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谈儿童情感教育/大师讲坛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该书主题鲜明,它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内容经典,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大师众多,全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全书的选文时空跨度大,观点和主张精彩纷呈,在遴选过程中未受某种体系限制,在一个主题下尽量让多种观点并存,以期给读者多元的思考及吸收之用。

内容推荐

有不少书能让读者马上“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教学指南类的书能让教师完成一篇教案,考试参考类的书能让学生通过一场考试,健康手册类的书能让家长学会一些烹饪技法等。然而,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它们看似对读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在无形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怡人性情。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就属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认证。但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它们就像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它们还是一幅“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目录

第一篇 让孩子心中充满爱

 爱的智慧/3

 怎样教会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父母/7

 如何利用故事教学对幼稚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0

 爱与同情/75

 爱的升华/24

 欲念与自爱/32

 如何让你的孩子永远爱你、关心你/37

 教育学的条件/47

 回馈的爱/47

 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50

第二篇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快乐教育/57

 快乐是一种美德/61

 美育和情感修养/64

 幸福的父母往往会有最优秀的子女/71

 快乐的人/76

 以情教学/80

 别让自己更孤独/83

 自我肯定的生存/86

 “快乐教育”的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89

 引导孩子笑对人生/94

 审美培养/99

 人的幸福绝不在于肉体快乐/102

第三篇 孩子成长需要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107

 道德教育/111

 我们应当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118

 诚实/120

 教孩子懂得回报/124

 从小培养女儿的责任心/127

 让儿子具有同情心/130

 “孝子亲则子孝”/133

 教育者的十条“箴言”/135

 帮助你的孩子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137

 礼貌与礼节/147

 教育儿童用理智克服欲望/145

 品格教育/147

 神秘面纱下的谜团/155

 让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158

 教育女儿友好地对待他人/767

 礼貌/164

第四篇 情感教育的自然性

 在美的世界里/169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778

 去爱人类/183

 少年期的人/797

 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198

 自然教育/201

 谈理想教育/208

 大自然的魔力/274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279

第五篇 情感教育的实施

 论情感的培养/225

 美育实施的方法/230

 论教育/235

 从小训练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和谐美/237

 给孩子一把铲子/245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248

 理想的智育/252

 美育二三事/260

试读章节

当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完成各项工作并在生活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时,就会获得一种爱的感觉。也许我们可以说,这一定就是一个人的状况基本良好和身体健康的标志。

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了太阳的光芒。爱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爱。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并且他的自我实现也受到爱的影响。

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物体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的反应,而是智力发展的需求,它能促使儿童去看和听,进而不断地成长。儿童必须服从某种自然的需求,但丁称这种需求为“爱的智慧”。

正是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环境中的特征。这一点对成人来说也相当重要,何况他们还缺乏儿童的活力。爱难道没有使我们对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物敏感吗?爱难道没有向我们提示一些别人尚未认识的细节和特性吗?正因为儿童热爱他的环境,而不是对它漠不关心,才使他们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儿童热爱他的环境,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因为儿童天生的兴趣和活力,但是成人没有认识到,这种热爱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力,它能够创造美丽的心灵。

儿童的爱,从本质上说是单纯的。他之所以爱,也许是因为他想获得感官印象,并借助这些印象不断成长。

儿童热爱的一个特别对象是成年人。他从成人那里得到他的需要和物质帮助,并向成人热切地索求他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在儿童看来,成人的嘴唇仿佛是一个喷泉,儿童不断地从中学习用来说话的词汇。

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类的举止行为。儿童正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学会该如何生活的。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并使他们着迷。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儿童把他的鞋子放在床单上的过程,他的行动既体现了他天真的服从性,也表明了暗示对儿童的作用。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我们还能记起那位母亲接到装有手帕和喇叭的邮包时,她的小女儿所作出的反应。既然儿童如此渴求学习,并且热爱他周围的一切,成人就应该仔细斟酌他在儿童面前所讲的每一句话。

儿童乐于听成人的话,但是,当成人让他放弃那些对他成长有利的本能时,他就会反抗。成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儿童做出牺牲,这种情况就像儿童长乳牙的时候,阻止乳牙长出来一样。儿童发脾气或反抗,只是因为儿童想发挥创造的欲望,而他所热爱的成年人却置之不理,由此儿童与成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当儿童不听话或发脾气时,成人应该想到这种冲突,把它看做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是儿童所做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

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我们胜过其他的一切。然而反过来,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那些父母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呀!”或者“那些老师是多么爱他们的学生呀!”

