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优质学校的9块基石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反映了一位中学校长对“什么是好学校”、“如何办好学校”的心灵探索,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的分析与应对策略。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校长是什么、中学里有哪些影响办学效能的人际关系、如何有效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家长和学校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内容推荐

学校教育的许多角落发生着这样一些故事:家长无可奈何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无端的指责中还包含着无尽的抱怨;教师无论如何也要做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即使“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理论;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怎么也发现不了自己还是一个应受教育的人;学生可以对教师评头论足,甚至于可以把成绩的不好全部归之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自己根本谈不上对教师的尊重;学校管理遭遇“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碰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校长该做些什么呢?本书反映了一位中学校长对“什么是好学校”、“如何办好学校”的心灵探索,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目录

代序 学校,校长精神的折射

引言 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第一章 教育崇善:追求完整和幸福

 基石1 反思

 基石2 责问

 基石3 研究

第二章 情理相融:定位校长的角色

 基石4 责任

 基石5 宽容

第三章 校园人际:走向“三角”合力

 基石6 合作

 基石7 共赢

 基石8 敬道

 基石9 协同

附录一 《人民教育》通讯:让学校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附录二 《上海教育》专访:为自己注入文化气息

后记

试读章节

教育崇善:追求完整和幸福

学校教育的许多角落发生着这样一些故事:家长无可奈何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无端的指责中还包含着无尽的抱怨;教师无论如何也要做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即使“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理论;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怎么也发现不了自己还是一个应受教育的人;学生可以对教师评头论足,甚至于可以把成绩的不好全部归之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自己根本谈不上对教师的尊重;学校管理遭遇“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碰撞……

我常常问自己:校长是什么?

校长是在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时,另一条道路的选择者,是在不同意见中最后做出决定的决策者,是在上级意见和下级意见不统一时的思想协调者,是研究和把握学校发展的思想者,是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引领者。基石1★反思

20多年的校长经历,我无时无刻不在矛盾着,在社会评价和自身价值之间矛盾着,在远大的个人目标和浅薄的实际能力之间矛盾着,在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的无奈之间矛盾着,在遵循和违背教育规律之间矛盾着,做了许多错事,又理不清头绪。

假如让我回到20年前,重新开始做校长,我将先把思想整理一下;假如,我能独立思考,而较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功过,我将一定会更明确自己的思想;假如,大家在教育上真正地树立符合教学规律的理念,让那些公开做一套、内部搞一套,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人前讲一套、背后又一套的校长们大吃其亏,我将一往无前地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实践。

愿我自己有一份政治勇气,排除所有的干扰,做一位有理想而又幸福的校长。

(一)

1980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

首先我是这个乡唯一通过考试进入师范大学又被分配到本乡的教师;其次,大学毕业时我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进入大学前,我做过木工,做过农民,是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后来又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土记者,还当过五年生产队长,当教师之前已经积累了许多社会实践的能力;再次,当年这所学校的许多老师和我一起参加高考,最后我被录取了,而他们没有,因此,同事们对我另眼相看。在这种种基础上,我开始了教育生涯,当语文教师,比较得心应手。

80年代初期,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我所工作的C中学,共有八九位语文老师,但真正上过大学的只有一位,工农兵大学生在当时已算凤毛麟角,甚至还有两位语文教师只有初中学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文言文,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学参考,他们将无法上课。最有意思的是,八九位语文教师中,很少有人敢于拿出自己写的文章,哪怕仅仅是在组内读一读。那时候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差不多成了语文老师们最尴尬的事。于是,我就成了佼佼者,因为我敢于写文章,写出来后还敢于拿出来在组内交流。

80年代搞教育改革,抓的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C中学语文组在区内是一个较好的教研组,当时我们还没有课题,只设定了一个工作目标,即:一课一得。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指在教一篇文章时丢小保大,抓住要旨,一节课内只讲清一个问题。这对当时刚做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一课一得成为我语文教学起步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样一种教法,一直沿用至今),因为一节课或一篇文章什么都教就显得过于琐碎,只有突出要点、重点才是最有效的办法。我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第二年,我的教学成绩成为同年级第一名,第三年就顺利地进入了初三教学队伍。

当年C中学由于师资紧缺,初三教学是几个骨干教师的“专利”,他们每年带初三,多年不接触低年级学生,每接一届新的学生,免不了都要对学生质量表示不满,埋怨低年级教师。我这位“青年教师”从初一教起直到初三,没人埋怨我,我也埋怨不了别人,也许这是领导对我的器重,总之我很幸运。

与我教同样教材的是花老师,他小学师范毕业,由小学教师转为中学教师。他的语文涵养很好,尤其是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朗读、写字、作文等基本功都特别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他早已训练得炉火纯青。他比我大十多岁,很有经验。

