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新安江
内容
编辑推荐

新安江是徽州的血脉。对于徽州来说,她的成长史,也就是新安江自身的成长史。新安江同样给予徽州归宿感。时间是一条河流,同样,河流也具有时间的性质。

新安江是一条在徽州人生命中流淌的河流,也是徽州人梦中萦绕的河流。对于这条横贯徽州的河流,几乎每一个徽州人都有深深的情结……

是新安江水在牵引着我们,让我们踏上一条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这是我们在这个春天里的一次远行,尽管这个季节一直具有某种诱惑力和欺骗性,但还是有很多的真实展示在我们面前。

内容推荐

在皖南,新安江无与伦比。无与伦比是指她对于这块土地的影响力:她可以说是一条女性的河,也可以说是一条男性的河。说她是女性,是指她养育了徽州,她给徽州以哺育,给徽州以宽容、博大、细腻、温柔等品质,她是徽州的母亲河;而从另外一重意义来说,她又是男性的河,她同样给予了徽州以财富、勇敢、无畏、智慧等许许多多东西。她始终以她的活力服务于人类,也服务于徽州,似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徽州有着永世情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次行走看作是一条河流的传记,尽管她无法言说,但我们还是努力贴近她,我们的每一个脚印都像落下一个字,然后,竭尽全力地贴近一本书,或者是,一部用流水写成的不朽的交响曲。

一次沿着中国最美丽河流的徒步;

一次深入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探询。

目录

序曲

第一乐章 率水:高山流水

第二乐章 横江:风水宝地

第三乐章 渐江:水调歌头

第四乐章 练江:古村九歌

第五乐章 新安江:山水画廊

尾声 奔向大海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条美丽的河流总是有一个诗意的开头。

六股尖,地处休宁县冯村乡,海拔1629.8米,北纬29.34度,东经117.45度。

山影远远地,虽只是天际边的一抹黛色,却一直是龙马奔腾状,极富有气势和动感。在山影的最高处,隐约可见一山峰,巍峨耸立,那就是六股尖,是新安江的源头。

考证出六股尖是新安江的源头,也只是近年的事。实际上关于新安江的源头,在很长时间一直有着争论。宋朝时罗愿《新安志》是这样记载的:“《汉志》渐江水出黟县东南人海,今岭属婺源,而溪属休宁,古皆属黟。”这似乎说得比较清楚了。但同时,也有另一种观点,说新安江的源头来自绩溪登源河。杨万里当年曾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全诗如下:

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

皱底玻璃还解动,莹然■■却消酲。

泉从山骨无泥气,玉漱花汀作佩声。

杨万里毕竟是诗人,他的有关新安江的起源来自绩溪想必是道听途说。《明史·地理志·杭州府》、《山海经》、明弘治《休宁县·山川志》都认可了罗愿的说法,都以为新安江的源头在古黟境内,也就是现在的休宁县。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有人曾经对史载的新安江源头提出质疑,当时的浙江省水利勘探队推论出钱塘江的正源在衢江,而源头在开化的莲花尖。在此之后,又得出兰江是新安江的正源,源头在休宁县龙田乡的青芝埭。一时间,新安江源头之说变得扑朔迷离。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省组织了一支科考队,对新安江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在1986年1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一锤定音:“钱塘江的正源在哪里?钱塘江的长度是多少?浙江省科协等单位发起的由十四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队。1983年和1985年曾为此进行了两次专门考察,考察确定,钱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头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海拔1600多米的怀玉山主峰六股尖。人海口位置是浙江省海盐县的澉浦至对岸余姚市的西三闸一线,全长605公里。”一场旷日持久的源头论战从此画上了句号。

“河源为远”,一直是地理上的约定俗成。寻找河流的源头,当然得沿河流溯源而上,一直追寻到最初那一脉细小的流水。这样的事情,深入地想来,还真有点形而上的意味——那是因为最初的源头一直捉摸不定,第一汪水,甚至第一滴水,就如第一线光芒,是无处不在又无法辨明的。水的意义,包括源头的意义也是如此,新安江的第一滴水,在绝对意义上说,是具有理念意义的,当第一滴水从云彩中缥缥缈缈地落下,或者从土地中渗出时,河流的灵魂,就已经依附于其中了;然后,便有了第二滴、第三滴、第四滴……它们又很快积蓄成一汪水,水满则溢,便有了涓涓的溪流……这样的意义,就如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定义一样,也如同这个世界数字的意义,从0到1,到2,一直到∞,实际上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过程,0是无,然后是1,是2,是3……这都是“有”,而最后,是∞,∞又是什么呢?同样是“无”。“无”是“有”的开端,同样也是“有”的结束。就如同那第一滴水,当河流产生的时候,第一滴水就已经消失了;而河流最终流向大海,同样也是消失。消失于巨大的“无”之中。

