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大树的国家(一位生态卫士的环保苦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拥有1.75亿公顷森林的中国为什么是个没有“大树”的国家?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者为什么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在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里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

这些问题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该书是光明日报记者、环保作家冯永锋2008年的最新力作。这本220页的书对中国天然森林急剧减少的现状表现出了深切地关注和忧虑,并对中国现行的林业政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设想。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忧伤的书,作者给我们讲了七八个故事。无论是井冈山还是长白山,无论是海南长臂猿还是大熊猫,无论是云南玉狮场还是福建傅竹村,无论是“偏执的城市”还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无论是林权改革还是水电狂想,作者所讲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悲剧性,作者揭示的每一个现象都让人警惕和思考。

目录

与路人谈大树

导读:为什么没有大树

代序:鼠兔与农民

一、元气篇: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福建省灾难频发

二、血液篇:红色旅游圣地井冈山的“绿色困境”

三、同胞篇:长白空林,长白空水

四、兄弟篇:海南热带雨林在凯歌中消亡

五、姐妹篇:云南正走向物种单一之路

六、骨肉篇:四川大熊猫仍旧有人在猎杀

七、肺腑篇:还有几座城市有灵魂?

八、本性篇:人类正在成为地球上最凶恶的物种

后记:“第三轮土改”可能让天然林破坏合法化

附:“留住美好大树”倡议书

试读章节

多少年来,华北地区大城市周边的农民,都在使用几乎没有任何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来“污灌”他们的土地;使用城镇人排放的粪便来作为施给土地的“农家肥”。放眼全中国,我们更可以看到无数个活生生的污染受害者例子,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无告的农民、无告的农村和无告的自然界一样,还主要是污染的受害方,而不是加害方。这加害方,主要来自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充分表现区域”。

中国的空气变坏,是因为工厂在增多,是因为汽车在增多;中国的水质变恶。是因为城镇在摊大,是因为企业在乱排,是因为城市生活的过度铺张。中国的污染如此严峻,说到底是因为城镇的政治体、文化体、经济体和生活体都不重视环保。因此,这个时代,必须让城镇把应负的责任全力负担起来,而不是与农村较劲,把责任推到农村身上。

三、罪过不在农民

农民与天然山水离得最近,因此,农民容易在利益的引诱和推动下,成为自然的直接伤害者。但更多的时候,罪过不在他们。.

如果说所有像云南这样的地方,过去当地居民和生态的权益是被上级政府剥夺、被外来商业力量剥夺的话,那么今后,也许当地居民会成为更强大的剥夺生态权益的力量。因为“社区强健”可能是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屏障。当社区的居民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时,他们会成为生态的保护者,生态也会还报他们以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当社区的居民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与外来政治力量和商业力量一块剥夺生态权益而为“发展经济”找到一点借口的时候,他们会“助纣为虐”,他们的镰刀、斧头、火种、陷坑、套网会迅速地把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毁灭殆尽,让破坏资源与污染环境同步进行。结果会怎么样?

对农民其实是赋权不足,或者说其权利一直处在被剥夺状态。自从有“有意识的人类社会”以来,农业是绝大部分人类最先涉及的行业,自然,也就是人类特权最先被“泛化”、“普遍化”的行业。后来,商业、军人业、政治业、工业、知识业先后在人类的大潮中浮现,其职业“特权”也随着文明的拓展而一步步普遍化、民主化。至今,某些地方,仍旧尚未普遍化、平庸化的是政治业。

农业在这些行业的普泛化进程中,一步步弱势化、底层化,从有其他的特权集团开始,就一直被剥夺、被践踏,任何特权集团的出现,都首先剥夺农民。因此,农民一直被多个特权集团有意无意地欺凌,旧的特权集团刚刚弱化,新的特权集团又更加凶狠地猛扑过来,依靠吸取农民的血汗来作为他们肌体健壮的养分。农业的经营者农民,也随之成了弱势群体。想象一下,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有将近十亿人是“弱势群体”,那么我们就明白,当前最应当做的是什么:是尽快地给农民经济赋权和政治赋权。

造血式的“扶贫济弱”、“补虚还元”,办法其实不用太多,只需要做到两点:经济上,支持农民创业,不管他们是本地创业还是外出打工,都给予信任,银行给予贷款,工商帮助登记,技术上帮助培训;政治上,给予同等国民待遇,他们迁徙到哪,就在哪参加选举;他们的子女随从到哪,就到哪就近上学;当他们进入城市,其“劳动获得收益的风险”就应该下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

