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性与悲情(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内容
编辑推荐

作品从西方女性电影理论的发展沿革、中国女性地位的现代转变,以及中国电影女性意识的苏醒与走向的反观和梳理中,标示出李少红女性意识的精神渊源和审美取向;从李少红创作中女性意识由遮蔽到觉醒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其审美意向的包容性与丰富性,以及女性自审意识的表达和女性悲剧意义的美学增值,从李少红创作女性视角和选材叙事的独特性,进一步深入其女性化风格的构成及审美内质进行分析,包括选材的独特与多义中女性意识的彰显,内心化叙事中诗意的运用,以及抒情化影像中女性心理与悲情特征的强化等;最后,文章聚焦于李少红成长的时代环境与现实际遇,找寻她女性意识及创作风格的生成,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优秀女导演的艺术情感世界提供了较为客观准确的依据和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以李少红《红粉》以降的影视作品为蓝本,运用社会文化学、文化心理学及电影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发掘和探讨了李少红导演艺术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内涵和审美价值。

全书共四章,主要内容包括:女性主义,女性意识与李少红影视作品,李少红作品中的发性意识,李少红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等。

目录

序一 高明三问朱向前

序二 李道新

前言

第一章 女性主义、女性意识与李少红影视作品

 第1节 女性主义与电影/6

[一] 西方女性主义与女性电影理论/7

[二] 中国的女性地位与女性电影创作和批评/11

 第2节 女性意识与电影文本/15

[一] 女性意识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16

[二]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与李少红影视实践/19

第二章 李少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第1节 主体介入:女性意识的混沌与澄明/214

[一] 第一阶段:遮蔽的女性意识/215

[二] 第二阶段:觉醒的女性意识/219

[三] 第三阶段:成熟的女性意识/40

 第2节 情感走向:营造女性情感的乌托邦/45

[一] 淡化时代背景/416

 第3节 形象内核:李少红作品中的女性特质/610

[一] “缺失”的存在/61

[二] “冷质”的显现/616

[三] “悲情”的结局/71

 第4节 男权消解:李少红作品中的男性特质/719

[一] 弱势地位的男性形象/810

[二] 道德迷失的男性形象/818

第三章 李少红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

 第1节 独特而多义的选材特征/916

[一] 丰富而多义的女性世界/916

[二] 从文学到影视:女性意识的强化11100

[三] 客观立体的人物塑造/1018

 第2节 内心化的叙事特征/1110

[一] 心理流程的叙事模式/110

[二] 女性主体式的叙事视角/儿6

[三] 诗意化的人物语言11门19

 第3节 抒情化的影像特征/1217

[一] 完美的影像追求/1219

[二] 梦境、幻境、幻觉的营造/1318

[三] 象征意蕴的挖掘/140

第四章 李少红女性意识形成探因

 第1节 时代影响及个人境遇/1510

 第2节 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1515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李少红导演作品目录/1713

 李少红监制、艺术指导作品目录/1717

 李少红作品研究评论文章目录/181

后记

试读章节

女性电影实践、女性电影理论和批评都是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这种在与男性竞争的条件和气氖下而开始出现的,其目的在于“力求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电视领域内)。以上现象根源于男权社会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已自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文化和其表意系统之中。女权学者的批评,首先是让女性对其自身的不利情况产生警觉,并作出反应的行动,合理创造出更多以女性为主的文化现象令旧的男权文化开始产生一种‘断裂’,并由此变化出更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情况来”。丘静美女士将女性电影理论研究分了三个阶段:“社会学阶段”、“精神分析阶段”、“文化分析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女性电影理论有著名的马佐里·罗森的《爆谷女神》;克莱尔·庄士敦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这期间英国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代表着女性电影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的理论探索。穆尔维将电影的构成过程纳入精神分析的对象,她认为:“女人的形象,作为供男人看(主动的)的素材(被动的),把这一论证进一步带入表象的结构,增添了父系秩序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层次,这种意识形态正是它所最喜爱的电影形式——幻觉的叙事影片中得到最佳的实现。这一论证又再一次转向精神分析的背景,这一次是作为指称阉割的表现的女人诱发窥淫癖的和恋物癖的机制来胜过她的威胁。这些相互作用的层次都不是电影所固有的,但是它们唯有通过电影的形式才能达到完善而美丽的矛盾,这是由于电影能够转移看的重点。正是看的地点界定了电影,也就是变换看的地方和暴露这个看的可能性……远远超过突出女人的被看性,电影为女人的被看开阔了通往奇观本身的途径。电影的编码利用作为控制时间维度的电影(剪辑、叙事)和作为控制空间维度的电影(距离的变化、剪辑)之间的张力,创造了一种目光,一个世界和一个对象,因而制造了一个按欲望剪裁的幻觉。正是必须打破这些电影编码及其与造型外部结构的关系,才能对主流电影和它所提供的快感作出挑战。”’穆尔维发现好莱坞商业电影所营造出的女性形象是不真实的,但她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电影的内部构成过程,以及电影与观影者的心理关系上。穆尔维的这篇文章被视为女性电影理论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女性学者对先锋派电影的拥护。

