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名记者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精选录。其中的15篇演讲,涉及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不仅有内容、有思想,而且有故事、有细节,生趣盎然,启人心扉。虽然这些演讲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都遵循着“讲经历,谈经验”的模式,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娓娓而谈,引人入胜。
你可能无缘与他们相见,但却可以透过书页倾听他们的声音……
图书 |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中国名记者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精选录。其中的15篇演讲,涉及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不仅有内容、有思想,而且有故事、有细节,生趣盎然,启人心扉。虽然这些演讲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都遵循着“讲经历,谈经验”的模式,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娓娓而谈,引人入胜。 你可能无缘与他们相见,但却可以透过书页倾听他们的声音……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中国名记者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精选录。这些演讲内容丰富,思想鲜活,叙事生动,有声有色。阅读本书不仅可以直观了解中国新闻人及其精神风貌,把握新闻与社会的有机联系,而且还能得到人生的启迪。 目录 范敬宣: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 何平:如何成为好记者 张严平:心中有爱有阳光 解国记:为文但求一句新 黎信:为做记者先做人 杨兆麟:记者是一辈子的事业 杨正泉:毛主席逝世报道后面的故事 罗开富: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詹国枢:我的记者之路 敬一丹:把镜头当成熟人 徐泓:在“游学”中成长 谢玺璋:为大众文化辩护 郭梅尼: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梁衡: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翟惠生:大记者与大视野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坚持导向 把握基调 具体地说,经过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我们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坚持导向,把握基调。导向这个词可能离你们还比较远,但是一旦走上了新闻岗位,你就会经常地、不可回避地碰到这个问题,解决导向的问题是我们从事党和人民新闻工作的一个首要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江泽民同志曾经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论述,就是“导向祸福论,,的论述。既然导向问题和我们的党和人民、和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么息息相关,我们怎能不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么,怎样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基调呢?这方面,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是其他主流媒体的发展历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新华社来讲,今年非常巧是我们建社75周年。1931年的11月7号,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同时在江西瑞金诞生,就在一间普通的民居里。新华社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我们党很多重要的领导人都曾担任过新华社的领导职务。新华社还有一些虽然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在新闻界或思想理论界有影响的杰出人员。我们知道中国新闻最高奖范长江奖,而范长江就是我们党直接培养出来的领导干部,他就担任过新华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他原来是在《大公报》工作,出名也是在《大公报》期间。他走上无产阶级的领导岗位还是在参加革命之后,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几十万大军包围、搜索,毛主席的政策就是中央不离开陕北,利用陕北特殊的高原地形和敌人兜圈子。那个时候新华社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范长江带队,叫四大队,另一支由廖承志同志带队,到山西、河北。范长江及其四大队当时也就是十来个人,跟在毛主席、党中央身边,一方面通过搜集国民党的新闻报道和外电报道为党中央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也把党中央的声音向全国发布。后来,毛主席说指挥三大战役靠的是两条线,一条是军委总参,另一条就是新华社,文武两条线。党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舆论工具对革命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毛主席把它比喻为枪杆子与笔杆子,两杆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自从到了新华社以后,始终觉得新华社这段光荣的历史使我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而骄傲。我们党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看到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傅作义准备偷袭西柏坡时,毛主席通过新闻唱了一出空城计,这就是舆论的特殊作用。我到新华社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刚刚开始。也就是说,经历了十年浩劫,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对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进行反思。思考的问题是小平同志概括的,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浩劫使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而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有一段徘徊期,这段时间,中国在酝酿着一场变革,小平讲这也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从农村发端的,我想这段历史在座的老师比较熟悉,非常值得我们纪念。