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记述了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内容推荐

赫鲁晓夫,这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人眼里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修正主义头子”、“资产阶级代理人”、“斯大林的掘墓人”“中国人民的敌人”等等,是中国人给他定的调子,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那么这们统治苏联10年之久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本书将全面、客观地展示赫鲁晓夫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一生事迹,揭示他参与其中鲜为人知的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的内幕,带您走进他的真实生活。

目录

矛盾而冲突的本性(代序)

从牧童到中央书记

第一部:前半段的生活

第一章:赫鲁晓夫一家和库尔斯克地区

第二章:“年轻的小伙来到顿涅茨克草原”

第三章:“麻雀变凤凰”

第四章:宦海沉浮

第二部:两个五年计划之内:从工学院到政治局

第一章:如何引起斯大林的注意

第二章:卡冈诺维奇和斯大林的庇护

第三章: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的领导人

第四章:乌克兰的头号人物

第三部: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一章:保卫基辅

第二章:哈尔科夫惨剧

第三章: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上

第四章:库尔斯克会战

第五章:解放乌克兰,战争结束

第四部:战后初年

第一章:重建乌克兰

第二章:重返莫斯科

第三章: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和斯大林去世

第五部:赫鲁晓夫时代的开始

第一章:拉夫连季·贝利亚是如何失去信任的

第二章:执政党的头号人物

第三章:“朋友们,我们去远方!”

第四章:“俄国人和中国人是永远的朋友

第五章:“集体农庄”里的纠纷

第六章:“印度人民和苏联人民是兄弟!”

附录

一 H.C.赫鲁晓夫生平

二 H.C.赫鲁晓夫

三 米洛凡·吉拉斯1945年春天见到的赫鲁晓夫

四 各族人民间的斯大林式友谊是我们的祖国不可战胜的保证

克里姆林宫里的扰乱者

第一部:捍卫已获得的政权

第一章:二十大及其内幕

第二章:二十大的神话

第三童:解冻变成了春汛

第四章:反抗扰乱者

第五章:在宇航成就的伴奏下

第二部:超级大国的掌权人

第一章:在战争边缘走钢丝

第二章:“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代表大会”

第三章:发现美国

第四章:“戴维营精神”及其因U-2飞机折戟而毁灭

第五章:新的宇航胜利和新的柏林危机

第六章:“加油干,同志们!”

第三部:梯子向上,人向下

第一章:“把赫鲁晓夫当肉”

第二章:加勒比海危机或古巴危机或导弹危机

第三章:关于艺术的争论和克里姆林宫里的倾轧

第四章:1963年的黄金面包

第五章:阴谋家们也在哭泣

第六章:迟了十一年的决定

第七章:赫鲁晓夫最后的也是最长的讲话

在赫鲁晓夫墓碑旁的思考(代结束语)

试读章节

苏维埃革命的一些领袖也不用更换姓氏,因为他们的姓氏本身就能有机地融入当时的社会政治气候,让人联想起暴风雨和毁灭。雷科夫这个姓听上去像低沉的咆哮声,布哈林的姓则似雷声轰鸣。当演说家赫鲁晓夫受邀在革命集会上发言的时候,他的姓氏会让人产生联想——某个物体被破坏时发出的脆响。

A.H.伊格纳季耶夫在1996年出版的《第五纵队》中断言,赫鲁晓夫只是一个假姓,他原来的姓是佩尔穆捷尔。可是作者并未对此提出任何证据。不过,赫鲁晓夫这个姓让人觉得就是一个地道的俄国姓氏。看来,穆索尔斯基和布宁把它与古老的罗斯地主家族联系起来并非偶然。布宁在《苏霍多尔》中写道:“我们赫鲁晓夫家是地道的世族,六书(此书实为布宁家族的家谱名,在《苏霍多尔》里是假托)中有所记载……我们的名字在编年史中也被提及;我们的祖先当中有贵为御前大臣的,有拜为督军的,有达官显贵,有跟随沙皇多年的功勋卓著的重臣,甚至还有沙皇的外戚……在我们传奇式的远祖当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显赫人物,他们具有古老的立陶宛和鞑靼王公的血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赫鲁晓夫家族的血液中也间杂了家奴和农奴的血液”。不知道H.C.赫鲁晓夫是否有亲戚出身于古代贵族,但姓“贵族”姓的不仅可以是出身于贵族的那些亲戚,也可以是姓赫鲁晓夫的贵族拥有的农奴。众所周知,赫鲁晓夫出身于农民家庭。

