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劝学/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讲述了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目录

(一)、从师

有教无类

教不严,师之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莫重于尊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务学不如务求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二)、习学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运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这,学也

人不学,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这不如乐之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满招损,谦受益

开卷有益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人好学,虽死犹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则正,否则邪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精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

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

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

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旧书不厌百回读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四)、有恒

子入太庙,每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废学如断织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试读章节

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三字经》

【注】①惰:懒惰。

释义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是父亲的错;教育学生不严格,是老师的懒惰了。

“教不严,师之惰”用意十分清楚,就是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这孩子就成了你的学生,老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引导等,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之成才。如果因为老师的放纵使学生犯了错误,那就是老师的失职。此所谓“不懂而教,是不称职;懂而不教,是失职;教而不严,是渎职”。

与“教不严,师之惰”相对应的是“严师出高徒”。二月河所著《乾隆皇帝·秋声紫苑》中讲到:有三十多个人,大的年可弱冠,小的只七八岁,都是皇亲国戚,什么顽皮样儿都有。对他们的教育就托付给了毓庆宫师傅王尔烈。和坤笑问王尔烈:“这些爷犯过,王师傅也敢罚?”王尔烈答:“打我也敢,昨儿庄亲王的孙子就挨了我三戒尺,他与和亲王的孙子绵伦背不上书来,还争蝈蝈葫芦,绵伦才六岁,我这板子就下不去,罚他跪在宫外太阳地里背一个时辰的书。”和坤却暗自咂舌:对其他龙子龙孙倒也罢了,可绵伦是乾隆嫡亲侄孙,每次见着,乾隆都要抱起来温存嬉逗的,你竟敢罚他的跪,不想活了!可见,在王尔烈看来,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大清江山,只有严字当头了,皇帝老子又怎样?试想,如果王尔烈“教不严”,大清敢把那些“爷们”的教育托付给他吗?

看来,师道尊严也许是为师者“不惰”的前提条件。反观今日,对于有些人来讲,学习就是为了混一纸证书,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无所谓,老师的“严格要求”无疑是挡了他们的道。对考试前给预备题的老师则倍加赞扬,而对严厉的老师则恨不得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另一方面,老师面对学生的过错,欲加教训,却常怀惴惴之心,语言稍有过激,即遭反击。更有甚者,家长会冲进学校大吵大闹,要为孩子“讨回公造”!其实,一个漠视学生的老师才是莘莘学子之大不幸——他把该教的内容全教了,要吵要闹随你,做不做功课随你,及不及格也随你,你能拿他怎样?等我们年长懂事时,才知往事不堪回首,然悔之晚矣!看来,教之严,还得先营造一个好的舆论氛围再说。

当然,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是建立在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之上“打铁自身硬”的不怒自威,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严而有格,既要给学生指出方向,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是成就高徒的前提条件。唯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不过,能不能成才,“教之严”只是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内因。过度强调“严师出高徒”或谴责“教不严”,容易使学生、家长过多地依赖“严师”,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使每个学生成才也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在这一点上,家长和老师的心愿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过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老师、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则坐享其成。如果家长不及时管教自己的孩子,等孩子养成诸多不良习惯后,即使老师再“严而有格”,终究只能事倍功半,如再有《红楼梦》里贾母那样极有权威的老太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庇护,就更难管教了。因此,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齐抓共管,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行,两者缺一不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注】①孔文子:卫国大夫。

②敏:勤勉,聪明。

释义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出色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不耻下问”涵盖了在学术上人人平等之意,即一个社会地位极低的人,只要他具备我们所不懂的知识学问,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决不能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耻于向他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的一贯态度。有一次,他乘车行走在大街上,一个小孩子在大街中央用泥土、石头搭成一座小城楼,看见孔丘的车来了,站在小城楼前不动,任凭车夫几次喊叫吆喝,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孔子觉得奇怪,下车忙问:“你见了车子为什么不回避?’’小孩却不慌不忙、面不改色地回答:“车子见了城池,,不能绕道而行吗?”孔子恍然大悟,急令车夫绕道而行,并深有感触地说:“论知识,他不如我;论德行,他简直就是我的老师啊!”当然,这仅是“名人轶事”而已,并不是说今天的小孩在路中央随便“办个家家”,我们就得绕道而行。

对许多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要比较容易做到一些,典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因为,这无非是聪明加勤奋罢了,至多反映的是一个人好不好学的问题;而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难多了,它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等问题,是一件挑战自我的事。如果是自己位卑、能力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以为耻的。但如果反过来,以位尊者求教于位卑者、以能力强者求教于能力弱者、以博学者求教于低学历者,恐怕顿时会感到脸上无光,耻于开口了。经常看到有些人明明是急于“下问”,却打着哼哼哈哈,偏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更有甚者,把请教的话题反过来用查问的口气来说,那才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实,细细想来也没有“耻于下问”的必要。你看,连一个小孩都能当思想家的老师,连一个思想家都能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呢?想学做饭,可以向父母请教;想学养花,可以向爷爷奶奶请教;学习上有困难,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反之,爷爷奶奶想学电脑也可以向儿孙请教;老师偶有读不准的字、想不明的理儿当然也司‘以向学生讨教……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即便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一定有像孔子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他那样好学罢了——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信实忠诚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不好学的问题。不懂装懂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肤浅敷衍,若是一般人“滥竽充数”倒也罢了,因为他不至于对社会有什么大害,但倘若为人师者岂不要“误人子弟”?为人宫者还不要“祸国殃民”?

问是一时之耻,不问是一世之耻。当我们由于自己无知而去求教于人的时候,也许确实是有点难为情,就算是“一时之耻”吧,但当你问了之后,搞懂了,今后就不会因同样的“无知”而再次蒙羞了;否则,这辈子就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贻笑于人而蒙羞。所以,人生在世,最聪明的不是我们所固有的天赋,而是我们不耻下问的获取,此谓“人力胜天工,只存短事问”。

P4-9

序言

弘扬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_。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所谓“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家等,这一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苟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劝学》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就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做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时光荏苒,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强调的在自觉的学习与修养中把自己铸成大器,然后传道、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传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会的重教重学思想仍然启迪着我们,仍然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吴建有

2008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姚淦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老子》主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劝学/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建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24905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36.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9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