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条丰富的人生路(海涛法师演讲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你要是心好,什么都变美了,甚至空气都是香的。如果我不爱自己,几乎不可能爱别人。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欢喜与快乐,必须延展爱的范围。经常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是总是要求别人,意图控制别人。日常生活中,最首要做的修持就是保持清净心,不执着,充满爱。

本书由海涛法师为您讲演他的出家因由,讲述快乐与慈悲、生命的泉源、健全的自我意识等众多的人生智慧!

内容推荐

海涛法师法相俊美庄严,为传播善知识不遗余力;他的佛法讲座通俗易懂,充满吸引力。本书是海涛法师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演讲集,它图文兼达,用浅白的方式讲述了法师的出家因由、修行生活以及一些佛法理念。“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此书读来令人豁然开朗。

目录

一 我的出家因由

二 快乐与慈悲

三 生命的泉源

四 健全的自我意识

五 生命无尽

六 爱的修行

七 改变命运的方法与实例

八 慈悲无障碍

九 生命中的根本上师

十 我的修行生活

十一 问答海涛法师(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过程,包括想要修行的过程、想要成就的过程,一切众生所面对的悲欢离合,我们都要去面对。

我出家的过程也没有什么特别,我籍贯是台北人,但是在高雄出生。

父亲来高雄拆船,那时家里的环境比较好,小时候,也不知道出生在高雄那里,总共搬迁过三个地方,只记得一个地方叫“三块厝”(三民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问我母亲,她也说不清楚。

孩时,常常做梦,现在才了解我常会梦到出家人,甚至有一段时间,每晚都梦到同一个出家人站在床头看我,那时还不知道出家人的模样,我心想,大概是我常跑去田里偷捉鱼,所以那个种田的人就常来找我吧!

渐渐,长大之后就开始接近宗教,记得母亲曾带我去教堂,也曾带我去佛堂拜拜。

读小学的时候,就搬回台北,一直在台北受教育。我有一种习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很专心,包括玩、打麻将、赌博、嗑药、交女朋友、同居通通都有。我认为,人做什么事情,既然要做就要深入。幸好,虽然很喜欢玩,但是不曾心存歹念,不会用心机去设计人。所以,读书认真,玩也认真。

小时候虽然很喜欢拜拜,但是不了解拜拜的意义,反正到处拜就对了!念书时,每天去孔子庙拜,希望拜了成绩好,甚至孔子诞辰拔牛毛,我都第一个站在那儿等,为求智慧而拔牛毛,现在知道那叫没有智慧!

后来,比较认真参与基督教,因为基督教长老团契有很多活动,我认识很多牧师和外国人,觉得他们很亲切!我们中国人,尤其台湾人,好像比较严肃,看到人不太会笑,但是从小认识的外国人,奇怪!他们看到我们都会笑,感觉很亲切!传布耶稣基督那种博爱,用很简单的道理而讲得很清楚,也因为如此我才会对基督教感兴趣。

讲到这里,我必须说,虽然佛教是最究竟的,但是大乘佛法的经典有的地方比较深,经典绝对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配合现代的社会,将佛法的道理,用简单、直接、白话的方式表达,让每一个人都能立刻了解、一看就懂。

一开始我就很认真接近基督教,看到电线杆上基督教每一句标语,我都会去思考,学习那种博爱、爱人的精神。直到读大学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创立“全神

那时候,我对父亲不很尊敬,就离家出走,离家以后,每天流浪,白天吃同学的便当,每一个人吃他二口就OK!

考大学

到要考大学,我很努力读书,成为补习班第一名,不但不用缴补习费,还发给我奖学金。联考前,同学邀我去拜拜,拉我去台北恩主公(行天宫),我问:“要怎么拜?”,他说:“将你的意思跟他讲呀!”,我只好说:“我要考大学,每天读十八个小时,一定要让我考上!”

