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词说宋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宋词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宋代的各种制度、文化如宋代的科举考试、宋代的官制、宋代的都市经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宋代的党争、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宋代的歌楼妓院、宋代的恋情相思等。作者文笔优美流畅,介绍史实又能做到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使读者读后能够对宋代文化有形象生动的了解。

内容推荐

文史不分家,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本书分十六章,每章以一首宋词的解读为引子,对宋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科举制度、基本国策、官制与党争、对外战争以及都市经济、歌楼妓院等,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使人于欣赏宋词之际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而这些背景知识对于更深刻立体地理解宋词,所起的作用也很大。相信爱好宋代文学与历史的读者读后必有所收获。

目录

前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与西夏的战争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宋代的歌楼妓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代的都市经济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宋代的科举考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官制与官员的平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宋人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人的恋情相思与身世感伤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新旧党争与“鸟台诗案”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徽宗年间党争与“元祜党人”碑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徽宗放纵享受和北宋来年社会风气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的婚姻与宋代妇女生活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金人入侵与“靖康之变”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家军”抗金和岳飞冤案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南宋数度北伐和宋金对峙局面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元人入主中原和南宋覆亡

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出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西夏的崛起

夏国崛起于宋朝的西北边境,史称“西夏”。这是由党项拓拔部在北宋时期建立的国家。党项族自唐朝以来,一直散居于今天的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而以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的一个党项部落尤为强大,称平夏部。其首领拓拔思恭率部参加平定黄巢起义的战争,因功被唐朝授予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相当于今陕西北部与内蒙伊克昭盟南部)。从唐末到北宋初年,拓拔氏世代相传,一直是该行政辖区的统治者。北宋太祖、太宗时期,拓拔族与中原政权时而战争.时而结盟,对宋朝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因继位的合法性问题遭受宗室其他成员质疑,无法在当地立足,遂将所辖四州献给宋朝,率部分族人人朝并留居京师。宋太宗乘机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夏州,削弱当地党项势力,夺取拓拔贵族的兵权,强迫党项族人内迁。宋廷的这些措施引起当地拓拔贵族和党项百姓的不满,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等率众逃往夏州东北三百里地斤泽,打出复兴宗族部落的旗号,获得相当部落的支持,势力逐渐扩张。以后二十余年,与宋朝之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慢慢站稳脚跟。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陷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改灵州为西平府,以此作为夏国都城。李继迁最终在一次战争败退时身中流矢,伤重不治去世,其子李德明继位。李继迁临终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战争同样给党项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嘱咐李德明与宋廷议和。因此,李德明继位后,即上表归顺宋朝。宋廷也急于从西北边疆的战争中摆脱出来,欣然接受李德明的归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其为西平王,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而且,每年赐给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李德明同时接受辽国的册封,为大夏国王,在宋辽之间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西夏在与宋朝议和的前提下,悄悄兼并土地,扩张势力。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去世,元昊继承西夏国王位。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东征西讨,其目的是为了自立。在自立的前提下,他们仍然愿意臣属于宋廷。元昊则有更多的雄心大略,他不愿意继续臣属宋廷,追求与宋朝分庭抗礼的对等国家地位。继位之后,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其立国称帝的宏伟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元昊特意突出党项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为立国之本。除了模仿中原王朝政治体制、逐步完善国家机器之外,元昊亲自主持了党项族的文字创制工作,创西夏民族文字“蕃书”,后人称其为“西夏文”。经过数年的周密准备,宝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自称“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在这期间,西夏国力迅速强大,开始了一系列扩张领土、张扬国势的对外战争,西夏与北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爆发。P3-4

序言

文史不分家,文学创作是现实社会的形象表现。通过阅读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诸多历史现象。这些基本道理,人人皆知。然而,在中国古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宽窄面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拿诗与词做一个比较。在古人创作观念中,“诗言志”,诗歌可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词言情”,词只能用来抒写狭窄的男女感情。所以,从风格的角度也形成了“诗庄词媚”的说法。

词起源于燕乐,最初是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燕乐”的“燕”字通“宴”,“燕乐”就是举行宴席时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换句话说,大量的西域音乐传入中原,最终形成“燕乐”体系,其间是经过中原音乐家、文人特意选择的。隋唐之际,人们在歌舞酒宴娱乐之时,厌倦了洄的音乐,对新传入中原的新鲜活泼的外来音乐发生浓厚兴趣,于是纷纷带着一种娱情、享乐的心理期待转向这些新的音乐,听“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曼声细唱,莺娇燕柔。那么,在这些灯红酒绿、歌舞寻欢的娱乐场所,让歌妓舞女们演唱一些什么样内容的歌曲呢?是否可以让这些歌儿舞女板着面孔唱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者让她们扯开喉咙唱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切显然都是与眼前寻欢作乐的歌舞场面不谐调的,是大煞风景的。于是,歌唱一些男女相恋相思的“艳词”,歌妓们装出娇媚慵懒的情态,那是最吻合眼前情景的。“艳词”的内容取向是由其流传的场所和所发挥的娱乐功能决定的。

“词为艳科”,宋词以善写男女私情著称。宋词描写最多的就是男欢女爱、春恨秋愁、离思别绪、风花雪月等题材内容,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宋人牢固树立起了“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二者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柳永写诗,就会去反映海滨盐民生活的艰辛劳苦,其诗作《盐民叹》的作风与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新乐府诗相似;柳永的词则几乎都在津津乐道地夸耀自己“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的艳冶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别离苦思。李清照《乌江》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李清照的词则几乎是清一色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类缠绵悱恻的吟唱。委婉言情已经成为宋词的固定文体特征。宋词能够继唐诗而起,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创作天地,给后代读者以无穷的审美享受.就是因为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这一文体特征。宋词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奠基于此,宋词的巨大艺术魅力也来源于此。

宋词发展到苏轼时代,上述创作局面才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苏轼变革歌词创作,“以诗为词”。苏轼词扩大了反映生活的领域,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在苏轼现存的三百余首词里,诸如咏史、游仙、悼亡、惜别、登临、宴赏等题材,无所不包。此外,山河风貌,田园风光,参禅悟道,哲理探讨等,也都一一纳入笔下。经过苏轼的创作,人们才真正看到词可以反映广阔的生活内容。苏轼的做法,在北宋响应者寥寥无几。金兵入侵,北宋覆亡。南宋小朝廷始终笼罩在外族入侵的阴影之下。南宋所有的文学体裁,无不受这历史巨变的影响。遍览南宋词坛,词亦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苏轼的豪放词在此时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南宋词创作的新倾向.逐渐汇集成巨大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辛弃疾词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泛。辛弃疾一生都是矢志不移的抗金战士,北伐大业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词。

“词为艳科”的传统是强大的。宋词虽然经过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变革.反映社会的生活面大大拓展.但是,抒写男女情爱始终是宋词的创作主流。即使是苏轼本人,流传至今的三百五十余首歌词中,约三百一十余首作品仍然与“艳情”相关。从这个角度观察宋词,宋词与宋史的联系就过于偏狭。所以,阅读宋词,很难比较全面地了解宋代的历史。这是阅读本书时,应该提醒读者朋友们注意的问题。当然,笔者仍然期待一种新的阅读视野,能够给读者朋友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对宋词与宋史都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词说宋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诸葛忆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231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