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鼓声迟
内容
编辑推荐

她与他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彼此,她十八,他二十七。

她与他以最尴尬的身份遇见彼此,他是她姑父的异母弟弟,在人前,她要叫他一声七叔。

张云逸自己都不知道,最初对沈之城干净的依恋,在什么时候变成隐忍的挚爱。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结果,从说出口就等着结束,却不料,结束得那仓促。

分手后的云逸只身来到上海,广告公司老板曲池聘用了尚未毕业的她,并对她格外提点,教益有加。他为何对她如此用心,不久她便有了答案。

千里迢迢的逃避变成奔赴,而最后的一聚却是为了最终荒凉的散场。一曲陪君醉笑,三年耿耿衷肠。盛世里最深的深情,也不过就这样,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内容推荐

他是她名义上的叔叔。

她是他大嫂的侄女,以及,可能的养女。

爱,不敢爱,甚至不能确定是爱。放手,却又不甘心。

他说,我对你是有责任的。

他说,我怎样做,都会伤害一些人。

她说,你决定怎么样,我随你。

从开始的绝口不提,都后来的欲言又止,到再后来的牵牵绊绊,说不清到底是哪一步错了。他说,我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他们只是普通人,自私一点,懦弱一点,贪恋一点。不够果决,不够勇敢,不够,聪明。

如果,一边是你赖以成长的家族以及它为你铺就的坦途,温柔大方、门当户对并且陪你从青春的疼痛中走来、虽已分手却仍在等待你的初恋女友,另一边,是一段也许不能成功的“不伦之恋”,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目录

安静又清冷的上海情事

一 可怜欢喜深

二 繁华之间,赤地千里

三 忘记曾经千古的承诺

四 有时也是多情甚

五 没有见过的人不会明了

六 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

七 看远山含笑水流长

八 唯我之遥,唯君之远

九 江山仍在,人难依旧

十 假使如新可白首

十一 虞兮虞兮奈若何

十二 十分红处便成灰

十三 宁愿走火入魔,不要立地成佛

十四 来啊来个酒,不醉不罢休

十五 人生若只如初见

十六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十七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十八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十九 推杯掩笑醉一场

二十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番外一 也无风雨也无情

番外二 春未老

各有各天涯——赵安镇

试读章节

一 可怜欢喜深

云逸记得十八岁的夏天,在涡城。外头杨树上永无止境的蝉鸣,悠长如青春时候的烦恼。大太阳白花花地晒,教室里的电扇一圈一圈,静寂的风声。有人翻书,有人写字。那个总是迷路的外乡老人在校园里转来转去转不出去,拉长嗓子喊:“磨剪子抢——菜刀——”

可是还是落了榜。她学美术,专业课极高,文化课差了两分,志愿上填了唯一的一个学校,连调剂都困难。

她记得暑假里,沈家的空调永远维持在20度,从二楼下来,才到楼梯口,胳膊上就起一层鸡皮疙瘩。姑姑说:“你就是心高,弄成现在这样,我跟你妈怎么交代呢?”她皱眉,叹气,又笑了一声:“你妈现在可有话说了,大姐,你把小云要走,就带出了这点出息?”她模仿着云逸妈妈的腔调。

云逸低着头,不说话。说什么呢?姑父瞪姑姑一眼,低声说:“你少说一句罢。”

更尴尬。

沈之城就在那时候回来。

饭桌上,他接过姑姑的话头,笑着说:“姑妈,姑妈,见了大嫂,才知道又当姑姑又当妈多辛苦。”姑姑说:“老七你说,什么不要学,非要学美术,以后算什么呢?女孩子,学个英语啊什么的,又体面又稳当,不是很好?”

他搛一只虾,毕恭毕敬递过去,“啊大嫂,你揭我老底,我高中不也是闹了一阵子学画的?”一边向云逸眨眨眼,心领神会的一个笑。

姑姑说:“你不一样,你现在不是学了医,念出来硕士?”

