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流--吴虹飞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南方人物周刊》新锐记者吴虹飞第三本访谈录。《名流》将给读者带来什么?海岩、赵涛、郑钧、还是艾未未、阿来、慕容雪村?……还是,只是吴虹飞?《名流》依然延续吴虹飞一贯的思考和手笔,将各路名流一网打尽,毫无疑问,是一份关于历史、文字、艺术等领域在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底稿。

内容推荐

海岩,造星者的诉说;艾未未,一个世故的疯子;张元,从“地下”到“地上”;阿来,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冯唐,难得一辈子当流氓;慕容雪村,论爱是不可能的;郑钧,我不是最美的花朵……

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记者,一个弹着吉他唱歌的女子,对阵纵横当代的名士之流,没有隐私,只有坦诚,没有对抗,只有共鸣。最能引起深层次探讨的公众人物,《南方人物周刊》为历史留存的一份底稿。沏杯热茶,聆听他们之间的深度对话,重新打量这些璀璨的生命。

目录

A.书写的快乐

 海岩:造星者的诉说

 汪国真: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阿来:近乎传奇的个人史

 冯唐:难得一辈子当流氓

 慕容雪村:论爱是不可能的

 廖一梅: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吴淡如:“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

 柯云路:历史会证明一切

B.艺术的光影

 赵涛:“她将是中国最好的演员”

 艾未未:一个世故的疯子

 王度:没有家乡的人

 黄燎原:现在主义的神人

 温普林:身体力行的嬉皮士

 马岩松:用建筑表达自由

 王兵:守望时间碎片的人

 张元:从“地下”到“地上”

 第六代导演:站在大师的背后

 文隽:香港电影圈的大佬

 郭凯敏:一个时代的恋爱

C.歌唱与声音

 郑钧:我不是最美的花朵

 朱哲琴:音乐在我的血液里

 陈绮贞:华丽的冒险

 黄舒骏:一个不安于室的人

 李云迪:我离大师多远不需要我来肯定

 李谷一:我是艺人中最不幸运的一个

D.历史的回声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

 杨奎松:历史研究如同破案

 傅国涌:为中国实业家画像

 展江:另类书生与新闻学者

 林洙:为爱执著一生

后记

试读章节

1998年,海岩在锦江饭店北方公司游泳比赛上拿到冠军。那一年他已经44岁了。那天比赛,其实他是作为公司领导坐在主席台上的,突然停电了,偌大的体育馆顿时热气蒸人。“实在是热得受不了了,我说谁给我找个游泳裤吧,我也下去游两下算了。”这一试,就是冠军。“我们是大公司,各路参赛的小伙子们都是提前组队,训练了好久,都想有好的表现,根本不会有谦让一说的。”

《北京青年报》登出了他的照片,“同时那一版登了3张照片,一个是我得冠军的,还有一个是乔丹的,还有一个是罗纳尔多的。”他说:“敢情我就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运动奇人哪!”

海岩刚出1米7的个子,当年是北京劳改局篮球队的,还参加过北京市公安局的游泳队。这些大系统的运动队差不多都是专业级的,要脱产训练。“我在原单位人的印象当中,就是一个打球的。领导找我谈话,都是劝导我,你是不是该学点文化了?你也不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辈子!”

写《便衣警察》的时候,海岩已经当了处长,做了十五六年的公安了。据说,他后来一年写80万字,不管好和不好,这已经让人瞠目。还听说他一边写一边哭泣,记者求证时,他说道:“有过,但那种时候少。”

“我是百工里面的匠才。”海岩说,“写小说也好,做警察也好,打篮球也好,游泳,装修,干一行爱一行。过去我们是海军航空兵,我是地勤,做电器员修理电机,每天都动手,跟电工打交道,复员回来还做过汽车修理工。”

●“我在昆仑饭店是一把手……”