赫鲁晓夫一家生活在古老的库尔斯克地区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村子里。在俄罗斯历史上,库尔斯克地区是众多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如果说库尔斯克的地磁异常使磁针的方向有所偏离,那么库尔斯克大地上发生的暴风雨般的历史事件则常常影响着俄罗斯的位移矢量。这里发生过决定俄罗斯命运的战争。库尔斯克是基辅罗斯的要塞,它护卫着基辅罗斯的边界。在《伊戈尔远征记》中就曾记述过库尔斯克人在军事上的辉煌。伊戈尔王的哥哥弗谢沃洛德就是从库尔斯克调派了自己的部队。他对伊戈尔王说:“我的兄弟啊,请奋起自己快捷的战马,而我的马,却早已在库尔斯克近郊披鞍待发。我的库尔斯克人,都是有经验的战士:在号声中诞生,在头盔下长大,用长矛的利刃进餐;他们认识道路,他们熟悉山谷,他们紧张起弓弦,打开了箭囊,磨快了马刀;他们纵马奔驰,好比原野上的灰狼,为自己寻求荣誉,为王公寻求荣光。”

然而,1240年蒙古人的入侵毁掉了库尔斯克,曾经繁荣的地区变得荒凉不堪。库尔斯克大地沦为了荒野,几乎没有农民在此居住和耕种。从14世纪起这一地区被纳入立陶宛。1508年库尔斯克及其周边地区重新回归俄罗斯版图之后,该地区开始复兴。库尔斯克要塞成了防卫克里木鞑靼人的主要据点之一。戈杜诺夫军队和萨莫兹瓦涅茨在库尔斯克克罗梅村落附近交战,此役当中沙皇军队站到了伪德米特里一边。

随着南面和西面侵略威胁的解除,跟其他地区一样,库尔斯克地区也开始有充满活力、天资聪慧的居民迁入。库尔斯克人以及邻近的奥廖尔省的居民都极具创作潜能:由当地作家整理的奥廖尔一库尔斯克传说是俄语标准语的基础,库尔斯克地区诞生了东正教历史上很受尊重的圣徒谢拉菲姆·萨罗夫斯基。许多库尔斯克人都是虔诚的教徒,科连诺耶修道院宗教游行的参加者多达十万人。

库尔斯克人的精力也用到了创造物质财富上面——首先是在农业领域。在天气有利于农业耕种的年份,农民们常常迎来大丰收,库尔斯克土地的特质当然也起到了作用。只有西北部是灰色森林土,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是肥沃的黑土。库尔斯克是一个富饶的地区,难怪会有这样的说法:没有哪儿的夜莺比库尔斯克树林里的唱得更优美。库尔斯克地区的地主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短篇小说烯格雷县的啥姆雷特》中,И.C.屠格涅夫这样描写一位库尔斯克地主:“他生活阔绰,对祖传的房屋进行了拓宽和华丽装修,还时常从莫斯科订购大量的红酒。”然而,黑土地区的富饶并未给大部分仍然是农奴身份的庄稼人带来兴旺。H.C.赫鲁晓夫的爷爷尼卡诺尔就是农奴。

