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北洋人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天津伊德元剪纸清新灵透、简洁精细、婉转自如、美妙神奇。但多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类剪纸资料中,从未见到伊氏剪纸的踪影。目前,此项民间艺术已无人传承,面临消亡的危险。本书将所搜集到的进宝斋花样(伊德元剪纸)选精摘萃,分类编排,同时配以当时津城妇女旧影以及各类绣件的实物图片,将遗存的绣品与当年的剪纸花样相互对照,生动再现了历史原貌。特别是,在这些至少百年以上的珍贵藏品中,还有一些进宝斋的艺人们当年的手稿画样,以及贴在绣片上尚未动手来绣的剪纸,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妇女绣花的工艺程序,具有较高的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将所搜集到的进宝斋花样(伊德元剪纸)选精摘萃,分类编集,同时配以当时津城妇女旧影以及各类绣件的实物图片,将遗存的绣品与当年的剪纸花样相互对照起来,以呈现出历史的面貌,并使本书具有生动的历史感。

本书还辑录几篇史料性文章,都是“进宝斋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的历史写实。作者皆为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资料价值十分珍贵与难得。

目录

执意的打捞(代序)

壹 忆进宝斋的花样

贰 老城里的特种手工艺

叁 图版

 01 清末民初天津妇女的装束

 02 清末民初天津妇女服装各绣花部位图示

 03 绣品与绣样

 04 工具

 05 从剪纸到绣花的工序

肆 追寻飞去的大鸟

附录 津门剪纸旧闻

后记

试读章节

各地方民俗、习惯各有特点,以地理、民情而异,惟独“吉祥话、吉庆语”大致相同。如“事事如意”、“一顺百顺”、“恭喜发财”……遇到某种场合,择用以上吉祥颂词,成为日常交际中的“口头禅、带口令”,词句多达千八百种,实难统计。随吉祥语又产生出各样吉祥装饰物品,如房间里的陈设、墙壁上软、硬挂(字画)、衣服穿戴花色,以及随身日用零星物件,无不冠以“大吉大利”等吉祥颂词,以讨人喜欢。吉祥装饰物之多,以天津最突出。

清末民初,天津卫已成为北方水、旱码头的大商埠。坐商、行商华洋杂处,繁华奢侈程度仅次于上海。天津习俗,有两件事特别隆重,格外讲究,外地则少闻罕见:一是除夕至上元节前,女人们包括大、小姑娘,一律穿红色裤袄鞋袜,房间里铺垫也要“一堂红”;二是岁数大的当家人故去,要大办丧事。此两桩事件,与本文所要记述的花样子、扎彩都有连带关系。

进宝斋花样子铺,坐落在城内鼓楼东姚家东隔壁、第六门路南一间小门面房。专卖大小、红白各色花样子。主人伊德元,河北省人,自清代宣统年间开业,到20世纪40年代,生意兴旺,营业不衰。不只是天津城厢四乡八镇的人们喜爱,连外省人士到津,顺便也来这里买些各式各样的花样子,带回老家自用或转卖,深受乡里乡亲的欢迎。旧日小件刺绣,天津叫“插花”,在底料深浅各色缎子上勾绘花样,然后照图样以细针绒线插花。技术好的,勾绘工整逼真;不通此道的,任意勾绘,失去原有动、植物形状,费力不讨好,反使人生厌。如今有了花样子,简便省工,而且绣出来分外受看。

上面谈的除夕“一堂红”,内中红色窗户花,为不可少的一类吉祥装饰物。旧四合房,通用木结构窗棂上糊白粉连纸,每逢除夕,窗棂中间空白处,要贴上红窗户花来点缀年景。先用硬白纸勾绘出各种花样作为样板纸,再以红棉纸十余张,按样板纸尺寸裁好,四角用稀浆糊粘好,将样板纸附在上面用细针别上,后用油烟熏样板纸正面,熏好后把样板纸取下,放置一旁以备再用。这时红棉纸上露出红花样,余处都熏黑,最后用小剪刀把黑纸剪去,即成为完整的红窗户花。这种活计,要妇女们操作,心细手轻,方可恰到好处。