我只有写四个志愿,那时候考大学分甲、乙、丙、丁组,丁组是商的,父亲叫我一定要读商科,我就叛逆,只写法律:台大法律、政大法律和中兴法律。后来看到文化,写了一个观光系,我并不知道观光系是做什么的,我还是把它写上去,因为这不是商科的。

考试时,我每科都考得很好,最后一节课,考地理,刚好二哥当兵回来,直接跑到考场找我,跟我说:“女孩子准备好了,等你五点下课我们一起去跳舞!”,我心里就不断地想着:五点下课、五点下课,要去跳舞,这下解脱了!浑然不知四点二十就收考试卷了,虽然我早就写好了,但都写在试卷上,还没填入电脑的答案卷,结果四点二十到了,当!当!当!监考老师别的考试卷不去抢,只管来抢我的,我整个人都快要昏厥,愣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题是一分,结果我才划二十几题,考试卷就被抢去了!结果有写的都对,没写的就没办法,地理我考二十五分。  四点二十,我心里十分痛苦,只好买一瓶汽水在那儿等二哥,二哥来了,还带女孩子来,整群人要去跳舞,他看我脸色怪怪的!我告诉他实情。我那么认真读书,怎么会变成这样?二哥听了也很伤心,五点是他跟我说的,但是怪我自己太粗心。

不拜还好,一拜居然变成这种结果,所以,我跟二哥说等一下不用跳舞了,整群人去恩主公,全部砸!后来,人员都找齐了,二哥又打一通电话给母亲,母亲听到这件事情,就哭着跟我们说,你们不可以真的去砸恩主公,等放榜真的没考上再说!我说,哪有可能!地理根本写不到三分之一,怎可能考得上!P4-9

后记

【采访手记】

最初知道海涛法师,是因为一位同事。某年,她在广州水荫路出版大楼的某处悄静地播放着掌上MP4碟。屏幕里一位英俊的法师正在用磁性的男中音侃侃而谈,他说什么忘记了,最记得的是他这么年轻,样子这么帅,声音这么好听!后来同事说,那是海涛法师,那叫“法相庄严”。

最近见到海涛法师,是今年国庆期间在深圳弘法寺。在静待他的访问之前,我现场聆听了他的一场演讲。一个下午的演讲,听众井然,气氛祥和宁悦,美与善的种子随着即场伴奏的音乐声汩汩流进人们的心间,山寺外城市的喧嚣依然,这里,却是净土一片。我们有幸在此时此地,与海涛法师达成著作出版意向,并且为读者诸君约访如下:

问:海涛法师缘何出家,本书有一篇自述,在此不再赘言。海涛法师的生活非常充实和丰富,您是如何看待“一条丰富的人生路”呢?

答:我想,这本书取这个名字,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找到一条快乐、美丽的道路。那快乐、美丽,所谓的“丰富”,一般人都认为说我有了钱、我有了爱情、我有了名利就快乐了。事实上那是一种压力。所以,“一条丰富人生路”是要让我们找到一个不自私的、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的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一条无我奉献的路。所以希望透过这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一条丰富的人生大道,找到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关心别人、慈悲、爱别人、爱世界、爱国家,这才是真正的路。不能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感情,否则你拥有更多,你反而越痛苦越孤单。

问:法师三十五岁出家之后,一直在台湾地区进行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祖国是自古以来大乘佛教对世界的弘扬一个最有动力的地方。所以我想,自自然然地回到祖国来,从事这种报恩、感恩、利他的活动,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问:海涛法师经常在国内各地市接触善男信女,在某种程度上,法师充当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请问您认为他们当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您对此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我认为,我们华人有个特点,就是企图心强,认真努力。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经济、甚至各方面的一种壮大,但是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高压力。那这种高压力事实上是来自于强烈的一种欲望,希望凸显自己,所以就会暂时造成大家努力、可是内心里面不踏实。还有一个问题是,佛教告诉我们,人跟人之间本来就有很深切的关系,每个人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可是我们看到现今的社会,发现有一点人跟人之间信任度不够,怀疑对方,那这样对我们的内心里面会有很大的压力跟痛苦。所以我常说学佛是母子相遇,我们跟世界跟众生、甚至跟花草树木合为一体,闻到花香,闻到水的味道,吹风吹到我们身上,都像妈妈在拥抱我们、我们在拥抱儿子一样。所以我想现在世界各地包括国内,要加强这种精神财富,懂得尽量关心别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超过自己,这样就没有压力了。就像我们这一次五·一二四川地震让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不止我们华人、甚至很多外籍人士投入在这个救苦救难里面,从国家最高领导,乃至一个小小的义工,都从这里面找到了真爱,这个才是解决大家心灵困惑、高压力、互不信任最好的方法。

