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演出所用木偶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戏曲的内容及其完整的艺术效果,通过灯光、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偶人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本书收集南北各地木偶造型500余尊,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与木偶服饰分类编排,并加以相关的注释。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民问木偶艺术的风采。
| 图书 | 民间木偶/中国民间工艺全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木偶戏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演出所用木偶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戏曲的内容及其完整的艺术效果,通过灯光、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偶人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本书收集南北各地木偶造型500余尊,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与木偶服饰分类编排,并加以相关的注释。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民问木偶艺术的风采。 内容推荐 木偶戏,又名傀儡戏,指由人操弄偶人表演的戏剧形式,包括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和布袋木偶等。 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盛于唐。明清时民间木偶戏遍地开花,与民风、习俗、宗教、信仰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地方的木偶戏均因地制宜,借鉴本地戏曲内容与形式,形成风格迥异的地方流派。 刻木为偶,以偶为戏。木偶造型对于演出效果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受戏曲规范影响,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受到民俗审美风尚的影响,各地木偶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北方木偶造型相对粗犷,如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旦头酷似唐俑,脸谱色调明快,颇具民间彩塑工艺特色;河北吴桥的木偶造型简练,突出线条的勾画,显得质朴粗犷,具有民间泥玩具的特色。南方木偶造型相对优美精致,广东杖头木偶形态逼真、表情生动;四川木偶造型生动,清代时出现了著名雕刻家杨代,其作品善于表现人物性格;最突出的当数福建闽南木偶雕刻,造型雍容丰腴,粉彩细致,造型发展至上千种,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木偶雕刻家。 本书收集南北各地木偶造型500余尊,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与木偶服饰分类编排,并加以相关的注释。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民问木偶艺术的风采。 目录 概述话说木偶艺术/8 提线木偶/20 整尊木偶/22 生角与旦角类/56 花脸类/39 杂角类/43 布袋木偶/46 整尊木偶/48 生角与旦角类/74 花脸类/78 杂角类/82 神怪类/86 木偶坯/94 动物类/97 杖头木偶/98 旦角类/100 生角类/108 花脸类/110 杂角类/113 铁枝木偶/116 生角与旦角类/118 花脸与杂角类/122 木偶服饰/128 服装/150 帽盔/134 跋/140 后记 参考书目/141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民间木偶/中国民间工艺全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黄文中//陈晓萍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963591 |
| 开本 | 24开 |
| 页数 | 13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20 |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1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528.6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190 |
| 宽 | 210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