废除农奴制加快了农民的分级。到19世纪80年代,占俄罗斯五分之一农民人口的富裕农户主拥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农业用地。而占农民人口半数的贫农只拥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农业用地。俄国黑土地区居民的辛勤耕作并没给自己带来满心期待的硕果。很多农民与布宁的中篇小说《乡村》的主人公吉洪·伊里奇的想法一样,后者是与库尔斯克相邻的也有黑土地的沃罗涅日省的居民。“天啊,我这是在什么鬼地方!土地只有巴掌大一块!年年都挨饿。我们的粮食在全俄国都很出名,可这儿能吃得饱的总共能有一百人。更别说什么集市了!要饭的、傻里傻气的、瞎眼的、残废的——全都是这样的,看着既可怕又恶心!”在流行疾病周期性发作的时期,恶劣的卫生条件使患上慢性病和死亡的人数激增。在上面提到的这篇中篇小说里,布宁描绘了农村生活中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卫生状况——冬天的时候,农村总是免不了“诸如天花、热病和猩红热等流行病”。

受苦的不仅是无法抵御疾病侵袭的农民,还有被滥加开采的大自然。随着农耕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森林草原地区变成了土壤贫瘠的半沙漠地带。话剧《树精》的主人公赫鲁晓夫生气地说:“俄罗斯所有的树林都在斧头下瑟瑟发抖,成千上万的树木被毁,动物和鸟类的巢穴被破坏,河水渐浅,直至干涸,优美的大自然在消失,再也无法挽回……树林越来越少,河流干涸,野禽野兽绝迹,气候变得恶劣,土地一天天地越来越贫瘠,越来越不像样子。”И.E.列宾打算创作一幅库尔斯克省宗教游行的作品时去了一趟科连诺耶修道院,被那儿山冈上星星点点的小树桩给惊杲了。就在不久以前,那里还是夜莺婉转鸣唱的树林。在科连诺耶修道院,画家把布满树桩的山冈再现到了画布上,后来,这一场景被用到了著名的《库尔斯克的宗教游行》当中。

P9-11

序言

在苏维埃政权存在的大约七十四年当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十一年。也就是说,在苏联历史大约七分之一的时间之内他都担任着执政党最重要的职务。赫鲁晓夫在任的时间比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任职时间的总和还长。而且,他领导苏联部长会议的时日比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吉洪诺夫和雷日科夫等诸位主席都多。仅就此而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就值得所有研究苏俄历史的人关注。

在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赫鲁晓夫早已进入了苏联的高层领导圈。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讲话就在苏联的中央级报刊上发表,他的履历也出现在各种历书当中(参见附录一),他的生日是日历牌上的纪念日,他的肖像则被国家机关、工厂和集体农庄用做装饰,每逢节日它们还被挂到建筑物的外墙上,被游行者高举在手。

然而,在赫鲁晓夫离职以后,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很快就被遗忘了。虽然他本人并未受到公开指责,但他好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单是提到这点都令人不快。按照官方的说法,赫鲁晓夫辞去苏共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位的原因是他自己以年已垂暮、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为由提出了请求。可就在半年前苏联全体领导人为其庆祝七十寿辰时,还没有人认为他年事过高,大家都祝愿他能继续在现任职位上长久地干下去。赫鲁晓夫的健康状况未必出现了严重的恶化,就在提出辞职前几天,他还精力充沛地与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通了电话。

突然之间,赫鲁晓夫的肖像从苏联所有机关的墙上被撕了下来,其发言和报告的各种汇编则从图书馆和书店的架子上被撤走,此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对赫鲁晓夫言论的引用也消失殆尽。在苏联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出现过不止一次。过去的十一年问,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贝利亚、朱可夫、伏罗希洛夫和布尔加宁的肖像就是以类似的方式从墙上被撕掉的,而此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许多城市、居民点、工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要么立即改了名,要么成了暂时的“无名氏”。赫鲁晓夫当权期间,在撤销某位领导人的职务或对某人(譬如斯大林)进行死后追责的时候总是会对他们进行大肆批判。不久前他们还是声名显赫的领袖,而现在其姓名就已出现在了各种会议发表的批判性言论当中,报纸杂志的文章也常常对他们大加斥责。