问:您认为人们经常感受不到幸福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答:经常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是总是要求别人,意图控制别人。生命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在服务别人,帮助别人之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问: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阶层的人都倍感到生存的压力,“学佛”“禅修”成为了部分人减压的方式。您认为宣扬正信佛法在解决“现代性焦虑’’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的最基本修持是什么?

答:所谓一般人想学佛、修禅,禅是什么?禅就是无我的、没有自己、超越自我的智慧。讲空性,那当然就没压力了。现在很多人透过念阿弥陀佛,不是在念太太儿子啦,念股票啦,当然他可以超越那种压力。但是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爱别人,要征服自己,要关心、爱别人超过自己,这样当然就没有压力。一个人有焦虑症、忧郁症、躁郁症。内心有强烈的求迫,希望别人认同自己,希望自己一定要去控制改变别人,那你就有这个焦虑症。所以透过佛法、禅讲空性无我。大乘佛教强调利他慈悲,乃至研究般若智慧,讲究空,无眼耳鼻舌身意,超越自我的。所以一般的慈善活动,我们去帮人家助念、扶贫。你在利他的过程里面你就解决了自我的问题。所以一般人说你烦恼的时候,你不如去关心隔壁那个比我们更苦的老人家,或是那一只生病的很可怜的老母狗、小猫,那个时候你就忘了自己的痛苦,甚至你会从这里面找到一个生命的定位,原来关心别人的时候就没有自我的焦虑,只为自己想,自私我执,害怕自己失去什么,反而觉得痛苦。

念头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首要做的修持就是保持清净心,不执着,充满爱,随时提醒自己凡事“当假的看,当真的做”,要培养慈悲心。

问:佛经浩如烟海,而且经义深奥,但您的佛学讲座却极为平易近人,现场又如音乐会似的令人愉悦,您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答:我一开始也很喜欢读佛经,读得很深,当然心里有一个想法,希望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我就按照佛经讲了很多很重要的,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乃至如何实践六度波罗蜜。后来我发觉听的人也觉得老生常谈,讲的人也好像有一点痛苦,觉得好像给我一个钟头两个钟头的时间,把握得好长。后来我就想,我爸妈要听我讲这个吗?我爸妈是要我安慰他,给他温暖,送他礼物,甚至讲个笑话,讲个他喜欢听的故事,甚至还真的唱个歌给他听,那这样以后,他放松了,他放松的过程中告诉他要如何减低自我的贪嗔痴,因为那是痛苦的来源;如何进一步关心一切众生,因为众生都是我们的妈妈。所以我想,谈佛法只要让对方了解了一个超越自我、甚至关心别人的这样的心态跟行为,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佛的人。所以,开始就用这种亲切、关怀别人,甚至学习看到对方如看到妈、看到儿子那样真诚地欢笑,真诚拥抱对方,结果我自己好快乐。所以我师父常跟我讲,你自己快乐才可以带给别人快乐,如果你自己有压力,那你怎么给别人快乐?佛法是心法,是生活,是态度,不是艰深的学问。搞学问,那是理论,那是要深入能够浅出。所以,按照佛经说,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有这么样的福德圆满,是因为他有大悲心,有愿救,而且要有方法,要善巧方便,让对方找到精髓。所以透过现代化的、讲故事的、亲切的、甚至唱歌的(方式),能够让对方可以找到如何净化自我、关怀别人(的方法)。所以这样以后自己就找到快乐了。以前我刚出来讲是在讲书,现在不是啦,现在是在接触人的心,接触众生的心,所以我很喜欢放生,甚至鬼道地狱道,我喜欢接触他们的心,我希望能够去帮助他们。那要帮助他们就需要靠佛教、佛的教导了,所以,目前是如此。

