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劝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是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秘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爱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心捐款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再次作弊以后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国旗下的讲演者

烛光里的泪花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程桦:让思想飞翔

多才多艺的少年

班长的就职演说

作文大赛第一名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附:程桦来信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小调皮蛋”来到我班里

被复旦大学少年班事迹震撼

不断给他出“难题”

室内田径运动会

把命运的打击当作新起点

从竞选班长到面见市长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日记——人格长跑的记分牌

老毛病重犯并不是说话不算数

让他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

文学作品点燃思想的火焰

学习上“每天十问”

理想的追求比追求的理想更重要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公然向集体挑衅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出现了“敏感”问题

“重塑形象”

“铁腕”班长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心灵的自白——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 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 查有梁: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附三 补言: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 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试读章节

矮矮的个头,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身材;一头稀疏的黄黄的头发,让人觉得严重营养不良;一身朴实的衣着,散发着来自农村的气息;然而,比衣着更朴实的,是她苍白脸上一双善良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个老练成熟的、也许过早就承担着家庭重担(至少经常为家庭重担忧虑)的懂事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学是很多的,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尤其是城市校园已经非常少见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宁玮吋的印象和感想。当时,是1987年8月30日,高一新生报名的时候。

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开学第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从教学楼走过,突然听到楼梯转弯处的角落里传来嚶嚶的哭泣声,循声过去一看,竟是宁玮和几位住校女生在哭!她们看见我,都在黑暗中使劲擦泪,企图不让我知道她们哭过。

然而,我却问道:“为什么哭呀?”

她们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一言不发。

“是不是想家啊?”

仍然沉默,不过宁玮使劲点了点头。

于是,我把她们请到我家里,和她们聊了起来。

“想家?可以理解。”我说,“和你们一般大的时候,我也曾‘流’学他乡,也哭过呢!”

说笑中,这几位学生的情绪渐渐开朗了起来……

虽然宁玮想家想得流泪,可在同寝室同学的眼里,宁玮像个老成的大姐姐。赵琼同学在开学不久的作文中这样描写宁玮:

报名那天,寝室里的同学一个个陆续由父母“护送”来了。宁玮最后一个到,穿一件淡绿色短袖上衣,一条白底方格裙,不高,短发,像个听话的小姑娘……床铺、蚊帐整理好后,寝室的地上满是废纸、床草,她立即拿起扫帚扫起地来。下午逛街时,周慧肚子疼了起来,脸色惨白,宁玮万分着急,急忙找到一家药店买来药,端开水给周慧喝了,接着又把周慧扶回了学校。第二天,周慧住进了医院,一放学,宁玮就叫上我赶到医院去看周慧……我们一致推选她当我们寝室的室长,妈妈送我到学校报到时,只见了宁玮一面,可她直夸宁玮懂事:妈妈走时再三叮嘱我要跟宁玮学,有事找宁玮。是的,宁玮是我的榜样。而且,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喜欢而且信任宁玮。

宁玮很快以自己的善良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她被选为班委生活委员。于是,我常常看到她在课间清点着一大把钞票——那是她替同学们买饭菜票收的钱。

然而,在她每月经手的那么多饭菜票中,属于她自己的却少得可怜。由于家庭困难,她的生活非常节俭。赵琼同学有一次悄悄对我说:“李老师,宁玮给自己规定,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我听后一惊:连两三毛钱一份的肉她都吃不起,可见她的确很困难。但这怎么行?

于是,在一次晚自习下课后,我把她叫到身边,塞给她五元钱:“拿着。多买些菜票,不注意身体,早晚你会垮的。”

她硬是不接:“谢谢李老师!但我不需要,我早就习惯了。”

我严肃地说:“如果不接,那我明天就通知你父母来把你领回去!”

她只好含泪收下了。

可是,没过多久,赵琼又来找我了:“李老师,你给宁玮的钱,她根本没拿去买菜票。她跟我说,她要把李老师给她的这张人民币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次,我真的生气了,我把宁玮狠狠批评了一顿:“连老师的话都不听了,算什么好学生!”  这学期期末,宁玮考试成绩名列班上60个同学中的第22名。这个成绩当然不能说很好,但我认为,对宁玮来说,她已经尽力了,因为她所面临并克服的困难是其他同学没有的。

但宁玮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苦苦供自己读书的父母……

放假那天,我在校门口碰见她提着一个大包,准备去车站乘车回家。我刚叫了一声“宁玮”,她却看了我一眼,便满脸愧色地低下了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完全明白她如此失礼的原因。望着她那远去的背影,我也很难过:这样的好学生,我对她的关心太少了!

于是,寒假中,我特意给她去了一封信:

宁玮同学:

你好!代问你爸爸妈妈好!

回家一切还好吧?

放假已经好几天了,可那天你离校时,为这次没考好而呈现出的黯然神情一直还浮现在我的眼前。其实。你第一次考试就名列班上第22名,还是不错的。因为和班上许多原来就读本校初中的同学比,你对环境、对老师的教法都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你还面临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同时,你还担负着班上的一些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学习上一鸣惊人,显然是不现实的。你学习是很刻苦的,我相信,你会不断有进步的。千万不要因这次考试而灰心啊!毕竟这才是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呀!

宁玮这一期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善良、正直、勤奋、懂事。我为有你这样的纯朴学生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对你关心不够而感到内疚。这是我的真心话。作为你的老师和朋友,我在这里要提醒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学习刻苦当然是应该的,但不注意身体,不注意营养,伤了身体反而会影响学习的。到那时,你想学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以后你有什么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提出来,好吗?

春节快到了,祝你春节快乐!

你的朋友 李镇西

1988年2月10日

P34-36

序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好像是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的领域里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书评(媒体评论)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一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经过两天半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留下眼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流下了热泪。像《爱心与教育》这样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真是太少了!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爱心与教育》的。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程红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它不抽象地说理,不严密地演绎,而是夹叙夹议地讲叙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韩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4169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71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5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