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政法大学徐爽博士撰写。作者是想通过对清末立宪的选择、它的展开与被误待、以及被截断的描述,把事实与思想、政治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以此破译中国宪政、中国社会的命运。书中各章所述之史实,是构成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立宪”这一时代链条上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连缀,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新制度是如何在旧王朝的母体中发育、演变,并最终撑破了它所寄生的母体。
图书 | 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1901-1911纪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政法大学徐爽博士撰写。作者是想通过对清末立宪的选择、它的展开与被误待、以及被截断的描述,把事实与思想、政治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以此破译中国宪政、中国社会的命运。书中各章所述之史实,是构成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立宪”这一时代链条上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连缀,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新制度是如何在旧王朝的母体中发育、演变,并最终撑破了它所寄生的母体。 内容推荐 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持续推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全面改革运动。起初是“新政”,紧接着转入“仿行立宪”,从中央到地方、从统治者到士绅、从立宪派到革命党,各阶层各团体都在不断“试错”,乃至垂死一搏。这是清政府为求自救的最后一次变革,也是传统中国在实现社会转型的漫长过程中第一次现代化尝试。回顾百年前的立宪试验,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宪政源于西方影响,但中国宪政自有其内在规定性。正是这个内在规定性,把过去的时代和我们今天联系在一起。 目录 引言 寻找宪政研究的支点 追求值得追求的历史叙述 简单的回顾 时间开始了 第一章 传统内的新政 女政治家的见识 新政时代的开始 背黑锅的康有为 “误国家在一私字” 适应性改革 迟来的“新政” 第二章 断裂的传统:废科举对宪敢改革的影响 “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一部华丽的梯子 变科举,广学校 儒家建制的崩溃 “复科举便”? 第三章 他们从西方带回了什么 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真正动因 “部长级”考察团 他们从西方带回了什么 第四章 意见与决断 两道奏折 立宪三大利 清廷的态度 第五章 官制改革与丁未政潮 “预备立宪,先改官制入手” 内阁之争 丁未政潮 政改与政争 第六章 立宪派的“议会梦” 中国的“第三等级” 立宪派人的“议会梦” 国会请愿运动 中国最早的“国会” 一次并不团结,也谈不上胜利的大会 立宪派先天不足 第七章 慈禧末期和后慈禧时代的宪政 慈禧最后的日子 儒教中国的新纲常 后慈禧时代的宪政 王朝的终结 王朝终结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旧王朝与新制度(清末立宪改革1901-1911纪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80074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7.507 |
丛书名 | |
印张 | 6.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