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
内容
编辑推荐

司徒雷登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美关系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撰写了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之后,司徒雷登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作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对司徒雷登进行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逐步还原司徒雷登的真实面貌。本书为又一部司徒雷登研究著作,只不过,该书是以司徒雷登的日记形式呈现。该书已被列入《万象》杂志运营总监王瑞智先生担任主编的“传记文学丛书”。

内容推荐

本书详实记录了具有多重身份的司徒雷登,在担任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这位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的叙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接近着历史的真相,也直面了美国在60多年前那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战争中担当的角色。

目录

司徒雷登其人其著——《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序言

序言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编后余沈

附:司徒雷登日记译后感赋

 追悼司徒雷登博士

 追念司徒雷登先师

试读章节

八月廿九日和傅泾波(Philip Fugh)乘搭美国军用运输机离开北平,于当日午后三点半钟抵达西安。由于多雨,沿途泥泞不堪。燕京大学校友们发现了我,并承开会款待。在西安美国总领事史提凡斯(Stevens)公馆度了一宵。拜访胡宗南将军。

八月卅日离开西安,经过六个钟头的航程后便到达昆明;然后被带到美国陆军医院进行了一连串打针等手续。八月卅一日迁移到昆明市对过的美国陆军招待所,我们就在那里等候到九月二日,才又迁移到中国医药服务医院(Chinese Medical Service Hospital),蔡咏春和黄秀英就住在那儿。见到张厚城(乔治),他是当地校友会和新华银行的首脑。同时又见到朱友渔主教和清华方面的梅贻琦、陈福田他们。九月三日离开昆明,经过两小时零廿分钟航程后便到达重庆。当时就以雷溥博士(Dr.Rape)的家为居停,艾德敷(D.W.Edwards)就住在那里。卓孚来(Frank)、毕范理(HaHy Price)、玛丽·哈琦生(Mary Hutcheson)他们先后到访。

九月三日

胜利日假期。当天有极大规模的庆祝。九月四日

拜访美国大使馆的一些朋友,遇到毕格士塔夫(Biggerstaff),史密斯(Smythe),约翰·费正清(John Fairbank)夫人他们。跟吴文藻、张鸿钧一起进午餐。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在庆祝抗战胜利大会遇到蒋介石委员长、赫尔利将军(General Patrick Hurley),和国府里面的许多中国朋友。同时也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这蓦然使我想起一九四。年五月一日那天初次抵达重庆的时候,也正碰上举行精神总动员日的集会,当时我冒着空袭的危险,参加过一次露天庆祝晚会,蒋介石还当众发表演讲。

成都的燕京大学概况:教职员全体约一百人,学生约四百人。共设有(1)训导处,(2)主计处,(3)教务处等三处,每处设处长一位。女部主任为卢惠卿。当时依然拥有三个学院,十个学系。文学院方面,包括国文、英文、新闻、历史等学系。理学院方面,包括数学、物理、家政等学系。法学院方面,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系。经济学系是最大的学系,其次则为新闻学系。法学院的学生占五分之二;文学院的也占五分之二;理学院的占五分之一。研究院的学科计有政治学、历史学。此外还有方言研究所。马鉴、梅贻宝、李方桂、陈应初为委员,组成大学评议会(University Council)。

财政:一九四四至四五年预算为二千四百万元,每年均有余额储存。与其他基督教大学在若干银行都有密切合作。

特别周:向Meh,财务公司挪借一千二百万,再加上政府方面那百分之四十。(试跟宋子文商谈)

困难重重:场地问题方面,美以美会的华美女校要求收回。学校则要求每年以一百五十万元租用。财政问题乃由于生活费高的关系。

九月五日

迁往胜利大厦。可能由于药物注射的反应,或飞机劳顿引起特殊感冒。后来避居于孔祥熙的范庄休养等候复元。环境很舒服,可是在这段忙碌的时间里,自己却不免感觉厌恶。为着要应付复员及其他问题,分别拜访基督教各方面的领袖。由于受到精力与计划所感动,我终于提出一份关于个人的经验及华北情况的详细报告。