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皖赣边界的五龙山脉脚下。山脉宛若一条巨龙,绵延数十公里,它是赣东北的怀玉山脉向西北方向的延伸。所有的崇山峻岭都像一个独立而古老的王国,它的存在,完全可以让山下的人类社会相形见绌。从地质上来说,这一带的地层岩特别古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浅变质岩,地质上属于千枚岩类和板岩类,年龄在10亿年以上。这样的数字听起来让人心惊肉跳。

在这个古老的王国中,一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这个世界中最活跃的一群。飞禽是最丰富多彩的。翻开那些鸟的辞典,就会发现,似乎只要是辞典中列出过的,这座山上就有它们的影子,它们是猫头鹰、鹞鹰、画眉、八哥、黄莺、山树莺、银鸡、锦鸡、红鹁、乡眼鸡、竹鸡、白鹭、池鹭、夜鹭、棕嗓眉、绿翅鸭、花脸鸭、鸢、山斑鸠、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鸺鹃、翠鸟、长耳鹗、白颈长尾雉、秃鹫、锦江鸡、白头鸭、火鸠、八音鸟、喜鹊、鹌鹑、金腰燕、大雁、啄木鸟、小云雀、黄鹂、乌鸦、灰椋鸟、雀鹰、文鸟、蓝翡翠、大山雀、红头山雀、一枝花、环颈雉等等。它们的种类多么丰富啊,而因为丰富,所以整个山峦会变得特别有诗意,仿佛整座山峦就是一个百宝箱似的,只要一打开,就有七彩斑斓扑面而来。

飞禽,是这座山峦华美的诗句;而走兽,它们更像是森林的孩子。即使它们拥有庞大的身躯,它们同样也是孩子。在自然界,只有走兽的心思最为单纯,它们的眼神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走兽们一直是这个世界的经历者,在不断的轮回中,它们明白了很多真谛。它们不贪婪,也不复杂,它们具有真性情,从不装腔作势。在它们当中,一直是平等的,一只松鼠与一头豹子之间,往往可以平等对话;它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时有悲剧发生,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冲突和恐怖。在它们中间,是不存在着身份地位的。也不存在着种族差异。无论是黑麂、猕猴、毛面短尾猴、苏门羚、小灵猫、云豹、金钱豹、獐、毛冠鹿、娃娃鱼、豹猫、刺猬,还是水獭、石獾、狐狸、黄鼬、豺狗、九江狸、貉子、红春豹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天地,也有着各自的活动习性。它们全都单纯透明地生活着。比较来讲,阴险一点的,是大蟾蜍、蝾螈、蓝尾石龙子、虎纹蛙、五步龙、蝮蛇、金环蛇、银环蛇、赤练蛇、黄肚蛇、土公蛇、竹叶青蛇、王锦蛇、虎斑游蛇、金钱龟等,但它们也只是外表丑陋,至于具体的心思和行为,也狡猾诡异不到哪去。它们的内心,跟所有的这个王国的居民一样,都是一目了然的。P7-P10

序言

一条大河是有灵魂的。

有很多次,我站在新安江边,端详着眼前的流水,安安静静地聆听并倾诉。它的声音从来就不是简单枯燥的,相反,她复杂,雄浑,同时又纤细入微,像音乐一样隽永深邃。我更愿意把这样的河流当作一部伟大的交响曲,而这样的交响曲,与时间长河一样,是拥有生命的。在皖南,新安江无与伦比。无与伦比是指她对于这块土地的影响力:她可以说是一条女性的河,也可以说是一条男性的河。说她是女性,是指她养育了徽州,她给徽州以哺育,给徽州以宽容、博大、细腻、温柔等品质,她是徽州的母亲河;而从另外一重意义来说,她又是男性的河,她同样给予了徽州以财富、勇敢、无畏、智慧等许许多多东西。她始终以她的活力服务于人类,也服务于徽州,似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徽州有着永世情缘。