姑父在旁边接了一句,“那也是爸大棒子打出来的。”

沈之城打哈哈,转话题,“小云,吃完饭带我去看看你的画,我同学在江城美院混,学校不太好,几个老师还不错,可以的话咱们往那方面努力。”

吃完饭他们去三楼,家里来客人,姑父姑姑在一楼说话。

沈之城翻她的画来看,云逸就透过窗子看外面。窗外的葡萄架,横一院子的青翠,嘟噜着一串串的果实,仿佛能闻见香甜似的。精心砌的鱼池,蜿蜒一带,水从外头引进来,青砖做的底与沿,她知道里面有红色金鱼,茜纱裙一样透明的尾巴。夏天可真好。

良久没有声音。

沈之城去唤她,看见这呆呆站着的女孩子,眼睛里汪着的泪水。

十八岁,以为花好月圆锦衣骏马的年华,这样的尴尬。

他叫了她一声,说:“小云,你姑姑……”

“她是关心我,我知道。”云逸打断他,表情平静,声音里有一点的抖,“我只是觉得自己没用,再多考两分,大家不是都欢喜了?”

她眼里的泪,一滴一滴掉下来,却没有哭出声。

之城把纸巾递给她,“多考两分还是一样的,小云,人都不满足,你考了好学校,会挑你的专业,选了好专业,以后还会挑你的奖学金,挑你的工作,口碑,另一半,甚至儿女……可挑的太多了。”他拍拍她,笑,“所以你现在觉得开心了就好了,大人说说也只是他们习惯,不是真的生气。他们还是爱你的。”

是爱的吧?父亲去世之后,姑姑和母亲就开始了争夺战。

一个对自己说:“我们张家的女儿,跟着别人家算怎么回事?”

另一个对自己说:“我自己的女儿,当然跟着我,她要过去,难道要跟着姓沈么?她以为她还是张家的人?”

都是背地里的话,背着对方,却当着她。云逸觉得自己在中间,两人一箭一箭射向对方,每一箭都先穿透她——这也是因为爱。  她要是真出息,考个北大清华,念个核物理的博士出来,也许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吧?可是她没出息,偏偏喜欢画画,偏偏又没考好。

之城拍拍她。大嫂的家事,他这几年不在家,也知道一点。两个人这么多年没孩子,拿云逸当女儿看,可是大哥话太少,大嫂话太多,这孩子又太敏感。

可是谁没有十八岁的时候呢,那时候,父亲打折一根大棒子,吼:“学画!学画!你看你都跟什么人混?我们家丢不起这个人!”

母亲哭,她是续弦,自己生了三个孩子,存下来两个,一个儿子去了部队,这一个儿子再不学好,她怎么在前任的几个孩子前抬头?

于是他就学好了。

医科,白大褂,冰冷的器械闪烁着银光,人人都要叫一声,沈医生,背地里说,前任沈市长的儿子,真出息,医学硕士啊,真是家教有方。

他叹一口气,再给眼前的女孩子递一张纸巾,她红着眼,声音闷闷的,“都爱我,只不过,我妈爱我姓陈的一半,姑姑爱我姓张的一半。”

之城笑,拍着她的头,“才胡说呢,照你说,我爸以前都拿大棍子揍我,现在偶尔还给我根烟,给一盅小酒,难道老爷子爱的是我的白大褂?”

云逸抽抽鼻子,终于是笑了,叮嘱他,“别跟姑姑说我哭了,她会难受。”

之城点头,这个丫头,总体还是懂事的。

云逸记得,那天之城穿一件浅黄T恤,极简洁的短发,眉眼清和,有隐约的笑意,叫人见了不由得想亲近他。

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她的姑姑是他的大嫂,他是她姑父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人前,她要叫他——七叔。

