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内容
编辑推荐

风行日韩,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册,第一次解开日本人之谜的畅销名著。国内首次引进韩国文坛泰斗李御宁先生之扛鼎巨作!

这是一部韩国人撰写的关于日本的著作。是通过文化表象对社会深层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一部耐人寻味、颇有教益的书,它不仅对一般读者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能起到启蒙作用,而且对较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和对日本有兴趣的各类科学工作者也会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韩国人撰写的关于日本的著作。20年前,当人们为日本成长为经济巨人赞叹不已、甚至“倾倒”之时,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透过日本社会中许多文化现象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缩小”见长、以“缩小”意识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生为”具备的这种才能,最终达到了“以小取胜”、“以优制胜”的目的。可以说本书是通过文化表象对社会深层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一部耐人寻味、颇有教益的书,它不仅对一般读者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能起到启蒙作用,而且对较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和对日本有兴趣的各类科学工作者也会有所裨益。

目录

译者的话/1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赤裸的日本论/1

“日本论”百态/3

非真实的日本论/3

“娇惯”一词不是日本特有的词/4

海苔、粪便及日本论的虚伪/7

叉子与筷子/9

忘却东方/9

日本果真是纵向社会吗/11

西方文化的向日葵/13

小巨人/16

初遇一寸法师/16

“豆”与“王”接头语/17

勿用岛国地方论/19

俳句与大豆右卫门/21

透过糊门纸的破洞看到的世界/21

拉伯雷的《巨人传》与江户人之梦/23

小幽默——国民性比较论/25

第二章 表现“缩小意识”的六大类型/27

套匣型——套装/29

东海与蟹 /29

“的”的奇怪重复/31

缩小的本领/32

“缩小”的语法意识/34

套盒/35

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37

日本独创的风/37

是高丽扇子还是日本扇子/38

扇子母型/40

日本的饭团文化——聚合/41

移动的美术品/43

平安时代就有微型化文化/45

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48

人偶之国/48

小的东西都美丽可爱/50

没有手脚/51

创作假名与“实在”文化/52

集约性与背面美/55

盒饭型——装填/59

压缩的饭菜/59

日本食物与韩国食物/60

无法装填的东西便是没用的东西/62

日本汉字与训读/64

无原则的灰绿色/65

文库本与袖珍词典/66

能面型——架势/69

静止的波浪/69

“架势” /71

能乐假面具的中间表情/73

凝视/75

徽章型——凝聚/79

所闻与所见/79

族谱与家徽/81

短外衣与门帘/85

名片与饭/86

从名词到动词的文化论/88

第三章 表现于自然中的“缩小”文化/91

“缆绳”与“车轮” /93

庭园文化的诞生/93

真山真水/95

借景理论/96

缩景——画卷般的庭园/98

称做“岛”的庭园 /98

回游式庭园是名胜古迹的素描/99

假山石的语言/101

假山假水——超越自然的美/104

石子儿与白沙 /104

三万里程缩于寸尺/105

自然中的鸟与庭园里的鸡 /106

净化自然——日本人的自然观/107

盆栽——室内音乐/110

殖民种树与盆栽之树/110

触摸自然/111

盆栽与风景/112

掌上风光/113

插花——宇宙的花瓣/115

一朵牵牛花/115

插花与造型/117

神创造不出的空间 /118

枝的空间性与花的时间性/119

壁龛之神与城中隐居/120

日本舞蹈与神梯/120

神龛里的神/122

佛坛与电视/124

可以饮用的自然 /125

城市中的山居/126

没有思想的日本国旗/126

第四章 表现于社会中的“缩小”文化/129

四张半空间论/131

从火柴盒到兔子窝/131

鸭长明的住宅观/133

榻榻米与生活空间 /134

广场与茶室/135

回归狭窄空间 /136

方丈的传统/。138

日本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139

茶室的小门/140

达摩的眼睑与正坐文化/142

精神液体——茶与酒/142

没有茶的茶会/143

茶室便门 /144

“立”与“坐” /147

正坐与“请注意”文化/148

身为刀与身为琴 /149

行动三神器——缠头布、吊袖带、兜裆布/150

一期一会与聚会文化/152

两种伞/152

“死”之心/153

偏爱落下的花瓣/154

拼命式的生活方式/155

“剖腹”美学/156

聚会文化/157

接触式文化/158

思想的超越/159

交际费共和国 /160

日本的犯罪行为——拦路行 /161

五六人小组/162

“座”的文化/164

全民皆演员 /164

茶三昧/165

不要成为他人的茶道/167

日本料理与菜板/168

能乐舞台的美学 /171