因为在历史转折的过程当中,作为党和人民的主流媒体,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民公社这种超越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为例,它已经严重地制约和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最严峻的现实是,当时8亿人吃不饱肚子,包括城里人在内,每个月都是有定量的,经常要去排队抢购,全国有2.5亿人生活在贫困状态。我是1976年到农村插队,1978年上北京大学。我在北京郊区的农村插队,当地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也就是几毛钱,一年就是两三百块钱。如果刨去口粮和其他的,可能还要倒扣。我插队的那个地方现在是非常好的住宅小区了,教委给老师盖的房子就在回龙观小区,那就是我当时插队的农村。当时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1978年,安徽发生大旱,芜湖水位急剧下降,大批农民外出要饭。当地干部千方百计要把他们劝阻回来,觉得有损社会主义形象。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逃荒要饭呢?但是农民已经活不下去了,说:“如果还按照那种办法,我们坚决不回去。”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最后秘密签订了一个分田到户的协议,首先在小岗村搞起了大包干。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端,也是整个改革的序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从上层到基层的干部、群众当中可以说争论得非常激烈。反映到媒体上也是一样,你到底是支持呢?还是反对呢?我到新华社以后,就了解到我们新华社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是坚定地站在人民和改革这一边的。当时我们新华社在这期间召开了一次会议,就是全国农村记者会。副社长穆青同志,在会上讲了一段现在听来一般,当时却振聋发聩的话:如果到了现在这种状态(因为来自各地的农村记者把现在农村这种问题都反映上来),那一定要来一场革命,因为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大意是这样。当时情况下,他说这种话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所以,新华社在那一时期播发了大量旗帜鲜明地支持安徽及全国大包干改革的宣传报道,像《火山在芜湖爆发》、《故乡人民的笑声》等。农民讲的话最有说服力,“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编了很多这种民谣和顺口溜。 但是,我们的稿子播发以后,阻力非常大,当地的领导说你们新华社记者好糊涂。当时万里同志在安徽主政,他是旗帜鲜明支持的,当时说“要吃米,找万里”,后来因农村改革有功被调到中央。当时,《人民日报》、新华社高度一致,播发了大量支持农村大包干改革的报道。但因为有一段反复,《人民日报》也顶不住压力,登了一篇读者来信,坚持“队为基础不动摇”,结果下面以为风要变了。最近我看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同志的回忆录《风雨四十年》。当时他是值班负责的,他对这一段懊悔不已。他说:这篇稿子没顶住,即使没顶住,如果版面处理不那么突出,也觉得还能过得去;但又处理得比较突出,还是在报眼,在一版头条。这就叫导向啊。如果放在第四、第五版或不起眼的地方,当然也是一种导向啊,反正我顶不住压力登了,但是我不赞成的,可是又这么突出地处理。其实当时李庄同志,包括当时《人民日报》编委会也是坚决支持。当时我们老范有篇很有名的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改革已经开始,又说什么“要搞资本主义”,“否定毛主席、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等。这种思潮压力很大,既有行政干预的压力,又有思想观念的阻力。其实现在看来都是很可笑、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人要吃饭”嘛!但当时对这个问题就掰不过来。我记得当时老范是在《辽宁日报》发表这篇报道,被《人民日报》转发,一下子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P11-13 序言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的编者把这部书的清样交给我并嘱我作序,已经半年多了,直到今天才拿起笔来,实在是有我的苦衷。忙与懒固然是原因,但并非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面对这样一大部丰富精彩的讲稿,我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渺小,难以承担这个重任。说句实在话,在过去十多年里,我曾经为几十位新闻工作者(包括非常著名的记者)的著作写过书序,但是像今天这样“发怵”,还确实是第一次。 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我首先要代表全体师生向所有为我们的系列讲座授过课的名记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是你们,把一缕缕清风送进了清华园,把一场场春雨润进了清华学子求知若渴的心田;同时给学术氛围本来就浓厚的清华园注入了更加新鲜芳香的空气。这种精神营养在莘莘学子身上将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恐十白不是我们今天所能完全预计的。 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版了许多名记者的论文集,特别是总结他们新闻生涯经验的访谈录,展示了他们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丰硕成果。而《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这部书,在林林总总的同类著作中,仍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真”,保持了讲授者的“原汁原味”,不修饰加工,没有虚话、套话。二是“实”,全部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实实在在,非常真切。三是“细”,细致入微地讲出了本人策划、采访、写作、修改的具体“过程”及其细节。四是“神”,透过对自身新闻实践的叙说,活生生地反映了本人的精神面貌、精神世界。把这几个特色综合起来,其效果是使读者感受到每一篇都令人可信、可学、可敬。如果从长远看,这些讲座带给同学的不仅是新闻工作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特别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时代需要的新型新闻工作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伊始,就把培养新时代“新闻高手”的目标明确地写在自己的“宣言”上。新闻高手,当然首先是优秀的名记者。那么,名记者如何培养?要靠课堂教学,要靠社会实践,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当代的名记者请到清华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系列讲座。事实证明,以清华大学的声望和影响,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优势办好第一流的讲座。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内,我们拥有一支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既有经验又富朝气的教师队伍,如果和校外的优秀新闻人才会合起来,相辅相成,就会使我们新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加紧密的结合,从而迈上更高的台阶。