我与他坐对面,大家都带两个班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位新教师怀着同样的一份激情开始了初三的教学。那时候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我对教材的第一感觉很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怎么理解教材,就坦白告诉学生我的理解过程,因而师生互动特别好,在当年的几位初三任课教师中,唯我的学生缘最好。也许这与我以自己的理解去引领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我带着一份激情去品悟教材、品悟学生有关。初三第一学期末,我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突出,年底我写了一篇总结《感情与教学》。

初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支部书记老李找我谈话,说是初三要分班,将原来的四个平行班分为两个好班,两个差班,领导让我带一个好班与一个差班,但让我做差班的班主任。支部书记说日月的原因是:你的班主任能力强,学生喜欢。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全是这些,真正的原因是,我是个新教师,在领导看来对抓升学率没有十分的把握。这是我进入学校工作后第一次理解学校领导对升学率的追求。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求教好书,只求在校内教得比人家好,一所学校统一待遇,统一管理,谁教得好,谁教得不好,其基础是公平的、平等的。但校长所追求的是学校之间的比较,让我带差班,那是怕我带不好好班。我是听话的教师,对领导的安排不会说二话,于是我担任了一个好班和一个差班的教学并兼任差班班主任的工作。

我不喜欢加班加点。第一,认为加班加点与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要讲的上课都讲了,还多占多挤学生时间干什么。第二,我真的太忙,我还要帮我的妻子种5亩责任田。我的女儿还只有6岁,儿子刚出生,家里没有带孩子的人,我的家务很重。好在与我搭班的数学、英语老师都不喜欢加班加点,因而其他班级争相抢课,我任教的班级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6位教师相安无事。没想到这一年中考学校打了一个翻身仗,中专、高中的录取率和录取绝对数是上一届毕业班的翻番,于是有人评价,新教师有新鲜感,也有人把成绩归结于校领导对于分班的决策,最终的结论是:要出好成绩就必须分好班差班。

我对教学成绩并不感到兴奋,我只是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与我教了三年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毕业之后各类学生之间的小范围活动都来请我,还有同学开始向我公布在上学时不可能向我报告的“恋情”,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活动有我参加就很有面子,而我也乐此不疲。我认为在那些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没有师生之间的任何压力,很轻松。半年之后我担任了教导主任,不久又经教育局组织科的考察,被推荐去参加上海师大教育管理系考试,考试合格后,我脱产读了两年书。两年之后,1987年我又回到了C中学,担任教导主任。P1-P4

序言

学校,校长精神的折射

朱永新

第一次知道李首民的名字,是读了《情理相融创和谐——我当校长20年》。这本书是张刘祥局长转送给我的,刘祥告诉我,作者是一位普通的校长——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李首民校长。

李首民1980年走进校园,走上教师岗位;1987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毕业,一年后踌躇满志地走上校长岗位,经历了许许多多初为校长的喜悦和困惑、磨难和折腾之后,几乎对做校长丧失了自信和兴趣。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还是挺了过来,坚定地走着“校长”之路。他的校长生活的每一处都被“酸甜苦辣”浸透着,他的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所有关于做校长的“爱”与“怨”侵占着,我被他用心记录的50多个真实故事所感动。我一直认为,学校是校长精神的折射。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如果不能改变学校,他就只能改变自己。

第一次见到李首民校长,是2007年9月在萧山的新教育实验区会议上。会议第二天早餐时,在张刘祥局长的介绍下,我们在餐厅相见,李校长给我介绍了他任职的学校以及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的情况,并说对新教育的兴趣是因为“新教育的许多理念和做法我们也在探索”。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体现于师生、学校、亲子之间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和“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中,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有“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一项,把读书看成是儿童幸福的生活方式,是教育的一种回归。李首民告诉我:学校已经举办了八届读书节,读书节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的知识信息有了新的扩大,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读书节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我们交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他很有思想,是一位十分注重实践的校长。

今年3月,李首民校长给我寄来了他即将出版的书稿——《优质学校的9块基石》,让我为他的书写序。我因工作忙而想推辞,李校长坚持要我看看书稿再作决定,他告诉我,他不久将要退休,这很可能是他在校长岗位上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这是他一生阅读、思考、实践的总结,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挚爱和理想。浏览完书稿,我被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他在处理教育入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与激情所感动。  李首民校长在书中说,他的心头总是有着许多疑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分数、是升学率吗?校长的责任是什么,是管理、是服务、是领导,全都是或全都不是?教师的工作要点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还是为学生服务?课程又是什么,是教育环境的创建,还是学校的一张脸面?教学是什么,是一种工具还是教师的一种外显的艺术?他面对众多的困惑,想用创办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草根实践来回答存在于自己所想过做过、想过没有做过但仍然想做、想过做过做得失败或成功等诸多事情中的教育问题,回答学校人际关系的现实和处理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让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留恋的地方。他20多年的校长经历是幸福的。