花道中相会的观众与演员 /172

连歌与高尔夫/174

现代社会的“花道” /178

卖者与买者的“座” /178

外国人眼中的日本车站/179

站台上推人上车的服务员 /180

“物”与收集文化/182

风雅——爱物/182

以物考虑问题/184

没有茶碗宁愿死/185

信仰实感的“宗教” /186

三种神器与“冒失鬼” /188

第五章 表现于现代社会中的“缩小”文化/193

和魂——晶体管/195

繁忙的坂本龙马 /195

后来居上的“微型” /196

小手与收音机热/197

何谓和魂洋才 /198

石庭与微型计算机/200

苹果大小的宇宙/201

经营学中的“缩小” /203

从小处着眼的新发明 /203

小型工厂 /205

QC·小集团活动创出的神话/207

机器人与打弹子/209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情结/209

打弹子的历史/211

弹子与弹子机对话/212

“原来如此”与“也许”的表现法/214

宇宙与茶室的电子设备/214

从一支枪到30万支枪/215

位居第二的战略/216

small iS beautiful/218

第六章 “扩张”文化与当今日本/221

“拿来”文化/223

不知道星星的人/223

内外两个世界/225

一匹狼的悲剧/226

日本人的三S与外交舞台 /229

不要“世界八分”化/230

武士商人/232

畸形的一寸法师/232

驾驶着本田摩托的武士/233

何时走过这条路/237

对广阔空间的恐惧/238

移向大地的盆栽/238

秀吉为什么失败/239

太平洋战争的失败/240

手推车与木筏/243

芥川的手推车/24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244

“名誉白人”的叹息/246

变为白人的梦想/246

蝙蝠的光荣与悲剧/248

结语 莫为鬼神为一寸法师/250

后记/253

附 东亚文化巨人——李御宁/金文学/255

试读章节

叉子与筷子

忘却东方

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一挥,转眼间就能筑起一座城堡,但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形成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道理大概每个日本人都懂。要想发现本国的特性,日本人不仅要把本国与西方相比,更要与对日本文化影响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中国和韩国相比,但迄今为止这样做的例子却寥寥无几。就连主张日本思维方式来自东方佛教文化的中村元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韩国佛教也没提及。问题是,日本的佛教是从韩国传人的,日本人昼夜顶礼膜拜的百济观音也是出自韩国佛教。

最近,一部分日本学者为了了解日本历史源流,开始关心起韩国古代史和语言的发展,但当今关于日本论的这类书仍呈欧美一边倒的趋势,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仍难以从朴素的地方风土论方法中解脱出来。

这种现象在一些撰写日本论的西方人中也同样存在。假如,对中国和韩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这些西方人看到日本人用餐的光景,会怎样想呢?日本人用筷子代替叉子,用米饭代替面包,而且盛米饭不用盘子要用碗,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一定认为这些都是纯日本式的东西。

欧洲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罗兰·伯鲁特的日本论就属于这一类。他在《帝国的象征》一书中这样写道:“日本饭菜中唯一有价值的”是那“煮得既粘又散的大米”(在巴黎有许多中华餐馆,所以罗兰先生的确是把中国当对比对象来谈论日本饭菜的,遗憾的是他似乎没看到中华餐馆菜单上写着的“米饭”二字)。

除把“煮米饭”描绘成“既碎又轻的凝固物”外,罗兰·伯鲁特还提到了筷子,称那是种“挑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东西。显然,他把筷子当成了只属日本的餐具。

假如换成韩国人看日本人吃饭又会发现什么问题呢?对吃米饭、用筷子,韩国人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令韩国人不可思议的倒是日本人吃饭时反复添饭的习惯。显然,韩国人会把日本人吃饭时不断往饭碗里盛饭看成是日本的特殊性,而不是米饭和筷子。也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能更加细致地发现日本独特之处的应该是韩国人。

假如日本人知道西方人怎么吃饭,而不知道发明用筷子吃米饭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时,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毋庸置疑,他们会和西方人一样认为用筷子和吃米饭是日本的特性。所以西方人和日本人写的日本论无太大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此。虽然知道由英文字母组成的英语中没有相当于“娇惯”意思的词,但不知道由卡拿达拼法③组成的韩国语中却有;知道林肯、康德的日本人很多,而知道世宗大王和李退溪的人大概就没有多少。

因此,要找出真正独特的日本式的东西,不应通过西方人的眼睛,而应该通过在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酷似日本且自古对其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人的眼睛去发现才对,才是种常识性的行为,但是这点日本人做起来显得非常困难。

