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魂居住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严格地说属于纪实性游记,但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散文色彩。他较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活生生的人物,鲜灵灵的事件,一切都真真实实,感人肺腑,毫无雕饰痕迹。

内容推荐

盖明生先生始以摄影立身,进入知天命之年,却以文藻蜚声。

他的文字生活缘于1993年在黑海西岸的意外受伤。冥冥之中,似有神灵在诱导,几经山路回转,他似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在横断山脉穿行了整整四个春秋。

在这段日子里,他的足迹遍及六江流域,即所谓“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山山岭岭。当然,他也曾数度远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以及喜马拉雅山麓,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花马故地,以及纳西民族。

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盖明生先生历经二郎山遭遇流石,在理塘车陷泥淖,汽车抛锚无人区,脚屋乡被藏獒袭击,照相机被人抢夺,马匹受惊于格聂神山,野狼进了帐篷相与搏斗等惊险生活,也欣赏到了泸沽湖如画的景色,贡嘎山似梦的奇美,白水台造化的神工鬼斧,梅岭雪山显现于云雾中的神秘……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娜珠这样纯情的纳日姑娘,与罗桑益世活佛、肖淑明、习阿牛、老墨、和玉才、和玉全、宣科、李锡这样的纳西族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宗教与宗教的友好相处,民族与民族间的宽容尊重。

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严格地说属于纪实性游记,但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散文色彩。他较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活生生的人物,鲜灵灵的事件,一切都真真实实,感人肺腑,毫无雕饰痕迹。

目录

第一章 我找到了那个地方(1996年5月~9月·泸沽湖)

 摩梭女娜珠和尤姆

 深入摩梭人的世界

 温泉,达巴的葬礼,神秘的摩梭文字

 准走进了泸沽湖的记忆

 接近活佛

 正在消逝的女儿国

第二章 生死神山(1996年9月~11月·理塘·贡嘎山)

 木天王的边疆——理塘

 温泉迷宫里的金色男孩

 在格聂神山上

 和死神握手后再告别

 狼走进了帐篷

 灵魂出窍的地方

 贡嘎迷踪

第三章 还乡可有去路?(1997年3月~7月·西双版纳

 忧伤的旅途

 走出南贡山

 大象的故事

 “察尔瓦”和杜鹃

第四章 我看见了灵魂的翅膀(1997年8月~9月·丽江·金沙江)

 听风五凤楼

 香格里拉和入侵者

 祖居地、白沙细乐和热巴蹉

 记忆的传承者们

 送魂者谁?

 寻找金沙江岩画

 古老的纳西在这里

第五章 在生命的根上(1997年9月23日~10月·怒江与澜沧江)

 贡山,香格里拉?

 过高黎贡山

 住在树洞里的人

 文面的独龙女人

第六章 谁在前面唤我?(1997年10月~1998年11月·澜沧江·贡嘎岭)

 同路人

 消失的阿墩子

 不接受外人的神山

 贡嘎寺奇遇

 雪山绝唱

试读章节

今天是西昌地区组织的泸沽湖摄影创作考察活动的第一天,我将随着这个团一行几十个人赶往四川的盐源县泸沽湖一带。在西昌,我们已经活动了几天,尽管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但是参加这次活动不是我的目的,我只能算是混迹在其中的一个摄影人而已,而且我还带着自己灰颓的心情,这是我一直隐藏着的心情,没有人觉察。

背着我沉重的座机出门,王瑛老远就开始对着我们笑。王瑛是盐源县分管旅游的副县长,在几天的旅行中,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她是彝族人,爸爸是一个老红军,王瑛本人热情开朗,特别能开玩笑,她的玩笑使几天的旅途都充满了笑声。王瑛是舞蹈演员出身,退役多年,但是身材仍然很好。

但是,今天王瑛的笑容别有内容。她站在车旁,对着我们迎上几步,对我说:盖先生,今天,我们的旅途不同喽,内容丰富了。

看见我有些不解的样子,她接着说:今天的两个向导是两个摩梭姑娘。

摩梭姑娘?这倒是我十分有兴趣的。

来大西南的时候,关于摩梭人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有的人曾经饶有兴趣地给我讲起过摩梭人的母系氏族状态下特有的婚俗,在那位先生的口气里,仿佛摩梭人是极其开放的,正和今天某些内地人的性观念暗合。我在他的口气里,感到了一种我不是很能够接受的意味。什么意味呢?兴奋?好奇?暖昧?我说不清。

上车以后,因为我受不了山路的颠簸,王瑛特意让我坐在第一排。

一会儿,随着一阵笑声传来,我们今天的两个摩梭族向导上车了。

王瑛指着先上车的一位姑娘对满车的人说:这位是摩梭姑娘娜珠!

