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社会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旗人与北京史既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然而,旗人群体迅速消失于民间,犹如水银泻地一般,而他们在失去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话语权,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有人们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他们的专著。
本书把握了北京古都发展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地区这一特点,把握了满族历史的基本脉络通过对清史、满族史,特别是八旗问题的研究,以居旗人群体绝大多数的中下层为关注的重点,重点对旗人社会生活的形态、特点与演变进行了研究。
图书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旗人社会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旗人与北京史既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然而,旗人群体迅速消失于民间,犹如水银泻地一般,而他们在失去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话语权,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有人们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他们的专著。 本书把握了北京古都发展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地区这一特点,把握了满族历史的基本脉络通过对清史、满族史,特别是八旗问题的研究,以居旗人群体绝大多数的中下层为关注的重点,重点对旗人社会生活的形态、特点与演变进行了研究。 内容推荐 清朝统治中国,以八旗制度统领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形成旗民分治的两元结构。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内城安置旗人,以外城居住民人,是旗民分治两元结构在空间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此后二百七十余年中,旗人始终是内城的基本居民,并形成与外城民人社会并存的旗人社会。这是清代北京城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由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辛亥革命(1911)后,清朝覆灭,旗人社会瓦解,但作为其主体部分的满族始终生活在北京,而旗人文化留给古都北京的鲜明印迹更是经久不衰。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度分析。本书对开展北京史研究,把握北京的城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价值。对清朝史研究、满族史研究、八旗史研究,也是一个推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二节 研究成果的回顾 第二章 旗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从辽沈到北京 第二节 “首崇满洲”与旗人特权 一 “首崇满洲” 二 旗人的特权 第三节 八旗制度的变化 一 分布格局的变化 二 管理制度的变化 三 兵制的变化 第四节 八旗内部关系的变化 一 上三旗与下五旗 二 内务府包衣三旗 第五节 旗人社会的形成 一 内城的建制 二 内城的建筑 三 寺庙与宗教 四 商业与店铺 五 风俗与文化 第三章 旗房与旗地 第一节 旗人间的房产交易 一 旗房的由来与私有化 二 旗房交易的主要形式 三 旗房交易的特点 第二节 旗人间的土地交易 一 旗地交易的主要形式 二 旗地交易的特点 第三节 旗人的茔地与祭田 一 茔地和祭田的来源 二 茔地和祭田制度 第四节 旗人的施舍地 一 旗人舍地的来源 二 旗人施主的身份 三 旗人舍地的对象 四 旗人舍地的影响 第四章 旗人与民人 第一节 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八旗的居址与消失 二 民人与旗人的混居 第二节 旗人与碓房 一 旗人的粮米与仓储 二 碓房的由来 三 碓房的经营 四 碓房的放债 五 名目繁多的偿债形式 第三节 内城中的民人 一 经商的民人 二 从事手工业的民人 三 水夫、粪夫、剃头匠 四 寺观中的僧道 第四节 旗人与香会 一 香会的名目 二 香会的组织 三 简短的结语 第五章 形形色色的旗人 第一节 “新满洲”入旗 第二节 “满化”的汉人 第三节 汉军出旗 第四节 俄罗斯旗人 一 俄罗斯佐领的形成 二 俄罗斯人到北京后的生活 三 俄罗斯人与东正教 四 俄罗斯人的到来与中俄关系 五 俄罗斯人的归宿 第六章 旗人的世家 第一节 内务府世家 一 世家的类型 二 世家的婚姻 第二节 满洲世家与汉军世家 一 满洲世家 二 汉军世家 第七章 旗人的文化与习俗 第一节 旗人的文教 一 八旗教育的兴起 二 重文轻武习气的养成 第二节 旗俗的演变 一 骑射习俗 二 旗家打扮 三 饮食习俗 四 礼仪习俗 五 婚葬习俗 第三节 语言与姓氏 一 满语满文的衰落 二 姓氏的汉化 第四节 信仰的递嬗 第五节 消闲之俗 第八章 晚清旗人社会 第一节 八旗生计的恶化 一 人口增长 二 财政危机 三 高利贷盘剥 四 旗制积弊 五 旗制束缚 六 不知撙节 第二节 八旗兵丁的荒怠 一 八旗军队不堪一战 二 对八旗军队的整饬 第三节 “化除旗民畛域” 第四节 筹办八旗生计 一 兴办实业 二 兴办学堂 三 编练新军 四 编练警察 五 民间的自救 第九章 旗人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清朝的灭亡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 一 剪除辫发 二 冠姓改籍 第三节 维护旗人权益 一 组织旗人社团 二 创办旗人工厂 三 筹划八旗生计 四 旗族意识 第四节 八旗制度的终结 一 八旗制度的终结 二 旗人社会的瓦解 第五节 概括的总结 一 关于旗人社会形成 二 关于旗人不动产 三 关于旗民关系 四 关于旗人类型 五 关于旗人世家 六 关于旗人文化 七 关于旗人社会瓦解 第十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基本史料 一 官书奏档 二 地方史志 三 笔记文集 四 外人记录 五 满文文献 六 舆图绘画 七 报纸杂志 八 回忆口述 九 目录索引 第二节 重点史料 一 契书 二 碑刻 三 谱书 四 词曲 名词索引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小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084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0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96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82.1 |
丛书名 | |
印张 | 3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4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