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育”乃“培养群性的教育”。群育虽然把个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但个人发展离不开群体团队,个人主义则把个人利益绝对化。善于交往、协调人我关系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正视国人群性缺失问题。
本书分11个章节,对群性群育问题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群育的理论基础、群育的实践过程与原则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图书 | 群性群育论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群育”乃“培养群性的教育”。群育虽然把个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但个人发展离不开群体团队,个人主义则把个人利益绝对化。善于交往、协调人我关系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正视国人群性缺失问题。 本书分11个章节,对群性群育问题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群育的理论基础、群育的实践过程与原则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讨论群性和群育。全书分为五部分,共计十一章。 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强调重提群性群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集体;重功利,轻情感;重私德,轻公德;习惯于“斗争哲学”,缺乏互生和谐理念等等,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重新重视群育。从理论上看,实施群育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和群性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共生互动发展,既为重提群性和群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彰显了群育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二部分,历史篇。包括三章:第二章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第四章中国当代群育观念的发展。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群育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本书指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早就有“群”的观念,并特别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群育观念。近代以降,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下,群育观念重新兴起,严复、梁启超等是复兴群学要义的重要代表。在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群育观念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中鲜明提出了“群育”。蔡元培、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等是群育主张的重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德育的框架下提倡集体主义教育,其中包涵群育的实质。但是,过分强调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的利益、过分强调共性、过于强调大公无私,不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德育的功效不彰。 第三部分,比较篇。包括第五章东亚文化圈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分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指出,东亚文化圈有着共同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新加坡的群性观念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群育的理论观照和现实观照进一步升华。 第四部分,理论篇。涵盖四章:第六章群育的理论基础,第七章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第八章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第九章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第六章指出,对人性的认识是进行群育的重要前提,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群育的理论基点。第七章指出,就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个人来说,虽然各育实施,实际上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就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德、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在“群”,人类最终的理想是促使社会和群体的和谐、进步与发展。第八章指出,群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民主、民族观念及国际视野的发展。第九章指出,当代德育范围过于宽泛,效果不理想,重提群育,利大于弊。特别强调群育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调和。理论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理论价值。 第五部分,实践篇。分为第十章群育的实践原则,第十一章群育的实践途径。首先,指出群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是实践中可以探索出一些基本的实施原则和有效途径,也可以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实践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鲜活的生命力。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的需要 二 理论的革新 第二节 什么是群性和群育 一 群、群体、群性的概念 二 群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 群性与共性的关系 四 群育的基本含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 基本內容与思路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历史篇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 一 孔子的群育观念 二 孟子的群育观念 三 荀子的群育观念 四 墨子的群育观念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积淀 一 “和合之道”与“忠恕之道” 二 对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反思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第一节 近代群育观念的复兴 一 严复的群育观念 二 梁启超的群育观念 第二节 现代群育的提出 一 群育成为教育方针 二 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的群育思想 第四章 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 第一节 大陆群育的发展 一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二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第二节 台湾地区群育的发展 一 台湾地区当代教育概况 二 台湾地区的群育实施 三 案例:从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看群育 第三节 香港地区群育的发展 一 香港地区的群育目标 二 香港地区的群育实施 比较篇 第五章 东亚文化圈的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 第一节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 理论篇 第六章 群育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第八章 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 第九章 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 实践篇 第十章 群育的实践过程与原则 第十一章 群育的实施途径 附录 参考文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群性群育论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向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803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4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90 |
| 出版时间 | 2008-03-01 |
| 首版时间 | 2008-03-01 |
| 印刷时间 | 2008-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5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C91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6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