问:您是如何看待多姿多彩的讲座活动形式?人们想象中以为“伴枯灯念佛经”才是僧人的生活状态呢。

答:我想,目的还是一个,希望有更多人更多人来听佛法,认识自己,关心别人。所以,唱歌啊、点灯啊、施食鬼道啊、放生啊、讲故事啊、讲佛教的讲义啊,甚至我们也经常请人家来演歌剧啊,这些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无苦的快乐。当然,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伴枯灯念佛经”这是对自己,我们严于律己,要求自己不要起烦恼、不能自私,但是呢我们要宽以待人。所以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出家菩萨、甚至在家菩萨来关心别人,在老人院唱歌给他们听,到医院安慰他们,到有小朋友的地方唱歌给他们听,都可以,到有苦难的地方去帮助。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出家、甚至是修行这么快乐,谁不来出家,谁不来修行?

问: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经常接触您所言所行所著的人,仿佛都有所收获,容易心平气和。您觉得这是因为什么?

答:我是个和尚,和尚以和谐为最高尚。我刚出家我师父就跟我讲,出家不是突显自己,矮的你要变成矮的,高的你就变高了,看到蟑螂你变蟑螂。我们敲木鱼要随着大家声音,快慢,不是你想快慢,而是别人需要快还是需要慢。所以这个“和谐”的意思是没有自我,配合别人。所以在我们一个表现佛法的人、修行佛法的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外表、威仪、待人处事的方法去表现一下我就是要跟你配合,你比我还伟大,我尊敬你。然后呢,我只是想开发你内心你所要找的快乐、佛性,不是我要教育你,不是你一定要听我的。我想,应该如此。所以希望每个人变成佛一样,找到自己的佛性,用真正的爱,来扩大自己生命的快乐。

问:为什么您认为“阅读是最美的事情”?

答:我看经书、看书都很认真,不管看世间的书或者佛教的书。因为我很喜欢探讨写书这个人的心态。特别我看佛书,那你等于看到佛的心了。你看到佛的心,看到一个最美的心,事实上是走入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变成美丽的花同,找到自己,找到真爱。什么是真爱?不是男女的爱情,而是原来世界的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花一草一木,一只蚂蚁都是如此。所以,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这是一种精神财富。现代人太痛苦了是因为只追求物质、金钱,那反而会造成压力。所以我们物质跟精神这两个财富跟世界必须平衡,这样才行。

问:人生的迷茫无处不在。此书编辑过程中,我随机询问了一些比较少接触佛学的人,他们是记者、公证员、医生,我收集了几个他们最关心而又希望您解答的问题,您能否在此简单答复一下?

A,“人生苦短,为何不能为所欲为?”

B,“生死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如何才能求得心灵的安定?”

C,“人为什么会死亡?是欲望构成了人本身吗?”

答:

人生苦短,为何不能为所欲为?为什么?

因为有轮回啊,不是死了就算了。你要找到快乐,必须要知道快乐的因啊。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能够有这种无我的宽大的胸,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有个强烈的自我观念,我执,自我中心。所以我想,为什么“欲为”?就是要满足我们的欲望、恨,这个贪嗔就是从一个强烈的自我、不认识自己而来的,那就造成更大的痛苦。所以,就是因为人生苦短,千万不要再制造贪欲、造业、轮回的痛苦。我们要利用短短的人生征服内心的敌人,这个自我观念所引申的贪嗔痴的烦恼。那进一步,也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更要爱更多的人。各位,不要光爱一个人爱两个人、或爱我的家人,世界这么多人这么多众生,都是我们爱的,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大爱呢?千万不要好好地大贪、造恶业,那就是大地狱、大痛苦。好好地大爱、奉献,那才是生命的最大的快乐。

生死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如何才能求得心灵的安定?