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讲座曾经给我留下过深深的烙印。还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两次终身难忘的新闻讲座。一次是鼎鼎大名的报人徐铸成讲新闻工作者如何积累知识、积累资料;一次是《大公报》“四大才子”之一刘克林讲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特色,当时他才28岁,讲得所有的同学少年个个热血沸腾。如果说徐铸成教给我的是新闻记者的某种基本功,那么刘克林给予我的是新闻记者的革命品格,从而鼓舞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名记者对青年学子的影响可以如此巨大,实在难以想象。今天,我们各方面的条件比那时好得多,比起前人,当代的名记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名记者在清华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涌现出一批批从清华园走出的名记者。 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名记者讲座能一期期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也希望《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一卷卷出下去,而且越出越棒! 2003年3月10日深夜 后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筹建之日起,就一直自觉地将政治意识、文化底蕴、实践教学和国际视野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 就实践教学而言,目前已形成一些经验和特色。2005年,温家宝总理针对大二学生李强《乡村八记》致函范敬宜院长,称道:“《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2006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调研组发表报告,介绍学院“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光明日报92006年2月7日头版头条)。2007年,2004级本科生与河南报业集团共同完成的系列报道《在京创业的河南人》,集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8年,学院的实践教学项目获得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就在本书编者审校书稿清样之际,2008年记者节翌日即11月9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了学院学生报纸《清新时报》的一篇报道《清华大学一项校园调查发现:年级越高,听讲座的人越少》,作者是三位本科二年级的女生。作为一份学院的学生报纸,《清新时报》从主编到记者都是学生,从采写到编排、从广告到发行全是学生自己完成,在清华已颇有影响,而这篇“讲座’’报道也是继《人民日报》转发该报一篇学生睡眠问题的报道后,中央大报较发校园小报的第二个例子。 在内涵广、形式活的实践教学方面,清华新闻学院有个教学环节坚持多年,产生了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记者教记者”课堂。在这个特别的课堂上,我们不断邀请海内外新闻人登台开讲,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经验”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卓有建树的新闻人不仅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而且吹入一缕缕清新的空气,不仅讲述活生生的新闻人生及其魅力,而且在学生中激起热流旋转的新闻理想和热情。 部分由于这些如火如荼的演讲,由于范敬宜、张严平、敬一丹等前辈的召唤,就像本书第一讲的标题所示——《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众多学子相继投身新闻传播,“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开始在这个领域建功立业。从2006年起,清华毕业生已经连续获得中国记者一年一度的最高作品奖——中国新闻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各路新闻人在清华的演讲不下百场。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报告未能留下文字记录,致使他们的宝贵经验和闪光思想虽然消融于学子的心胸,但也消逝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时空。好在这些年我们记录整理并编辑出版了部分演讲,管窥蠡测也可大致领略他们的风采。其中包括:《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媒介二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学在清华(新闻传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等。 这部《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就是从上列出版物里选编的。其中的15篇演讲,涉及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不仅有内容、有思想,而且有故事、有细节,生趣盎然,启人心扉。虽然这些演讲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都遵循着“讲经历,谈经验”的模式,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娓娓而谈,引人入胜。用《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一书“后记”的话说: 作为当代中国的“名记者”,本书演讲者各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影响今天,塑造未来。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识、深厚的底蕴、开阔的胸怀,使他们的演讲精义迭见。他们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相同的是他们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情。他们的演讲分开来是一组跌宕起伏的记者传奇,合起来是一幅荡气回肠的新闻长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一种鲜明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对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当代大学生和中国新闻人,这种精神境界无疑更有启发,更有价值。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相信这些不同凡响的新闻人生和记者故事,将能惠及更多的学子或读者。 编者 2008年11月于清华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彬//常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1882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6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3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