九月七日

参加过蒋介石招待国府高级官员及各国外交官的一次盛会,当时遇到许多老朋友。席间所表现的一般的关怀、同情、殷勤的欢迎等,殊令人为之惊愕。安排了几项报界的访问,计有路透社、美联社、联合报社及华文报等方面。吴文藻接受回平复校担任法学院院长职位。跟他谈及有关学院的许多人事问题,他答应代我处理那一些我一时所不及面晤的人。除了我的贱恙之外,由九月三日至五日庆祝胜利纪念日这段期间,事务又趋于纷纭杂沓。参政会、中共讨论会各方面人员的过访。当时人人都忙,好些人都设法摆脱重庆的酷热天气,交通也只限于特殊权要才可能使用汽车,我虽然有不少官员朋友,和位居要津的校友,也不容易得到交通工具。电话系统可真麻烦透了。胡经甫希望考取湘雅的医学博士学位。

成都燕京大学华美学校去年的预算达二千万元。UCR可能对燕京大学财政上有所帮助,但捐款人的受阻,也成为了一种障碍。

董事会主事人九月八日在联席会(United Board)开会(详情见会议纪录)。

九月九日下午六点钟,校友会开会,到会的人很多,热闹情形令人感动。方纪⑨希望能在燕京大学复课时期执教体育。欧阳颐将赴天津组织农民银行。王克敏的外甥李祖永和王氏的女婿周耀德到访。他们都很焦虑关于王氏的健康和命运。

陈安(Ch’en Uan)偕儿子和女儿美兰(Miranda)到访。美兰现在正从事新闻事业。

九月十一日

出尽种种办法安排乘搭ATC机飞成都,连带买一张回程票(每程美金二十元)。可是在机场等候了几个钟头之后,我明白这也许当天根本就没有飞机,这时候回程往重庆只余下八分钟。李宗仁的顾问王光琦到访。

张估民女士化学系毕业生,愿意回燕京大学工作。方纪女士(欧阳颐太太)也愿意到燕京大学体育系工作。

……

P1-7

序言

将近二十年了,燕京大学的校友们和朋友们都要求过我,把司徒雷登博士的日记设法出版。直到现在我都有所犹豫,因为司徒博士的日记是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性的。这套日记反映出他在这段重要时期的思想和态度,同时也有除去某些人一向对他误解的作用。

一九四六年七月间,刚当他受委任为美国驻华大使之前,司徒博士已向董事会的主事人提出辞掉燕大校务长职。董事会最初对于辞职一事加以拒绝,因为司徒博士受命协助马歇尔将军担任大使职务为期也仅一年或两年罢了。后来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讨论,董事会终于表决准予司徒博士请假,直至返回大学为止。他的原任职位便终于没有人填补上。由于这方面的关系,司徒博士才留任为燕大校务长直至于今。

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七日,司徒博士在北平遭日本人拘禁。这段期间,他当然不可能对于有关中国的政潮及国际争端有所评论。他只好转向一些不具敏感性的题目方面去从事撰述。他一共完成了几篇学术性的著作,包括有:《孔子相互依存论》、《中文四言成语诠释》,和一本《中英希(希腊)合解辞典》。后者原稿本尚待改订,可是总不如前两本那么完整。他也开始动笔撰写他早年部分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间,司徒博士刚由监禁获释,便希望开始写日记。司徒博士这么一位最受欢迎的人物处于正常情况下,他简直不像是一个新近才被释放出来的俘虏。无论他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人们的包围、新闻记者的访问、青年们请教他的建议,和他对有关教育问题及一般评论的意见。关于他一九四六年七月受任为驻华大使任务的安排愈见急切,往后几年他在中关关系上也毕竟起过重要的作用。他的日记便是他当时的活动与态度,和在那段多事的岁月里所接触过各方人物的一些公正而叉可靠的纪录。因为他很少有闲暇的时间,所以日记也就难免会残缺不全的了。幸亏在朋友们和同事们的怂恿之下,司徒博士终于把一九四九年这段重要年代里所发生的事,写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日记。