她十八,他二十七。

葡萄藤葳蕤了满院子,红色金鱼游动,杨树生知了,一日日的唱歌,有个人挡住她的尴尬,向她眨眨眼,会心一笑。

这是相逢之初,欢喜深深。

番外 云逸

之城,我亲爱的你,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最初相识的那一个夏天?在江城,我同你去见你的同学。你是那样清朗的人,言笑宴宴,行云流水,可是当着他,仍是要点着一根烟,说许多真假难分的话。

在那家茶楼上,你要了一壶碧螺春。茶烟袅袅,你在烟雾背后抽着烟。他们放很散淡的古琴曲,隔一扇窗,就是江。窗户推开,江风浩荡,人世的声音便遥遥传来。我亲爱的你。你被呛得咳嗽,你的笑有一点无奈。

你说:“傻丫头开心点,你要念大学了。以后可以谈谈恋爱啊,打打小工啊,放了假就四处乱跑,多好。”

我看着你,转头,说:“我才不恋爱。”

你笑了一声。许久,你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小云,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就要付出一点代价。做人呢,就要能屈能伸,若不想受这一份苦,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分的努力。”

江风那么大,我真想流泪。

你说:“小云啊,别怪我老了,爱唠叨,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青春太短暂,我也不想你以后受这样的委屈。”

我只能说,我知道。

一转眼你就开心起来,你说:“走,走,我们去坐船。”

涡城环水,只是都是小河,我没有坐过船,兴奋地跟着你去,结果晕船,吐得一塌糊涂。你手忙脚乱,给我递纸巾、递水,说:“怎么会晕成这样呢?”过了许久,你又说,“不要跟你姑姑说我带你坐船,啊。”我还是难受着,忍不住在心里翻个白眼,这个人,这个人,哪像那么大了。  回去时又晕车,到家就发起烧。

你跟姑姑连声道歉,说你贪玩,拉着我坐船。姑父说你:“老七,说你小,办起正经事你也有谱,说你大呢,你看你做的什么事?”

你低着头,吐舌头扮鬼脸。我缩在沙发里,偷偷笑。

我的亲爱,那一年,初相见,欢喜那么深。

二 繁华之间,赤地千里

2007年2月,云逸大四的第二个学期,独自一人来到上海。

她学美术设计,是当初之城帮她选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她瞄准了几家广告公司,投了简历,可是均不成功。

他们说,设计太古典,偏冷调,不符合如今市场的需要。她待了一个月,一无所获。

那些日子可真难过。这城市那么大,人那么多,走在街上,就觉得被淹没,有一种窒息的压抑,可是也自由。没有人认识她,人人对她的过去一无所知,在这里开始的,是全新的生活。

哪怕只是为了轻松地等待。

这里她只有一个初中同学,杜嘉兰,日子过起来也轻松。她找了房子,住下来,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回来,烧菜煮饭,嘉兰过来,两个人一起吃。有时候兴致上来,跑去外头买酒,多多少少喝一点。上海多米酒,度数不高,喝到微醺,还可以出去逛街。路边小店的衣服也不错,看一看,不买都觉得开心。

她问嘉兰,“你觉得这样可幸福?”嘉兰点头。

好朋友在身边,青春还正盛,若是可以,这样的日子一直一直过下去,也不会觉得漫长。

嘉兰说:“云逸,你就留在上海,陪我三年。她保研,长日清闲,正是最值得享受的时刻。”

那时候云逸在面试回来的路上,看到街心公园大棵茂盛的树木与大片花朵,红红绿绿都湿润在细雨中,只觉得心底无限的平静与欢喜。她给远在北京的另个好友许文发短信,此地繁华如流水。想起来,也是好的。

她在网上挂了个帖子,大略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希望找些散碎的单子来做。过了半个月,有人联系她。

规模很小的一家公司,做地产的户外宣传。客户要求繁琐,要画面简净,凝练,用色典雅,温暖而且有张力。一切都这么抽象。但是世界上的确有运气这回事的,云逸去试,第二张稿子就被客户采用。公司老板叫曲池,还不到三十的样子,一把及腰长直发束成马尾,看到别人家的作品,就感慨地说:“啊,你看,多么牛X而大气的稿子啊!”很认真的表情,却让许多人忍俊不禁,连嘲讽都是可爱的。