进宝斋柜台后,有一木制断间,上半截玻璃框子后面镶有各种花样子。柜台上放有大样本,粘贴大小、红白纸的各式各样花样子,任人挑选购买。除夕前,备有花样不同的窗户花,方便了买主。天津特有的风俗习惯,家家户户都要买好花样贴在窗户纸上,取其“大吉大利”(外地则很少)。这几天,生意特别兴旺,大有“齐门如市”之势。

端阳节的小老虎、中秋节的小白兔,姿态不一、活泼如生。按天津习俗,儿童的鞋上要用这两种花样子插花,作应节的装饰。

早年,男、女随身随手用的小零件花样子,样样齐全无一不备。如手帕、烟荷包、贴身兜肚嘴、腰系的兜肚子、腰串、钱褡裢、女鞋面、大小枕头心等。所有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精细玲珑,栩栩如生,多寓意吉祥颂词,给人一种快乐、喜庆的感觉。

老年叫“花样子”,现时叫“剪纸”,实际以刀作主要工具,砸出来,术语叫“筑”,很少用剪刀裁剪。工具和工序很简单,大小铁刀,形象尺寸类似治印的铁笔,有宽、有窄,有平刃、尖刃和大小半圆刃。另有软木垫板一方,长方形木棒一根。又有各种花样样板纸:样板用厚硬纸,有的涂清桐油,延年耐用。操作时,先将细薄棉纸百张,摞齐为一打,把样板厚纸铺在上面,四角用细针钉在软木垫板上以防走样。挑选适用的铁刀,左手拿刀要竖立,右手横握木棒,“筑”铁刀上端,一下就能“筑”透百张棉纸,省工、省时,很快就可“筑”出成品。

进宝斋花样子,分红、白两色,红色适用于浅颜色底料,白色适用于深色底料,这样颜色深浅分明,刺绣时不至于跑针。

旧年节挂的红纸“吊钱”,是天津习俗特有的吉祥装饰物,由“纸码铺”专卖,大小杂货铺也代售,进宝斋不做此项生意。

进宝斋花样子,年代久远,随时翻新。各种花样无不应时、应景,细巧精致,其中有边花福、禄、寿、喜字;团寿字;篆体寿字;天官赐福、寿星鹤鹿同舂、八仙过海、刘海戏蟾、和合二圣、麻姑上寿;团鹤、飞鹤、鸳鸯戏水、荷花翠鸟、喜鹊登梅、杏林春燕等;福寿双全(蝙蝠、寿桃、两个古钱)、玉棠富贵(玉兰、海棠、牡丹)。其他各样还有走兽(包括十二属相)、鸟类、草虫、蝴蝶、松、柏、花卉……总有百十样。20世纪50年代,外邦友好,时常来此参观,挑拇称赞。P12-13

序言

对进宝斋花样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所从事的摹制古画的工作被视作“旧文化”而遭到制止,—度到一家工艺厂做美术设计。那家工厂里都是60年代“公私合营”中兼并进来的各类手工作坊。一些小作坊到了工厂里就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生产车间,其中位于南楼二层上的“剪纸车间”引起我的兴趣。一间方方正正的小屋里,四五个人,多是中年妇女,围在一张桌案上操作。我们通常说的剪纸并不是全用剪刀来剪,也使刀来刻。这里的剪纸就是一种刻纸。薄薄一叠纸固定在一个小蜡盘上,任由手中细长的尖头小刀转来转去,花儿、草儿、虫儿、人儿随即就神气活现被雕刻出来。此前我见过的剪纸大都朴实厚重,极具乡土味儿,头一次见到这种剪纸,很小的尺寸,清新灵透;尤其阳刻的线条,简洁又精细,婉转自如,充溢着流畅的美。于是,这小小的剪纸车间常常吸引我伸头探脑地去看。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曾经驰名于津门的进宝斋的花样(一称伊德元剪纸)。然而,我在这工厂里只工作了几个月。由于打球膝部受伤,继而又埋头写小说,便离开这家工厂,遂与美妙又神奇的伊德元剪纸分手作别,手里却没留下一张这种剪纸。