日本果真是纵向社会吗

在刘易斯·弗洛伊斯《日欧文化比较》列举的有关日本儿童习俗的记录中,指出了日本的二十四项特性,但其中能真正称为有日本特性的东西只不过四五项。像用筷子,还有在学习方面日本孩子都是采用先学读、再学写的学习模式,以及“走在街道上的日本小女孩,背上几乎总是背着小孩”等等,这些几乎跟韩国风俗毫无区别。因此,单凭不了解韩国儿童习俗的弗洛伊斯在日本的见闻,恐怕很难识别什么才是真正有日本特性的东西。

即使在大型喷气式飞机繁忙地穿梭于天空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没有多大改变。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靠的是日本人的凝聚力,而且有人说这种单一主义的共同体精神来自背孩子的那种习俗,持此主张的人今天仍然孜孜不倦地写着他的日本论。(遗憾的是,与日本有着同样习俗的韩国,至今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

在更高层次的文化论中,罗斯福·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与弗洛伊斯也没有太大差别,要说有所不同,也不过是在表达方面更抽象,让外行人更难以识别而已。在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菊与刀》中,将“人情理义”、“廉耻”乃至育儿法等都说成是日本独特的东西,殊不知这些正是信奉儒教文化的韩国所具有的特性。

在不了解韩国并把韩国文化影响忘却得一干二净的日本,出版了诸如《娇惯的结构》、《纵向社会》这样的论著。至此已多次提及纵向社会结构问题,对此日本曾有人企图把这种纵的排列意识的特点,归究于日语特有的敬语语法。但实际上敬语的发源地是韩国,韩语中的敬语语法比日语要微妙细致得多,而且变化相当复杂,这一点日语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正如谈论以赛亚·本达山是日本人还是犹太人虽不是毫无意义但证明其是哪国人并不重要一样,只要《犹太人与日本人》的作者把日本的独特性限定在羊肉(游牧)和大米(农耕)之间进行对比,双方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大相径庭,所以不论是哪国人都无所谓。

日本人要想以不同于西方人的观点来寻找日本特性,就必须具备比西方人更多的关于韩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知识。所以日本人应该详细研究的不是欧美而是韩国。比如在日本社会中曾经存在的“年轻人旅馆”现象,韩国就没有……如果能对此类现象做详细调查的话,再谈论日本的社会关系时也许会发现,横向关系甚至比纵向关系的特性更明显,因而也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谙熟韩语的话,土居教授就不应选择具有依赖心理的“娇惯”一词,而应该选择更具独立心理的日语“大丈夫”、“裸一贯”这种词,应更注重其独特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使用相同的汉字,韩语里与“OK”意思相同的汉字也不是日语里的“大丈夫”。在韩语中,“大丈夫”只表示“男子汉”的意思,另外“裸一贯”这个词则没有。

西方人常问:“日本人与中国人和韩国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宗教上儒、佛、道三教并存,且有着几乎相同的宗教态度和类似的语言,拥有以吃大米为主的生活方式,但为什么唯独日本实现了近代化,只有日本在工业经济方面成为亚洲唯一能加入到欧美这样的先进行列里来的国家呢?”这些问题一时也成为日本人“脱亚入欧”的自负思想之声。如果是这样,西方人或日本人自身想要弄清日本的特性,强调和关心的就不应该是日本人与欧美人的差异,而应该是日本人与东方的韩国人或中国人的差异。他们把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广泛存在的特性都放在了日本身上,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P9-13

序言

这是一部韩国人撰写的关于日本的著作。作者李御宁先生身为韩国文学家、韩国首任文化部长,在韩国文学界特别是当代韩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早期代表作有《李御宁全集》(全22卷)、《韩国与韩国人》(全6卷),近几年的新著有《空间符号学》、《追赶千年的孩子》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御宁先生对邻国日本社会及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长期以来用日语出版了色括本书在内的多部关于日本文化及日韩文化比较方面的著述,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出版后一个月内增印7次,销量高达三四十万册之多。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不要去分析‘既成的文化’,而要去探索、追究创作文化想像力的源泉、出发点,而且想像力最重要的特征……‘是扩张与收缩的运动……”作者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选择了与“扩大”相反的“缩小”这一特征来探讨日本社会。