这个活儿细水长流地做着,倒也开心。

住了很久,才和隔壁的女孩子见到。她洗过澡,过来敲云逸的门。是个细眉细眼的女孩子,典型的四川女生长相,没说话先笑,笑得眼睛弯弯两泓黑,耳边头发湿嗒嗒地贴在脸上,又甜美又妩媚。

“新邻居?我和你住,出差大半个月,现在才见到你。”她笑笑地倚在门上,拿浅绿大毛巾吸头发上的水。

P3-10

序言

阅读到《上海·鼓声迟》的时候,我正在上海,所以对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看得尤为上心一些。

作者所言的地铁人民广场站,是我经常转乘的地方,偶尔也出站到街面上感受一下上海——这个想到她的名字就会深深呼一口气的城市。

像电影的片头,画外音响起,“我想讲一个与上海有关的故事……请你,忘掉张爱玲的上海”,画面切到人潮汹涌的地铁人民广场站,一个放慢脚步的女孩在凝神地看着地铁里的各种产告牌。

地铁里的留言板上,出现了这样的字句,“妈妈,明年给你换大房子”,“我愿意世界和平,阿门”——没错,这就是上海,实用主义和空想主义结合在一起制造出的温情与浪漫,让她成为一个在过客们眼里永远神秘的上海。

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小说的开头。

记得进入正文阅读的瞬间,有点想回第一行字重新读起的冲动。这篇小说的开始,明明是在用第一人称在介绍一个写实的上海,怎么会就这样切入到一段关于上海的往事、情事中去?

自此之后,整部小说的情节转换,都给我留下了淡入淡出的感觉,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字技巧的应用,让《上海·鼓声迟》的行文显得如此行云流水。

如同书中所写的爱情。

看这部小说,心境时常怅然,我知道,这是源于书中女主角张云逸的缘故。云逸的形象看上去很熟悉,她深情、执着,擅长等待,对伤害习惯报以微笑,但熟悉的同时,也觉得她很遥远,因为她的安静、清淡和隐隐的拒人千里。

这是一个可以暗自喜欢但不可以浅薄亲近的女子,如同,那么多张爱玲笔下的主角,她们都那么固执地相信爱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骨子里,却又对爱情有着近乎绝望的悲哀。

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爱情小说满地都是的时候,《上海·鼓声迟》是一部清冷的爱情小说,它发生在当下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却被写出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味道。我能理解上海骨子里的那种清冷。

有一次打车经过上海的张爱玲旧居,司机提醒我马上就要经过的常德路195号,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相爱的地方。

匆匆看了一眼,那一眼带给我的感受至今清晰——爱原来是如此无常又如此悲凉的事。

这感受再次于《上海·鼓声迟》中得到了验证。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的文笔,得了张爱玲文字的深邃内涵。

后记

《鼓声迟》这本书我反复读过许多遍。然而在读第一遍时,前几章同余下部分的阅读,足足隔了将近半年。

时间跨度大得连自己都有些汗颜,但我想,以当时的心境断断续续读文得来的感触,必定与现在一口气又翻来覆去读的截然不同。

其实读书的一种妙处就在于,有时可能就是在等一个契机,比如遇上些什么事,沾上些什么情绪。天时地机连同人事都占足,才得以深深体味,顺带安抚安抚心绪、明白明白事理。

之于后者,这个故事自然有这种功效。

开篇说到人民广场,又说到那些广告,料想是身边的故事。其中竟然看到以往爱极了的一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更是倍感亲切。

然而预防针先被打好了。作者早早声明她的上海与格调、小资无关,与张爱玲、王安忆、安妮宝贝亦无关,洞察先机地遏制了我这等人满是胡编乱造加跑题脱线的鬼马猜测。

一路看下来,却感觉这个故事与上海其实并不相关,似乎放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顺理成章。但,为什么必须是上海呢?我想作者只是想蕴造一个特殊的落幕背景吧。