自从遭日本人拘禁之后,司徒博士心理和身体上便都不很康泰。假如他没有遭受这段将近四年长的拘禁折磨,他的健康许会好转,而且他也必可避免许多随后发生的后遗病患的。司徒博士是一位完全无私的人。他很少关心及他自己的需要或舒适,他尽关心着别人的利益。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早上,当他单独由辛辛那提往华盛顿的时候,给火车上一名侍者发现他晕了过去。他当时所患的是一次严重中风病,结果给安排离开火车,由救护车赶紧送往马利兰海军医院去。出了院在我家里才慢慢调养康复,后来一直便跟我们一起住了十三年。他以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人类的仁者身份,几乎每天都为和平、为中国的统一、为结束世界动乱等问题而祈祷。一九六二年九月十八日那天,他突然感觉胸间一阵隐痛。于是立即把他送入华盛顿医院中心。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司徒博士便溘然长逝,享寿八十七岁。

我不胜感激燕京大学美国校友会,这次没有校友会的支持和协助,司徒博士日记的出版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九八0年五月廿七日于华府

后记

司徒雷登博士创办燕京大学,以培养学术的自由研究、服务人群为职志,“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便是燕大当日的校训。他老人家倡导学术自由为中国学术开创新风气,跟民国五年(一九一六)蔡孑民先生主办北京大学时的作风,正是本着同样的襟怀。他们两人的办学主张虽都是受到古代希腊哲人自由讲学风气的影响,而跟中国儒家的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却又都是很切合的。就由于这种关系,所以他的门生之中,各党各派的都有。燕大始创于一九一九年,及至三十年代的时候,已经蓬勃发展,而蔚为国际间的著名学府了。这都是司徒校长四方奔走领导得宜所获到的成果。全校师生大伙都尊他为燕大的“精神堡垒”、“新文化的保姆”,是有相当道理的。

司徒校长出身于牧师家庭,一八七六年诞生于杭州,故常对人自称为杭州人。他一向都是以虔诚的基督徒助人为乐的心地对待世人的。他交游遍天下,国府高级官员中,不少是他的知交和高弟,中共方面的要员也有许多是他的朋友和门生。大概就由于这个缘故,才于一九四六年七月间,受到杜鲁门总统的青睐,任命他继赫尔利将军之后而为美国驻华大使,协助马歇尔将军,共同负担起调停国共纷争的艰巨任务。当时司徒师已届七十高龄。然而调停结果不但毫无进展,而且更无端招来国共双方的不谅、鄙视与攻击,结果事与愿违,同时跟着情势急转,老先生才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初返美述职。后来竞患了半身不遂,从此他便给病魔足足折磨了十三个年头,到最末了终于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以八十七岁的耄耋高龄,赍志以殁。这十几年卧病期间,他老人家身心的痛苦,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笔者每次跟傅泾波老学长互通音问时,也不时会表露出个人胸中不平之鸣。

及至一九八O年初,接获波公惠寄司徒师日记的原文刊本,年底复承不弃,嘱将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这段期间的日记,译为语体文,希望能借此将司徒师奉命为美国驻华大使,担当起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前后后的经过事实,公之于世。笔者登时不免受宠若惊,自揆本身资望学识均不足以当此重任,况且司徒师这套日记内容又是如此饶具历史价值的。译得好的话固然可以引起世人的瞩目,再进而对司徒师予以谅解;可是如果译得糟的话,却只有造成更坏的影响。于是经过考虑之后,立即函复波公婉辞翻译之役。后来又因为某种缘故,波公忽又函嘱日记翻译可暂缓。笔者得讯之后,一时颇有“诚如所愿”之意。后来隔了几个月,波公又频频来信,旧事重提,表示决意照原定计划进行翻译,同时仍决定要把译述重担交给笔者。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笔者只好把日记细读了一遍,读后第一个观感便觉得其中所记当年各种人物的性格、感情、谈吐,均能表现无遗。这诚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最具历史价值的第一手史料。无疑是日后编纂信史的珍贵资料。原文字句稍嫌过分精简,中间且多隐语暗志,苟非身历其境,否则便随时会遇到诸多困难的。于是我又不得不把个人观感向波公申述,表示贸然译述诚恐会错误重重,不好交代。后来波公复函,大意谓:“本身数十年长期追随司徒师,对当时种种经过情形,以至司徒师所曾相与晋接的各方人物,犹多存有印象,老弟尽管放胆动笔,如有困难自当协助设法谋求解决,盖此项日记的逢译工作,乃是为老师辩诬的极具意义的工作”。同时又表示印刷费,仍由波公与夫人刘倬汉女士及长公子履仁世兄全部负担,作为纪念司徒师栽培关爱之恩。波公对司徒师殷切之用心,可以概见,其风义足多,实在令人敬佩不置!