80年代,一位与我同样热爱津门民间艺术的挚友崔锦先生,送给我一本小书。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夹在书页中的十几张剪纸。崔锦郑重地告诉我:“这是进宝斋伊德元刻的。”崔锦是书画鉴赏名家。无论从他说话的口气里,还是在那些夹在书页中平整而发黄的剪纸上,都叫我感受到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一时,我还想去十多年前工作过的那个工厂,寻访一下当年进宝斋中出名的剪纸艺人伊德元,捕捉这_过往的民间艺术的踪影。然而,我那时身在文坛热辣辣的漩涡里。80年代是文学的时代。我被数不清的文坛的事件包括我自己扰起的事件缠绕其中,以致拿不出一点时间去顾及这种剪纸了。但伊氏手中种种剪刻的形象与图案,却如同小精灵般留在我的心里。

直到本世纪初,我投入民间文化的全面抢救,进宝斋剪纸才站到我的面前。可是再去打听那个工厂的剪纸车间,却早已解散。伊德元先生也早在1971年就辞世了。待知此情,大有人亡歌息和人去楼空之感,尤其是那家工厂竞没有留存一件伊德元的剪纸。历史有时有情,有时绝情,有时匆匆离去,不留下一点点可以让人依恋的凭借。

然而,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缘份?就是在你苦苦寻找它时,它一定也苦苦寻找你。”

一天,一个年轻的朋友送我一包剪纸。没想到居然是进宝斋的作品,竟有数百幅之多!这位朋友是有心人,曾为收集进宝斋伊德元剪纸下过很大功夫。不单各类花样一应俱全,有些称得上是伊氏的精品力作。特别珍贵的是,还有一些进宝斋的艺人们当年的手稿画样,以及贴在绣片上尚未动手来绣的剪纸,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妇女绣花的工艺程序。这些至少百年以上的藏品,有的旧黯发黄,有的历久弥新。它们的出现,好像是伊氏不甘心消匿于历史而跑来求助于我们了。

伊德元剪纸源自天津东城内文庙附近一家不大的剪纸铺,店主王进福,店名叫“进宝斋花样铺”。顾名思义,“进宝斋”的剪纸主要不是那种时令风俗之物,虽亦有窗花、吊钱之类,但其强项是专门供给妇女衣装鞋履绣花的底样。由于天津是大城市,市井社会强大,妇女对绣花的花样需求甚巨。昔时的衣花,除去夹缬和蓝印之外,再没有其它印花手段。所以人们从身上的衣装到日用的织物(如鞋帽、衣裙、巾带、手帕、肚兜,乃至枕顶、瓶口、鞭掖、扇套、腰串、荷包、门帘、轴水等)上边的花饰,全部依靠手绣。千姿万态的花样就全依仗着剪纸艺人的不断翻新了。

伊德元,河北保定涞水人。早年入进宝斋随师学艺,学成后兑下师傅的店铺,店名依然沿用进宝斋。风格技艺上师承老店古风,也有个人的创造。  由于进宝斋的剪纸主要供绣花使用,所以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民俗剪纸。无论在材料、构图、结构、选材、造型还是刀法,都要适合于衣物的装饰与刺绣工艺。首先是多用素白的宣纸,以便贴在有色的衣料上,只有用在浅色衣料的花样才用有色剪纸,这样易于分辨,便于刺绣;其次这种剪纸必须与绣品是1:1原大,所以尺寸很小,有的小如花生,但十分精致,当今看来,张张都是艺术品。在题材上,除去象征多子多福的胖娃娃,很少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一般多是惹人喜爱的花鸟鱼虫和吉祥图案。在构图上,讲究有姿有态,疏密有致,以求近看精美,远看明快,这也都是服饰的需要。天津是大都市,服饰图案崇尚雅致,这种城市审美便是伊德元地域风格的成因。伊德元本人天性灵巧,颇多情趣,他剪刻的形象清新灵透,意趣盈然,颇受市井大众尤其是妇女的喜爱。在刀法上,为方便刺绣,从不使用各地剪纸常用的“锯齿”和“月牙”纹,而是自创一种十分细小的镂空的纹孔,用来刻画形象生动的细节。伊德元还善于使用连结各部分的“阳线”,独出心裁地把这种功能性的线条,变成优美流畅、婉转自如的装饰性的曲线,使画面具有特殊的、生动的美感,绣在衣服上便分外优美和爽眼。伊氏的剪纸具有天津这种大城市的气质,崇尚丰富又追求雅致,特色十分鲜明,市井中人亲切地称之为“伊德元剪纸”。他的绣样还传入京城,对老北京扎花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说,伊德元剪纸是我国剪纸遗产中一枝独特的花朵。

