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天地间(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散文作品集,内容涉及句型、关系、性质,处境、角色、生活,哲学、艺术、宗教九大部分。

本书在80年代初版时获得了读者极高的评价,甚至令人热泪盈眶。90年代修订后依然畅销一时,总计印数近十万册。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作者又有许多精彩的警句哲思,此次补充修订作为珍藏本再次出版,并与周国平、张志扬的作品合成一个系列,这是让好的作品得以流传的一个好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为“随感录”中的一本,分句型、关系、性质,处境、角色、生活,哲学、艺术、宗教九大部分,凝练隽永地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层面多方位的思考,既发人深思、入木三分,又自然平常、娓娓道来。

目录

句型

关系

性质

处境

角色

生活

哲学

艺术

宗教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过去的那些事儿

试读章节

句  型

1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

这是一个句型。

中国人少有句型这样的观念,因为方块字的特点是单音单字。

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像学认字一样学外语,像学外语一样学哲学,像学哲学一样理解生活。

这是被我们的认字习惯训练成的。

外国人未经这种训练,所以他们觉得中文难,所以他们不懂中国,也不知道汉字的句型与句法无关,靠的是词语的表意功能。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中国人貌似呆板,其实很神,道理就在这里。

2

“人生天地问,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

“未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未免要摸小尼姑的头,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咽觉”;“未免抓进抓出,在纸上画圆圈,而又画不圆”。

在自嘲中解嘲,在解嘲中怡然,在怡然中得意,在得意中谦虚,一切屈辱都可以化解,一切往事都可以泯灭,大不了只是个“未免也怎么怎么样”的问题。

3

重要的是“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而不是“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怎么怎么样”。

可我们记住的永远只是怎么怎么样。

读小说,看电影,当你问他什么什么时,他就告诉你怎么怎么样。

阿Q想奸吴妈,阿Q被杀了头,如此而已。

4

汉字的象形似乎能确保具体对象的现实存在,怎么怎么样就是现实存在着的事实。

中国人认为只有事实才是真理,仅仅一句“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是构不成真理的。

其实正相反。真理是判断,判断是句子,句型就是高度抽象化了的句子。

5

所以问题不在句子的内容,而在句子的形式。

中国人只是说,不停地说,很少研究说本身。

那些“四人帮”时期就在不停说着的人现在依然在说。大家只看到说的内容变了,却没有想到说法依旧,句型依旧,真理依旧。

6

汉字的象形在确保具体对象的实存的同时,也使这对象“象形”了,也就是使其诗意化、隐喻化、想象化了,所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中,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我们的象形文字。

7

句型确定了一种心态。

令人惊讶的地方始终在于:无论你往“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后面续上多么不同的话,你都会发现意思竟相差不多。这里指的是那种无所谓,看透了的心态差不多。

8

中学为本就是中国话为本。

中国话就是中国人。我们生来就携带着这样一套话语。

“话”筑成了我们“人”本身。  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天不变道亦不变。

不变中的变就是古汉语变成了现代汉语。对这种变化所造成的“人”的不同,我们还不大意识到。

9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很像是在提供一种解释。

解释植根于领悟,领悟在解释之先。

领悟了什么呢?

不解释谁也不知道,但解释又不是对“有时也未免怎么怎么样”的解释,而只是对“人生天地问,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的解释。

但这是不可解释的,因为它没有内容。

所以永远只是一个领悟。

这才达于人的生存论本身。

10

任何解释都是为了使自己心安理得。

看起来,只有得理,心才能安。解释就是为了得理。

其实,心安了,理也就得了:领悟在解释之先。

句型是在领悟中构成的,它先于我们的具体表述。

11

时间上,“人生天地间”在先,“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在后,这叫有得必有失,属生成论;

逻辑上,“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在先,“人生天地间”在后,这叫有失必有得,属认识论。

两相抵消,心安理得。

12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之所以让人心安理得,是因为这里有三个莫名其妙:

“人生天地间”莫名其妙,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和怎样来到天地之间;

“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莫名其妙。以阿Q为例,难道抓进抓出,画圆圈,杀头,示众,真有什么道理么?

第三个莫名其妙是二者间的关系:为什么人生天地间,就一定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怎么怎么样呢?

