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小红楼论学文丛》系列之一的《童庆炳谈古典诗学》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寻找艺术情感的快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刹那间的直接把握——“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等内容。
图书 | 童庆炳谈古典诗学/小红楼论学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小红楼论学文丛》系列之一的《童庆炳谈古典诗学》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寻找艺术情感的快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刹那间的直接把握——“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等内容。 内容推荐 我们古代的诗论家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谈论诗歌,因此古典诗学中就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如果能把古代诗论的一些有关审美心理范畴的内涵挖掘出来,岂不是对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新的解读吗? 目录 小引 寻找艺术情感的快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 出路在于超越语言 ——如何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 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 ——浅议“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心理学解 刹那间的直接把握 ——“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 有所“吐”才能有所“纳” ——“才、胆、识、力”作为诗人的心理结构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 ——释“无意于佳乃佳” 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论意义 有限向无限的生成 ——“含蓄”与“简化性” 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 ——“情景交融”说浅释 诗美常在咸酸之外 ——“味外之旨”臆解 简论儒家的文学观念与亚观念 钟嵘诗论读解 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 严羽诗论诸说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童庆炳谈古典诗学/小红楼论学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童庆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178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1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5.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10 |
宽 | 144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