上海,是怎样的呢?霓虹闪烁,繁华背后的苍凉掩嘴偷笑。城市是森林,钢筋水泥撑起了或深灰或深红的天空,给每个人脸上涂上一层冷漠颜色。

非得在这里落幕,才得以凸显一种惨烈,正应了一句“十分红处便成灰”。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总该发生在内陆小城,只有这里才能酝酿出蒙昧但清朗的灰色调。

少女心事,落花芳树,凛冽青春,凡此种种,总要找到适合的土壤培育。

所以是涡城和烟城。

安静的小城,不安定的心绪,一如他们的过往。

起初看少年时的云逸,依稀有林黛玉的味道——

寄人篱下,心较比干多一窍,骨子里些许清冷。

反倒是文中秦老师角色以“林黛玉”来调侃云逸时不觉得她俩有任何共通了。大概是见识过了她狠决的一面,便彻底推翻了形象。

但我依然没明白那些一语成谶的事情到底是她亲力亲为还是诅咒生效。

路东伟那段,琢磨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包括云逸的反应、小乔的反应。一个本可能引致芥蒂的人,以及一干事,便都消散在几句闲话里了。不知道一手导演这场谈笑泯恩仇剧幕的作者是怎样冷眼旁观着的。

而我这等人,只能词穷地叹一声:这两个姑娘哈灵。

这样的不动声色,文中还有许多。因此读到后来,身上渐渐有鬼气的冷作祟。

至于掺了杂质的爱情,开先确实没想到那杂质指的是报复,还以为是云逸的道德洁癖所致。

不否认,是想报复她,但若不是想报复,她怎么能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不否认,是想得到他,但为什么没人相信她也是想向他证明她是真爱他?

曾经那些念头那些行为,回头想起来大概自己都会觉得不堪,但终究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随时待醒、随时待命的阿修罗。

当初我写过“感情是否真的需要策略来经营?大多情场熬成正果或是咸鱼翻身之辈切切传授类似的秘籍……祝愿所有靠经营维持的感情充满铜臭,祝愿所有靠策略取胜的感情尸横遍野。”  已经记不得写这话时是什么心情,大概很凉薄。

有时候想,是否非得按着完美主义的性子来,须得身若琉璃,内外明澈,容不得一丁点瑕秽?

忽然记起作者也借了云逸的口说,污泥汤还可以拿来养莲花。这倒也是一种说法。想着莲花,确实也能借以为鉴:即便长于至浊至俗之境,也还能功德圆满,得证菩提。

可是她终于失去他,仿佛是全世界唯一的他。

想起前两天读到南宫四月写的赤龟同人,里头有句:“见了全世界,认识了一千个人,但我还是爱你,怎么办。”

一如既往地心疼了一会之后便开始动用理智,发觉也就那么回事。自己想想也是:一千人不过了了,谁知道一千零一是个什么状况?

不是一直流行一千零一么?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个愿望……没人只说一千。

再说了,上海两千万人,你我只是几分之几?中国十三亿人,你我是几分之几?全世界六十亿人,你我又是几分之几?

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离了谁都无足轻重,因无论你我,相对于茫茫人海都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的最后,云逸和之城也告别了。故事至此终结,没有往后可言。

正好我耳机里传出来的歌声是:“走马观花,微笑拈花,各有各天涯。”

在文末,云逸写下的表白话语,最终被油漆、招贴、海报生生覆盖。会有人觉得伤悲,但我不以为然。

《柯南》的某一集里,犯人把尸体用水泥固定在博物馆展画背后的墙壁里。如今想来,这真是个绝妙的法子。

“我爱你”的尸体,便被匿锢在上海人民广场二号线的地下通道里。

往后,你我皆离去。再无人知晓我用力压在心底深处的感情,无物证明我曾经悸动过的心思。连这唯一一次赤裸裸的表白也湮没了痕迹。

再往后,你我皆作古。也许你我的子孙辈会听说那个人这个故事,也许不会。时间长河里,永恒太短暂,而一瞬却太漫长。

再再往后,上海或被海水淹没,或被炮弹击沉,或继续升平,或遭到遗弃,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我、故事、誓言……都化归万千分子、原子、夸克……飘散在这混沌的宇宙中。