“有一次单位让我到一家机关自办的小饭店里帮忙。那饭店经理看我年轻又勤勉,刚好手边又缺人,因此向机关要求让我多留几天,冒充值班副经理搞搞接待,结果一留留了15年整。我当时本来就是临时借调充充数的,没想到后来竟假戏真做当上了全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会长。”

刚到昆仑饭店的时候,国内基本上无人懂得酒店管理,那时甚至没有酒店这个说法,都是招待所。管理昆仑饭店有好几批人,有留学回来的,瑞士的、洛桑的,也有美国的、英国的,还有日本的、上海的。国企内部很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事关系,他要面对的是:内部原来积累下来的矛盾、人事问题以及体制冲突。

“当时不光财务,我还管人事、销售和客务、客房、餐厅,还有综合服务、市场部……内部矛盾大也罢了,总经理是美国人,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矛盾很深,美国人走了,上海人来管,北京人和上海人之间又有很大的冲突,天天像吵架一样。

“比方说,一个客房里面,卫生间厕所的这个门是应该开着、关闭的,还是半开的?有的人说,肯定是关着的,哪能客人一进来就看见一个恭桶呢?也有人说,厕所是要通风的,关住了会有异味。还有人就说,应该是虚掩着的。这就能吵个半天。

“过去认为酒店出售的是什么呢?出售的是床位,出售的是餐室,后来呢,出售的是服务。现在更流行的,酒店实际上出售的是一位文化、一种品位。”

海岩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课讲的是旅游管理,他对记者侃侃而谈:“酒店,尤其是高星级酒店,能成为国家的窗口,而且是上流社会的温床。

“我们国家也是有上流社会的。不是有钱就可以做上流社会,我们理解的上流社会,就是一帮统治阶级、寄生阶级的骄奢淫逸,其实不是这样的!上流社会自有他的道德规范,喝茶有喝茶的规范、抽烟有抽烟的规范。递一个名片、握个手、吃饭擦嘴也有规范的。如果当众擤鼻涕,或者说抠鼻腔,这肯定是不尊重他人的对不对?礼仪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我在昆仑饭店一直是一把手,我从一家店做到现在30家店,从一千人做到一万人,最早跟着我的人,慢慢都从连长当了团长,从团长到了师长,从师长当了兵团司令,都在事业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你要知道,国企是很复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我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干20多年,并且把我所有的部下、把所有跟着我做的人带起来,这其实并不容易。”

●“写纯粹的爱情”

他对琼瑶、金庸都不以为意,因为自己就是通俗小说的大作家。他笃定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们都是向往美好事物的,比如纯粹的、没有交易关系的爱情。“其实我主要是描写人性最原始的光辉。”

“一个人可能很奸诈、很狡猾,但他交朋友肯定不乐意交奸诈和狡猾的人。一个人整天吊儿郎当,在外面找情人,可是找老婆不会也找一个烂货,不可能的,人总是渴望得到好的东西。

“现在文学界,流行写丑的、写边缘、写极端,以暴露、以批判为己任,或者写一种虚无。文学不完全是揭露,让你认识生活,同时也是让你善良,让你认识美,抚慰你的心灵。

“其实写美是很难的,因为美容易让人家觉得矫情,让人抗拒。我的作品大部分的读者还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更抗拒了。他能够看进去,我认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大家觉得讲故事的小说没劲,层次比较低。可是,你把中国的作家挑出来,有几个会讲故事的?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瓶颈是故事,对吧?你像前几年几部大片,张艺谋的、陈凯歌的、冯小刚的,技术上完全可以进入到世界商业电影的台阶了,被诟病的就是故事啊!”

但是讲故事的才能从哪里来呢?