另外,就是重新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段应碧主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有一篇文章说:“在中国,目前正是发展东亚国家农协、农会组织的好时机。双层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徒有虚名,极需要建立新的替代组织。如果在中国不建立类似组织,中国农业和农村都会陷入困境。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的局面,这是农协的巨大功绩。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在组织上必须要建立农协农会类的组织,不然农村没有希望”(张路雄、郑秀满:《事关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其实每一个地方如果细心经营,都会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每一个产业如果愿意转型和提升,都会有相当多的成熟技术能够支持。只是有些办法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那些不愿意动脑子的人等不及;有些发展道路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持,而中国现在已经有太多的人丧失了正义感、讨厌自食其力,他们脑中想的唯一挣钱方式,就是倒卖资源,不管是什么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官场资源,只要以常规贿赂术,能够拿到指标,索要了谁的命,掠夺了谁的血汗钱,把污染排放到谁身上,根本不在乎。

富裕要适可而止,贫困不能成为胡乱发展的理由。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无毒治病”、“无害发展”之路。人每天吃东西也要吃健康食品,深怕沾些小毒、微毒、残毒、慢毒,而这个社会很多的发展方式却是“剧毒发展式”。从纯粹经济学上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方式已经算是颇有斩获的了;更多的地方是在玩“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残害游戏,拿普通人和生态作为代价,换取可怜的几张纸币。

P6-7

序言

进入“十一五”,尤其进入2007年之后,中国开始加紧“节能减排”。可实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环境现状的标志,光看地表水减轻多少COD(化学需氧量)是浅层次的。光看空气少了多少二氧化硫也算不上“生态文明”;而要留神看“每平方公里有多少棵自然生长的大树”。

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大树,中国是个缺少大树的国家;中国今后要费极大的力气,去养育一棵又一棵的大树。只有当中国处处大树繁茂,大树与大树互相通连,自然界处处生机盎然时,中国的环保才算缓过最艰难的窒息期。

帝都的伤害力

在人类意识到自然界之时,任何一片大地上原本都有树,都有成片的大树。这些大树是地球真正的主人。它们很自然地与地球表面的各种动植物、空气、溪水、岩石、土壤结合在一起。

中国地域宽广,在进入20世纪之前,破坏自然界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集权社会的统治阶层,帝王家族、公卿士大夫等官僚阶层、商业富裕群体,他们盖中国最奢华的房子,他们修中国最高大的陵墓;官吏模仿皇帝,只是规模小一些;富商们也利用毕生的钱财给家族建设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大屋。这些房子都需要数量极其巨大的原木,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专制社会,统治者和富裕者数量不算多,家族和集团的穷奢极欲,战争的肆意破坏,自然界都还能承受,局部地区出现恶化,很有可能会在几十年后复壮。

但如果一个地方被人持续地砍伐,那么这个地方会成为最早的没有大树的地方。中国的古都周围,原先都是生态上佳之地,后来都趋向为生态恶化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此。宋朝之前最重要的都城长安,不仅夺走了周围的大树,而且砍光了陇东、渭河、秦岭一带的大树。

还可以用北京旁边的永定河流域来做例子。北京自辽、金、元、明、清,都算得上是政权的中心。这个地方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的中心之后,皇帝和他的家族、臣子们为了支撑一个城市的格局,往往就地取材,从永定河中上游陡直的军都山上砍伐大树。在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漂木图”这样的绘画,显示了当年砍树、运树的盛况。高强度的砍伐之后,永定河生态持续恶化,水灾越来越频繁,到清朝时,每三年就要爆发一次大水灾,成为中国仅次于黄河的为患河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54年官厅水库修成,拦截了永定河的来水之后。

现在,永定河两岸,北京在努力抚育它的树木,但是,你只能看到低矮瘦小的树木,要看到繁多的天然大树,需要等上几百年之后。

替换大树的“文明"

陕西人把西安、咸阳、铜川、渭南一带,称为“关中”,让其与陕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开来。这片区域有“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先秦到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也是当地经济的持续耕作区和“生态高受害区”,平原农业耕作对生态的压迫能力非常强大。这片区域与华北乎原一样,你能看到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开垦,极少给生态预留一些喘气的空闲。

这里当然也有树,但都是田间护林带、公路防护林以及村庄前后插缝生长着的一些破碎的天然树木。这些树主要是人类栽种的,品种主要是杨树。树种单一、种植得横平竖直、易受病虫害“照顾”。身体瘦弱矮小,一成材就被伐倒。路过这些地方的人们和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成天都能看到树,但只能是少数的几种树,而且只能看到小树。

大树都被替换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能找到砍伐大树的罪证。人们不仅把原本是树的地方给建上房子,修上道路,而且随着城市欲望的膨胀,拓宽道路时,往往砍去在路边已经站立了几十年,给城市居民提供难得荫庇的大树——比起天然山水中的大树来,它们不怎么强大,但在城市建设者的眼中,这些树已经成为碍事者,需要砍倒,连根挖出,清除干净,再在它们的旁边,种上一些刚刚成长三四年的幼苗。