与赫鲁晓夫当权期间被谴责的苏联领导人不同,赫鲁晓夫本人在辞职后并没有受到公开的指责。然而,报纸杂志的社论开始批评以前没有提到过的社会生活中的唯意志论现象。尽管所有人都推测,这是在评价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但是这些文章并未提及他的名字。类似“必须同唯意志论作斗争”这样的话经常被重复,这让电影《高加索女囚》的创作者设计出了主人公把“唯意志论”一词理解成不规范语汇的场景:当巴尔别斯指责别人犯了唯意志论错误的时候,有人请他别让这样的词“脱口而出”。

在赫鲁晓夫辞职十年、去世三年以后,经过当局的批准,在《苏联历史百科辞典》有关其政治活动的一条不长的条目(总共二十七行)当中才干巴巴地列举了他担任过的党政职务。该词条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他的工作当中曾经有过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表现。”这些表现究竟是什么?它们在赫鲁晓夫的工作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对于这些问题该词条都只字未提(参见附录二)。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赫鲁晓夫的名字才回到了苏联的报纸杂志上。在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他的影像首次在国内的电视荧屏上出现。最先记述赫鲁晓夫的是他的亲人——儿子C.H.赫鲁晓夫撰写了《国家级的退休者》一书,女婿A.И.阿朱别伊撰写了《那十年》。不久以后,《历史问题》杂志开始刊登此前二十年间仅在国外发表过的赫鲁晓夫回忆录。这些书籍都包含了不少有意思的材料,它们诠释了赫鲁晓夫的工作,同时反映出作者想证实把赫鲁晓夫逐出政坛是一个错误举动的意图。因此,在这些书里赫鲁晓夫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被显著地夸大了,而他的过失和错误则被缩到了最小。

……

赫鲁晓夫经常在正式发言和官方会谈中开玩笑,讲俏皮话,这并不能让观察入微的人忽视其敏锐的头脑和出色的才干。能登上苏联领导人的最高位置,赫鲁晓夫靠的并不是粗俗的滑稽表演,而是他所具有的领袖人物的强势品质。同时,赫鲁晓夫与其职位的明显不相称是确凿不移的“彼得原理”作用的结果。依此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赫鲁晓夫是在颠覆俄国社会阶层的激烈大革命中朝着权力顶峰攀登的。这场强大的社会变革把自身结合了互相排斥的品质的一批人送上了国家权力的顶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人最为准确地反映出了复杂而激烈的社会进程中的极端矛盾。

赫鲁晓夫的弱点和毛病跟他的优点和美德一样,首先应该被当做社会现象加以评价。他的生活和工作与苏联的社会进程密不可分。赫鲁晓夫依靠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的支持登上了国家最高权力的顶端。他的个性符合国家社会心理气候的主流,反映了社会意识中的矛盾现象。为了理解赫鲁晓夫的矛盾性,应该考虑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作为个体和政务活动家生活、工作以及最终成为伟大国家的领导人的历史条件。

书评(媒体评论)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大约七分之一的时间里都担任着执政党最重要的职务。他在任的时间比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任职时间的总和还长。他领导苏联部长会议的时日比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吉洪诺夫和雷日科夫等诸位主席都多。苏联后期领导人的政治意识恰好是在他领导的十一年内形成的。

在联合国大厦内,有很长时间参观者向导游提得最多的请求是:“请指给我们看赫鲁晓夫用皮鞋敲的那张桌子。”

——实录

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就像一颗未经打磨加工的钻石。尽管接受的教育有限……他容易走极端,对某些想法过于执迷,对自己的错误决定或者突发的奇想又表现得很固执。

——米高扬

我这辈子最主要的功劳之一,是能够做到以退休方式离开。

——赫鲁晓夫

我的一位马来西亚的熟人说,没有赫鲁晓夫他的生活也变得无趣了,“以前每次翻开报纸都等着看他又抛出了什么新花样”。

——实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ю.B.叶梅利亚诺夫
译者 张俊翔//石国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07725
开本 16开
页数 7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7=5
丛书名
印张 48.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4
154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07-139号
版权提供者 Ю.B.Емельянов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