正因为全都莫名其妙,所以人心安理得。

阿Q深谙此道,所以最心安理得。

13

“人生天地间”是说人被抛于天地之间。

人不是因其在天地之间而意识到被抛,相反,人因其被抛而意识到天地之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就指的是人要先“被抛”。

意识在事实之先,成人在孩子之先,“人生”在“生”之先。

苟有不知“人生”而知“生”者,当为神。

14

并非先有天地继而有人生于其间,而是人与天地同生。

“人生天地问”就是人与天地共同经历人生。

天地就是人生。

15

人在天地之“间”。

在之“间”而无法充满,这就是人的悲剧。

只有顶天立地者才能充满人生。所以它始终是人的理想。

萨特说人一生都忙于“填洞”。天地之间有着永远填不满的最大的“洞”。

16

“洞者”,“间隔”之谓也。

间隔是一种距离,但又不是空间意义下的距离,因为人并跨不过去。

距离是一种结构。

结构本身的整体性先于我与任何一具体之物间的距离。

人生天地间,这就是结构。

我坐在这里,四面有墙,这也是结构。墙和我之间的距离无法丈量。哪怕我贴墙而立,距离并未缩小。因为这是一种结构。

17

时间意义下的“间”是消逝着的点,即过渡的环节。

人永远在“之间”: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人为此而感到悲伤:你不过是一个消逝着的点。

所以人不但想顶天立地,也想到我止住,成为顶点。

哪怕前有古人,也不能后有来者,这是我们的一种

……

P1-7

后记

人生在世,能给历史留下些什么不敢说,但总会在自己的大脑皮质上留下些这样那样的印痕。

时间长了,也就不大珍惜。偶有写些论文之类的念头,往往需翻大量的书,于是有了主题,有了提纲,有了材料,好像这些东西全从外面借来,自己只不过起个组织作用似的。

如此成为习惯,每写一次论文,必先设法将自己排除在外,否则怕自己的不洁污染了文章的客观性。

写文章的可怕、可悲之处就在这里。

人生的可怕、可悲之处也在这里。

思来想去没有出路,留下的依然只是些印痕。

也许别人写文章是先有思想,再把思想组织成语言。可我觉得我是先有语言,然后再联想,再编造,再按照某种逻辑演绎成被称为思想的东西。这里所谓先有的语言,往往也只是对几个字或几句话的印象,或对某种句型获得一种感觉。有了这点东西,才有了写文章的用意。

用意不同于动机,因为它不向外,不想达到别的什么目的,而只是一味地回过头来表现自己,说明自己。

同一个用意,有多种表现法。说来说去,总不大清楚,所以往往很罗嗦,有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反而模糊了自己的用意。

当然,也常有自己本来就不知道自己用意何在的情况。那往往需要在不停地说中才能捕捉住几个关键的词语。

用意何在?这句话要是在受批判时被别人提出来就很吓人;但如果是自己向自己提出来,就很具哲学意味。

用意总是有的,或译为在,但何在呢?

人生在世。人生也是在,但何在呢?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也是要先清理自己;但自己,或笛卡儿所谓的“思”,到底在不在呢?

自然,我们谁都在思想,但笛卡儿的“思”却是一种先于“思想”的“思”。

它在不在呢?

这也许就是我写我的随感录的总用意。这部分内容,大都可以扩展为独立的论文。还有一些,属于一念之间的心情或联想。它们就那么几句话,说完了就完,并无别的什么意思。但由于显得有趣或机智,所以也混杂其中。

对于随感,第一要觉得还不假,第二找到了几个较为准确的字,第三显得别太认真,这就可以了。至于对错或前后矛盾之处,那也许正是一种能带给人异样感的东西。自己越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就越给别人提供了说的机会。

承蒙国平、怀宏诸友把他们的随感录寄我一阅,也怪邵敏的盛情难却,才使我在这据说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个夏天,呆在这或许是中国最热的火炉里,像渗汗一样又把大脑皮质上的印痕渗了出来。

用意还有待精炼,文字也很欠功夫,这我自己都知道。既为随感,或自我审视,或有感而发,因此总免不了以偏概全,下笔时把“我”写成“中国人”,把高度抽象化或想象中的外国人称之为“西方人”。白马非马,这我是知道的,但那点让人牵肠挂肚的爱心或恨心又总不能只说个“我”字了事。有感之事每天扑面而来,盖也盖不住,躲也躲不及,因此只好由它,装出个满不在乎的样子。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这批随感录是很有意义的。每人的小册子摆在那里,虽然都幼稚得像牙牙学语的小儿,但毕竟是小儿自己开了口。我们这些已届不惑之年的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惑,因此,努力忘掉说顺了口的大人腔,这本身也许就有意义。但到底是好是坏,是成熟是幼稚,也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反正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重新学语的罢。

而且对我们来说,这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

1988.8.2

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天地间(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家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4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