因之,我把它列入“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抢救项目之一。经过中心研究人员长达半年时间努力地搜索、调查和挖掘,其现状却令人悲观。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化的妇女绣花已然消失,作为绣样的伊德元剪纸也随之消失。虽然上世纪中叶,有人曾试图变其功能,将其绣样改为工艺品,但终因未有强劲的市场支持而很快走向衰亡;现今伊氏的后代中已无人传承其艺,没有传人的民间艺术自然就中断了。

更遗憾的是,伊德元的妹妹原是伊氏剪纸的最后一位艺人,但在此次调查前的两年也辞世而去。倘若我们动手调查早两年,许多珍贵资料便可保存下来。如今在书中一些文章提到的端午中秋的伊德元剪纸世间何处能见?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脆弱的,因人而在也因人而去。一旦失去,顷刻间烟消云散,连口述史调查都没有对象了。

姚惜云先生所说的伊德元独有的刻纸刀法——筑,显然已经世无人知,化有为无。

由于社会转型太快,转瞬伊德元剪纸快要消失在地平线之下了。多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类历史剪纸资料中,从来未见伊德元剪纸的踪影。如果再不对它伸以援手,恐怕要从此绝迹于世了。

于是,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执意的打捞,即寻找有关伊德元的一切尚存的有价值的资料。哪怕是文字性的只言片语,一帧旧照或三两页材料,全要收罗到手。我们几乎是踏破铁鞋,把残存于世的零星的史证一点点聚敛起来。于是,这宗几乎消失的宝贵的遗产便重新有模有样了。

本书将所搜集到的进宝斋花样(伊德元剪纸)选精摘苹,分类编集,同时配以当时津城妇女旧影以及各类绣件的实物图片,将遗存的绣品与当年的剪纸花样相互对照起来,以呈现出历史的面貌,并使本书具有生动的历史感。

本书还辑录几篇史料性文章,都是“进宝斋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的历史写实。作者皆为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资料价值十分珍贵与难得。

我们这项工作很像打捞一艘沉船。不是救生,而是打捞。救生是抢救生命,打捞则是打捞遗物。但打捞也是一种抢救,是最后的抢救。

我们热爱前人留下的每一份遗产,我们的工作则是尽自己的全力去抢救、去打捞。因为我们知道,为了历史就是为了未来。

是为序。  2009.5.1

后记

经过多半年的调查、整理,资料收集与案头研究,终于编写成书。其实这不是一册书或一本画集,而是一份文化遗产的备忘录。应该强调的是,本来它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艺中断,无人传承,连口述调查对象也找不到,现在只剩下物质性的遗存。但如果没有此次整理,这些可见的历史遗迹也会荡然无存。我中心王小明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付出很多辛苦与努力。还要特别记录对这一遗产挖掘和整理工作做出贡献的人,有伊德元剪纸提供者董达峰先生,古代服装收藏家何志华先生,摄影家王晓岩先生。此外,还有热心支持我中心这一调研工作的任秉鉴先生、王玉清先生和伊德元先生的孙女伊女士。在此一并深致谢忱。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这艘已经沉没的大船将永葬海底。由于他们的支持,这条沉船便显示出曾经的光彩。

中国民间美术保护和研究中心

2009.5.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北洋人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8016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