中国的林业资源控制部门过去主要的精力是“发展林产经济”,这也许是他们至今没有把名字改为“国家生物资源局”的重要原因。2002年前后,国家林业局把职能转化为“生态保护”,但“植树造林”、“发展速生丰产林”、“发展森工产业”仍旧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因此,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林业局的干部,把一大片天然山,鉴定为“荒山”,把一大片长势良好的天然林,指认为“低效林”、“残次林”,鼓动、默许社会力量将其砍伐,种上整齐划一的杉树、松树、桉树,等等。中国人砍了几十年的树,也种了几十年的树,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升,但中国的生态效益却可能在下降。这样做的后果是,每替换掉一片“宜林荒山”,都让人们丧失一片看到大树的地块。

丘陵悲歌

中国当然有一大片的地方属于山地丘陵,比如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的许多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崇山峻岭,比如横断山系,交通困难给了天然林大树们暂时的保护。 

但也没有挡住国有森工集团的斧头和锯子五十肼的高歌猛进。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在无数的斧头、油锯的帮助下,已经看不到几棵大树,人们能看到的只是“树毛子”,这些树要想长成过去的模样,至少需要上千年。中国西南部,如果不是因为1998年的长江洪水,也许现在所有的大树都已经被砍个精光。新种下的树,要想长成点模样,至少也需要上千年。陕西宝鸡旁边的秦岭,森林覆盖面至少往山上后退了150米,这是导致当地地表水日益稀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农民生活取暖烧柴消耗,“开山种田”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树。农民与城市居民、商人、军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劳动获得现金收入的风险要大得多,他们种了一年的麦子,即使收成很好,也不等于生活安定——粮食除了喂饱肚子,无法带给他们更多的现金收益。而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子女教育、老人生病,都需要现金来支付。

当农田的种植无法带来足够的现金收益时,农民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放到了山上。虽然在中国,农田归农业部管,山地归林业局管,但对一个农民来说,山地与田地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而且山地的种植物更容易获得相对可靠的、数量稍多的现金收入。

因此,中国几乎所有的丘陵地带,都在开发山地,都在替换大树,替换天然林。从山脚一直砍伐、烧炼、开挖、种植到山顶。农民以极大的热情砍去山上原本的天然林,种上果树、杉树、药材、毛竹、橡胶等。他们把这些经济林木的出产物采摘、割取下来之后,销售给各类农产品深加工公司,成为这些公司的原料零散供应户。同时,一些新型的造林股份公司、砍树集团军,也开始盯上了山地,他们通过种种手段,把成千上万亩的山地“承包”下来,然后将里面的所有大树、小树、天然树都砍光烧尽,种上品种单一的各类经济林木,再给这些树施肥、除草、杀虫,以帮助其以绝对的优势生长。不同的商业目的会种不同的树,快一些的,五六年就会被收割一次,慢一些的,二十年左右也会被砍走。这种以种植草本作物的思维种植木本作物,以经营田地的思维经营山地的浪潮,正在席卷全中国。其直接结果,是中国的天然林树在一天天消失。中国正在成为没有大树的国家,只有极少数的大树残存在自然保护区里。

自然界如何“传宗接代"?

一片区域,有人类之前,只需要传承自然记忆;有了人类之后,就有了两种记忆需要传承:一是自然界的记忆;二是人类的记忆。自然界的记忆比人类要久远,要深厚,要沉默,要无私,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都是其载体。而大树,大概可以被视为是载体的“旗舰物种”。可惜的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

出于自私的心理,人类很珍惜自已的共同记忆,沉迷于人类的历史的泥潭中妄自尊大,无法自拔。在中国,历史一直是最被各个朝代重视的技术和学问。而科技和自然则一直处在人类视野的边缘,处在人类意识的模糊地带。古代所有的帝王都有记录朝廷历史的专门官员,一个新朝代一旦定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上一朝代的历史。普通人也像重视传宗接代一样重视家族的家谱。可就是如此注重传承记忆的中国人,却忘记了自然界也需要自己的历史,忘记了只有大树,只有足够多的大树,自然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才有可信任的载体。大树一旦被砍断,被铲除,自然界的记忆就中断了。而中国的自然界,处处都可看到这些珍贵的“传承载体”被人为中断的现象。让人悲伤。

有绿化不等于有树,有树不等于有森林,有森林不等于有大树,有“深山老林”才有大树。中国1998年出台的“天然林保护”政策,以及随之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大概是对几千年来毫无顾忌地砍伐大树行为的唯一修正力量。这些政策受到了所有明智之士的欢迎和支持。但养育大树需要耐心,养育大树需要充分理解“成片的天然大树需要在人类什么样的目光下生长”。中国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耐心,人们眼睛里闪烁着“砍大种小”、“砍天然林种经济林”的冲动。因为,中国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倒卖身边的资源获得财富,而大树与森林,天然林以及林下的土地,是许多人眼中很容易开发的“资源”。

(2007年7月,写于陕西秦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大树的国家(一位生态卫士的环保苦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永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682919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