生命的本身就是轮回,轮回就是痛苦。那因为不了解生命的道理,就起了欲望,甚至去杀生、赌博、喝酒、造恶业,然后就造成更大的痛苦,地狱鬼道畜生道,乃至投胎做人残缺不全。这就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真相,轮回的苦。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痛苦。那要消灭痛苦不是从满足欲望、或得到什么,而是要你把心中的自私的欲望去除掉。比如,我问各位,现在给你一亿人民币,另外给你一个条件,一个从来不会有欲望的自在的心,请问你要选哪一个?你一定会选那个没有欲望的自在的心。一亿,大不了给你买几栋房子,那你欲望越大。什么叫人道?人道就是欲望永不满足叫人道。所以要求得心灵的安定,我们要追求如何能够脱离生命的轮回的痛苦的这条路,你才会认为自己安定。如果你天天在吸毒,如果你天天知道你自己在偷人家钱,你知道哪一天总会被抓,甚至哪一天走入不归路死亡等等,那你心里当然不安定了。所以,要得到心灵的安定,要脱离自我、轮回、贪嗔痴,进一步还要帮助其他人,就像帮助妈妈帮助儿子你会找到生命的快乐一样。

人为什么会死亡?

不是光人会死亡,凡是存在于这个世间的花草树木、房子、钢筋水泥、土地天气都会,存在的本质就是变化。我常讲一句话,这个世间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什么都会变化。所以,我们的生命有生,就必须要面对老病死。那为什么会有生死?因为凡是存在的不是独立自我、靠自己的力量存在,是互相依靠影响而存在。天气热一点,我们流汗;天气冷一点,我们好冷;空气稀薄,头晕。这个世界凡是存在的就像一盘花一样,这里面的花草树木、树叶就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在影响,所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在一起的必定分开,驻高位的有下台的一天,凡是积聚的财产也有散化的一天,凡是有生命,没有不变化死亡的。这个就是真理。了解这个真理,那你才会把握人生啊。不然在这短短的生命我如何找到一个永恒的快乐,在这短短的人生里面如何去报恩呢?

“是欲望构成了人本身吗?”

如果按照佛教的经典,人道就是欲望永不知足、一直追求欲望就叫人道。那天道呢?就是在一个快乐的欲望里面但是产生傲慢心。所以人道本身就是一直在追求欲望,眼睛要看,所以眼睛在发烧;耳朵要听最好的,耳朵在发烧;心里在想东想西,心里在发烧。所以,这叫欲火燃身,六道轮回啊。特别是,当初我们来投胎,就是因为父母亲那种做爱的强烈的欲望我们也在追求,所以我们才会投胎。这个就是我们来投胎轮回、苦的根源欲望。所以没有错,正常的凡夫都是欲望构成的。所以如果你要真的快乐,那当然你要少欲知足,甚至哪一天征服欲望而得到解脱,进一步,用关怀、奉献、付出来征服自我的欲望,也来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问:此书是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图书,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寄望?

答:当然,首先要感谢花城出版社。我身为一个出家人,出版书绝对不是以金钱为利益。但是,配合一个制度,要有版权,我们非常尊重。但是希望这个版权的收入只是来印更多的书送给别人。那希望很多人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灵的快乐,找到帮助别人的动力,这一条才是一条人生丰富的道路。所以,希望看到这一本书的人你就认识你自己,哦原来真正的快乐的我是一种有智慧的、慈悲的、超越自我的、关心别人的。以这样的思想来做领导、来做公务员、来做老师、来做公安、来扫地、来开计程车,一切都不以自私的金钱名望为动力了。今天我作为一个领导,是为了服务更多人;今天我作为一个董事长,是创造更好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创造更好的家庭收入来保护我的职员;我今天开计程车,我是如何安全地、舒适地载着这个人到他的目的地……像这样的这个动力。《一条丰富的人生路》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条道路,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也找到奉献的路。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法师的解答。

花城出版社

2008.11.3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上所有不快乐的人,都因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快乐。世界上所有快乐的人,都因为他们想要别人获得快乐。一条丰富人生路,是说让我们找到一个不自私的、关心别人超过关心自己的路。生命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在服务别人帮助别人之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当你想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帮助自己,如果自己很执着,也不会有能力帮助别人。

爱与慈悲是支持我们生活与快乐的基本元素,要让爱与慈悲变成生活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方向,学佛是一种信仰,我们以圆满道德的佛陀作为生命学习的目标,内心将获得安定。生命的成就不是获得什么,而是付出的比别人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条丰富的人生路(海涛法师演讲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涛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5865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53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0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