“讲故事说到底,一个是作家讲究感性,非常感性,另一方面,你要把一个故事讲好,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把千头万绪的东西理得很清楚,怎么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铺展开来,然后再收得住,整个的布局谋篇要有一个规划和统辖。很多作家,天分上是不够的,他有感受,但是做不了理性的控制。可能我这些年从事行政组织工作,对理性思维有帮助。”

写作是海岩的意外收获。“他们老以为我是一个处心积虑的人,说我都是想好了,外界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我完全没有。老百姓希望大团圆,我从来都是写悲剧的;老百姓需要情节性很强的,我的节奏很慢。我喜欢什么就是喜欢什么。”

“换一个时代,我也这样写。”p2-4

后记

《名流》是继《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娱乐至死》之后,我的第三本访谈录。

《名流》涵盖了各个行业的精英,艺术、电影、文学、音乐……

因缘际会,感谢这些人付出宝贵的时间,与我对话。零零碎碎地,这些话就积攒了下来,成了一本书。

一个最怕和人打交道的、总是诚惶诚恐的人,掐指算来,却已经当了五年的记者。《南方人物周刊》从创刊到现在,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而我在这个职位上,却徘徊不前,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整理完这三本中最厚的一本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了文字里泄露的倦怠。既没办法做一个成熟的、圆滑的人,也没办法做一个纯粹的、不羁的人。总之,在夹缝里生活。

有时写不动了,有深深的迷惘:往后该怎么办?内心的理想何在?我是否真的有过理想?或者只是顺势而生,无所作为?我是不是曾经过于自我,以至于只了解文本,而不了解真正的人和生活本身的含义?

这个夏天,带着“幸福大街”乐队到各个城市去巡回演唱: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昆明、成都……我看到雪山下朝圣者腼腆的笑容,高大的无语的彝族男孩子微微的笑,听到藏族歌手悠远的声音,我心里是感动的、敞亮的、透明的。那个时候,在路上,开始想起很多事,也开始忘记很多事。美好的都太短暂了,对于这个世界,我已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见解,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表达的了。生活说明了一切,生活就是一切,无言但是别有深意!只想坐下来,喝上朋友沏的一杯茶,当真是满怀感激。

坐下来慢慢去整理一本书。虽然这几年,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却终于也做完了。坐在十七楼的屋子里,窗外是北京三环嘈杂的汽车过往的声音。北京的冬天,屋子里的暖气,暖和得让人感动。结束了旅行后,回忆起那个西部小城市,秋天下午的阳光和茶,那些友善的朋友——欢喜来得慢,怀念却来得这么快。

感谢《南方人物周刊》所提供的平台;感谢徐列、杨子、万静波三位主编的默默支持,让我能够有一个地方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感谢我的同事——摄影姜晓明、大食和美编王年华;感谢我的好朋友张莹莹(黯夜如歌),你敦厚、沉稳的性格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还有严晓霖、程东金、郑洁给我的帮助。

吴虹飞

2008年12月14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人物报道在新闻教程中并未单列成章,但在新闻采访中它却是重中之重。它能有效地解释新闻为什么发生,因为人是新闻的主体,是事件的动因,把人物为什么要做说清楚,也就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所以,一个好记者也应该是个好的人物报道记者。在本书中,吴虹飞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探寻名流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版图,在追问中逼近人物,更大程度地接近真实,从而为人物报道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值得一读。

——《南方人物周刊》主编 徐列

从业十来年,我才真正体会到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范式里最难写好的一种,非难于表达,而是难以展示或者穷尽内心。

相比于前两本人物对活录,这一本集子更能看出吴虹飞的野心,除了呈现人性力量,她还试图拓宽人物报道的外延——其人其事所昭示的特殊价值。吴虹飞所选人物多在人文文化领域,其目的也是为丰富文化报道手法作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陈海

一个敏感甚至被认为有些“神经质”的人,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日常交往对象,但这种敏感,却是优秀记者的基本禀赋。我觉得,阿飞姑娘就是有这种禀赋的人。所以,读她的报道,尽管有时会让你觉得她的发问、个别地方的行文方式,让你无法认同,但却往往吸引你读下去,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看天下》执行主编 林楚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流--吴虹飞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虹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6891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