这一时期的女性电影理论研究认为,电影不断把女性塑造成男性的“客体”,成为男权文化的依附品,女性是电影叙事机制及现存的文化符号系统中的被动、消极、负值的存在形态,而没有把女性真实的、在男权社会受压抑的情况表现出来,女性成为了一个“空洞的能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电影,其观赏方式是男性化和大男子主义的,是专门为满足男性的观看欲望而拍摄的。女性在银幕上只是男性的欲望投射对象,而非真正具有独立个体的主体。”“看”成为了一种能动的选择,“看”与“被看”的矛盾也凸现在了女性形象上。

在这之后的经典著作还有德里莎·迪·罗拉蒂斯的《爱丽丝不:女权主义,符号学,电影》,“罗拉蒂斯所关注的,不仅是暴露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镜的存在、镜中像的虚幻、无稽,或表述女性镜城中生存的困境、迷惑;相反地要阿丽丝般地入镜,在镜中——男性大师论述的领地的游历,展示其男权逻辑之痕、其混乱与裂痕之所在;因为女性的困境:生存、表达、理论的困境同时是男权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困境。”m由此将女性电影理论引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批评阶段。而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由后结构主义进入意识形态分析,同时对精神分析、语言学、符号学提出质疑,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电影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时期女性电影理论由性别差异二元论转向了多元化的观照、认同和可能的观影方式,意识到了走“对抗电影”的道路所存在的问题。

序言

因为忙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缘故,前所未有地感觉时间紧张,仿佛不眠不休也不够用。于是很多路上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打电话询问摄制组的各项工作进度、思考演员与角色间的差距及解决办法、接受采访甚至吃饭的时间更没有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政委高明的书稿《理性与悲情——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也是这样在路上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惊讶,惊讶于自己在中国影视道路上已经走了20年。在这20年间,我对自己的这些作品从没有认真地做过回顾,因为我总是想把时间用在接下来的作品创作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与社会交流,影视是我的方式。感谢高明出于对我作品的喜爱,花那么多精力来梳理、剖解我的创作心得。让我从中也有所悟。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情有些忐忑,因为是第一次客观地把自己放在中国影视改革发展与中国女性导演的坐标系里思考,竟然见证了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有点像通过卫星监控录像回放城市的交通状况,何处拥堵,哪里畅通,东西改道,南北架桥,一目了然。回望从前足迹的好处,是利于调整以后前进的方向。

显而易见,高明花了不少时问与心思来查阅资料、分析每个作品的不同,以及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甚至包括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处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作品有着怎样的映射,均有所述及。这些专业、细腻的文字将我从繁忙的现实工作中短暂抽离出来,并带回到回忆之中。由此生发出许多感慨,也有很多温暖、心动、释然和遗憾。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赶上我的新作品正在拍摄、孕育。我想自己会尽此时的最大心力完成这部作品,一方面回报一直支持、关爱我的观众,同时也是对高明及其读者的最好告慰。

后记

看着《理性与悲情》的小样,心中感慨颇多。在我眼里,著书立说特别是学术专著是学者教授的事,离我非常遥远,最多是一个虚幻美丽的梦。但种种因素聚集在一起,竟催生了这部书稿并顺利出版,使梦幻成为现实,这是兴趣使然,机缘使然,也是责任使然。  ,