娜珠有些腼腆地对着大家笑了一下。这时,我开始认真地打量这位摩梭少女。她穿着鸭蛋青色裙子,黑色的大襟上衣,头上缠着摩梭人特有的头饰:萝萝。她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脸色黑黝黝的,浓重的眉毛和大而黑的眼睛。她向每一位介绍过的人灿烂地笑着,天真而又纯洁的样子让我这个来自城市的人心动。我还注意到,她笑的时候,还露出一颗金牙,这颗金牙镶在上牙的侧面。我想这肯定是他们这个民族的习俗了。

接着上车的那位姑娘比娜珠还要黑,这种黑是在高原生活,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结果。这位姑娘长得十分丰满,直鼻子,红脸膛。她的面孔结构十分清晰,十分大气,是那种山野间毫无雕琢的大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摩梭人,还是女孩子,真令我叹为观止。王瑛继续为大家介绍说:这位就是尤姆。

我看见尤姆的样子,忽然想起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就是观音的面孔。我于是和王瑛说:你看这个孩子,像不像一位观音?

车上的人沉默了一下,接着大声附和起来:像,真是很像!

尤姆在人们的笑声里大方地坐着,显然也是十分高兴。

从西昌到盐源县,是一整天的路程。

车开出西昌不久,就上了金沙江畔的公路。公路修在立陡的山坡上,而下面就是滔滔的金沙江水。我有恐高症,根本不敢向下看,扫一眼,我的头皮发麻。车爬得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颠簸。好在车上有两位摩梭姑娘,车刚开一会儿,她们就开始唱歌,她们的汉语说得不好,只会一些简单的会话。歌是用摩梭话唱的,虽然一句都听不懂,可是歌的旋律十分优美。这样车里的气氛一直十分活跃。姑娘肆无忌惮地唱着,我们一阵又一阵地鼓掌。因为车上的座位太少,而人又很多,王瑛坚持站着。在姑娘唱歌的间歇,王瑛开始认真地为我们讲述起摩梭人的婚俗。

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至今还保持着母系家庭婚姻形态。其中,婚姻方式是走婚。这是一种延续了很多年的婚姻方式。摩梭人男女一旦相互爱慕,就确定了情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摩梭人里被称为阿肖。而在云南的纳西人中则被称为阿夏。总而言之都是情人的意思。

男女确定了情人的关系以后,始终是在绝对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接触的。只有女孩子的母亲知道那个男人是谁。他们的约会方式十分特殊!都是男人到女人的家里,而且都是晚上。男人来到情人家的门外,向女子所住房间的顶上扔一块小石子,听到了这个声音,女孩子就会悄悄地下楼打开房门,让男人进来过夜。第二天一大早,趁人们都没有起床,男人早早地起来,悄悄地走掉了。这很像是我们生活中男女的一般恋爱状态。可是在摩梭人中,这就是永远的爱情生活方式。

这种阿肖关系,就是固定的感情关系。一旦男女中的任何一方不再爱另外一方,则只要把对方的爱情信物交还给对方就算是表明了态度。这样解除了阿肖关系的双方就可以寻找和确定新的阿肖。在摩梭人的情感生活里,他们恪守着这样的准则,那就是决不同时结交两个阿肖。只有一个结束了,另一个才开始。在这样的婚姻状态里,如果女孩子生了孩子,这个孩子就由女方自己抚养,女方照旧住在自己的家里,而男人也是。这样男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抚养的义务。而孩子只有在过成人节那天,母亲才把孩子的父亲接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这种婚俗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而变化的。即阿肖的关系可以公开,男人可以入赘到女方家里,女人也可以嫁到男家。可是在泸沽湖,原来的风俗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走婚依然是重要的婚姻方式。

我想起了那位向我说起过泸沽湖走婚习俗的朋友的表情,当时那个朋友馋嘴猫似的表情,曾叫我莫名其妙。现在我知道了那种表情的内容,是想入非非。

王瑛在讲完以后开始开大家的玩笑,她说:你们这一车都不是一般的人,今年到了泸沽湖,肯定会撒下种子,明年你们再来一定要带上一车奶粉,后年再派一批老师来,这里肯定有一批摄影家的后代了。坐在车后的一位年轻人问道:王县长,怎么才能够走婚哪?