新安江是徽州的血脉。对于徽州来说,她的成长史,也就是新安江自身的成长史。我们还可以把新安江称作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说月亮河的意义在于,这一条河流赋予了徽州的潜质,并且给予了徽州很多观照。她所具有的,是月色般干净而明亮的神性。这样的情景就如夏夜里的月色,静谧,通明,更显诗情画意。新安江不仅对徽州的自然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可以说,这条秀美异常的河流也赋予了徽州人文的意义。假如没有新安江,这块土地会呆板了很多。新安江使得徽州有了灵魂,也有了无限的内容。

新安江同样给予徽州归宿感。时间是一条河流,同样,河流也具有时间的性质。这样的归宿感,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的本源、时间一脉相通。从绝对意义上说,时间从未流向我们,我们总是逆流而上。现在只是未来转变或溶解为过去的那一刻。从时间的意义上说,从没有现在,现在转瞬即逝。当然,这样的时空概念,听起来未免有点形而上,但我们总是躲避不了这样的人生命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这句话一直有很多解释。这些解释,都是有关时间、静止或者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人类总是与河流有着一种亲近感,一条真正的河流,是会导引人们回到快乐老家的。

正是因为这种本质上的潜在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眼看到新安江时,我就感到这条河水的亲切。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在新安江边的屯溪工作。有一年春天,我曾经沿着新安江溯源而上,往率水方向,一个人骑车行走,一直骑到 山附近。新安江两岸一派美景,近山滴翠,远山如黛,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我一路走一路看,我的身边是静谧而温柔的春水,而更远一点,山坳密密的树林边,掩映着白墙黛瓦。这样一幅清新美丽的自然风景,就随意地散落在我的身前左右,天地之中一派明媚春光。

我当时看得如痴如醉。当然,对于年轻的我来说,除了如诗如画的感慨之外,对于世界,尚不具备思想的穿透力。我只是单纯地欣赏新安江两岸的美景。那时的新安江整洁而干净,不像现在,在美景中总掺杂着随处可见的垃圾,就如同人的皮肤上不时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癣斑。在我这次行走新安江的过程中,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对于当代农村来说,大量的垃圾污染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重问题,虽然我一直不太愿意提及这样的事情,但我回避不了。我不得不说,我们的河流正遭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污染,我们的血管正在遭受一场癌变,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想想办法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运动了。新安江流域的面积几乎覆盖了整个徽州。从地貌上说,徽州是一个大盆地,它四面环山,北面是黄山山脉,南面是大彰山山脉,东面是天目山脉。这样的地形地貌,使得徽州在水系上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府六县”几乎所有的水系,都流向新安江,然后流入浙江境内,最后归于东海。这样的现象,真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因为如此,也就形成了徽州在自然和文化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它都是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河流又如同人一样。从嗷嗷待哺到直立行走,直至长大成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称谓,比如说乳名、小名、学名、大号,甚至某种笔名和职务等等。新安江同样如此。当她发源于休宁与婺源交界处的六股尖时,她有一个乳名,叫冯源,那是因源头的位置在休宁县冯村乡境内。然后,在此之下,她被称为大源河;再然后,它又叫做率水;在屯溪,横江流入了率水,横江,同样也是新安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从屯溪的率口往下,一直到浦口,这条河流称为渐江;在浦口,渐江与练江交汇;练江是新安江最重要的二级支流,在练江这一段当中,有几条重要的三级支流汇入,她们分别是丰乐河、富资水、扬之水;练江在浦口与渐江交汇后,往下,河流就称为新安江了。新安江一直往下流,在歙县的深渡,新安江注入千岛湖,然后,跌出大坝到达浙江境内,先是叫做桐江、富春江,到了杭州闻家堰,这条河流又改叫钱塘江。在激起一片钱塘潮之后,这条长达千里的河流,最后浩浩荡荡汇入东海。

应该说,新安江,乃至在此之下的桐江、富春江、钱塘江,这条河流对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她对于皖南、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如长江对于中国腹部地区的影响一样。而且,在我看来,新安江最重要的是她有着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作用,新安江所具有的,是一种开放的意义,因为她一直奔腾到海,在她的流域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清新的海洋之风,她使得整个皖南和浙西地区变得开放,也变得灵动。正是由于新安江的川流不息,那种由新安江所带来的清新之风,以及文明的积累与积淀,才使得两岸广大地区慢慢地蜕去了山野的莽荒之气,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也形成了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相对和谐的局面。