我从小喜欢艺术,对各个艺术门类都很有兴趣。在军艺工作使我有了涉猎了解各门艺术得天独厚的机会,自然十分珍惜。结合工作,读书听课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到戏剧系工作后,天天和专业造诣很深的老师打交道,天天面对求知若渴的学员,要想干好工作,尽好职责,对他们的所教所学光有一点点了解是不够的,必须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这样才便于更好地和师生沟通交流,取得专业上的话语权和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北大的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后,仍坚持复习。由于外语搁置多年,参加了两次全国统考,才考取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全面系统学习艺术学和影视理论。

在职学习固然辛苦,但我在这里感受着北大的求实与严谨,感受着老师们的学养与智慧,感受着同学们的勤奋与追求。这一阶段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珍藏和回味的,充实快乐远远超过了辛苦。我花费一年多业余时间,写成的硕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被评为数量不多的优秀论文,这对我是个意外的惊喜。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我的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和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对论文给予较高评价,并鼓励我将论文修改扩展成专著出版。对此,我犹豫过很长一阵子。尽管我对待这篇论文很认真,细读了几十本理论书籍和许多评论文章,反复看了李少红所有的影视作品及作品原著,与之有比较有关联的其他导演的作品也不肯落下,光研究女性主义、女性意识,阅读看片这些写作准备就用去了大半年的工余饭后时间。李少红的作品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研究她有一定的难度,在梳理提炼的过程中,常常夜不能寐,琢磨规律找寻内在的勾连,有时半梦半醒间还会有一个个观点冒出,赶紧摸黑将这突发的灵感记在枕边放着的便笺上,生怕转天忘记。当我尝试用女性意识贯穿李少红的整个创作,并划分出其女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用四章十一节建构起自己的理论框架时,曾有点儿小小的得意,但深入进去,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远不够完善。如今要出这样一本书,未免心中忐忑。毕竟不是自己长期从事的专业,半路出家恐谬误拙见、内蕴浅淡对不起读者。是领导朋友家人的一再鼓励,让我有了精神动力。当我重新翻开论文进行修改时,感到把一件事深入下去的乐趣,兴致盎然的同时,竟完全没了加班加点的辛苦之感。

在书稿即将付印之际,除了高兴,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

衷心感谢朱向前副院长。他平日公务繁忙,还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和讲学任务,且常受邀为名家大作点评写序。如今为我这个初涉影视理论的业余作者指教点拨,给这本习作拨冗作序,让我非常感动。还有我的导师李道新教授。他扎实严谨的治学风格、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全面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我影响帮助很大。通过这次写作,我除了阅读大量书籍,李教授的启发指导和规范化要求,使我获益匪浅,同时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对待学术研究是要沉下心来专心投入的。

衷心感谢我的几位同事。当我把厚厚的稿子交给边国立、吕益都、谭晓明老师征求意见时,他们或是给我热情鼓励,或是向我提出疑问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或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帮助。当我有新的想法时,经常去打扰张婷婷教授或是向程倩老师唠叨,在与她们的倾心交流中,给我启发颇多。

衷心感谢李少红导演。她对书稿给予了充分认可,对出版给予了很大支持。我找李导的时候,她正在紧锣密鼓筹拍电视剧《红楼梦》,头绪之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她还是挤出时间为我提供照片、写了读后感。还要感谢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的常晓阳、刘兴东、陈龙先生,是他们帮我找到了许多宝贵图片,为我提供相关资料。

衷心感谢解放军出版社施雷社长和该书的责任编辑余天宝。他们为这本书的编辑发行,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市场化的今天,出这样一本理论书籍少不了他们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还有晓笛书籍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符晓笛先生和设计师龙丹彤女士,是他们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心设计,为这本小书增色不少。

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近年来,几乎大部分节假日都是我把他们抛在一边,或是听课或是独自在办公室读书写作,正是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坚持下来,安心投入学习,并有了今天的小小收获。

高 明

2007年12月于军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性与悲情(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6484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