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软实力,既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综合国力发展战略问题。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任务和核心战略,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因为在全球生态整合的大舞台上,标志国家个性和民族独立的恰恰是民族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底气、文化张力、文化魅力、文化智慧。文化,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也是国家硬实力的基石。所以,发展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是软实力建设的重心所在;发展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成为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活水源头。

本书为“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丛书”之一,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分析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剖析了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构成、精神结构和动力结构。

内容推荐

本书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分析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剖析了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构成、精神结构和动力结构,并挑选了科学、经济、政治、公民、伦理、教育等六个维度的文化软实力,逐一从结构、精神动力和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以此为基础,本书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反馈一激励体系的目标与原则,借以为文化软实力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总序

自序

前言

上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理念/1

 第一章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方向/2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3

1.硬实力与软实力/3

2.文化软实力/5

第二节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定位/6

1.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奠定基础/6

2.为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社会原动力/7

3.为创建先进文化提供本土文化价值体系/8

4.为复兴中华文明提供思想资源与精神创造力/9

第三节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原则/10

1.文化本位动力原则/10

2.本土文化原则/12

3.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14

4.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15

5.文化承传与创新原则/16

 第二章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视野方法/18

第一节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当代趋势/18

1.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潮流/18

2.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土壤/19

3.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方向/23

第二节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思路/26

1.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三维视野/26

2.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二维指向/27

3.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思路/28

第三节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方法/31

1.生态化综合方法/31

2.辩证认知方法/32

3.过程创新方法/33

 第三章 文化软实力构成考察/35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要素构成/35

1.文化软实力静态构成/36

2.文化软实力动态构成/39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内在精神构成/41

1.自然精神/43

2.艺术精神/44

3.宗教精神/45

4.人文精神/47

5.科学精神/48

6.政治精神/50

7.伦理精神/53

8.哲学精神/55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动力构成/56

1.人本动力论/57

2.科学动力论/57

3.思想动力论/58

4.政治动力论/59

5.经济动力论/60

6.道德动力论/61

7.教育动力论/61

中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战略/63

 第四章 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促进当代科技全面进步/64

第一节 科学文化的构成/65

1.发展科学文化的前提/65

2.科学文化释义/67

3.科学文化的内容/69

第二节 科学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精神/70

1.自由精神/71

2.探本溯源精神/72

3.理性精神/72

4.价值中立精神/74

第三节 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动力/75

1.让科学回归自身/75

2.让科学无负荷前进/76

3.推进科学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动力/76

第四节 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机制与条件/77

1.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制度机制/77

2.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环境条件/78

第五节 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的人才战略/81

1.人才运用机制/81

2.人才培养战略/83

 第五章 发展经济文化软实力·创建全球生态化市场秩序/87

第一节 经济文化软实力构成/87

1.经济文化软实力微观构成/88

2.经济文化软实力宏观构成/90

第二节 发展经济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90

1.自由市场精神/91

2.利益互生精神/91

3.社会契约精神/93

4.过程公正精神/94

第三节 发展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导向/95

1.价值导向目标/95

2.多元价值确立/96

第四节 发展经济文化软实力市场体系/101

1.构建完善市场激励机制/101

2.构建市场制度体系/102

3.构建市场法治保障机制/104

第五节 发展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人文生态战略/106

1.环境与人文生态资源/106

2.全面开发人文生态资源的社会前提/107

3.实施人文生态资源战略的原则与方向/110

 第六章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开创当代政治文明道路/113

第一节 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构成/113

1.形式构成/113

2.实质构成/115

第二节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118

1.内在精神构成/118

2.普遍的社会动力/122

第三节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体系/123

1.重构核心价值原则/124

2.重构核心价值观/127

第四节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制度机制/129

1.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协调生成/l 30

2.制度创新的自身动力/13l

第五节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宪政条件/132

1.宪治条件/134

2.法治条件/136

第六节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战略/137

1.资源开发动力/137

2.资源开发重心/139

3.资源开发运用方向/140

 第七章 发展公民文化软实力·塑造当代公民的世界性形象/143

第一节 公民文化软实力的构成/143

1.公民资格”释义/143

2.公民文化构成/146

第二节 发展公民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一动力/149

1.目标:塑造世界公民/150

2.内在动力:全面培育公民精神/150

第三节 发展公民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战略/153

1.培育当代公民价值观/155

2.培育当代公民能力观/157

3.培育当代公民天职责任观/159

4.培育当代公民法治观/160

5.培育当代公民人文一自然生态环境观/160

 第八章 发展伦理文化软实力·构建人人平等的道德体系/162