新安江是一条在徽州人生命中流淌的河流,也是徽州人梦中萦绕的河流。对于这条横贯徽州的河流,几乎每一个徽州人都有深深的情结。我们在休宁采访时,见到了85岁的休宁师范进修学校的退休教师金家琪先生,金家琪先生在退休前一直教授地理,也编撰过有关徽州地理的教科书。他写的一手好文章,对于徽州与休宁文化异常熟悉;同时,他还刻有一手漂亮的版画,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对于金家琪老先生来说,新安江一直是他人生中一个色彩斑斓的梦,他一生中一个重要心愿就是自己带着帐篷徒步新安江进行考察,考察新安江的水利情况、地理情况、人文情况,甚至包括动植物情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之后的金家琪先生终于有时间着手这项事情了,他买了帐篷,也购买了详细的地图,准备跟儿子一道走进新安江的源头。但因为金家琪先生想买两支猎枪一事受阻,于是整个计划搁浅。现在想起来,金家琪也觉得很后悔,但毕竟,他也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猎枪,是不可能进入深山的,当时的新安江源头是野兽出没的地方。金家琪的心愿,实际上也是每个徽州人的心愿,因为在每个徽州人的心中,都知道新安江的地位,也知道自己与这条河流的血脉联系。

从历史本质来说,新安江流域的徽州一直建立在一种罕见的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交汇之上。她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一直持有一种敏感和积极的态度,并且因自然美和社会美本身汲取和改变了很多。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徽州可以说是一点一滴地逐渐形成,从纯朴到恬静,由原始到富庶,从华彩到淡雅。徽州的变化,可以说是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历史文化和人文意义上的。如果把徽州已有的历史分为幼年、壮年和老年的话,那么,在徽州的幼年时期,她一直处于纯朴的农耕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遍享生命的真谛;而在她的壮年时期,意义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一方面,人们由创造开始沐浴文化的光华,另外一方面,财富和道德一起,开始进入并且囤积,人们利用财富和道德,也受制于财富和道德;而她的晚年,当现代化慢慢走近之后,农耕社会的徽州开始破落,破落得如悬挂于天宇上的一弯残月,冷清、孤独,一直缅怀着昔日的时光。世界在她面前车轮滚滚,而她却一直无奈,无奈地观看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在这样的状态中,徽州自始至终都有着混沌初醒的成分,当徽州努力着从历史中睁开双眼的时候,虽然眼前一片阳光灿烂,但在枕边,依稀留下的,却是呓语旧梦的水渍。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个春天里所进行的沿着新安江的探访和行走,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旅行故事,也不是为了复述历史。我们不是沿着河流单纯地行走,而是跟随河水在进行一次时间的旅行。这样的行走,它最主要的对象是人,是自然,是文明,以及人的欲望和追求。自然美不是我们的侧重点,我们的侧重点是寻找自然与文化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甚至虚与实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这样的行走是有意义的———与笔端相比,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更关注生命;与现象相比,更关注本质。我们的目的是更全面更深入地接近徽州———从总体上来说,徽州可以说是一个复杂无比的结合体:没有自然徽州,就没有烟火徽州;没有烟火徽州,就没有文化徽州;没有文化徽州,就不可能有历史徽州;没有历史的徽州,又不会有思想的徽州……而这些,都是与新安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是新安江水在牵引着我们,让我们踏上一条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这是我们在这个春天里的一次远行,尽管这个季节一直具有某种诱惑力和欺骗性,但还是有很多的真实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因此有很多感悟喷薄欲出。让我们从新安江的第一滴水开始寻找,寻找着徽州无所不在的暗藏,同时也开始某种意义上的真正远行。我们不是过去的信徒,不是时间的奴隶。我更愿意在这样的春天,新安江两岸黄花肆虐,让我书生的青衫在扑面而来的历史与现实之风中旗帜一样飞扬。