王瑛说:我要告诉你一个诀窍,泸沽湖摩梭人最重要的活动是跳锅庄舞,男女手拉手一起跳。如果你的手心被哪位姑娘抠了一下,那就是姑娘在暗示你可以和她成为阿肖关系。当天晚上你就可以到她家的屋前去扔石子了。可是我告诉你们,可不要让很多女孩子抠你的手心。P10-12

序言

盖明生先生始以摄影立身,进入知天命之年,却以文藻蜚声。

他的文字生活缘于1993年在黑海西岸的意外受伤。冥冥之中,似有神灵在诱导,几经山路回转,他似误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在横断山脉穿行了整整四个春秋。

在这段日子里,他的足迹遍及六江流域,即所谓“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山山岭岭。当然,他也曾数度远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以及喜马拉雅山麓,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花马故地,以及纳西民族。

在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盖明生先生历经二郎山遭遇流石,在理塘车陷泥淖,汽车抛锚无人区,脚屋乡被藏獒袭击,照相机被人抢夺,马匹受惊于格聂神山,野狼进了帐篷相与搏斗等惊险生活,也欣赏到了泸沽湖如画的景色,贡嘎山似梦的奇美,白水台造化的神工鬼斧,梅岭雪山显现于云雾中的神秘……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娜珠这样纯情的纳日姑娘,与罗桑益世活佛、肖淑明、习阿牛、老墨、和玉才、和玉全、宣科、李锡这样的纳西族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爱,宗教与宗教的友好相处,民族与民族间的宽容尊重。

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严格地说属于纪实性游记,但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散文色彩。他较真实地描绘了以纳西族为核心的横断山脉各文化群体在20世纪末的生活图像。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催生的种种变化。活生生的人物,鲜灵灵的事件,一切都真真实实,感人肺腑,毫无雕饰痕迹。

由于作者将审美主要聚焦于纳西族,因而对纳西文化的许多问题都作了生动的记述,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如,通过考察贡嘎岭及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他提出纳西族的魂归地应该是贡嘎山而非贡嘎岭,而贡嘎山之所以成为魂归地是因为纳西族先民摩挲人曾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其证据是那里至今保留有莫溪沟、磨西镇、摩梭营、磨西面等大量地名。如,他正面揭示了纳西族四个支系之间的关系,认为纳西、纳日(摩梭)、阮可、摩里摩挲都是古摩挲人的后裔,他们之间有差异,有区别,但共同点是主要的,假如说存在于盐源、永宁等地的纳日文化是支流,那么分布于丽江、中甸等地的纳西文化才是纳西族文化整体的主流。又如,他对金沙江上游岩画群的作者与意义,纳西族与普米族的关系,纳西族各支系的虔诚崇拜,对纳西族民族性格等都提出了极有价值的看法,而且大都一语中的。通过这一切,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纳西文化的完整画像,也为我们解析了纳西民族的历史变化。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盖明生这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的作者对洛克作了振聋发聩的点评。他既肯定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其贵族式的、救世主式的、旁观式的纳西文化研究学风作了抨击,尖锐指出了洛克的文化侵略性。盖先生对洛克的批评不能不引起纳西学界的注意,因为纳西学长期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中,以洛克之是非为是非,以洋人之正误为正误是不能确立纳西学的本体的。