据说我们也在教孩子爱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有作为的人,甚至爱植物和动物。但是,究竟是谁教给他们爱所有一切的呢?谁在教一个人怎样去爱呢?难道是那些把他子女的所有表现都称作发脾气,并且只想他自己和他的财产免遭儿童侵犯的成年人吗?这样的成人无法教人如何去爱,因为他不具备我们所称的“爱的智慧”的敏感性。

相反,实际上是儿童在爱着成人。他感到需要成人在他身边,而且很高兴地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看着我!和我待在一起!”  晚上,当成人想去睡觉时,儿童就会向他呼喊,因为儿童爱他,不愿看到他离开。当我们去吃饭时,一个正被喂奶的孩子也要一起去,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吃东西,而只是因为他想留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成人却没意识到儿童对我们的深深的爱。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儿童在幼年时期对我们如此深沉的爱,当他长大后就会消失。到那时谁还会像现在的这个孩子那样爱我们呢?谁还会在睡觉前呼喊我们,并充满深情地说:“和我待在一起!”相反那时他只会向我们不痛不痒地道声“晚安”。当我们吃饭时,谁还会仅仅为了看着我们而如此热切地希望和我们待在一起呢?然而我们却因为不想接受这些爱而处处设防,我们应意识到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找到另一种同样的爱了。我们甚至喋喋不休地说:“我没时间!我不能!我忙!”然而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却是:“我必须改变儿童,不然的话,我终将成为他们的奴隶。”我们想摆脱儿童的纠缠,这样就可以做我们喜欢的事,如果摆脱了他们,我们就没什么不方便的了。

早晨,儿童进去唤醒他的父母,这对大人来说极为讨厌。但如果不是爱,还会有什么力量能促使儿童刚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的时候,当儿童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他还在熟睡的父母面前时,他似乎是想说:“勤快一些吧,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儿童走到他父母跟前,并不是想说这些话来教育他的父母,而只是为了看一看他所爱的人。

也许父母的卧室仍然是暗的,门紧关着,以便黎明的阳光不会打扰他们的酣睡。儿童走过来并触摸他的父母,父母却抱怨说:“我们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清早就来叫醒我们!”儿童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叫醒你们,我只是想吻你们一下。”实际上他想说:“我并不是想把你们从睡梦中叫醒,我只是想看看你们。”

是的,儿童的爱极为重要。父母对一切都麻木了,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不再拥有的生机和活力再次激励他们。父母需要一个与他们行动不一致的人,每天早晨对他们说:“开始新的生活!学会更好的生活吧!”

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

没有儿童对他们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如果成人不努力超越自我,他的心理就会慢慢生出硬茧,最终变得麻木冷漠。我们想起了上帝最后的审判,当耶稣基督转向那些可恶的人,那些在人间从来没有用任何方法改变自我的人时,就责备他们说:“离我远一些,你们这些可恶的人,因为我生病的时候,你们却不来照顾我。”

而他们会说:“但是,主啊!我们并没看到你生病啊!”

“无论何时,你们所看到的贫困或患病的人就是我。给我走开,你们这些可恶的人,因为当我身陷囹圄的时候,你们却不来看我。”

“但是,主啊!你什么时候进过监狱呢?”

“每一个身陷囹圄的人都是我。”

《福音书》上这富有戏剧性的一幕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成人应该安慰耶稣的化身,即那些贫穷、被非难的和正在受苦的人。如果我们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用在儿童身上,就会发现,耶稣基督似乎也是儿童的化身。

“我爱你们。早晨我来唤醒你们,你们却拒绝我!”

“但是,主啊!什么时候你在早晨来唤醒我们,而我们又拒绝了你呢?”

“当你的小孩来叫你们时,他就是我。当他恳求你们不要离开他时,他就是我!”

愚蠢的人!是耶稣基督来唤醒我们,并教我们爱!但我们却认为,这仅仅是儿童的任性,从而失掉了我们的爱心。  P3-6

序言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办公桌上放的都是教参教辅类的书;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的书店,发现绝大多数书架上摆的都是实用和畅销类的书。这反映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阅读者和出版者都变得十分“精明”,他们非常注重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用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确实,有不少书能让读者马上“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教学指南类的书能让教师完成一篇教案,考试参考类的书能让学生通过一场考试,健康手册类的书能让家长学会一些烹饪技法等。然而,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它们看似对读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在无形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怡人性情。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就属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认证。但是,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如果说实用的书是“速效感冒药”,能顷刻解决问题,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如果说实用的书是“地图”,能让我们找到抵达某个地方的路径,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是的,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驶入一片大海,我们会感受它的博大与雄浑;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走进一片大森林,越往里走,我们越能领略到其中的丰富、深邃和神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大师、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显而易见的道理,譬如说要启发诱导、要因材施教、要长善救失、要循序渐进等,这些道理早就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大师经典著作中,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如同一棵棵扎根深土的老柳树,只要有读者的春风,就会吐出新芽,绿意盎然。教师们所要做的,就是亲近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追求时髦;就是坚守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买椟还珠;就是将这些古老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实际行动,而不是将它们尘封于书本和阁楼。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创新才会有扎实的底蕴和根基。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丛书的选文时空跨度大,观点和主张精彩纷呈,在遴选过程中未受某种体系限制,在一个主题下尽量让多种观点并存,以期给读者多元的思考及吸收之用。

阅读这套丛书,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当然,这些收获不是囫囵吞枣就能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地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才能从平凡处见其神奇,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真谛,发现教育的乐趣。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谈儿童情感教育/大师讲坛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光林//张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44397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6-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