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亭笔会/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收录了佘山小记、兰笋又飘香、方塔的眼睛、新城多姿的桥、月照云间、斜塔感怀、英雄二陆、历史悠久人风流、云间十发、双桥的幽想等作品。这些散文作品文化意蕴较为浓厚,多角度地描写了松江旅游文化的渊源,描写精美,情感真挚,既富有一定的知识性又不乏一定的趣味性,读来真实亲切。

内容推荐

《华亭笔会》系“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之二。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专门以松江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民俗风情为对象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天马山三古成绝、松江看山、峰泖景物以诗游、找回城市的记忆、醉白池赏荷、新城多姿的桥、泰晤士小镇遐想、松江之眼、广富林遗址断想、太湖莼菜与松江鲈鱼、云间的浮雕、我常从小昆山下走过、小昆山散记等。

目录

序一

佘山修篁

佘山小记

天马山三古成绝

闲话佘山

松江看山

佘山人文茶

佘山有笋香如兰

山不在高

峰泖景物以诗游

仰视“小土丘”

春游东佘山散记

寻常风景

兰笋又飘香

佘山垂钓

方塔风铃

五厍夜思

来自莎翁故乡的小镇

找回城市的记忆

上海有个“月亮湖”

方塔的眼睛

醉白三看

醉白池赏荷

邂逅颐园

月湖情怀

新城多姿的桥

泰晤士小镇遐想

鲈乡遗韵

月照云间

松江之眼

松江探源

广富林遗址断想

老城的心态

莼鲈之思,永远的回归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太湖莼菜与松江鲈鱼

松江照壁

斜塔感怀

松江五塔

玉出昆冈

英雄二陆

云间情怀

云间的浮雕

泗泾镇上的史量才

历史悠久人风流

云间十发

我常从小昆山下走过

双桥的幽想

小昆山散记

后记

试读章节

闲话佘山

知道松江有座佘山,是在我小的时候。那时,觉得佘山离我们好远好远,想要到那里去游玩,是一种奢望。因而,在春游或夏令营时有爬山活动的地方,只有长风公园铁臂山了。所谓的铁臂山,是当初建公园时挖湖的土堆积而已。尽管我们攀登到“山顶”眺望四处风光时,心胸也很开阔,尽管我们在人工挖掘的银锄湖中驾舟推波,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很开心。但是每年都去那里爬山划水,就觉得没劲了。于是,也就不断地有想去佘山看看的念头萌发。

在现在看来,佘山离市区很近,从徐家汇驱车三十分钟便可到达。不过,那时的距离概念与现在不同,比如我们小时候家住曹家渡,往北一过三官堂桥或者武宁路桥,就已经算到了“乡下”。那时一帮小伙伴经常会聚在一起到苏州河北岸的“乡下”去白相,就像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里捉小虫子、挖何首乌那样,在冬瓜田里抓蟋蟀,在小河浜里撩鱼虫,捞小蝌蚪。现在算算,离家不过也只有五六里路光景。那时候也想去佘山、朱家角,但一查地图,从市区前往,都有三五十公里,因此,也只能望“山”兴叹了。

心往佘山,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当浏览佘山之奢望变成现实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也快知天命了。那年,我们在佘山召开教学研讨会,下榻的就是小时候为之向往的佘山山麓。

是日,与会者走马观山,大家在佘山兜了一圈。说实话,佘山拔地而起不到百米,东西方圆不过五里,同泰山、黄山、峨眉山、九华山等名山相比实在是太见小了。就连与同属天目山余脉的莫干山等相比,好像也比不出什么腔调来。然而,它确确实实是山,是一座在上海地区唯一能真正称得上山的山,是一座有着自己独特气息的山。其实,作为一座山,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泰山有其雄奇,黄山有其峻秀,而如此见小的佘山有其名声在外,也是因为它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佘山虽小,但是,当你走进山门,踏上台阶拾级而上时,就会不时感到属于佘山的气息。登石阶后往左一拐,就走上了铺满鹅卵石的山路。但见两旁修竹夹道,绿翠欲滴,阳光下竹叶的绿色呈出透明之状,竹丛中窜出的新篁节节向上,竹竿像是上了一层薄薄的粉末,散发出青春的朝气。路边植有黄杨、盘槐等灌木,风过之处沙沙作响,时有鸟鸣夹杂,更显出山之幽静。坡上长有小草,不见泥土裸露,空气中弥散着泥土与青草的芳香,入人肺腑,自然之景、之气无法用文字形容言表。