第一节 伦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构成/162

1.构成原则/162

2.构成内容/166

第二节 发展伦理文化软实力的自身动力/168

1.普遍平等的利益精神/168

2.利爱同情精神/169

3.全境慈爱精神/170

第三节 发展伦理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方向/171

1.重构价值导向系统/172

2.重构道德原则体系/175

3.重构行动规范体系/177

 第四节发展伦理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指向/178

1.发展的基本方式/178

2.重建道德他律机制/179

3.发展的根本社会动力/181

 第九章 发展教育文化软实力·培养科学人文精神/184

第一节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构成/184

1.静态构成/184

2.动态构成/185

第二节 发展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原动力功能/186

1.教育原动力战略实施的先行者/186

2.教育原动力的真正开发/188

第三节 发展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当代目标/190

1.目标设定的前提/190

2.目标确立的方向/192

第四节 发展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任务/192

1.人性重塑/195

2.身心开发/196

3.道德人生/197

第五节 发展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动力/198

1.开阔政治视野/198

2.革新教育机制/201

下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战略/203

 第十章 本土与世界文化传创: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I/204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姿态·视野·方法/204

1.基本前提:中国—世界关系论/204

2.姿态·视野·方法/207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体战略/209

1.本土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目标/209

2.本土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原则/210

3.本土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对象范围/211

4.本土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基本内容/212

5.本土文化资源开发重心/213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拓展战略/215

1.世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姿态/215

2.世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目标/216

3.世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原则/216

4.世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范围与内容/217

5.世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重心/217

第四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整合战略/219

1.文化资源开发整合运用目标/219

2.文化资源开发整合运用原则/220

3.文化资源开发整合运用方法/221

 第十—章 限度·人本·思想创造力: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Ⅱ/223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实施基础/223

1.无限度生存的当代危机/223

2.生态理性:限度生存的精神方向/225

3.协调共生:限度生存的文化实践原则/226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体动力战略实施方向/228

1.生命—人本责任认知力/228

2.生命—人本责任思想力/229

3.生命—人本责任作为力/230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客体动力战略实施理路/232

1.文化创造力自学术出/232

2.学术创造文明的动力/234

3.学术思想力的生成与创造/236

4.综合开发学术思想创造力的努力方向/237

 第十二章 元首·政府·法·市场: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Ⅲ /241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l/24l

1.元首风范:国家的精神导向/241

2.元首风范文化软实力/243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2/249

1.何种政府才成为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的主导力量/249

2.政府公信力和道德引导力的来源/250

3.政府公信力和道德引导力的生成基石/253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3/257

1.法律的绝对权威源于何处/257

2.司法威严的生成/258

3.如何开辟法律权威和司法威严之路/260

第四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4/26l

1.政府对市场的作为/261

2.市场共和的威力/263

3.诚信的市场动力/264

 第十三章 官吏和知识分子: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战略Ⅳ/266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的两个发动机/266

1.推动社会前进的两种真正动力/266

2.推动社会前进的条件构成/267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5/269

1.今日知识分子状况与文化软实力弱化/269

2.知识分子自我重塑的努力方向/270

第三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6/275

1.重建民族政治视野和国家政治胸怀/276

2.重建知行并重的实践理性精神/277

3.重建官吏文化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坐标/280

第四节 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主导战略7/286

1.传媒文化的重要功能与作用/286

2.全面发展传媒文化/288

3.传媒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要求/291

后记/294

试读章节

3.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

“以人为本”的观念,近年来作为一种新颖的执政理念而被倡导:2004年,胡锦涛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2006年3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同年4月21日,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借以阐述中国政府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对这一理念的最高肯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被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并被定位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其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近于本能反映的政治常识,当然首先是生活常识。例如,古人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啪说法。但是,在人类生活中,常识变成思想和执政理念的过程,却往往是异常艰难和曲折。自古就有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天能够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应该是很大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必然要具体落实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具体地说,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然要构成文化软实力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主导原则。

以“以人为本”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导原则,这是文化产生、存在、发展的应有之义。—个常识是:文化是人的体力、智力、心力以及情感、价值取向、意义追求和生存理想等的对象化成果。因而,文化是因为人的能动性而产生,并最终实现对人的弘扬与提升,人是文化的最终创造者,文化的根本且唯一的原动力,是人本身。 这只是从一般的认知角度来讲,具体地看,“文化”概念的原初语义,是通过耕种土地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所以,文化不仅是人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创造文化而创造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就是人自己以劳动的方式把自己化育成为文质彬彬(孔子将“文质彬彬”称之为“文”)的人。什么叫做“文质彬彬的人”呢?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在孔子那里,以至于在整个先秦时代,是指有修养、有教养、有德性、有道义担当能力的人。因而,所谓“文化”,即是人类以自身之力、自身之智而把自己化育成为有(文化)修养、有(人性)教养、有(生活)德性、有(人间)道义担当能力的人。