不可避免,盖先生的《灵魂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他将东巴经中有关居那什罗神山的描写与贡嘎山的自然景象一一实证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他仅凭40余个象形符号便断定摩梭(纳日)人有文字系统的做法有失妥当;如他对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考察仅限于大研古城,而将广大乡村,尤其是奉科、宝山、大东、鲁甸、塔城等置于视野之外,大大影响了他对纳西文化的广度把握与深度解析;如他对极个别“纳西学者”的言论审察不慎,从而使自己的个别论述带有一定的硬伤。不过,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正因为上述种种理由,我及整个纳西族人民、纳西学界都不能不祝贺这本《灵魂居住的地方》的正式出版,不能不感谢盖明生先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衷心期待着盖明生先生写出更多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命运的好作品。

承蒙盖明生先生及中国工人出版社王小平女士之好意,是为序。

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白庚胜

2001年8月赴爱沙尼亚访问前夜于北京华威西里寓所

后记

走进横断山已经有七个年头了,对于我来说,时间概念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因为横断山将是我后半生最为重要的内容了。

七年里,我踏遍了川北高原、大小凉山、云南高地、岷江流域、甘南地区和青藏高原,那里的很多地方我都反复地到过。从我的第一本书《在路上——一个摄影人在横断山脉的日记》到本书的完成期间,我又多次从岷江向北经甘肃到青海,去寻找古羌人的迁徙线,并且西向青海高原,到达我灵魂的栖居地——古格王国;去年我又从川藏线环行昌都、甘孜地区完成了横断山西区的考察。此间我又多次往返丽江和泸沽湖,参加东巴文化研讨会和每年度的回访。我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澜沧江中部地区和无量山脉地区的考察。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说我已经走完了横断山。从地理的意义上说,那里也许是可以走完的,但是从精神的意义上说,是永远都走不完的。因为那里的文化意蕴是动态的、深厚的;同时,每一次来到横断山我都发现,它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同的,她像一位千面女神,引导我走近她,接近她。

我的精神家园就掩藏在那里。我的香格里拉,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只有在那里,我才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才会感受到身心的和谐和安详,才会感到灵魂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

这就是我激情的根源。因此,我拖着危机四伏的身体,拄着拐杖,带着双轮拖车,和患难与共的马帮和向导,走进了热带雨林;徒步穿过了贡嘎山南麓的无人区;跨越了数十座海拔一万英尺以上的大山峻岭……那时我的包里有一张只有我能够看得懂的地图,心里有着无穷的遐想。

两年以前,当我发现自己已经行囊空空时,才不得已回到了大连老家。我还带回了整整一汽车用过的装备:三顶中、俄、美式的帐篷、两套睡袋和多种睡垫;佩刀、板斧、马鞭、马套包、多用水壶和不锈钢饭锅;大堆的衣服和器材;来自数十座山上的石头和包括经书、日记、资料在内的几麻袋书籍,还有那只鹦鹉,它受了重伤后陪伴着我走过了艰险的金沙江。现在,这些东西堆在了家里,和一切是这样地格格不入,我发现,我人回来了,可是精神没有回来,梦想没有回来。

夜如白昼,灯下是没完没了的聚会。人情还在,却不免有了些许的陌生。我知道我在横断山的日子里,生活已经有了这样大的变化,高宅、手机、网络、金钱、权利,这些因素已经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回来以后,困扰我的是低山反应,可是比低山反应更让我忧烦的是在人群中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是我在城市里才有的,我因此更加想念那里,想念那里质朴的人性和情感。“牧人已走,你为何不走?羊群没走。”“羊群已走,你为何不走?草原没走……”“阿妈已走,你为何不走?情人没走。”“情人已走,你为何不走?儿子没走……”

我常常在这歌声里沉醉,在这样的歌声里梦回横断山区。

在家里,我开始整理资料和日记,写下自己的心得和对于那块异文化土地上文化形态的认识,并开始把自己的图文报道连续在几家刊物上发表,没有想到那些文字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接着,我走出家门,来到我任客座教授的大学为学生们讲述图像文化,阐述后现代主义艺术本体文化的模糊概念,以及后轴心文化时代里人、自然和原始文化的相关理念。

那些认识来源于我的切身感受,来源于对于人性的反思。

我所关注问题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永远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里,得到了乐艳艳、李媚、王小平和宋民教授的指点。本书的文字经过了丁宗皓先生的整理和润色,在此本人深表谢意。

盖明生  2001.8.14于大连菜州街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魂居住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盖明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1142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