沿山路拐上两三个弯,就到了山顶。山巅有闻名远东的圣母大教堂,还有天文台。凭栏举目远眺四围的一派气象,佘山虽然不高,但也望得山下公路如织锦之带绕山盘下,穿过红瓦别墅,绿树簇簇,消失于平芜尽处。凉风飒然而至桃柳之间,湖水如镜,时而折出闪亮光斑。侧眼望去,东峰远翠稠叠,隐隐而见大网罩盖,网住出没于翠涛之间的珍禽异雉,此为人工散养,亦不失为一道独特之风景。山中筑有亭台,那是晚明山人陈继儒归隐之遗迹,可以想象,当年他是如何自在地在那片旷野中做他的灌园叟,过着一种领略花中之趣的无拘无束生活的。我忽然发现,这里的街灯是西式的,不知是现在装点的,还是为当年的遗存而翻新的。但不管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走进筑在山巅的圣母大教堂,你就会知道,这佘山至少有一半的名声,是因为西风东渐而赢得的。这个圣母教堂不大,也根本不可能与巴黎的圣母院、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相比。但是这座建于1925年的大教堂,却是综合了众多的建筑风格。其圆顶是拜占庭式的,拱形、通道为罗马式的,尖顶又仿造哥特式,橄榄形钟楼却是以色列的,而清水壁和斗角地砖沿承的是中国民族式的,琉璃瓦则为中国宫廷式的。如果你站在教堂之中,望着那些集众多风格为一体的建筑,你一定会感到融合的伟大,建筑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体现。西方的传教士在佘山建造教堂,同时把西方的教义传入中国,使松江、佘山一带的人逐渐信奉天主教,宗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体现,宗教的传播,也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渗透,或许,庙宇、教堂也是艺术、文化的寄托。我想,大凡山之兴衰,与庙宇、教堂旺盛有关,庙宇香火之旺,山岚之气亦盛。教堂钟声洪亮悠长,信徒朝奉络绎不绝,宗教、历史、人文带动着山水的流动。建在佘山之巅紧挨教堂的白色观象台,是当年西方传教士蔡尚质带领修建的。他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天文台的白色圆顶与教堂的红墙绿瓦相映成辉,蔚为壮观,天文台和圣母大教堂是佘山的景观,巍然而成这里的气象,同时,也为佘山注入了历史与人文。

站在泰山之巅、黄山之顶俯仰天地,阴晴雾霏,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佘山虽高不过百米,似乎不能俯仰瞻观,然在白色的观象台里,却能仰望星空日月,银河流雨,预测日晦月亏,雷雨飓风。入夜,流星陨雨划过,天空留下闪亮的点、线——我看到了。这闪亮的点、线留在星空,仿佛也记写着佘山的历史、人文——我也想到了。P8-11

序言

松江是我的故乡,有三泖九峰环抱着,地理位置好,人文情况又很好,过去出了一些名人,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如今,松江又成为旅游胜地了。

“松江——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了六届。记得1994年第一届松江旅游节期间,我和朱雯应邀回故乡畅游了一天,得到一次十分愉快的美的享受。

