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人,主要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封闭,渐渐形成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历史过程。但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本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里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专家,他们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研究和理解二十世纪初期社会文化变革阶段的政治、文化等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图书 | 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人,主要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封闭,渐渐形成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历史过程。但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本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里有影响力,有权威性的专家,他们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研究和理解二十世纪初期社会文化变革阶段的政治、文化等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录 开放的文化观念 ——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会辞(代序) 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 涟漪重叠:“五四”前后面向世界倾向的延续 文化开放时代的精神进化 ——以“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文化观为中心 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 “五四”新思潮倡导力量的形成与聚合途径初探 ——以《甲寅》、《新青年》撰稿人为中心的考察 试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汉字改革 ——为汉字说句公道话 “五四”前后现代大学理念的阐发及其制度建构 “五四”余影下的儒学透视 从民权到威权:试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变异 胡适与赫胥黎 胡适研究在俄罗斯(苏联)(1923——2007) “五四”新文化思潮分化之初探 ——以周恩来评胡适的文章为例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封建”命题论析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丁文江 张君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思想辨正 ——以“科玄论战”为中点的再考察 晚清精英文化心态的逐步开放 遗忘、忽略还是其他:从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讨论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说起 晚清帝国对“万国公法”的理解和认识 开放时代与保守的个人:一个清末士大夫思想与生活的两重世界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耿云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33974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53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85 |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9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61.10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5 |
| 宽 | 170 |
| 高 | 3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