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保淳先生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书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综合、系统地对金庸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做了深入的解析和构筑,就金庸创作的若干方面如艺术想象的特点、对中国传统小说形式和语言的传承和创新等作了深刻的分析。
图书 | 解构金庸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保淳先生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书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综合、系统地对金庸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做了深入的解析和构筑,就金庸创作的若干方面如艺术想象的特点、对中国传统小说形式和语言的传承和创新等作了深刻的分析。 内容推荐 林保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在台湾号称“武林百晓生”,在台湾的大学中率先开辟武侠小说相关课程。他把深厚的国学修养运用于武侠文化的研究和教学,特别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他创建的淡江大学中文系通俗武侠小说研究室,收藏从台湾各个角落觅得的武侠作品达数千部,成为海内外唯一的“武侠”专门资料库。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综合、系统地对金庸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做了深入的解析和构筑,就金庸创作的若干方面如艺术想象的特点、对中国传统小说形式和语言的传承和创新等作了深刻的分析,例如从《笑傲江湖》看政治角力。从“降龙十八掌”看金庸的武学设计,从杨过小龙女相恋看礼教规范,从旧版书到新版书的考证比较。从语源、社会属性、历史形态、文化意涵等方面,详尽地描述、分析了作为“现实存在”的“江湖”及其化为虚构的“成人童话世界”的过程。书中不但有许多创见,并披露了许多珍贵资料和重要事实。全文用词恳切,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有助于读者了解金庸其人其文。 目录 作者自序一 作者自序二 解“金庸之谜”,破“金学之障”——序林保淳博士《解构金庸》 梦想能否成真——序林保淳博士《解构金庸》 1 金学的迷思——解构金庸 金庸作品对台湾的影响 金学效应之“排挤现象” “解构”金庸——从整理文献开始 2 金庸小说在台湾 金庸小说流传简史(台湾篇) “金学”效应 “排挤效应”下的误解 结论 附录1金庸小说查禁书目 附录2金庸小说改编电影简目 附录3金庸小说网站举要(繁体) 3 金庸小说版本学 金庸小说版本系统 金庸小说的“新”与“旧” “金庸版本学”的意义 4 漫论金庸小说的改版 武侠作家多半“著书都为稻粱谋” 金庸严肃的创作态度与两次修订 小说的三个世界 主体性与独创性 5 王朔金庸风波评议 “边缘”与“中心” “文学”与“社会” “解构”与“建构” 余论:古典/现代与“老金回应” 6 通俗小说的类型整合——试论金庸的 武侠与历史 通俗小说的类型 武侠小说的类型特色 武侠小说与历史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历史 类型整合的前景与限制 7 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读《笑傲江湖》 话说“江湖” 笑傲江湖? 辟邪剑法与吸星大法 《笑傲江湖》之曲 独孤九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解构金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保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969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