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成为“四书”的一员,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们必读的典籍之一。
本书探讨了《论语》学的演变与学术思潮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不同时期的各个流派在《论语》学的诠释与儒学的建构方面的学术特色与思想创新作了系绩阐述。
图书 | 论语学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成为“四书”的一员,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们必读的典籍之一。 本书探讨了《论语》学的演变与学术思潮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不同时期的各个流派在《论语》学的诠释与儒学的建构方面的学术特色与思想创新作了系绩阐述。 内容推荐 本书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和广泛吸收前哲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理清并展现了《论语》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探讨了《论语》学的演变与学术思潮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不同时期的各个流派在《论语》学的诠释与儒学的建构方面的学术特色与思想创新作了系绩阐述。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论语学”发展阶段纵论 三 《论语》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 《论语>概说 第一节 《论语》书名释义 一 “论语”一名之来历 二 “论语”释名 第二节 《论语》的编纂者 一 前贤之成说 二 《论语》由子思最后主持编纂成书 第三节 《论语》篇章的真伪问题 一 前人的《论语》辨伪 二 诸说献疑 第四节 《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 一 天命鬼神思想 二 政治思想 三 道德修养思想 四 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学 第一节 先秦时期《论语》的流传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论语》传本 一 孔壁《古论》乃孔氏家传本 二 《古论》、《齐论》、《鲁论》考述 三 西汉时期的其他《论语》传抄本 第三节 《论语》学的成因 第四节 最早的《论语》注解——《论语孔氏训解》 一 《论语孔氏训解》非伪书辨 二 训诂以通大义 三 今日所见最早的两汉《论语》注本 第五节 别具特色的《论语章句》 一 包成及其《论语章句》 二 “迭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 第六节 兼采今古学的开山之作——《论语训说》 一 马融注训《古论》 二 兼采今古学以释《论》 第七节 “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的《论语郑氏注》 一 《论语注》的成书与流传 二 “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 第八节 《论语》学的变种——《论语谶》 一 谶纬论略 二 《论语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学 第一节 《论语》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集汉魏《论语》研究之大成的《论语集解》 一 《论语集解》撰集者考辨 二 《论语集解》之成书与传本 三 “数百年讲论之大意,赖以得存” 四 集诸家之善,间下己意 五 对《论语集解》的评价 第三节 开以玄学释《论》之风的《论语释疑》 一 援道释《论》 二 开以玄学释《论》之先声 第四节 “存汉晋经学之一线”的《论语义疏》 一 《论语义疏》的流传、回归与辨伪 二 综合创新的《论语》观 三 “学贵自得”、“清通简要” 四 继往开来,功莫大焉 第五节 其他重要《论语》注本 一 周生烈的《论语义说》 二 郭象的《论语体略》 三 李充的《论语注》 第六节 从《汉志》、《隋志》看《论语》学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论语》学 第一节 《论语》研究的中衰 第二节 辨音释义的《论语》专著——《论语音义》 一 考镜《论语》源流 二 辨音释义的注释特色 第三节 疑经改注,发明己义的《论语笔解》 一 《论语笔解》的真伪问题 二 疑经改注,自发新义 三 圣经之羽翼,汉儒之纠绳 第五章 宋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论语》研究的大发展 第二节 “汉学、宋学兹其转关”的《论语注疏》 一 《论语注疏》的注释特点 二 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第三节 以义理释《论》见长的《论语解》 一 二程的《论语》观 二 开义理释《论》风气之先 第四节 博采众说,通经明理的《论语集注》 一 《论语集注》的成书 二 朱熹的《论语》观 三 博采众说,通经明理 四 《论语集注》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羽翼《集注》的朱子后学著作 一 真德秀的《四书集编》 二 蔡节的《论语集说》 三 赵顺孙的《四书纂疏》 第六节 理学以外的《论语》学著作 一 驳难先儒、自立新义的《论语小传》 二 荆公新学释《论》的代表作——《论语全解》 附录 力求本义、折中汉宋的《论语辨惑》 第六章 元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宗主朱学的《论语》研究 第二节 疏疑订讹、悉究其义的《论语集注考证》 一 阐发朱子思想 二 修补朱注 三 订正朱注 四 发朱注之未发 第三节 驳正朱注、独发己见的《论语辨疑》 一 驳正朱注 二 移易经文,改经就注 三 存疑待考,不做强解 四 平心剖析,独发己见 第四节 宗主朱注的《读论语丛说》 一 《读四书丛说》考辨 二 《读论语丛说》的注释特色 第七章 明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理学视野下的《论语》研究 一 尊崇朱学以释《论》 二 援引心学以释《论》 三 注重考据以释《论》 第二节 剽剟成编、小加增删的《论语集注大全》 第三节 以考证名物典故为主旨的《论语类考》 一 分门别目,考证名物 二 博引旧说,详为折中 三 驳正朱注 四 摒去杜撰、浮谈之说 第四节 文学评点式的注本——《论语评》 第五节 宋学向汉学转变的奠基之作——《论语详解》 一 郝敬的《论语》观 二 《论语详解》的注释特色 第六节 统合理学与心学的《论语学案》 一 《论语学案》的成书 二 《论语学案》的学术特色 三 早期思想的代表作 第七节 佛家释《论》的代表作——《论语点睛》 第八章 清代的《论语》学 第一节 综合创新的《论语》研究 第二节 专与朱注为难的《论语稽求篇》 一 《论语稽求篇》的写作原因 二 《论语稽求篇》的注释特色 三 毛奇龄及《论语稽求篇》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尊朱辟王的《松阳讲义》 一 力黜王学 二 尊信朱学 三 崇实黜虚 第四节 全面系统、考证精核的《论语考异》 一 注重校勘,考证精核 二 不拘门户,引证广博 三 全面系统,资料翔实 第五节 汉宋兼采的集大成之作——《论语正义》 一 《论语正义》的成书 二 《论语正义》的注疏特色 三 《论语正义》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会通中西、倡言变法的《论语注》 一 宗主今文经学以释《论》 二 借助西学以释《论》 三 《论语》学由古代转向近代的力作 余论 一 历代《论语》的释读方法与孔子的解经思想 二 《论语》注释中的时代张力 三 《论语》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语学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明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65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83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