好像是为那次旅游节增加一项精彩的内容,那些日子西林塔发现了极为珍贵而又为数不少的宝藏。除了天宫地宫里有很多佛像和玉器之外,塔尖那葫芦里及夹层中也有佛像和玉器,据说,这是国内其他宝塔所没有的。葫芦里那个约两尺高的方锥形金属物件,造型非常别致,还有一个明代的,长仅8厘米的持荷童子像,青玉质地,晶莹滋润,人物栩栩如生。我一边欣赏那些雕刻精美的玉器,一边回想起童年时代节假日里常常结伴上西林塔的往事,记得当时还比赛谁爬得快呢。彼时彼刻我仿佛年轻了,又回到念小学时的那些岁月,于是我忍俊不住地向身旁的同志说:“我们小时候常爬西林塔的。”记得那时它有栏杆。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听说一名中学生到塔上温书,向栏杆一靠,连人带栏杆一同掉了下去。从此将破栏杆拆除,再也不准人们上塔。

那天我带着似乎年轻了许多的心情,到老家白龙潭故地重游。我们找到了岳阳小学即过去的白龙潭小学。学校已经完全变了样子。朱雯在这小学念书、毕业,我的父亲也在这小学念书、毕业。一位住在这里50多年的老妈妈帮我回忆原先的旧貌,她踩踩脚下的土地说,“这里是从百岁坊进来的杨家桥。”我连忙问她,“那么四德女子小学在哪里呢?”我是在这小学毕业的。

“原先就在这边。”老妈妈指着旁边路口的一排房子说。

一切都变了。四德女小跟白龙潭小学,过去隔着一大截路,如今却近在咫尺,就在对面。若以岳阳小学新开的大门作为基点,估计我的老家应该是在两排教堂楼的对面。儿时在大门口台阶上“造房子”,在大门内天井里踢毽子的情景,历历在我眼前。跟见到西林塔新发现的文物一样,我感到自己又回到童年时代,又年轻了许多。尽管老家旧址没有找到,可是借了“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的光,我和朱雯各自找到了自己童年念过书的学校,也找到了“根”。

一晃十多年过去。近年,故乡变得越来越漂亮,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他们拿起笔来,留下很多旅游松江的美好的散文。前些日子,松江旅游委来人,说要将这些旅游散文结集出版。这是松江旅游文化的一件盛事啊!

欣喜之际,我提笔写下此文,以贺故乡旅游文化兴旺繁荣。

罗洪

后记

选编这本《华亭笔会》,我们颇为激动。这本书的问世,可以让国内外关注松江喜欢松江的读者对松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取名《华亭笔会》,一则为华亭是松江的别称,二则为集选松江旅游散文成书。

《华亭笔会》系“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之二。选编过程中,编委会颇感为难,描写松江旅游文化的散文数量很多,而《华亭笔会》难以囊括所有。后经编委会认真研究,确定了选编的三个基本原则:一,选自《古城新貌话松江》(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旅游松江的散文;二,选自散见于上海各大报刊描写松江旅游文化的散文;三,选自“2008’我与松江旅游”散文征文获奖作品。

本书受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被誉为真正的小说家、著名的松江籍女作家罗洪先生的关注和支持。2008年8月,罗洪先生以98岁的高龄欣然提笔、一笔一画地为本书作序。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使我们更加认真和重视本书的选编。

入选《华亭笔会》的散文文化意蕴较为浓厚,多角度地描写了松江旅游文化的渊源,描写精美,情感真挚,既富有一定的知识性又不乏一定的趣味性,读来真实亲切。但由于所选散文时间跨度很大,涉及面较广,加之选编时间匆促,难免遗漏某些佳作。“非不为也,实不得已也”,恳请读者鉴谅。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作品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我们尽力与所选作品的作者或家属取得联系,取得授权,但仍有部分作者联系不上,有的甚至因为不知其姓名而只能以“佚名”编入,在此敬请作者原谅,并期待这部分作者见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寄奉样书和稿酬。(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松江区余山林荫新路18号 邮编:201602 电话:57655698)

最后对《华亭笔会》的所有作者、对所有帮助支持我们的同仁、朋友说声谢谢。

“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亭笔会/上海之根文化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吕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884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