这次在波公的不断打气、督促、鼓励之下,笔者才硬起头皮,壮起胆量,毅然答应玉成其事。等到一九八一年八月下旬才有工夫开始利用正业余晷进行逢译工作,迄十一月中旬译竣。中间且曾将译稿分为四批径寄波公烦请校订。波公已是八十三高龄,难得他每次都不辞劳累,予以细心校阅订正,同时还多得他陆续提供许多极有历史价值的有关资料。这段期间,双方信札往还特别频密,几乎月必数起,有时甚至还要靠长途电话交换意见。可是还不敢贸然付印,本来打算再从头进行修正润饰,凑巧又因为学院方面期考的缘故,原计划又不得不给延搁下来。直至一九八二年二月初旬,才又利用农历年假期,于是一气呵成,结果总算把全部译稿校阅修饰完毕,至此才感觉到有如释下重负的那股愉快心情。

这次译述工作幸赖波公从中指引,才不至于太走样,而卒底于成。波公和笔者虽然尽过一番微劳,可是此乃我们本分所应为、义所当作的;我们不敢言劳,也不宜言劳。总之,我们是义不容辞的,我们只希望这本日记杀青面世之后,能使世人明了当年司徒师致力调停工作而不辞劳瘁的真相;同时这类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又能够引起编纂信史的历史家的注意。那么,我们大家所努力从事的,也就不至于白费,这更是我们所深切盼望的!

记得笔者曾为燕京大学香港校友会主编《故校长司徒雷登博士纪念特辑》(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时,笔者发表过一篇题为《纪念一代伟大教育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博士》的忆述文字,结语有这么一段话:“……大部分人都异口同声地公认先生在教育方面的确有很大的成就。另有一部分人士对于司徒先生晚年的出任驻华大使,却都感叹为司徒先生一生清名令誉之累。可是人们却不明了当时他是以传教士背负十架的精神,准备出来为中国前途出力的。无奈中国这个波谲云诡、微妙复杂的政治问题,到底是不容易搞得清的,结果他老人家卖力不讨好,只落得招来左右两方对他的埋怨。虽然他所谋不遂,而他的动机却是良善的。所以这部分人对他的妄加月旦,我却认为未免厚责贤者了。”当时笔者这番结语乃是根据情理而推论的。及至此次负责逻译司徒师这套日记,使我对当日的情况更加透彻明了,按照当日的实情看来,令我仍然觉得十九年前我那番推论,还算得是平实、客观而正确的。

《司徒雷登日记》这次克以刊行面世,首先我们应该特别感谢傅泾波老学长,因为没有他的热诚督促指导,没有波公贤伉俪与贤乔梓的慷慨醵金,日记的出版是无从实现的。书中所附的珍贵历史照片,大部分是波公所提供的,这些照片都是他私人珍藏的纪念品,为他处所罕觏,因而为本书特别增加了无限光彩,这一点也应该向他致万二分敬意的。关于校对工作,笔者坚抱一向宗旨,宁可耐心多校几遍,庶免日后发现鲁鱼亥豕些微错误而懊恼;于是前后反复校勘凡四次至五次者不等。校勘工作所费精神时间,诚属不少,在这方面,内子林淑侬给我臂助良多。总之,本书得以顺利刊行,对各方面的种种赞助,无论是金钱、精神和劳力等,均有所利赖,谨此并致谢忱!

我们这次虽然已竭尽心力而为,可是书中错谬之处,必仍在所难免,伫望明达君子赐予批评和指正!

一九八二年七月七日识于香港北角风满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司徒雷登
译者 陈礼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02412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127=53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