下来的名贵树种,被生物界誉为“植物活化石”。从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抗癌疗效,价格是黄金的180倍。罗汉松是寺院内的观赏树。也是我国的珍稀植物,在郭洞村有两棵,树龄都在600年以上。

对于这些大自然赐予的古树,村民十分重视。自古族内立下规矩,不准上山砍伐。《何氏宗谱》规定:“凡上山砍古树者,要砍断手指以示惩罚。”在1998年开发旅游之前,一直处于封山状态。

郭洞村民爱护树木胜于生命,有这样一个故事: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砍树炼钢,各地毁了不少树林。一天,一批人来到龙山砍树,郭洞村民手拉手,围抱着龙山古树,说:“要砍树,先砍人。”伐木工只得放弃龙山。就这样,龙山古树避过一劫。

由于龙山山高林密,野兽也不少,有黑麂、野猪、松鼠、蛇,以前还出现过老虎,连一级野生动物游隼也曾出现。山上还有多种野生材,灵芝也有发现。

P96-97

序言

真没想到我会行走古村落,而且一走就是一大片、一长串。这得感谢广东旅游出版社对我的鼓励和信任,将写作《吴越古村落》一书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生长在城市,很少去农村;极少去的几次,总是一去一帮人,去一些比较先进的村,学什么农之类,极少个人体验。而此次去农村,不仅不是先进的,而且可说是极为“落后”的,他们大都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什么“乡夫子”、对襟衫、吹牛角货郎、进士牌坊、三寸金莲之类的,我都见到了,我的采访对象之一郑王恩福就有一双极小的脚!

我所去的古村,大致有传统文化丰厚、古建筑可观和自然风光秀丽等三大类,而三者又相互交叉。譬如说,诸葛亮后裔聚居的诸葛村、吴大帝故里龙门村、吴家坊的培田村。向来以传统文化蕴厚、教化工作深广著称,但同时又有相当多的古建筑遗存,去那里旅行,既可体验传统文化的况味,又可见识一下古代建筑的多种姿容。又譬如说,建德的新叶村、诸暨的斯宅村、福建的漳里村,它们以古民居类型齐全或大厝群保存完好等著称。而同时又随处可见“耕读传家”、“乐善好施”这类匾额或牌坊。到那里去游访,既是一次古建筑的漫游,又可体味一下古代学子“牛角挂书”的苦读精神和乐善好施的高洁品行。再譬如说,武义的俞源村和郭洞村,闽北和闽南的城村及赵家堡村,坐拥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然风光极其秀丽,而同时又是古朴民风和古老民俗的“博物馆”,去那里走一走,除了可享受到别样山水景色外,还能感受到那里的人爱山爱水爱树木胜于生命的一种追求。一句话,在古村落有太多与城市不同之处。

这里我还得说一说去楠溪江古村行走的感受。楠溪江是瓯江的支流,流经永嘉县全境。她穿行于青山层叠之间,坦坦荡荡,安详而流畅,流出了一幅清纯秀丽诗意般的山水画。当我坐车进入永嘉县境,见到她的美丽姿容时,立刻被江上的景色深深吸引了。在还没有领略楠溪古村的丰富内涵前,就先品尝了山水秀丽的一顿佳餐。而在进入楠溪江沿线的众多古村后,又领略了山村林坑的清逸、古村苍坡的情味、邻村芙蓉的蛮石刚毅等等。深深地感到一次古村落之游,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享受。看来这古村落之游,真是太适宜太值得了。

在去浦江的“江南第一家”前,我原以为它只是一个旅游点和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当我经历参观、走访全程后,我的心被郑宅族人的孝悌之行、高洁义行所震撼。在历史上,郑氏族人有3000多人同居共食、同劳动共财产,而且历330多年不衰败,这不能仅仅说它是千古奇闻,更应该看作是一次古代氏族共产社会生活的实践。依我看,它比之于19世纪英国人欧文试搞的一次共产主义新村的实践要伟大得多。欧文是针对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种种不合理而进行的一项善意的实践,但因为人性之私的固有。欧文没有成功,而郑氏族人所进行的一项事业,规模远远大于欧文,时间却持续330多年,它靠的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仅仅是宋元明三朝皇家支持的力量吗?不,绝对不是,而是郑氏家族全体成员为这一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可以想象,如果家族成员不配合,不作出牺牲,这3000多人,对闻钟集合到堂上听训的生活能认可吗?这3000多人,历300多年的同居共食能维持吗?当我了解到整个历程并经思索后,除了深深钦佩郑氏族人忘我无私的博大精神外,更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要少一点争名逐利,而多为他人作些设想。所以说,行走古村落,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旅游,也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行程。

在行走古村落的历程中。我深深地为古村落的不断减少而忧伤。有关全国古村落消失的资料。我没能找到:要找到吴越古村落消失的数据也有些困难,唯一可供参酌的是:吴越中心地区的一串统计数字。据《浙江省名村志》统计,1992年浙江有乡村47000多个;另据《都市快报》载,2004年浙江全省尚有乡村41000多个,也即12年间约减少6000多个。其中不包括吴越北境(江苏南部)和吴越南境(闽西北)乡村的减少数。而古村的减少,即古建文物的遗失和传统文化的淡化。

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形态大致有三方面,即马列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传统文化而言,它的“软实力”在城市还能约略感受到;唯有它的“硬件建设”和深层次的“软实力”,只有在少数的古村中尚有一些遗存,原因当然是社会制度的更替及十年“文革”的破坏所致,大举地砸牌坊、拆祠堂、烧宗谱,使文物古迹所存无几,也使得幸存的古村岌岌可危。所幸拨乱反正之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位置,对于古迹文物更是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稍早的有20世纪90年代,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诸葛村、俞源村等一批古村;近期的又有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农业文明五个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所有这些遗存的古村落,无论是以古建筑见胜,或是以传统文化浓郁著称,再或是具有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生活的活化石,都是值得我们珍爱并去游访的。基于感受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望,于是,我有了这一次古村落之行。

徐清祥

2005年9月于杭州

后记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共写了16个古村,除清潭和培田村外,大多已经开发,又对27个古村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包括闽北和苏南的少数古村,述及范围大致是古吴越国的疆域。由于行走匆匆,可能会有许多好的东西未及发现,希望得到读者的谅解。书中写到的行程路线、车次等内容,大多为笔者亲历。若因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变,敬请见谅。

在写作《吴越古村落》时,得到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

为了让我不遗漏好村庄,楠溪江风景旅游局一开始就将我送到最远的林坑村和溪口村;《农村信息报》陆允林总编、杭州市旅委赵弘中处长。为我的采访向有关单位作了请托。使我的出行有了许多便利;俞源乡旅游办、诸葛旅游公司等单位,除给予方便外还提供许多背景资料,使我节约了不少时间。诸葛亮五十世裔孙诸葛达先生,除了领我游走全村外,还热忱向我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诸葛亮的情况,令人感动。

写作本书时。另有一个小遗憾。我曾请托东阳市政协郭志华副主席介绍去卢宅采访,但到了那里,才知卢宅已是城市的一部分,说它是古村,实在与心有违,所以我不得不放弃。

最后,衷心感谢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蔡安先生及提文静小姐的精心策划和细致编辑,没有他们的艰辛劳动,书稿只可能是一堆乱糟糟的废纸。所有这些我只能在这里说一声谢谢了。

作者

2005.9.5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找寻吴越古村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清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37053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5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5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