由此,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遵循以人为本的主体原则,实际上涉及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两个方面的规范与要求:

一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人,以人为主动力。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社会化的人,而是个体的、独立的、个性分明的人格化的人,是国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是人人,所以,以人为主体、为主人、为主动力,落在实处,则必须联系每个人的人权、权利、利益、责任、义务来考虑。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通过落实这些基本内容而发展文化。

二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必须把人培养成为主体,成为主人,成为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主动力,必须肩负起把国家共同体人人培养成为有修养、有教养、有德性、有道义担当能力的人。简单地讲,发展文化软实力,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就是使每个中国人成为具有世界能力、视野和精神品质的文化中国人或中国文化人。

4.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

从国家的形成史角度看,中国是以中原为轴心辐射开去所形成的中央之国,是由5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但能够使这50多个民族凝聚起来而形成一个完整国家的,恰恰是其文化力。

我们在这里用了“文化力”这个概念,而不是用“文化”这个概念,意在于标明此二者有其根本区别:文化是一种生存样式,它以民族为单位——般地讲,一个民族就有一种自己的文化。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集聚起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就在于这种文化的所具有的力量一文化力。文化力是文化的生命力的根据,它处于动态生成的伸缩状态,向外,它展开为创造生存的力量,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力量,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化创造力量,简称为文化创造力;向内,它弘扬为凝摄自固力,我们将其简称为文化凝固力。文化凝固力,是一种文化区别为另一种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核心因;而文化创造力,则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与其他所有文化相交相通相共相生的力量方式。文化凝固力的主要功能是聚合,它事实地构成为聚合民族成员的生命方式,生成或强化该一民族成员的内在性格和内在精神;文化创造力的主要功能则是其共生与互生,它事实地构成该一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协调、融合的力量,并构成了该一民族成员的外在个性和生存姿态。

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个民族的文化,而是指以汉语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文化。这个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中国文化,被历史地称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核心文化形态是汉语文化,其内在聚合力是汉语文化力的—个方面,这种文化力就是和生力。正是汉语文化的这种和生力,把56个民族文化整合成一种多质的多民族文化形态,即中华文化形态,并且这种多民族化的中华文化形态,又在不断的整合中强化了其“和”、“生”的文化力。

发展文化软实力,则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形态的多民族文化性这一事实,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力特征,全面促进和提升中华文化的文化创造力。因此,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遵循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平等交流,是开阔文化发展胸襟,打开文化发展视野;全面敞开各个民族文化的个性与创新潜力;整合,是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把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最值得发挥和发扬的优势、最能够开发的智慧,予以最佳的重构,使之生成更新更强更具有冲创精神的文化力,从而提纯文化质量,提升文化创新水准,提高文化创造力量。

5.文化承传与创新原则

季羡林在《东学西渐丛书》总序中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季羡林先生的判断极为正确,文化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人类文化的水准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水准;同理,中国文化的水准,决定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文化软实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讲,就是增强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强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发展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发展文化力;要发展文化力,首先是解放文化力。文化力内聚为民族精神、人格、情感、理想、向往的凝摄自固力量,向外扩张为民族生存生存创造力,这即是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作为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具体展开为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在物质维度上,这就是物质创造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技术发明,工具改造,方法革新等,都属于物质创造力的成果呈示;在精神维度上,就是其精神创造力,它具体展开为科学、哲学、艺术、人文学术思想等。

以物质和精神创造力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实践理性的价值取向。物质创造力的展开和实施,直接产出物质成果,这是人和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它直接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全部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关联。它最受人们看重,因而,物质创造力也最容易得到发展。但物质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却是精神创造力,是科学的发展程度,艺术的繁荣程度,人文学术思想的创造程度,而这些,又最终取决于哲学的繁荣程度,取决于神话的构设程度,取决于宗教和信仰的纯化程度。所以,精神创造力决定物质创造力。物质创造力所能发挥的空间,取决于其民族、国家共同体所凝摄自固的文化本身所拥有的精神创造力展开的天空有多宽广。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创造力,到底拥有多大的时空扩张力,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这种文化所形成的传统有多厚重、有多广博,这种文化传统所蕴涵的智慧、精神、力量能够有多少可以提炼出来为当今所用;其次是这种文化本身拥有多宽广的胸襟、气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容纳当代世界,能够化当代世界一切有利因素为创新自己所用的包容度和化生力有多大。落实在当代,那就是中华民族在全球生态化境遇下,能否具备和拥有全球生态视域。如果具备和拥有全球生态视域,我们就可以在这样的视域融合中启动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资源,在—个全境视域融合的平台上与各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立体的、多元开放的交流,并在这样一种全面开放的交流中,提升精神的创造力,在这样一种多元融合的碰撞中,传创中华文化。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全球视域的文化承传与创新原则,它是文化软实力研究、开发和建设的全面发展原则。