我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必然是对人类、对社会贡献很少的人生;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的发展无所作为的校长。李首民是一位很普通的校长,他的作品没有哗众取宠的新名词、新概念,他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用一个普通教育者的朴素思考,演绎着他的追求和理想,他的这部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是值得一读的。

2008年3月20日于北京寓所

后记

在确定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我总是犹豫不决。

我问自己:“优质学校”是个什么概念?

优质学校应该有完整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这种理念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规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自我的反思、创新等方面符合教育的道德,把教育做成崇善的事业,以求得教育的完整和幸福。

优质学校应该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种“和谐”渗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人事关系间,具体地说就是以情优教、以理优教,营造情理相融的校园文化。

那么,“基石”又如何理解呢?

一所学校能使师生留恋,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经过总结,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实施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的“基石”。

反思、责问和研究都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先进的思想不是抄来的,更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出自教育工作者内心对正确与错误选择的痛苦的挣扎之后形成的,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也是理智的生成过程;教育伦理所告诉我们的关于善良、公平、道德概念在一个人的思想上内化之后,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所发出的呐喊,这种呐喊虽没有鲁迅“救救孩子”那么旷世持久,但它同样深刻,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责问的精神,就是无基的大厦,无根的树木;对于教育现实和理论的研究,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它虽然常常显得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它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一帖对未来的处方,教育需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哲学,研究人的关系,研究人的处事,研究人的成长,阳光就在这块基石的照耀下反射,教育因之就能灿烂辉煌。

学校需要一位好的校长,同样,有着和谐共生氛围的学校,校长也在学校里得以成长。以前我说过:名人出名校。指的是有名人任校长,这个学校一定成名。同时我也说过:名校出名人。指的是一所名校,一定能培养名人,其中包括有名的校长。但是更多的学校是学校不名,校长也不名。但无论怎样,校长者,一校之长,责任在天。因此,责任就是校长的立足之“石”,有了这块基石,学校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就不会是神话。

宽容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融合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要走过一个“了解、理解、谅解”的过程,教育的情理相融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凡事先得了解清楚,把握事实真相,然后通过理解分析该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搞清其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谅解当事人的过失和错误,最终达到宽容。宽容是学校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基础,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这样,校长更该如此。

合作、共赢、敬道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人际关系中的教育道德,合作是基础的教育方法论。学校的合作表现在家长和教师、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之间,唯合作才有效,唯合作才有更多的校园乐趣;师生关系的共赢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发见,教和学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因而“共赢”是处理师生关系的智慧性策略,这种策略会让教和学更加和谐,更有成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另一角度来阐述学校情和理的融合问题。以往我们一谈到教育,首先想到的是教师,想到师德应该如何如何,而很少想到学生的道德表现。既然是人际关系,那就应该平等,学生是一个主体,同样有着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标准。任何一件事,听一面之词,搞一厢情愿,都会有损于事物的形象,因而敬道的思想、原则应该是学校和谐必不可少的基石。

在谈到协同的时候,我们把家长请进了学校。原本,家长的与教育的关系并不这样紧密,可是时代的前进,人口的变化,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由于教师与家长所处地位的不同,对学生(子女)的爱的质量、形式和方法也不同,因而形成统一的思想,采取协作的办法,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教师的合作,家庭教育将事倍功半,没有家长的合作,学校教育将难度增加。

奠基9大基石,成就优质学校!

一个学校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交大二附中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正在燃烧着自己的激情,用科学的态度去营造一个“让师生终生留恋”的和谐校园。

在完成这本书稿的时候,我收到了闵行区教育督导室发来的2007年12月对我校教育全面督导的结论性报告,此报告对学校的办学情况作了如下评价:

管理民主,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校长提出“和谐合作,共同发展”办学理念,管理中“坚持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合法合理合情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共同发展提高原则、质量效益优先原则”,开展“学校情理融合”区级课题研究。党支部、工会参与学校的决策,实行校务公开,维护教职工利益……校园上下团结和谐。

如果说交大二附中已经达到了优质学校的水平,那么,其特点和特色还在于她的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们、学生们、家长们以及我本人都在这所学校“和谐合作,共同发展”,大家热爱她、留恋她,这是一所学校高质量的实证。对此,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觉得十分高兴,因为我们多年来所追求的“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的目标正在达到。

本书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朋友、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首民

2008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优质学校的9块基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首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0109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7.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8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