而这样的行走,更像是一次对于徽州自然、文化与历史的朝圣和探源。

后记

2007年金秋十月,我去浙江慈溪参加《十月》杂志组织的一个作家论坛。同行的有很多全国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新形势下的散文创作。对于此类话题,我一直心有余悸,毕竟,这一类的话题空泛而虚无,没有实质性意义。对于散文来说,它不像小说或者诗歌那样,可以用加法定义,它只能用减法,那就是,所有的文字体例,减去小说、诗歌、戏剧等,就等于散文——散文就是所有文章形式中相连的那一部分,既是广阔领域,也是中间的缝隙。散文是难以把握的,在更多时候,它的写作就像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使用的“六脉神剑”,有时候可以发出功来,有时候则只是一个招式,是莫名其妙的“四不像”。

散文怎么写?不好说。在我看来,所有的定式都是错的;所有的口号也是哗众取宠。我的基本看法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写散文就是写自己,散文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影像,从散文中,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思想、人品、志向等。散文写作暴露的不仅是文章本身,而是个人的很多东西。一个散文作者,最重要的是冶炼自己,丰富自己,直至找到自己。只有内心拓展了,内心博大了,风轻云淡,神清气爽,文章才会好起来。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散文写作者来说,同样也有一个比喻,那就是“刺猬”和“狐狸”的比喻。比较,而言,我是喜欢“狐狸”风格的文章的,因为“狐狸”文章通达而讲理,有一种阅读快感;不像那些“刺猬”文章,锋芒毕露,大刀阔斧,毫不讲理。还有一些文章,粗暴而武断,可以说,不仅仅是“刺猬”,简直就是“野猪”了。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新散文”,在极具才华的同时,也是具有某种“野猪”特性的。

前几天读《收获》杂志中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历史的母本》,颇有启发。余先生说,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在余先生看来,《史记》才是最伟大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我同意余先生的观点。好文章总是有着纵深感的。它风轻云淡,也生动有趣。它就如同一个悟彻天地的人一样,看尽落花流水,看尽风云变幻,然后,悲愤和悲悯交杂,一切了然于心,并且,也隐藏着一种内在和谐,与历史相通,与人性相通,与音乐相通,与流水相通,与天地相通,也与“神”相通。人对于文字,实际上是具有某种天生的判断力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如果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很舒服,让人气脉顺畅的话,那么,它肯定算是一篇好文章了。

最后说一说《行走新安江》。可以说,这本书的诞生是一个偶然。本来,我接连写完《思想徽州》以及《千年徽州梦》之后,我想远离一段时间徽州,积蓄新的能量和底气。2007年初,安徽电视台的制片人程力找到我,问我对于行走新安江有没有兴趣,他们想拍一个系列文化专题片。这样的设想让我怦然心动。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是在时间的概念中探寻徽州,诠释徽州,而在地理上,在地理与文化的结合上,我却是比较陌生的,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角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无法拒绝这样的提议。于是,2007年春节刚过,我们便开始沿着新安江行走。行走是愉快的,因为收获颇丰。那时的腊梅还没有谢,山野里尽管有野樱桃花绽放,但新一轮春色还没透出来。在行走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记笔记。《行走新安江》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我在行走过程中的见闻和随想。值得一提的是,行走活动得到了“九溪江南”楼盘朱家来总经理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我的行走新安江同步得以刊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压力和信心。在这种情形下,我心无旁骛,那段时间几乎谢绝了一切业余社交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与写作中去。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着缘起的,机缘是什么?是冥冥之中的指认和恩赐。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温湲女士以及徐家庆先生,是他们首先看中了这篇东西;也感谢新浪文化的姜鸥老师,使得这一系列的每一篇文章都得以在新浪博客首页刊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安江,也了解了徽州。并且,也使我的博客一下子达到数十万的点击量。我一厢情愿地想,也许,正是徽州对我的认定,才让我得以表达;并且,我的《思想徽州》(东方出版社)、《千年徽州梦》(东方出版中心)以及这一本《行走新安江》也成为了我的“徽州三部曲”。但即使是这样,我同样也是“盲人摸象”,我摸到的只是博大精深的徽州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徽州,那是真正的“大象无形”,有很多东西,是我无法读到和明白的。

在春天里诞生的这些文章,也让我在这一年的秋天有了收获。作为一个徽州人,能为我的故乡做一点这样的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快乐和欣慰。感谢我上述提到和未提到的所有的人,也感谢徽州。我要再说一遍,我的所有恩赐都来自徽州——是徽州,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种活法;并且,在这个世界上,给了我温暖的记忆,也使我的想象插上了超越时空的翅膀。

赵焰

2007年11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新安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29483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