P14-17

序言

文化软实力,既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综合国力发展战略问题,我涉足这个领域并做出这样一种初步思考,应该说是一种意外。

2008年,是一个可以化为永恒记忆的一年。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岁月里,尝试讨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问题,其本身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涉足文化软实力领域而对它做如此思考,应该感谢韩勃先生。一年前,经朋友介绍以书信方式相识,他将其所主持的“北大软实力”课题组的第一个成果初稿《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电子文本发给我看,希望我能“提些建议”。于是,我就与文化软实力思考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写出了《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这本小书奉献在读者朋友面前。

我之所以有勇气思考这个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力于2008年的砥励。2008年,既是国人欢欣鼓舞的一年:百年奥运成功和神舟七号飞天;同时也是国人接受心灵洗礼并备受生存考验的一年:雪灾,地震,矿难、毒奶,还有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蔓延,……2008年,有限的成就与欣喜,太多的灾难与苦难。在这有限的成就与欣喜和太多的灾难与苦难相交织的沉重岁月里,国家不仅竭尽全力地展布了硬实力的刚健雄风,也自发地亮丽出软实力的迷人风采。尤其是雪灾、地震、矿难、奶毒,以及各种已经爆发出来的或潜伏的社会问题,不仅突出了国家硬实力建设的重要,更暴露出发展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因为这些如海浪般的天灾无不在警示我们,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不能忽视生态问题,不能忽视地球生态、地质生态、物种生态、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而雪灾、地震之后,都面临着家园重建,但家园重建的前提却应该是生境重建。经济发展是硬实力建设,生态的良性循环却是软实力建设。矿难、奶毒、以及那些不断冒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矛盾、冲突甚至暴力行为,同样在提醒人们,在全球生态化的当代进程中,单纯地提高国家硬实力,或者简单地运用硬实力方式,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许多问题,但更有许多问题却无法靠硬实力来解决或化解;而建设、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既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更是综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预防各种灾疫的根本战略。

因而,软实力战略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首先是国家的治理战略。从这一双重视野来看,软实力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然而,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任务和核心战略,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因为在全球生态整合的大舞台上,标志国家个性和民族独立的恰恰是民族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底气、文化张力、文化魅力、文化智慧。文化,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也是国家硬实力的基石。所以,发展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是软实力建设的重心所在;发展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成为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活水源头。

2008年11月30日于狮山之巅

后记

一本书之于作者,不仅是一段思维,一段体认,但首先是一段生活的本原性敞开。在被利欲包围的今日生活中,简朴、沉静地读书与生存性思考,应该是比较奢侈的三种方式了。我之所以还能够安顿下心来,恪守清贫过一种简朴生活,每天尚能坚持沉静地读书,并兴趣一种生存式思考和写作,应该感谢我所供职的单位文学院给我提供了一种适合于这种生活方式的环境。本人对文化软实力探讨之初步,融进了万光治先生、刘永康先生、邓英树先生等老领导对我一如既往的关爱与鼓动,还有李诚先生、唐小林先生、李凯先生等现任领导给予我真诚引导和帮助。尤其是李诚院长,这些年来,我举步维难的学术成长,其每一步都与他的坦诚激励与特别扶助分不开,此著的完成也同样如此。故其谢言不能道其万一,惟脚踏实地,努力向前。

金纲兄,乃我思想之挚友,没有乃兄之大道智慧,此一并非成熟之作定会大为减色。

韩勃先生和陈鹏鸣先生为此著的出版付出了太多辛劳,趁此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2008年之于国家,可以说多灾多难;对于我的家庭来讲,也并不顺利。此著研究过程中恰值夫人方楠女士健康状况极差之时,按理,我本该照顾她,但她仍然以顽强之志,拖着病弱之躯而操持家务,让我能放下心来做完这件对我来说并不轻松的宏大思想之事。并且其后还为我做最后的校对。心存感恩之情无以言表,惟有祝福她身体健康一些,更健康一些。

此稿初成,学棣九阳、曹艳、丽苹、马丽、梵凌、景辉等成为最初一批读者,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中肯批评,甚为感激。

作者书于2008年12月3日午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代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5884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9: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