这是永,这是远;这是我,这是你;这是爱。

这是永远,这是我爱你。

这是永远我爱你。

呵,宇宙还真是一锅充满了藕断丝连的稠汤哈。

所以山南水北也好,天涯海角也好,一分一秒也好,三生三世也好,都没有关系。

只堪堪记得那年,在上海,这个对于你我皆算陌生的城市,我终于松开紧攥的拳头,放生这段明烈却隐忍的感情。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再无得相见。

你呵。你,我的亲爱,我燃烧过整个青春的人。

这份感情,埋落在灰里也还在燃着。那是我的圣火,即便微弱,却永不止息。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鼓声迟”这名真是有感觉。可惜啊,我的鼓掌声也太迟了。笑。

掩卷伤情之余,在网上寻到一首以残菊为题的诗,读得心头更是凄惶一片啊。不过还是忍不住拿出来祸害了:

“万事才圆便又欹,城南祖帐共伤时。酒阑灯炖情难结,雾鬓风鬟懒自披。初识已嗟秋色暮,离歌再唱鼓声迟。他生未必重相见,素手劳劳慰所思。”

聚散天定,离歌唱断相逢曲,从别后,柔情衷肠分付两地。

伤菊花、养莲花,各遂人愿;拈昙花、犯桃花,各任人意。

走马观花,微笑拈花,各有各天涯。

书评(媒体评论)

生还的故事,像江南的雨,细细软软,密密绵绵,是爱恨情愁,是骄傲的姿态,是剪不断理还乱,是决绝,是心软。

感情,其实终究不过是两个人的事。爱了便爱了,不爱便不爱。真正难的,是我们也许始终不知道自己心里,那些酸酸涩涩的纠缠,到底是不是爱

——网友 我也在

印象中最深刻的那一句话便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十分红处使成灰。用来形容这个文,也许也是恰当的吧。这个故事,是淡的,几乎淡到我们信手拈来的地步。上海,一座城,明媚亮烈的女孩子和温润如玉的男子,些许复杂的关系却无关血缘,不舍和不忍,残忍和慈悲。可是却又是这样的艳丽,晃着我们的眼睛,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触碰到内心里最深最沉处。

——网友 清风

这篇文,读来好像味淡,但却隽永绵长,犹如清茶,狡如微风,犹如秋目。女儿家埋藏在心底的思愁,当真是欲说还休。

忘不了那开篇的惊艳,沉静亲切地婉婉道来,却在最后写下一句:之城,我永远爱你。深深压抑着的感情,却让我们看见了平静的水面下的暗潮涌动。

——网友 asuka(明日香)

如果你也曾经历,你便会懂得。有些人,从还是孩子的时候,便必须是个大人了。必须是懂事的,必须是沉着的,必须是不爱娇的,必须是忍耐的,必须是可以支撑可以扛的。

也因为,害怕——害怕要而不得,害怕得而复失。所以,索性,干脆连自己也忽略掉,仿佛就真的可以无所需,无所求了。所以,看这样的云逸,会格外的心疼心酸,或老也是在怜惜着自己吧。

——网友 阿蓝

从一开始就觉得以这样的关系,是不太合适在一起的,应该很单纯的故事。却未想到,这些感情都像掺了假的酒,令人觉得很伤。伤心,伤身,复杂得很。

——网友 二妖

虽然作者在文章开头时就说:这不是张爱玲的上海。我也努力不把小说往张爱玲前辈身上靠,可是仍然在文笔之间,看见了张爱玲的笔锋。笔走偏峰的美丽,干净的文字,怎么想都是要感叹一番L后生可畏呀!

——网友 梅笙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鼓声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生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420052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