20年前,当人们为日本成长为经济巨人赞叹不已、甚至“倾倒”之时,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透过日本社会中的许多文化现象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以“缩小”见长、以“缩小”意识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生来”具备的这种才能,最终达到了“以小取胜”、“以优制胜”的目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登上世界经济大国宝座,靠的是“晶体管”、“汽车”、“机器人”等产品,但他们的发明者都不是日本人,而是在“扩大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人。迄今为止,日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中“位居第二”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回避风险,以“稳”求“实”的典型的东方文化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把别人发明的东西拿过来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改造,然后把产品投放市场、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同样的东西为什么“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就会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一般认为,“质量过硬”、“工艺考究”、“方便耐用”是主要理由。是的,作者为说明日本人在开发“实用方便”产品上的“天赋”,或独特意识,剖析了日本社会最具“缩小”意识的六大文化现象:套盒、扇子、人偶、盒饭、能乐假面具、徽章,并从日本人美化自然和改造自然以及对空间上所独有的“缩小”意识入手,深刻揭示了蕴藏于日本社会深处的日本人心理及宇宙观。其间充分体现了作者看问题视角的敏锐和捕捉事例的恰当,另外作者较多地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读后发人深省。

可以说本书是通过文化表象对社会深层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一部耐人寻味、颇有教益的书,它不仅对一般读者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能起到启蒙作用,而且对较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和对日本有兴趣的各类科学工作者也会有所裨益。当然,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由于作者的身世和视野等缘故,在评论日本文化现象时常常用韩国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有略显偏颇之处,所以有些结论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本书的翻译是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推荐和帮助下进行的。为便于读者理解,译稿基本保持了原作结构,添加了部分注释,并对一些作者举例解说且用中文无法表达的词语,采取了援引日文读音和直接写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处理方式。翻译过程中许多朋友都在百忙中予以莫大支持和帮助,值此译稿付梓之际,一并谨表感谢。

张乃丽

2002年6月于济南

后记

我萌发以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来分析日本文化是在8年前(1973年)的一个春天,那时我在为韩国某新闻社特别采访而前往欧洲的途中,在东京停留了几日。

就是在那几天与朋友的聚会上,我们谈到了当时的热门话题比如日本论等,在那种氛围中我认为有可能被大家理解,所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与“土壤分析不能解释花的美丽”一样,迄今为止和迁哲郎的风土论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日本论已经失去了说服力。我引用了朋加莱。的话:“尽管不知道水的源头,现在河水照样流过我们眼前”,就是说与其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评论(causal criticism),不如从更深的视角去探讨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系列现象。

诗人凭借想像力创作诗歌。同样,某个民族在国家中成为主体,凭借的不是别的,而是积累而成的诗化的教材——文化。像诗歌需要读一样,文化也需要读,因此不要去分析“既成的文化”,而要去探索、深究创作文化想像力的源泉、出发点。而且想像力最重要的特征正如乔尔治普莱等说的是扩散与收缩的运动……

这是本书的出发点之一,也是为何选择与“扩大文化”论相对立的“缩小文化”论来谈日本论的理由。说是祸根也可以。

席间,听了我这番话的学生社。的鹤冈陋巳社长,尽管与我是第一次见面,却意外地向我提出:不试着把它写成书吗?当时我下意识地认识到,即便是私下的闲话只要说出口也必须要负责任。

从此之后我像背了一个大包袱,把这件事放在了心头。1977年我在东京小石川旋转俱乐部举行了演讲,题目为《缩小的日本文化论》。第二年4月,《亚洲公论》以《日本人不知道的日本文化》为题连载了我的文章。尽管在细节上存在若干差异,但那时发表的这些文章可以说是本书关于日本文化论的一个框架。

但是,由于健康原因,本书直到1981年应国际交流基金的邀请来日本之后才得以定稿。

今年,我来访日本时是菖蒲。初开的梅雨季节,现在红叶已经落尽,这期间我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驱使着奋笔疾书,终于看到稿子快要完成了。此时此刻放下笔,我第一次懂得:为什么日本人对连经过自己努力完成的事情也要说“托您的福了”!感谢始终在我身边给予我鼓励的鹤冈社长和三木编集长,还有给我各种帮助的东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的芳贺彻教授以及评论家吉村贞司,如果没有他们的亲切关怀,大概至今我仍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中。

另外,本书从开始构思到今天第八个年头能正式出版也多亏了在日韩国人、韩国文学翻译家李银泽先生的鼎力协助。他在资料收集、韩语部分的翻译,特别是在将我用拙笨的日语新添写的部分予以细致订正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了“托您的福”这句话外,真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了。

一九八一年晚秋于东京

李御宁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著名评论家、东京大学教授 芳贺彻

李御宁氏《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不管翻开哪一页,都散发着堪称现代韩国第一流秀才教授之博识才学。该书以“缩小意识”为一个视点,贯穿《万叶集》、芭蕉到松下电器及弹子机,剖析了整个日本文化。

日本著名评论家 神村龙二

这是由韩国人撰写的著作中,第一个在日本成为畅销书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本著作。本书是叫日本人第一次对韩国人抱有敬仰之心的、让人领略韩国学者高水平的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李御宁
译者 张乃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31363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31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5
出版地 山东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